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西方經濟學會有什麼漏洞

西方經濟學會有什麼漏洞

發布時間:2023-03-30 09:06:37

①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使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出現了顯著的漏洞

凱恩斯認為通脹和失業是成反比的,而七八十年代卻產生了滯漲,又盯橋通脹又高失業。這時候就出現了新凱恩斯學派和新古典學派,還有一些供給學派之類喚戚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吸收了凱恩斯的主題思想,改和則陵變的不多

② 經濟學基本假設有啥bug

在經濟學不同的細分領域中會有不同的假設。我這里只cover了我認為可以適用於大多數細分領域的兩條基本假設,這兩條假設是宏觀和微觀都會用到的基本假設。

  1. 理性人假設

    經濟學假設每一個人或單位的決策都是理性的,換言之都是以效用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但是這一假設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持續成立。對於個人決策,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實驗以及理論已經證明了個人的決策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情緒、錯覺等等心理層面的因素,導致個人即使在了解到完全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的巨額層仍然不是效用最大化的決策。對於企業,公司金融中也探討了諸如利益沖突、代理成本等大量會導致公司決策背離其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情況。同時,由於公司的決策最終也是由個人做出,行為經濟學當中也討論過大量由於個人的情緒以及認識偏差導致公司決策錯誤的情況。

經濟學中,理性人假定是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基石,之後衍生出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自由放任主義、古典經濟學派等等都是基於理性人假定,推導出市場各參與者將各行其是,最終的鏈亂合力將會把市場推動到效率最大化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狀態。那麼理性人假定的瑕疵將會導致經濟理論預測的巨大偏差。

2. 完全信息假設

前文有提到,即使市場參與者高度理性,為了做出最優決策,他們仍然需要第一時間了解市場上的所有棚羨檔真實信息。但是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達到的。一方面,由於技術的限制,市場消息傳播是需要時間的;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市場參與者希望通過信息優勢謀取高額利潤,也會有人為力量加強信心的隔絕性;同時,隨著金融以及科技的發展,解讀市場信息往往需要極為深厚的專業積累,而這種知識積累並不是市場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擁有的。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市場參與者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市場上的所有真實信息,也就是派搏經濟學人常說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市場失靈的情況,造成無效決策。一個最簡單的例證即是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實際上大量極為復雜的ABS、CDO產品造成了整個市場的風險連接,ABS初始的風險分散效應已經失效,同時,由於當時的ABS結構復雜,市場上甚至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這些ABS產品真實的風險水平,同時,大量投行為了推銷ABS以換取現金流,在宣傳是也沒有有效揭示ABS產品的風險等級。最終導致了違約行為大量蔓延、投行以及金融保險公司倒閉、資產價格大幅縮水,釀成了08年的次貸危機。

以上都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結合你男的生活經驗其實可以一眼看出這些假定的問題在哪裡。我不了解為什麼會有答主建議需要看艱深的純理論書籍,如果您不是想向經濟學的研究方向發展的話,死板的方法純粹是浪費時間。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經濟學的細分領域還會有其他假設,例如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基本假設、宏觀經濟學基本假設、公司金融基本假設、金融經濟學中的無套利基本假設等等。看到這些假設的內容,結合市場上的案例以及您的生活經驗,完全不難看出假設的局限性。但是,任意理論都是對於現實生活的適當簡化,這樣才能使問題可以被解析,作為經濟學人應當在降低解析難度的利和過度簡化的弊之間權衡取捨。

③ 在《西方經濟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局限性有哪些

1、個人因素的影響:個體因素包括有穩定因素和隨機因素,它們對個體在消費行為中消費者決策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①穩定因素
這主要是指個人某些特徵,諸如年齡、性別、種族、民族、收入、家庭、生活周期、職業等。穩定因素不僅能影響參與家庭決策者,而且影響人們決策過程的速度。在決策過程的某一特殊階段,購買行為也部分地決定於穩定因素。例如,在收集信息階段,一個人的年齡和收入就敏孫會影響信息來源、數量和類型以及用來徵集信息所花費的時間。穩定性因素也能夠影響消費者對某產品的使用范圍。
②隨機因素
隨機因素是指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時所處的特定場合和具備的一系列隨機條件。有時,消費者購買決策是在未預料的情況下做出的,或者會出現某種情況的出現將延遲或縮短人們的決策過程,例如一個正在考慮購買計算機的消費者可能會在價格選擇與質量選擇上耽擱,這種耽擱肯定會減慢決策過程或者會導致他放棄這種購買。但是,假如此人在另一種不同的環境下,譬如工資上漲購買決策過程可能會比工資不上漲完成得快得多。而且,隨機因素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往往還是多方面的。
2、心理因素的影響: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覺、動機、態度、個性等等。
①一個人的感覺決定了個體看待事物的結果的不同。感覺是為了獲得結果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識別,分析和選擇的過程。人們通過感官,去看、聽、聞、碰笑嘗和摸等接受外在信息並輸入信息,最後會形成大量的對外界事物的信息集合,這些就是我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我們聽到一個廣告,看到一個朋友,聞到污染的空氣和水,摸到一種產品的時候,我們獲得了信息。雖然我們立即獲得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但只有一部分成為知覺,成為在頭腦中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做個體決策的時候對行為產生影響。我們選擇一些信息同時放棄其它大量的信息,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同一時間里去注意所有的信息。這種現象有時候我們稱為選擇保留。假如所選取的信息與期望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則被人所知覺。假如這些信息能滿足個體眼前的需要,人們也可能讓這些信息上升為意識,成為個體心理因素中比較穩定的狀態。例如人餓的時候,便可能去注意各類食品。相反,假如剛吃過了飯,這種廣告不被意識到的可能性更大。最後,假信息輸入的強度急劇變化,意識的可能性越大。一個商店的處理降價幅度較小時,也許未加以注意。這是因為其變化太小,但是如果商店降價一半,我們注意到這種削價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②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是促使個體橋吵鏈採取行動的力量。個體的動機在面對同一活動或事物時,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在任何時候,一個購買者受種動機影響而不是僅受一個動機影響,而某一時點,一些動機比另一些動機強,但這種強烈的動機在不同的時點是不同的,會使動機能降低或增大壓力,而去採取不同的行動方式。
③態度由知識和對目標的積極和消極的情感構成,是一種評價性的、較為穩定的內部心理傾向。人們會在認知的基礎上對人和各種事物產生一定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會影響個體如何去對待事物。我們有時說一個人有「積極的態度」,但這種表述是不完整。只有知道了與這種態度相聯系的目標或對象時,這種表述才具有意義。
④個性是和人們的經驗與行為聯系一起的內在本質特徵,是個體所特有的與其他人不同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因素。個性源於不同的遺傳和經歷,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知識結構、成長過程都不同,也就會形成千差萬別的個性。但個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外在表現形式,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了解。個性比較典型地表現為以下一種或幾種特徵,如沖動、野心、靈活、死板、獨裁、內向、外向、積極取和富有競爭心等等。產品營銷者要試圖發現這些個體特點和購買行為之間的關系,相信人的個性對所購商品的品牌和類型會有影響。例如,人們所購買的服裝、首飾、汽車等類型也反映了一種或幾種個性特徵。通常,營銷者把廣告宣傳瞄準在某些一般人都有的個性特點上,通過運用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個性特徵來進行促銷。營銷者要努力了解購買者的行為以便能夠向消費者提供更為滿意的服務。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④ 關於微觀經濟學

麵包的價格下降不會引起需求的升高,而是引起需求量的升高,基並首先你要搞清楚需求與需求量的區別,需求量是沿著需求曲線運動的。那麼需求線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昌殲第一句話,飲食習慣。美國人進行低糖飲食則對麵包的需求的下降了,如果你知道需求曲線這個東西的話,想像一下需求曲線因為需求的下降向下平行移動,此耐鋒沖時美國人為了相同的麵包只願意花更少的錢,需求的降低導致的不但是價格的減少而是需求量和價格的同時減少,所以以上分析的漏洞在於美國人進行低糖飲食改變的不是需求量而是需求。

⑤ 經濟學中的悖論有哪些

經濟學悖論 節儉悖論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
其實這個就是節儉悖論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涵義在於: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們都知道,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里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以下是我從網上看到的一些觀點:
其一,必須認識到節儉悖論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時空條件。只有在大量資源閑置,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存在嚴重失業時,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悖論所呈現的矛盾現象。如果社會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但資源緊缺,甚至存在膨脹缺口,這時節儉可能就會抑制過高的總需求,也有助於消除通貨膨脹。
其二,正確理解節儉悖論,有助於提高我們對高儲蓄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的認識。目前,我國居民的高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投資;同時居民消費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產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失業人員增加,經濟增長受到影響。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國家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給公務員加薪,擴大「低保」范圍和提高「低保」標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家消費,但這些措施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顯然,高儲蓄是不利於解決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也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總體上正從節儉型向消費型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意識明顯增強。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消費心理的某些畸形發展,比如出於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導致的炫耀性消費、奢侈浪費等非理性的現象。因此,我們不僅要鼓勵老百姓增加消費,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費,理直氣壯地反對浪費。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 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1.移民也許不會降低所移入城市的工資;
2.土地稅也許不會提高租金;
3.收成不好反而有可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解釋:1. a. 移民傾向於移到勞動力需求大的地方
b。移民移入之後,當地居民可能移出
2.當土地稅增加時(由於投入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供給減少),需求也在減少,所以租金的價格不會上升
3。收成不好,供給減少,價格上升,反而有可能提高農民收入

⑥ 西方經濟學萌芽時期的代表流派是

西方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

華夏大歷史
2019年12月10日 · 歷史領域創作者
西方經濟學形成與發展歷程

一、重商主義時期(15世紀-17世紀中)

所處階段:是西方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社會背景:是西方資本主義解決關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確立的階段。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與要求。

主要理論:認為財富的產生源於流通:唯有金銀才是財富的唯一形態,除開採金銀礦,對外貿易是增加財富的源泉,因為內部貿易只會改變一國內部財富分配,而不會增加這國家財富總量,只有通過對外貿易中外貿出超,是大量金銀輸入,從而增加本國財富。

代表人物:英國托馬斯·曼、法國柯爾培爾

二、古典經濟學時期(17世紀中-19世紀70年代中)

所處階段:是西方經濟學的形成階段

背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確立,並依靠自身力量得以發展。

主要理論:1將研究眼光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2第一次系統提出勞動價值論,提出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耗的勞動時間決定;3提出較系統的分工理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4提出經濟人的假設;5、提出看不見的手原理,經濟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時,往往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6、比較優勢學說。主張各國家根據自己資源的比較優勢從事生產,然後再通過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實現自身比較利益。(實現雙贏)主張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對政府幹預。

代表人物:英國亞當·斯密

三、新古典經濟學時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30年代)

所處階段:西方經濟學成形的階段

背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論它在意識形態上成為反對社會主義的武器。

主要理論:在理論上否定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取之以效用價值論代替,將研究重心轉移微觀領域,建立微觀經濟學基本框架和理論內容。基本觀點堅持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傳統。1、用效用價值論(主觀價值論)取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2、邊際分析方法;3、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和市場機制運行過程和調節機理作更為精密的分析闡述。指出資本主義市場價格體現調節能夠自行實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保證資本主義經濟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均衡地發展。因此,政府不必干預經濟,應該信守自由放任的原則。

代表人物:英國馬歇爾

四、凱恩斯革命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50年代末)

所處階段:當代西方經濟學階段

背景: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一場經濟大危機。一方面使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機器,不會出現失業的神話被打破;另一方面為避免資本主義社會崩潰,各國政府出手干預經濟。

主要理論:1、將視角又放回宏觀領域,從國民收入決定分析出發,提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靈活偏好規律」作用下,社會對消費品和投資品的需求是不足的,所以總需求往往不是等於總供給而是小於總供給。總需求的不足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政府必須干預以刺激總需求。

主要代表人物:凱恩斯

二戰以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使西方經濟學出現宏觀與微觀經濟學割裂的漏洞,傳統(庸俗)經濟學從個量分析入手,根據對單個消費者、廠商和生產要素所有者分析,得出資本主義的市場因素能夠自行調節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並據此主張自由放任的國家不幹預經濟政策。而凱恩斯則偏重於總量分析,根據他的國民收入論分析得出,資本主義市場的各種因素不能自行解決失業問題,據此主張國際干預,由此形成宏觀與微觀矛盾。

五、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義)時期(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末)

背景:二戰後,各國政府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國有與私人所有制並存,使理論上將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相互結合。

主要理論:傳統經濟學是以研究個量問題為主微觀經濟學,而凱恩斯主義是考察總量問題的宏觀經濟學。前者以充分就業為分析前提,後者則著重研究各種不同水平的就業量情況,因此兩種相輔相成,可以收入同一體系,而傳統的自由放任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張不過代表同一理論體系所涉及的兩種不同情況。因此又稱為「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據主導地位。

六、新自由主義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80年代末)

背景:7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出現滯脹。經濟停滯失業與通貨膨脹並存。使凱恩斯主義陷入困境。形成由現代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供給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各種新自由主義紛紛亮相。

兩學派並存——⑴新自由主義(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①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的重要影響已為西方經濟學界所廣泛接受,它所提出的穩定貨幣供給量的增長率以穩定經濟的建議已得到西方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但貨幣學派沒有對失業和經濟衰退現象提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另外,②供給學派強調增加供給對於擺脫停滯膨脹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西方經濟學界認可,它提出的降低稅率以刺激供給也受到西方國家政府的重視。但是,供給學派還缺乏系統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七、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時期(理性預期派 )

其中前者占據主導地位。

理論上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的自由主義政策。

新自由主義學派與前面新古典學派區別是前者不在局限於微觀經濟學領域,而將研究深入宏觀經濟學,力圖建立一種新的微觀基礎改造宏觀經濟學。

八、 新凱恩斯主義時期(20世紀80年代-目前)

主張混合經濟體制,國家干預不完全取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其經濟基礎),同時減少過多干預。

⑦ 為何西方經濟學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衰弱崩潰

一是它們太過崇尚自由市場,缺乏國家宏觀調控。

之前引發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政府放任甚至支持了了企業向中低收入者提供次級貸款,刺激買房,造成一系列諸如房地產價格上漲,出售擔保債務憑證等等虛浮的金融泡沫。最後由於大部分人無力償還貸款,資金鏈徹底斷裂,泡沫破裂,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

如今的石油危機,究其原因是OPEC與俄羅斯談判決裂,兩國不顧全球需求減少的事實,為搶占市場份額甚至開始大量增產,甚至造成了「負油價」的史詩級現象,搞得石油開采成本很高的美國苦不堪言。它的好多油企還是借錢開起來的 。

缺乏管控、生產過剩、盲目競爭……我們不能否定西方經濟學的成就和地位,並且也不能否認它也在時刻發展更新。但是要學會發現其中部分理念的漏洞和弊端,並引以為戒 。

⑧ 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義

西方經濟學從16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六次理論突破,即所說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發生在古典經濟學說中,後四次為現代經濟學說史中。
西方經濟學是從重商主義開始的。時代背景為海盜式帝國主義,貿易與殖民相聯系,它作為一個體系,從宏觀角度考慮問題,基本內容為出口壟斷,外匯管制和貿易順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權力,統治經濟和鑄造貨幣,控制對外貿易,主張國家干預和參預經濟,並對經濟進行調節,認為國家財富就是金銀,輸入金銀可以潤滑工商業的齒輪,所以鼓勵出口,實行補帖,限制進口,以此擴大貿易順差,換回金銀,金銀的積累導致國家財富的增長。但實際執行中卻無美妙前景,最終出現了生產力的談納危機。如法國出口製成品越多,換回金銀越多,結果越窮;而英國,反而民富國強。重商主義重點在商品流通領域。
現代經濟學只是在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才開始。時代背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擺脫封建和國家的干預。1776年《國富論》第一次劃時代革命。其矛頭指向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斯密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經濟研究成果,特別是重農主義對供給和微觀重視,第一次創立比較完備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他認為重商主義犧牲了消費者而利於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差的後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國民財富,一靠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二靠資本積累,增加儲蓄,形成投資,擴大市場。為增加生產,積累財富,反對國家干預,放任經濟自由,經濟「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發揮市場自由競爭、自由調節作用,國家只需保衛人民和國家的安全,社會秩序公平等。任何一個生產部門的勞動都是國家財富的來源,勞動創造價值,利潤來自剩餘勞動,反對重商主義只有貿易、重農義義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觀點。還提出了一些微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對需求重視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夠精細,勞動價值論有利於工人而不利於資本家等。
1870年,發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三名學者:法國的瓦爾拉斯、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他們三個人,住在不同地方,長在不同國家,但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供給和生產轉變為強調需求和消費。提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勞動的消耗量,而是取決於主觀評價,進行邊際主義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稱為」邊際革命「年,直到馬歇爾最後形成的所謂的」新古典學派「。完全用邊際分析方法,利用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的概念分析經濟問題,提出存在競爭市場上的產品、勞務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是決定於邊際供求的關系。強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定價與資源的稀少性有關。由於稀少有關,因此,對各種產品用途的估價帶來效用遞減,人和廠商都受著理性行為原則的支配。如個人怎樣用有限錢得到最大效用的滿足,而廠商利用有限資源設備來得到最大的利潤,這種方法就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古典學學派關心的是整個經濟的長期發展,關心剩餘產品在各個集團之間的分配問題,而邊際主義者關心的是微觀經濟問題。所以,從邊際主義者到馬歇爾,才建立起微觀經濟學體系。邊際概念成為關鍵性工具,效用與消費者需求成為出發點和推動力,關心的是在資源稀少情況下來進行生產、分配,消費。同時他們認為,只咐侍胡要自由競爭,通過市場力量,經濟就能達充分就業均衡,不會發生生產過剩或經濟危機。總之,他們以主觀根據供求而決定價格的價值理論來代替勞動價值論;以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來代替古典學派由社會力量決定收入的分配理論;用和諧經濟體系代替階級沖突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比古典經濟學更合理、更精緻,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但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新舊古典經濟學偏重於微觀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發展,政治上國家壟斷資本的產生。資本主義處於衡攔自由競爭時期,社會對宏觀需求不強,國家也沒有掌握足夠大的資本實現這種控制,而當它進入國家壟斷之後,這種要求和可能都具備了。理論、方法和政策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上反對薩伊定律。薩伊定律就是供給本身就能創造需求,需求是供給的函數,因此,經濟自身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沒有生產過剩的危機。凱恩斯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拋棄「儲蓄會自動轉化為投資」傳統觀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存在自動調節的性質,因而沒有充分就業的可能,往往是小於充分就業狀態。由於三大心理規律(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作用,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必然會產生大規模失業、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義研究的宏觀經濟問題,開創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即總量分析。關心經濟總量行為活動,特別是總支出(投資支行、消費支出和政府支出)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強調決定經濟活動水平的是投資部分。只有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產,增加生產。還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密切結合為一體,現在宏觀經濟分析都取自於《通論》的開創,這是凱恩斯在方法論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參預經濟調節。所以,有人說凱恩斯又回到重商主義,因為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獎勵出口,與重商主義相同。三個最重要政策:1、政府預算的平衡應聯系經濟中需求狀況來加以評價。如存在大規模失業,預算應增加赤字。2、降低實際工資不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可能會相反
;3、貸幣政策如不藉助於財政措施,則不可能終止大規模失業。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凱恩斯理論成為西方正統。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跳了價格分析的限制,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意義。
上世紀50,特別是60年代後期,出現反對「凱恩斯革命的革命」,貨幣學派崛起。其背景是,當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滯脹「,奉行已久的凱恩斯主義遭到質疑,因為按凱恩斯理論,低增長與高通脹不可能同時出現,貨幣學派自由主義理念抬頭。以弗里德曼為代表,其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所以不穩定,主要原因不是凱恩斯所說的三大定律影響的總需求不足,而是由於貨幣方面受到干擾。核心是貨幣,貨幣是支配資本主義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動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貨幣政策最重要,財政政策除了起負作用,不可能影響產出率和就業率。其主張貨幣穩定、有節制增長,即長期貨幣政策,除此之外,國家減少支出,不幹預私人經濟,市場完全、充分發揮作用。現在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接收貨幣主義向凱恩斯挑戰的兩個思想:1,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2、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產出量具有更大的效應。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出版。書只有100頁,便很精煉,思想深刻。書中把生產看作同樣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過程,是從基礎理論上進行革命。主要影響:1、商品價格反對邊際分析,回到李嘉圖,再生產周期性循環過程中,用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的方法計算商品價格。2、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聯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計算出每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是馬克思抽象的社會必要勞動,補充發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3、斯拉法的商品價格決定理論,解決了馬克思商品價值轉形商品生產價格的問題。
在反對凱恩斯主義思潮中,出現了理性預期理論,為第六次革命。理性預期假說由美國經濟學者約翰穆斯於1960--1961年首創,70年代盧卡斯把理性預期理念結合到貨幣主義模型中,應用於穩定性經濟政策的研究。他們認為無論凱恩斯主義,或是貨幣主義,都把理性預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財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公眾勢必預料到這些政策的後果。如政府試圖加快貨幣增長經濟,人們就料到通貨膨脹而抬高價格,於是額外的貨幣更加抬高昂貴的物價而不是導向經濟增長,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帶有欺騙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欺騙所有人,決不能在長期中欺騙所有人。以前人都以過去經驗來推測預期,理性的是綜合更多因素來進行預期,過去僅是一部分因子。
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圖示
發展階段
時間
時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論觀點
政策主張
著作
重商主義
15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安徒萬·德·蒙克來田
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對外貿易的順差。
從流通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國家積極干預經濟,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統統歸結為攫取金銀

古典經濟學

重農主義
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英國 法國
威廉·配第 阿吉爾貝爾
亞當·斯密 西斯蒙第
大衛·李嘉圖
魁奈
從生產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看不見的手
勞動價值理論
把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與對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分析相結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經濟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
(1830年)
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通過議會改革案)
薩伊(法)
馬爾薩斯(英)、詹姆斯·穆勒、麥克庫洛赫、西尼耳、巴師夏、凱里
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於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的研究

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1870年)
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門格爾(奧地利 奧地利學派)
傑文斯(英 英國學派)
瓦爾拉斯(瑞士 洛桑學派)
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與勞動價值論相抗衡

新古典經濟學(微觀)
19世紀末期
馬歇爾(英 劍橋學派)

瓦爾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產成本價值論
供求理論
邊際效用論
節欲論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優

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經濟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1890年

1933年

張伯倫、羅賓遜
壟斷問題

1939年

希克斯
價值論(提出了序數效用論,馬歇爾的是基數效用論)
一般均衡論:起到推廣與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價值與資本》1939年
凱恩斯革命(宏觀)
20世紀30年代
經濟大危機
凱恩斯
失業和經濟的周期波動是因為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國家干預經濟
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
對凱恩斯的解釋與補充
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10版)→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新綜合(12版)
二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使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出現了顯著的漏洞,產生了干預和反干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矛盾和不調和之處
薩繆爾森
庫茨涅茨、托賓、哈羅德、索洛
漢森(20世紀40年代理論和政策建議方面進行補充和發展,奠定新古典綜合派的某些基礎)
傳統西方經濟學——微觀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宏觀

薩繆爾森
《經濟學》1948年
新劍橋學派
20世紀50-60年代

瓊·羅賓遜(英)

非均衡學派
(又稱新凱恩斯學派)
20世紀60年代後期

克洛沃(美)萊榮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的 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特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貨幣主義
20世紀50年代中期
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出現滯漲

弗里德曼

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生活,主張不同程度上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

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盧卡斯、薩金特、華萊士

供給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拉弗、費爾德斯坦、萬尼斯基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哈耶克

弗萊堡學派(德國)

公共選擇學派
20世紀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經濟學派

科斯、威廉姆斯、諾斯

新左派

非主流經濟學派
瑞典學派

創新理論

熊彼特

經濟成長階段論

羅斯托(美)

新制度學派

加爾布雷恩(美)

激進經濟學派

閱讀全文

與西方經濟學會有什麼漏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復試農業經濟考什麼 瀏覽:205
健康肥宅水什麼意思 瀏覽:707
婚姻如何管理的 瀏覽:624
和金牛男怎麼才會幸福 瀏覽:273
幸福用車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445
鳳慶縣城哪裡有美女玩 瀏覽:338
婚姻幸福的人怎麼樣 瀏覽:674
愛情里什麼叫愛 瀏覽:772
天道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36
健康之星怎麼寫簡要事跡 瀏覽:939
朗誦稿作品幸福的家怎麼寫 瀏覽:947
月薪多少才算經濟自由 瀏覽:876
過上幸福的生活英語怎麼翻譯 瀏覽:821
怎麼從支付寶查婚姻 瀏覽:897
拼多多三萬步換多少健康金 瀏覽:174
哪個產業是現在經濟的重要特徵 瀏覽:86
寶雞市幸福園中學怎麼走 瀏覽:748
揚州市健康證有哪些 瀏覽:235
經濟的現象有哪些 瀏覽:570
中蒙俄經濟走廊包括哪些省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