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唐朝壽州經濟水平如何

唐朝壽州經濟水平如何

發布時間:2023-04-01 09:37:20

『壹』 唐朝經濟的發展狀況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甦。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後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貳』 唐朝是什麼經濟情況

1. 農業
推廣鐵器牛耕 唐朝的農業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在黃河流域乃至今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用於農業生產。關於這一情況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眾多的壁畫「牛耕圖」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數為二牛抬杠,用長單直轅犁;少數用一牛耕田,犁有雙長直轅,亦有短曲轅。犁均為鐵制,多使用犁壁(鐴土)。這時在江南地區也推廣牛耕,並使用曲轅犁。(唐)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所用曲轅犁的結構和使用功效。曲轅犁比直轅犁輕巧,犁轅上躬,便於深耕;牽引點低,犁架平穩;犁轅縮短,回轉方便。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惟當時使用此種犁者極少,以用二牛抬杠者為最多。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這時邊疆地區也在推廣鐵犁牛耕。
興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業有很大發展。唐前期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處。遍布於黃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數百頃。如開元時在文水(今屬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數千頃。在彭山(今四川眉縣)、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餘頃。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進步,如轆轤、桔槔、翻車等傳統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在江南水田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車和筒車。水車和筒車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輪縛若干木桶或竹筒於輪上,隨水流轉動,將河水汲至高處水槽中,引入溝渠澆灌。水車在北方也有推廣。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廣泛的使用。
水利事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墾田與產量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後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青州、齊州一帶,米價最低時每斗才五文。
2. 手工業
唐代的手工業可分為官營和私營。
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部。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費。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官營手工業規模較大,分工較細,又有最好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營手工業強制性勞動的特點突出,束縛了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
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其產品在納稅後自用有餘時,也在市場上出售。手工業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綾錦坊等。有的作坊規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縣)富豪何明遠,「家有綾機五百張」。由於政府征調手工業者到官營作坊服役,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主要手工業部類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等。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和麻織業最為重要。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主要品種有絹、綾、錦、羅、綺、紗等,花色繁多,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織造精巧。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麻布,麻織品盛產於南方,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貲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織品主要產於今西北地區。棉織品主要產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嶺南一帶。當時棉布稱為白疊布,已在內地銷售。唐代的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夾纈、蠟纈、絞纈等印染方法都廣泛流行,印染的花紋十分精美。
陶瓷業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制瓷技術亦有很大進步。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的青瓷類玉類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類銀類雪,昌南鎮(今江西景德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為著名。這是一種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的鉛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綠、黃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礬、水銀、硃砂等。鑄造業的規模以鑄錢業為首。玄宗時,政府有鑄錢爐九十九處,每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另外還有許多私人盜鑄錢。唐代的金屬製造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武則天時曾在洛陽鑄造高達一百零五尺的天樞,其下還有周圍一百七十尺的鐵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銀器,採用了鑄造、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當時可能已有了手搖腳踏的簡單車床。
3. 商業與交通
唐前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交通也迅速發展。
商業與市集 當時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為主,純商業性城市極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業城市的性質。京城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業城市。長安城周圍七十多里,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構成。外郭城是居民區和工商業區,共有一百零八坊和東西兩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工商業區。市內出售貨物的店鋪稱「肆」,經營同類貨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區域,稱「行」。東市有二百二十行,數千肆,四周還有許多為商人存放和批發貨物的邸店。西市比東市更繁華,而且外商雲集,「胡風」甚盛。當時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數縣的治所都設有市。在鄉村也有定期進行交易的場所,稱為「草市」、「墟」或「集」。
國內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當發達。國內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開封),遠達山東半島;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成都;西北至涼州(今甘肅武威),遠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南至荊(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遠達廣州。國內水路交通有大運河貫通南北,黃河、淮河、長江與南方的許多河流湖泊形成縱橫交錯的水道網。國內海運也初具規模,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線。
唐代驛傳制度也有很大發展。在水陸交通要道上,大約每三十里設一驛,全國共有驛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水陸相兼驛八十六所。陸驛備有馬,水驛備有船,以供官吏往來和文書傳遞。在水陸交通線上,還有私人開設的旅店,接待來往客商,供給食宿和馬匹等。
國外交通 唐與國外的交通亦甚發達。主要交通線有西北的陸路和東南沿海的海路。陸路由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東南海路從廣州、揚州、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港口可達東南亞各國以及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國

『叄』 唐代敦州經濟發展分析

唐代敦州經濟發展分析

款州經濟在唐代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快速發展的勢頭在中唐後表現得尤為明顯。那麼,唐代敦州經濟是如何發展的呢?

唐代款州轄款縣、休寧、姿源、祁門、黝縣、績溪6縣,相當於今安徽境內新安江上游、祁門及江西婆源等地。從秦漢時起,歷朝皆在這里設置郡縣管理。秦屬彰郡,漢屬丹陽郡,東吳時屬新都郡,晉屬新安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款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歇州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款州總管府。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款州屬江南道;江南道分東、西道時,歇州屬江南東道,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東、西道為浙東、浙西、宣款三道,歇州屬宣款道,治款縣。歇州地處山區,州“在萬山間”,土地貧痔,自然條件並不太好,但在唐人眼中卻被視為“富州”,原因何在?唐代款州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怎樣?經濟發展有何特色?本文擬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初步分析。

款州的農業經濟在唐代有了超邁前代的發展。不過款州的農業經濟並不主要表現在稻作農業的發展上,而是表現在以茶葉為主的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商品性農業的發展上。

歇州以丘陵、山地為主,“新安為郡,在萬山間,其地險陋而不夷”①,“林深村落多依水,地少人耕半是山”②,便是對該區自然環境和地貌特徵的概括。山間一些旁溪近河的河谷平地固然宜於植稻,唐詩中也有“稻熱瓜累歲有仁”,“村南村北稻花明”的記載。不過總的來講,山多地少,糧食的種植面積不大。多山的地理環境固然限制了糧食生產的發展,卻為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提供了理的場所。歇州人民揚長避短,靠山吃山,在丘陵、山地間廣種茶樹,因此在中唐以後,款州境內茶園廣布,成為唐代江南地區最重要的茶產地之一。

粗鉛歇州的茶葉主要產於委源、祁門二縣。陸羽《茶經》雲:“款州生婆源山谷,與衡州同”;楊嘩《膳夫經手錄》亦雲:“姿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並間人皆尚之,賦稅所人,商賈所資,數千里不絕於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諸茶品之亞列。”祁門茶在《茶經》中未載,不過唐人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間門記》中給我們留下該地產茶的重要記載,該文雲:“邑之編籍民五千四百餘戶,其疆境亦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愈於諸方,每歲二三月,資銀婚增素求市,將如上材料表明,祁門、嬰源茶區具有面積大、業茶眾、茶葉產量多、製作精的特點。由於山多地少的自然環境,促使當地的農民不得不即山樹茶,仰茶為生,因而形成了“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的景觀,這表明祁門、嬰源一帶植茶麵積廣,業茶人數多。

“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愈於諸方”;“婆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說明祁門、婆源出產的方茶,製作技術高,質量好,在當時已被茶商視為茶中精品。唐人楊嘩在《膳夫經手錄》中根據各茶區產茶多少和質量高低,把唐代茶葉分為“以多為貴”和“少而精者”兩類。根據他的劃分,蜀地新安茶、饒州浮梁茶等以多取勝,而款州產茶區則屬“少而精”類。其實,這一劃分並不能使人信服,僅從張途對祁門一地的記載來看,祁門茶不僅在質量上為浮梁諸茶所不能及,就是在業茶之眾、植茶之廣、產量之多方面,絲毫也不亞於浮梁,“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足資說明。

其次,祁門、姿源一帶已形成了專業化的農業區域—茶葉生產種植區,已出現了以種茶為生的專業種植戶—茶農。祁門、婆源縣境山多田少,多山的自然環境宜於種茶,卻不適於植稻,因此這里的人民即山樹茶,以此為生,這表明兩地的茶葉種植基本上和糧食生產分開,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部門。據張途記載,祁門一縣是有5400餘戶,卻有十之七八的人口在從事茶葉生產。即是說,這里已有40()0戶左右的種茶專業戶。一戶若以6口計③,即有24000多人在從事專門的茶葉種植和茶葉生產製作。在唐代,以植茶為生的並不限於款州的祁門、婆源二縣。事實上,至遲在中唐以後,江岩塌好淮產茶區的農戶“作業多仰於衫攔茗茶”。文宗大和年間(827年一835年),有人就指出“江淮人什二三以茶為生”④。開成五年(840年)十月,鹽鐵司上奏亦稱:“江南百姓為業,多以種茶為生。”⑤可見,中唐以後,在南方重要的產茶區內,至少有一部分地區已開始了茶葉的專業化生產,而這種現象只不過在款州的祁門、姿源二縣表現得尤為明顯罷了。隨著茶區專業茶農的日漸增多,在唐代戶籍中又增添了“園戶”這一新名稱,這無疑是專業化茶葉種植區形成的反映。

再次,隨著茶葉專門化種植區的形成,祁門、婆源一帶的茶葉貿易也有了較大發展。茶葉是唐代新興的一項大宗商品,說它是商品,是因為茶農生產它,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而是為了投放市場出售交換。這樣,茶葉生產與市場交換自然便聯系了起來。這種為市場交換需要,以獲取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必然會推動茶葉貿易的發展。所以,每到出茶時節,以求利為目的茶商們不遠千里,不畏辛苦,絡繹不絕地前往茶區購茶。這勢必會在產茶區一帶形成以交換茶葉為中心的地方市場。“倚溪侵嶺多高樹,誇酒書旗有小樓。”⑥湖、常兩州交界的水口草市,就是這樣一個因交換茶葉而形成的地方集市。在文獻中,祁門、婆源茶區雖無這樣的地方交換市場的直接記載,但從“每歲二三月,(商人)賈銀絡增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祁門),

“商賈所資,數千里不絕於道路”(婆源)的記載來看,這里業已形成了交易茶葉的市場。茶葉貿易使一向偏僻的山區,一下子變成了熱鬧非凡之地,這對山區地帶的經濟開發,無疑是具有極大的刺激作用和推動作用的。

商人“貴銀絡增素求市將貨他郡”,說的是外地商人前往茶山收購茶葉的情況。其實,祁門、婆源一帶本地茶商販茶到其他地方,也為數不少。茶農既以種茶為生,他們是商品生產者,同時又是商品出售者。祁門、姿源地區山多地少,糧食不能自給,而“業於茶者七八矣”的茶農“給衣食,供賦役”又全仗茶茗了,為了維持生存,交納賦稅,擴大生產,他們必然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迅速投放到市場上出售,以換取他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這里的茶農其中必定有一部分專門從事茶葉販運。祁門、婆源地區的茶農固然是屬於小商品生產者,但也不排除他們中間的少人在制茶、販茶過程中發財致富,隨其資本的不斷增大,逐漸成為擁有雄厚實力的大茶商。咸通三年(862年),祁門縣令陳甘節修治好間門溪後,“賈客巨艘,居民業舟,往復無阻。”⑦這里的“居民業舟”表明,祁門茶區從事茶葉外運的本地商人當擁有一定數量。楊嘩稱婆源方茶,“自梁、宋、幽、並間人皆尚之”。姿源方茶既然遠銷北方州郡,其中一定有相當部分是當地茶商販運去的。據記載,唐末五代初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禁江南茶商無得人境,自采山中(幽州大安山—引者)草木為茶,弩之。”⑧既然婆源方茶早已遠銷幽薊,那麼劉仁恭在幽州“禁江南茶商無得人境”者,其中必有不少的姿源茶商。明清時期,徽商十分活躍,有“無徽不成商”,“賈人幾遍天下”之說,其實他們的前輩歇州茶商在中晚唐時就已相當活躍。

祁門茶葉外運主要是走水路,從間江上游的間門溪(祁門水)出發,然後溯間江西行至都陽湖再人於長江。《祁門縣新修間門溪記》雲:“縣西南一十三里,溪名間門,有山對聳而近,因以名焉。水自疊嶂積石而下,通於都陽,合於大江。其濟大利物,不為不至矣。”《新安志》卷一《風俗》載:“新安,故秦二縣(黔縣、款縣—引者),在山谷間,地廣遠。……祁門,水人於都,民以茗、漆、紙、木行江西,仰其米給。”《新安志》為南宋歇縣人羅願編撰。如上材料無疑是宋代祁門地區土產外運以交換米糧情況的反映。唐代的情況是否也如此呢?這里我們有必要作一些分析。

如前所述,唐後期祁門一帶已形成了茶葉生產的專業種植區,茶農們靠茶葉生產“給衣食,供賦役”。而該地的糧食生產不多,需要從產糧區大量運人方能自給。在唐代,江南地區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稻作生產技術的進步,使糧食的畝產量大為提高。這樣,農民就有更多的余糧投放市場交換,因而進人流通領域的糧食數量較前代大為增加。進人流通領域進行交換的糧食,除流向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流向了糧食不能自給的經濟作物專業種植區。而經濟作物專業種植區(這里主要是指茶葉專業生產區)的形成和它對糧食的大量需求,又必然會導致和促進糧食商品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宣歇產茶區的人民把所產的茶葉大量外運以換取米糧,長江中下游產糧區的糧食也不斷流向宣款山區,這在唐代是有史可證的。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盧坦出任宣歇觀察使。當他到任之時,正逢該區發生旱災,糧價驟長,屬下有人建議抑米價救飢,盧坦卻不以為然。他說:“宣款土狹谷少,所仰四方之來者;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⑨”於是放開米價,“米斗二百,商人舟米以來者相望。”在唐代,外地糧商在款州特別活躍,這與該區農民多以種茶為生形成了專業化的農業區域當有極大的關系。就祁門縣而言,進人該縣的糧商多是來自長江中游地區的江西商人,因為這里的水上交通便利,他們順閻江而下便可直達祁門。產糧區的糧食大量流人經濟作物種植區,反映了農業生產領域不斷在向專業化、區域化方向發展、邁進,標志著農業領域內商品生產和社會分工有了較大的發展。馬克思說:“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⑩,“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⑧祁門等地以茶葉生產為主的專業化區域的形成,顯然是建立在社會分工有相當程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是唐代農業領域內商品經濟發展的集中體現,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地商品性農業的發展,無論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前代。

款州的手工業在唐代也有了顯著發展,除制茶業外,還表現在制墨、制硯、造紙、竹編、漆器、麻織、釀酒等手工業部門中,其中以制墨、制硯為中心的文具製造業在全國皆處於領先地位。

1.制墨業。墨是重要的書寫工具之一,從其製作的原料來看,可分石墨、松煙墨、油煙墨等種類。石墨是一種“悉如墨”的山石,《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載:“黝縣,本漢舊縣(即黔縣),縣南有墨嶺,出墨石。”《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了黔縣得名的由來:“黔縣,縣南墨嶺山出石墨,故也。”《太平御覽》卷五四《地部十九》引唐人《款州圖經》雲:“黝縣有墨嶺,上有石如墨色,軟膩,土人取以為墨。”《新安志》卷五《黔縣·古跡》亦雲:“石墨井,在縣南十六里,《方輿記》雲墨嶺上出石墨,土人采之以書,采處成井。”可見,歇州黔縣一帶很早就知道使用石墨作書了。

據文獻記載,秦漢時曾一度流行石墨,到魏晉之時逐漸被松煙墨所取代。歇州山多美松,為該地制墨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原料。中唐後這里的制墨業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大規模的發展卻始於唐末,這與北方制墨工匠李超、李廷硅父子南來有較大關系。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五《墨譜·二之造》載:“江南黔款之地,有李廷硅墨尤佳。廷硅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睹款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陸友《墨史》卷上亦載:“(李)超與其子廷硅,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歇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本姓奚,江南賜姓李氏。”

河北易水在唐代是全國著名的制墨中心,這里有許多制墨大家,李超、李廷硅父子便是其中之一。唐末因躲避戰亂,李氏父子來到江南歇州,把北方先進的制墨技術帶到了這里,對於推動當地制墨業的發展起了極大作用。大約李超在款州制墨之始,數量不多,但製作精,質量甚佳。徐銥稱“幼年嘗得李超墨一挺,長不過尺,細裁如筋,與弟錯共用之,日書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盡。磨處邊際有刃,可以裁紙,自後用李氏墨無及此者”⑩。後來規模不斷擴大,制墨之精稍不如前。“唐末陶雅為款州刺史二十年,嘗責李超雲:‘爾近所造之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時,何也?’對曰:‘公初臨郡,歲取墨不過十挺,今數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大約到了李超之子李廷硅時,由於改進了制墨生產技術,墨的質量大為提高,李氏之墨遂名冠天下。據宋人何遠《墨記》載:“余為兒時,於彭門寇釣國家,見其先世所藏李廷硅、下至潘谷十三家墨,斷硅殘壁,璨然滿目。其廷硅小挺久不見膠彩,而書於紙間視之,其墨皆非餘墨所及”,足見其質量之高。所以宋人蔡襄在評品天下名墨時以“廷硅墨為天下第一品”。從這些記載不難看出,李氏之墨在唐末已名顯於世,到南唐宋時,已成為墨中精品而名揚天下,時有“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故宋人稱“墨出於款之黃山,肇於唐末李超、廷硅父子,自南唐以來貴之”⑩。

2.制硯業。款州是唐代江南地區最重要的制硯基地,也是全國制硯業的中心之一。款硯產於姿源龍尾山,《新安志》卷一O雲:“婆源研,在唐開元中,因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者。後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手,琢為研,由是天下始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款守獻研,並薦研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摧為研官,令石工周金師之,其後匠益多。”從如上記載可知,婆源龍尾硯的製作、生產始於玄宗開元時⑥。獵人葉氏逐獸山中,將所獲之石“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說明款硯質量頗高。不過當時款硯的製作僅限於葉氏家中,數量有限,在社會上影響不大。後來葉氏的子孫獻硯於婆源令後,

“由是天下始傳”,說明唐後期款硯已開始了大規模生產。1976年,在合肥唐墓中出土了一方箕形歇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墓碑上所刻時間為唐開成五年(840年),說明唐後期歇硯已很流行,廣為人知了。婆源龍尾石紋色有螺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李之彥《硯譜》雲:“款硯,出於龍尾溪,以金星為寶。”據陶毅《清異錄》記載,五代後梁初,梁太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等三人“龍鱗月硯”⑩,就是款州生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說明唐末五代初年,款硯已作為貢品進貢到中原朝廷去了。到南唐李後主時,在款州設立制硯作坊,由研官專門負責生產,從此款硯名聲大噪,譽滿天下。

3.造紙業。宣款地區造紙業最發達之地當推宣州,開元時宣州所造的案紙、次紙就被列為貢品。天寶二年(743年)在長安廣運潭展覽的宣城郡船上就有人貢的宣紙。款州的造紙業晚於宣州,歇紙前期不人貢,後期人貢,《新唐書·地理志》載“款州貢紙”。《新志》土貢內容反映的是長慶以後地方人貢的情況,說明唐後期款州造紙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到南唐時,款州生產出了名聞天下的澄心堂紙,《文房四譜》卷四雲:“南唐有澄心堂紙,細薄光潤,為一時之甲。”洪適((款硯說》亦雲:“李後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紙、李廷硅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冠,當時貴之。”

4.竹編業。款州地處山區,竹類資源豐富。竹既可用來建造房物,又可用來編織扇、覃等生活用具。款州竹覃生產歷史悠久,南朝蕭梁時,款令仲文秀“令民先輸六尺覃”,竹覃已成為當地的著名產品。款州竹覃主要產於休寧,《新安志》卷二《敘物產》稱“覃出於休寧,所從來久”。人唐後,款州竹覃做工更加精細,不僅是市場上享有盛譽的商品,而且也作為貢品入貢朝廷。《通典》卷六載新安郡“貢竹覃一合”,《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亦載款州“元和貢竹覃”。

5.釀酒業。款州的釀酒業在唐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太平廣記》卷二四引《續仙傳》雲,新安款人許宣平以販賣柴薪為生,常自吟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杜牧《款州盧中垂見惠名醞》雲:“誰憐賤子啟窮途,太守封來酒一壺。”杜牧既然把款州太守寄來的酒視為“名醞”,想必此酒在當時已享有盛名。晚唐時,款州酒已作為地方性名酒人貢。凌應秋《沙溪集略》卷四載:“唐朝凌榮祿,字子貴····一日遇異人於溪上,邀至家,以酒待之。異人欣然,授以酒方,指地鑿井日:汲此水,依方造之,其味自佳……試之,果驗。唐光啟元年(885)以方進,蒙賜金帛而歸。”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後卷亦載:“款縣沙溪,在邑北十里,款州判官之十世孫日(凌)榮祿,得異人授以酒方甚佳,光啟初進於朝,賜金帛歸,遂名里社為‘皇富”’。

6.漆器業。款州山中多漆樹,漆成為當地著名的土產。劉津《姿源諸縣都制置新城記》稱款州“其諸膠漆之財,玉帛之貨,山川之利,租庸之常,不足紀也”。《新安志》卷二也說“佳漆則諸邑皆有之”,說明漆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款州山區已有廣泛種植。據文獻記載,款州“山民夜刺漆,插竹覽其中,凌曉涓涓取之,用匕刮筒中,碟碟有聲”⑥。所記雖是宋代取漆情況,估計唐代取漆與此不會相差太遠。

7.麻織業。款州山地宜於種麻,早在東晉南朝時,麻的種植就很普遍。梁武帝時,新安太守任防就吟出了“兀茂麻麥盛”⑩的詩句。人唐後,款州種麻更盛,麻織業相當發達。唐代在產麻區調布,“江南道潤州調火麻,余州並以經布”,這里自然包括歇州在內。《唐六典》卷二O《太府寺》把唐代主要產麻區的麻布按其質量的高低分為九等,款州所貢的竺布列為第七等。唐後期,款州麻織業在前期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載歇州“開元貢麻布”,“元和貢細竺布”,估計在元和時敦州的麻織品在質量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此外,歇州的礦冶業在唐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新唐書·地理志》載績溪縣“有銀、有鉛”。《新安志》卷五《績溪沿革·山阜》載:“大郭山,在縣東六十里,高五百五十初,周百五十里……舊出銀、鉛,唐天寶四年嘗采。”

唐代歇州手工業的發展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款州手工業大致可分為官府手工業和民間手工業兩種類型,尤以後者為主。個體手工業者所經營手工業作坊基本上屬於商品生產,生產的產品主要投放市場交換。其二,款州絕大多數手工業部門都是在原料產地中就地取材發展起來的。如婆源龍尾山石宜於制硯,黔縣地多美松,是制墨的優質原料,祁門、嬰源山地廣種茶樹,因而這些地方成為款州制硯業、制墨業、制茶業的中心。其三,款州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具有世代相傳、地域聚業的特點。敦墨自李超開創以來,“超之子庭硅,庭硅之子承浩,庭寬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處、惟益、仲宣,皆其世家也。”⑩婆源龍尾硯自開元中獵人葉氏初製成硯後,“山下葉氏繁息,幾數百戶,乃獵者之孫也。”④由於受自然條件和原料產地的限制,款州以製造某種產品而聞名,從而匯聚了同類私人手工業者。款州多墨工、硯匠,這些都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個體手工業者。其四,款州手工業的發展與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有關。款州地多美松,是制墨的最佳原料,然而在李超、李廷硅父子南來前,這里的制墨業一直都默默無聞。唐末李超父子從北方制墨中心河北易水南來此地,帶來了北方先進的制墨技術,遂使這里的制墨業有了重大突破。延及五代宋時,這里世出墨工,多佳墨,遂成為全國的制墨業中心而名播天下。

總之,款州經濟在唐代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快速發展的勢頭在中唐後表現得尤為明顯。唐代款州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茶葉為重點的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躍上。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山區的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和利用,使款州成為江南財力雄富之地,成為唐人眼中的“富州”,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該州在江南乃至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唐代歇州經濟開發所形成的優勢和特色為當時山區經濟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總結該地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國當今山區經濟的開發無疑也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

『肆』 唐代的州有哪幾等

唐代上、中、下州的劃分主要依據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間3萬戶者為上州;開元十八年規定4萬戶以上為上州,2.5萬戶為中州,不滿2萬戶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為當時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極重要指標。

唐朝前期,州有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當時全國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輔、雄、望、緊州)109個;中州有29個;下州有189個。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

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州並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後。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一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並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並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一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
貞觀元年三月十日。並省州縣。始因關河近便。分為十道。

一曰伍基穗關內道。古雍州之地腔卜。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後並省。迄於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於。安西鋒沒。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雲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於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內道
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並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雲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願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咸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閏十一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回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並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復位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一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棗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陝州陝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巨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縣。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陝州垣縣。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東道
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並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一日升。恆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恆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隴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並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並會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崑山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餘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並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並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塗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漵浦。大鄉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游縣。邛州臨邛縣。已上並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並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並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並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於湖陽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江南道) 嚴州:桐廬 武德四年,於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
(淮南道) 嚴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江南道) 姚州:餘姚,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劍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舊城北百餘步。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內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台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台州。
(劍南道) 台州:貞觀六年,處黨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台州,後復故名。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1.關內道(鳳翔府,今 陝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2.河南道(洛陽,汴州、今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3.河東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6。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

9。劍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伍』 急!急!急!(關於唐朝歷史)

唐代古文運動的醞釀過程。唐代古文運動雖然至韓愈、柳宗元始獲成功,但在韓、柳之前有一個很長的醞釀過程。駢文作為文章體裁的一種,本來無可非議。可是它擴及一切文字領域,便造成很大不便和一些弊端,因為它並不是能夠適應一切文字場合的。因此陸續有一些人起來反對。

隨著駢文的形式主義弊害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因而也不斷有人出來加以反對。早在西魏文帝時,大臣蘇綽就曾模仿《尚書》的誥命體制寫過一篇替皇帝祭廟用的《大誥》,圖以商、周的古奧文體取代駢體,但並未奏效。隋文帝時,曾下詔規定「公私文翰,並宜實錄」,「棄絕華綺」,還將「文表華艷」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付所司治罪」。當時的李諤上書隋文帝,對齊、梁以來「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的浮靡文風作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們還未從根本上反對駢文的形式,因而也未能止住模陵彎駢文發展的勢頭。到了唐代,駢文依然盛行不衰。唐初魏徵曾稱梁以後的駢文「意淺而繁」,「文匿而采,詞尚輕險」,是「亡國之音」(《隋書·文學傳序》)。

「四傑」中的王勃、楊炯等人也提出了改革文風的要求,楊炯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當時的文壇「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並稱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武則天時代的陳子昂更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復古」革新的主張,他的著名的《與東方左史虯修作篇序》在理論上對古文運動有著直接的影響。他的論事書疏文章「疏朴近古」,盛唐蕭穎士自稱「凡所擬議,必希古文」。在創作實踐上,陳子昂也是唐代第一個學西漢文辭的人。所以韓愈高度評價他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隨著越來越高地反對浮靡文風的呼聲,一場文學改革運動勢在必行了。

然而積重難返。盡管浮靡文風一次次地受到沖擊,盡管當時用散體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出現了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等一大批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但直到中唐時期,駢文仍然保持著相當的勢力,頑固地佔據著地盤。柳宗元曾描繪當時駢文四六為人所贊賞的情形道:「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奔走。駢四儷六,錦心綉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觀者舞悅,誇談雷吼。」(《乞巧文》) 由反對浮華輕艷的文風到明確唾棄駢體。雖勢單力薄,缺乏成功的創作實踐,不能動俗,卻為韓、柳古文運動做了必要的准備。直到韓愈、柳宗元出來倡導古文運動,才給了它致命的打擊。

韓愈、柳宗元反對駢文,提倡古文,在當時是經過了一番艱苦鬥爭的。韓愈在《與馮宿論文書》中自述他寫作古文為人所不容的情況道:「仆為文久,每自測意中以為好,則人必以為旦悶惡矣。小稱意,人亦小怪之;大稱意,則人必大怪之也。」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也記述了韓愈與「流俗」針鋒相對進行斗爭的遭遇:「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但經過這樣激汪陵烈的交鋒,形勢終於出現了變化。韓愈的弟子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極其簡要地概括了這場斗爭的經過及結果:「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在韓、柳及其門人、追隨者頑強斗爭和不懈努力下,不斷壯大了古文運動的隊伍和聲勢,終於在與形式主義文風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

為了同長期盛行的駢文相對抗,韓、柳搬出了駢文興起以前的先秦兩漢散文傳統作為武器。韓愈在《答李翊書》中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主張取道應本之五經,為文應參以孟、荀、庄、老諸子和《榖梁傳》、《國語》、《史記》等著作,實際上就是要求繼承古代早期散文的優良傳統,借「復古」以行革新。稱散文為「古文」,稱這場革新為「古文運動」,正是打這里來的。

古文運動,不僅僅是一種文體的革新,它的目標,包括「道」和「文」兩個方面。韓愈的古文理論主張。第一點是文以載道。他提倡古文緊緊圍繞復興儒道,提出儒家的道統說,以繼道統自居。他的提倡儒道既有嚴格維護封建等級壓迫制度的一面,也有針對現實,解決現實矛盾的一面,如以大一統反對藩鎮割據,以儒道排斥佛、道二教,解決二教的擴張加重了人民負擔的問題等。因此他的古文理論首先是解決文與道的關系,文章與政治、世教的關系。道是目的,文是手段。第二點提出不平則鳴的主張,這為他的古文理論增添了活力,開拓了古文反映現實的領域,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戰斗性。第三點提出作家的修養和文氣說。強調作家要有思想修養的根底,認為有養才能有「氣」,有「氣」才能恰當的運用語言。這是他的古文創作論,同時也進一步解決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第四點提出了新的散文標准。他舉的旗幟是復先秦兩漢散文之古,實質上是繼承先秦兩漢傳統,吸收當代文法語言,創造出一種較通俗的富有表現力的中古散文。他的這種散文主張為中古文即唐宋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韓愈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

柳宗元的古文運動理論。他主張「文者以明道」這與韓愈的文以載道在原則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不過二人所言的「道」的具體內容並不全同。柳宗元由於思想上具有樸素唯物論傾向,政治上屬於革新派,他所稱的「道」也含有更為進步的內容。在歷史發展觀上,柳宗元認為歷史的發展決定於歷史客觀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勢」,而不決定於「聖之意」。即發展的根源在客觀現實中,而不是在聖傑的頭腦里。在社會的治亂觀上,他認為社會安危在人而不在天,「受命不於天,於其人」,帝王的保持帝位,並非有什麼天意,而在於人心的向背。所以他的「道」更強調濟世拯溺,也就是解除人民疾苦,使社會安寧的意義。所以他說「道之及,及乎物而己矣」。要便道及物,即作用於社會與人民。他還明確提出「以生人為己任」。「生人」即「生民」指百姓。其次,與「文者以明道」相關,柳宗元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張文章必須「有益於世」,反對那種只「務采色、誇聲音以為能」的無益之文。第三,在以內容為基礎的前提下,重視藝術性。認為「言之不文則泥」,就是不能流行。又說言辭鄙野足以備於用,然而「闕其文采」,不足以聳動時人視聽,使後學景仰,而達到「立言不朽",也是君子所不取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認識到「道」是通過「文」表達出來的,「文」是用來表達「道」的,這就涉及到文章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對散文寫作來說,也就是要求思想內容充實,言之有物,語言文辭自然並富有表現力,為表達思想內容服務;不僅要從思想內容上扭轉長期以來流行的華而不實的浮靡文風,而且要從語言形式上扭轉越來越脫離口語的駢偶傾向。韓、柳等人都寫了許多內容比較實在、語言比較接近口語的散文作品,實踐了他們的理論主張。

韓愈、柳宗元在貞元、元和年間倡導古文,逐漸形成一支有相當勢力的隊伍,又有系統的明確的古文理論和成功的古文創作實踐,遂打破了駢文的統治局面,使古文復興於文壇。

韓愈的散文創作。他的文章眾體兼備,每種體裁中都有佳篇。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論說文。他的論說文大都有現實的針對性,勇於提出一些大膽的見解,理直氣壯。一般說來,文章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具有邏輯說理的力量。突出的如《原道》、《師說》等。這一類中還包括—種小品式的論說文,短小精悍,意趣橫生,嚴肅的道理而出以巧言妙構。如《獲麟解》、《雜說》等。它們本質上屬於論說,就其文章表現形式說,也可以另立一類,即小品雜文。第二類是敘事文。這類文章繼承了《史記》等記事的優良傳統,善於選材,工於描寫,能刻畫出人物形象,還往往融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增強思想性和感人力量。突出的如《張中丞傳後敘》。第三類是抒情文。這類文章往往善以瑣事敘情,文筆朴實而楚楚動人。突出的如《祭十二郎文》。第四類是應用文,即書信贈序一類作品。這類作品往往寫得很活,不拘一格,就人就事生發,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態度。如《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李願歸盤谷序》、《應科目時與人書》等。第五類出以諧謔的雜文。這類文章是繼承東方朔《答客難》等恢諧幽默的文章體格,而自出機杼,以有趣的文筆發泄心中的牢騷怨怒。如《進學解》、《送窮文》、《毛頹傳》等。

柳宗元的散文創作。第一類是論說文。他的論說文的主要特點是思理細密、論證有力而筆鋒犀利。《封建論》可為代表。第二類是傳記文。他的傳記文明顯的分為兩種,一種是重在傳述人物的事跡,如《段太尉逸事狀》寫段秀實制暴護民的卓異行為,《童區寄傳》寫少童的智勇故事。另一種是借為人物立傳而發揮政理。所取的人物大都是市井與鄉野的下層人民,但著眼點是這些人物的品格、技能與政理相通的部分,擇其足以發揮治道之處落筆。如《梓人傳》通過給指揮營造的梓人立傳,發揮做宰相的原則,《種樹郭橐駝傳》通過為種樹者立傳發揮洽民的道理。第三類是寓言小品。先秦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中寓言甚多,但大都是文章中的個別組成部分。梯宗元繼承了這一傳統而加以發展,單獨成篇,使之成為一種獨立文體。他的寓言小品都是針對社會中某種現象構想成文,寓深刻的教訓或諷刺意義,形象鮮明生動而富於戰斗鋒芒。突出的如《三戒》、《羆說》、《蝜蝂傳》等。第四類是山水游記。代表作是「永州八記」。其特點之一,是能描繪出永州山水的奇景勝境,八篇游記所寫之景各有其特異之處,不相雷同。特點之二,是在景觀描寫中滲透進詩人的身世之慨和高尚的情操,茅坤所謂「吐胸中之氣」,這使他的山水游記流注入的感情,分外增加了動人的力量。

總之,唐代古文運動在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的主要貢獻,就是扭轉了長期統治文壇的形式主義潮流,繼承了早期散文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和發展,從而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局面,撥正了古代散文的發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後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運動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經過一場古文運動,文壇上就再也不會出現形式主義逆流了。實際上,韓柳之後,唐代古文運動的一般發展情況,大致有兩種趨向:一是以李翱為代表的偏於闡道,反映現實的范圍窄了,一是皇甫湜、孫樵等的「趨怪走奇」,使文章晦澀難曉,這都是不利於古文發展的。至晚唐,出現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為晚唐文壇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華艷的文風又一次泛濫,北宋真宗年間還出現了以楊億、劉筠等人為代表的西昆派,「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相誇尚」(歐陽修《蘇氏文集序》)。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http://..com/question/41362786.html

『陸』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這個是從五方面來說唐朝的社會經濟:
1.貨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唐朝的GDP在當時的世界為348億美元,佔世界GDP 比重:58%
2.戶口
戶口是封建王朝賦稅基礎。650年唐朝統計戶380萬。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余口。到了開元盛世740年,戶841.2871萬,口4814.3609萬。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戶達906.9254萬,口達5288.0488 萬。安史之亂時期760年戶193.3174萬,其中不課戶117.4592萬,口1699.0386萬,其中不課口1461.9587萬。唐朝後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數據難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萬戶。
3.賦稅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一貫=一緡),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4.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5.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柒』 唐朝經濟和宋朝經濟有沒有相似之處,區別在哪裡

唐朝經濟和宋朝經濟當然有相同之處,他們都是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為主,在唐朝,雖然政治開明,文明生活,安家樂業,但是對於經濟的管控還是相對較為嚴謹,我們都知道唐朝有開市政策,如果在還沒有開市的時間點,就私自進行貿易買賣是屬於違法行為的,雖然這時唐朝已經不再使用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買賣,但是自由買賣還是不被官府所認可的,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才能進行買賣交易。雖然,唐朝的科技還不算是很發達,但是在農業方面還是有進步的方面。

唐朝經濟相較於宋朝經濟而言還是相對保守,很多的宮廷之物,還是由官家的機構進行生產,民間大多生產的都是生活必需品,產業性不夠擴展和豐富,民間大多都接觸不到宮廷之物,而宋朝經歷了遷移國都之後,南北之間的交流更多,生產力更強,經濟水平也更高,對於休閑享樂的要求更是不斷的提高,由於需求多了,生產力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宋朝的經濟要相較於唐朝經濟更加發達,更加多元化。


『捌』 唐朝最鼎盛的時候,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大

當時的唐朝的綜合國力在世界水平中位居榜首。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國家之一,綜合國力在世界上也是頂呱呱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綜合實力最強盛的朝代-唐朝。頂峰時期的唐朝有著豐富的文化藝術水平,和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同時擁有令他國羨慕的科技水平。

四、 經濟水平第一

在中國歷史相關記載中,唐朝在鼎盛時期,中國的經濟水平位於世界第一位,經濟發桐罩展非常迅速,經濟水平也是多方面的發展,根據相關的文獻記載,當時唐朝的稅收高達上百萬摜,也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唐薯陵朝的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能力,在當時的商業貿易非常發達,交通向對於其他朝代比較便利,也為唐朝的經濟發展帶來有利條件。

唐朝是一個繁華的朝代,鼎盛時期的唐朝更是現代人嚮往的社會發展狀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和唐朝相提媲美的朝代很少,能夠在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國土等多方面佔有一定地位的朝代也只有唐朝一人,能夠同時達到頂峰的朝代,也只有唐朝能夠做到。

『玖』 唐朝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唐朝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
1、農牧業的發展。①政府器重農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設置水部司,又設有事務機關讀水數友監 ②生產工具的改進,發明了曲轅犁,筒車等灌溉工具也開始使用。③唐十分器重畜牧業,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帶建立了不少國營的牧場。

2、手工業。唐設立了不飢銀同層次的政府機構治理門類眾多的手工業,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問工部司。手工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①紡織業-絲織品種類繁多,棉布產量增多;染色技術提高,發明了「絞纈」「夾纈」「蠟纈」三種染色方法。②陶瓷業發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業的最高成就。③冶礦業和造船業也有薯肢槐顯著發展,唐時遠航印度和紅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3、商業的繁榮。①城市的發展,洛陽、長安是國際大都市,各國商旅雲集。②市場的發展。從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場治理機構,農村的集貿也有了發展,在當時成為草市、野市~

閱讀全文

與唐朝壽州經濟水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家庭類民生案件有哪些 瀏覽:934
人多少歲有愛情 瀏覽:193
愛情感情友情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瀏覽:908
卡通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529
你中國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66
考上事業單位多久會提檔 瀏覽:31
美女什麼時候來安吉 瀏覽:729
88年卯時女孩的婚姻如何 瀏覽:617
濟陽經濟律師多少錢 瀏覽:49
產能過剩為什麼經濟不好 瀏覽:801
婚姻和車都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283
婚姻天註定嗎怎麼阻擋也阻擋不了 瀏覽:181
陽江為什麼經濟發展不起來 瀏覽:58
歌曲多少愛情都是走著就散了 瀏覽:994
故事與她英語怎麼打 瀏覽:565
健康水反饋是什麼 瀏覽:839
事業單位應聘成功如何開展工作 瀏覽:640
幸福在哪個層次 瀏覽:386
如何構建小學教師健康審美觀 瀏覽:281
健康的文藝活動有什麼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