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東北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還有出路嗎
東北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可太大了,因為涉及到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這種事情,誰敢說就能有個特別好的出路啊。所以廣大網友建言獻策,這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觀點,包括自己說的也是自己的觀點。
所以單純從人才上來說東北地區也是有人才的,而且整個東北地區人才外流情況非常嚴重,如果能夠將這些人才外流的留下來60%,甚至說70%,再加上一些政策的扶持發展一些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一些輕工業偏向於技術研究型的這方面的。也是完全有可能有發展空間的,只不過前期投入會比較大,因為科研型企業註定了投入資本會比較多。
Ⅱ 東北歷史經濟
一、先秦時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
《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 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
《山海經》中,「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二、漢晉時期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在朝鮮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 *** 擔任。
很顯然,「漢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范圍。 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 *** 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並於樂浪郡。
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
三、公孫氏政權 兩漢、魏、晉時期,公孫氏是遼東大姓,長為遼東郡郡吏,東漢末公元189年---238年,遼東公孫氏政權在50多年裡,前後經歷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三代四位統治者,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 四、唐朝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
羅唐戰爭後,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大唐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新羅仍然臣服於唐朝。 722年(唐開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唐朝貢,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和刺史職位,中央也派內地官員來這里任長史(副都督、副刺史)。
五、遼金時期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
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1113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
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
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當時的北方。 六、元朝 1287年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赤峰應昌府---呼倫貝爾盟捕魚兒海(貝爾湖),而沒有回漠北,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七、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
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
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八、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
清朝初期對東北實施軍府制,1661年開始建立柳條邊,封禁 *** 移民。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
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
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
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胡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
東胡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各族。
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
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2)東三省經濟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東北古代為女真族,近代為清朝,對於 *** 來說東三省歷史相對較短。但在近代也出現很多名人,左右著中國歷史。尤其清朝的康熙盛世時期,中國四方一片繁榮。
代表人物: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雍正,劉墉,和紳,張作霖,張學良, 曹雪芹,高鄂,馮仲雲,趙尚志,吳克仁等等。
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 *** 以及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後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北
一、歷史背景 最近有個詞很熱,叫新常態,解讀一下,就是我們不要那麼快的發展了。
這個消息對於全國其它地區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東北經濟來說,真正是雪上加霜。 東北經濟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滿清中後期放開對東北的人口流動限制,之後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也就是所謂的闖關東。
東北的歷史雖然不長,缺少文化積淀,但是東北經濟發展對於中國現代經濟具有特殊意義。日俄戰爭前後,俄國對東北北部開始投資,加工業發展了起來。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出於戰爭和殖民的需要,建立了滿鐵公司,類似於英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在東北進行了很多的投資。張氏父子經營東北期間,東北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比肩江南。
到了我們光復東北的時候,中國工業總產值的大約百分之八、九十都集中在東北。蘇軍撤離的時候,工業體系受到破壞,生產資料基本上被蘇軍席捲一空。
解放後,蘇聯援建中國了一百五十六個項目,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東北,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不僅工業、交通發展領先於中國,而且具備了發展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優勢,資源優勢。
東北是中國的糧倉,是木材、煤炭、鋼鐵等重要資源的生產基地,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了大慶油田,一舉摘掉了新中國貧油的帽子。東北還有大連這樣的天然優良港口,毗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重要經濟體,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地理優勢。
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今日的中國,你看不到東北這塊版圖,中國很可能就是一個比印度還落後的國家。為什麼我們這么說呢,因為東北經濟純粹是實體經濟。
沒有實體經濟,第三產業都是吹起來的氣球,是根本沒有辦法獨立生存的。 有人去了德國,回來後說,從飛機上看,東北的地貌和德國很相似,廣袤的大平原和植被。
這樣的自然稟賦,加上我們的工業基礎和努力,簡直是你不想富都不行,遠比我們的近鄰韓國強勢多了。過去我們東北人沒有富,是因為東北要支援新中國的建設。
改革開放後,各地充分放開和搞活,那時候我們叫財政包干、分灶吃飯,你掙的錢越多,留到自己口袋裡的錢也越多。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很多沿海地區,藉助於我們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紛紛興旺和發展起來。
相反,本來是中國所有地區先天條件最好的東北,逐漸成為了中國幾乎最落後的地區。國家為了解決東北地區的發展問題,也給了一些優惠政策和支持,特別是提出了振興東北經濟的戰略,但是收效甚微。
很多暴發戶在心態上因此輕賤了東北,甚至不少東北人自己也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竟然真的以為東北拖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後腿,不少人說出了東北人觀念落後、民風懶惰、東北人不懂現代管理之類的話。送他四個字,一派胡言! 二、原因分析 東北經濟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實際上東北經濟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們的產業結構。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占其經濟總量的一半,那麼東北的國有企業有什麼特點呢?原來啊,我們東北的國有企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基礎工業多,一個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多。基礎工業,指的是我們的採掘業、原料加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化工業,我們下面重點分析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是東北工業的一個有代表性產業。要建設工業化國家,我們首先要有裝備工業的保障。
當代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集中了全球最先進的裝備製造業,德國、日本、美國、瑞士等國家裝備製造業都很優秀。裝備製造業提供我們製造業所有的加工設備、動力裝置,它們是工業生產的母機,既可以生產製造業所需要的一般設備,也可以生產出和自身一樣的生產設備的設備。
大體上設備製造周期在一年左右,所以裝備製造業的設備規模大約是整個製造業設備規模的十五分之一。一般來說,設備折舊期大多在十五年左右,所以裝備製造業生產出全部製造業的十五分之一的設備只需要一年。
如果這十五分之一的設備全部都是用於裝備製造業自身的設備生產,那麼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就是百分之一百,它遠遠高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為什麼裝備製造業不能和整體工業發展速度保持一致呢?實際上這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經濟發展速度要最快,理論上勞動力就業數量也應該增長的最快。當我們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時候,勞動力就業數量可以成倍數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在數量上就很高。
裝備製造業完成一倍的經濟增長可能只要一年,但是一般製造業要完成一倍的經濟增長則可能需要十五年。然而裝備製造業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增長的是國家整體製造業的擴張能力,而不是終端產品,終端產品的增長其實是很慢的。
當裝備製造業完成擴張能力增長的時候,生產終端產品的製造業才開始一個更長生產周期內的經濟增長。這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就是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前導性的行業,早期增長很快,很快就能達到增長的頂峰。
我們看看近些年中國裝配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就會發現,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速度要快於工業發展的速度,而工業的發展速度一般又要快於全國平均發展速度,但是一旦中國經濟放緩,裝備製造業就立即進入增長衰退階段,黑龍江、遼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種前導性行業,本身也是。
在未來的3年內,川東北經濟區將成為省內重要的經濟增長區。
南充發展快、變化大、全局意識強、發展思路好,在川東北經濟區內的地位十分重要,不管講歷史、講人口、講區位,南充都是川東北經濟區重要的中心之一,川東北經濟區的發展好不好南充很關鍵,省委、省 *** 對南充的發展高度重視。楊志文希望南充要著力解決好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區域地方差距這三大差距問題;圍繞城市基本公共能力的提高來解決好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走互動式發展之路,抓好一、二、三產業互動發展,抓好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的互動發展。
大慶。
石油城,黑龍江GDP第二,工業產出占據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0%,石油正在枯竭,原油綜合含水量已經高達90%以上。10桶油,9桶都是水。
預計從今年起每年產出將下降150萬噸原油。加上油價暴跌,人口減少,資本逃離,這里將慢慢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固投下降33%,工業投資下降29%,房地產投資下降43%。
鐵嶺。
本山大叔的故鄉,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煤炭產量下降8.7%,固定資產投資下降38.1%。其中,工業投資下降42%,房地產投資下降46%。
丹東。
中國最美的邊境城市,十大養老勝地之一。
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固定投資下降9%,其中工業投資下降12%,房地產投資下降44.9%。
主要工業產品中,粗鋼產量下降73.3%,化學纖維下降32.7%,水泥下降14.3%,汽車產量下降15.8%。
鞍山。
遼寧第三大城市,東北鋼鐵業中心。
本地區經濟支柱,鞍鋼集團,2015年上半年銷售收入下跌24%,利潤下跌73%。
如果說,人口流失是東北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那麼鞍山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地方。2010年開始人口連年負增長,2015年初中新生人數下滑三成。
沈陽。
東北最大工業中心。
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國有經濟投資下降18.4%,外商投資下降29.8%。房地產投資下降9.5%,商品房銷售額下降35.1%。
大連。
東北最大港口,商業中心。
一直以來,大連都是我印象中東北最有活力的商業城市,但是,不幸也淪陷了。
搜房網上顯示的大連房價,2014年4月新房均價12000元,2015年8月份的最新均價是10346元,下跌13.8%。
2014年統計公報:財政收入同比下降8.2%,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38.9%。
三大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船舶,下跌66.3%,軸承,下跌25.5%,原油加工量,減少2266萬噸。
東三省的自然資源優勢自不必說,單說日本 *** 從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這段時期在東三省的大開發,在當時日本為了擴大侵華戰爭和對抗蘇聯,迫切需要在東亞或北亞有一個很大的戰略空間和軍事儲備地區,而東三省在東北易幟前是由日本支持的張作霖把持的,而且日本在遼東半島有軍事基地,再加上臨近受日控制的朝鮮等諸多因素,使得日本在東三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據說當時的東三省重工業非常發達,連斯大林都曾為之贊嘆。很多歷史數據都顯示,當時的東三省幾乎取代日本本土成為了日本最大的侵略平台!。
Ⅲ 東北的經濟相較於其他省份確實變慢了,你覺得東北更大的發展機會在哪裡
東北地區較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節奏確實是慢了一些,因為東三省現在資源逐漸枯竭,然後沒有特別好的資源去推動商業的發展,又不像是南方地區臨海能夠很方便對外交流,所以現在經濟是處在一個很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能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然後就是道路的問題,能源道路之後這是通訊,這些東西都能保證,技術設施方面就算是逐漸完善了,那麼再去建立相應的工廠的時候,自然就會方便很多。方便資源進來,也方便資源出去,能夠提高一個地區的交通通達度,哪怕是距離稍微遠一點,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如果這地方又偏交通又不好,道路又不行,通訊又不行,供電又不行,但這地方永遠發展不起來的。
Ⅳ 東北人口10年減少1101萬人,當地的人口流失為何如此嚴重
相信對於以上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就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東北人口會在十年內減少1101萬人,出現如此嚴重的人口流失情況,主要是由於以下這幾個原因。
第三,東北的醫療設施比較差。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我們在選擇一個城市奮斗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這個環境的醫療設施。 因為當人老了之後, 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年輕人也會為自己的家裡人考慮,選擇一個醫療設施比較好的城市工作。 相對於比上廣深這些大城市而言,東北的醫療環境和醫療設施都要相對來說薄弱一些,因此 在同等條件面前很多年輕人還是選擇離開家鄉去大城市發展。
Ⅳ 東北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還有出路嗎
第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東北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高、農林牧漁和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且與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如木材、石油)的俄羅斯接壤,因此具有發展資源開發及深加工產業的天然優勢,如農產品加工和製造、中葯、木材加工和傢具、旅遊休閑健康等服務業。目前這些產業在東北都有一定的基礎,主要問題是產業鏈短、加工度或開發度比較低,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第二,勞動密集型產業。盡管東北由於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錯失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高速增長的機遇,但並不意味著東北就要回過頭去再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課。東北雖然也出現了以遼源襪業集群為代表的輕紡工業基地,但整體上來看,東北並不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條件。東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來看並不低,要高於許多中西部省份。東北三省總人口合計1.09億,其中農村人口4231萬,農村人口規模大致相當於山東、四川,低於河南,但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農民外出打工的動力不強。而且現在選擇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隨著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紡織服裝行業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將紡織服裝行業的加工環節保留在國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就是一錯再錯。
第三,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重工業)。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東北已經形成以機械裝備、汽車、石油化工等產業為代表的重工業部門,不但具有技術實力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而且積累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吉林報告》中的數據表明,2015年吉林省裝備製造、汽車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對標省份中(浙江、江蘇、廣東、上海、重慶)明顯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例如,吉林省的通用設備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158.8萬元/人,僅低於廣東(336.6萬元/人),分別是浙江、江蘇和上海的2.3倍、1.5倍和1.4倍。東北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並不缺乏技術和人才,但是缺少市場意識,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比如,東北雖然有一重、哈電這樣技術水平全國領先的企業,在解決國家重大戰略性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曲高和寡,開發的產品市場接受程度低、競爭力差。因此,對於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根本上是要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企業的市場意識。同時,鼓勵在這些領域大眾創業和吸引外部投資,形成一批更具活力的民營企業。
第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由於後發國家在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比較接近、而且沒有沉澱投資的鎖定,每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是後發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契機。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個地區同樣如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集中力量,在某個(或某幾個)新興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確立技術標准、建立產業生態。對於東北而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條路徑。一是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原有的石化化工、冶金等產業可以延伸產業鏈,為新興產業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元器件;汽車、裝備等產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二是培育新興技術並使其成長為未來的支柱產業。這方面貴陽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貴陽除了氣溫低、電價低的優勢,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技術、產業基礎並不好,但通過率先布局大數據產業,快速成為國內大數據產業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樣,東北三省也可以選擇具有某些方面優勢(不是全面優勢)的新興產業加以率先布局,搶占產業發展先機。
Ⅵ 東北因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我想有下面幾個原因:一,當年東北像福建一樣被放棄,不再「投資了」(我去過福州,完全不像一個省會城市,現在好多了)。二,曾經國家倚重東北,而東南沿海並未開放(才有香港的繁榮);當年東北是富饒之地,產業工人生活很不錯,而沿海比如浙江人來到全國各地打工;可是在改開以後,東南沿海的優勢逐步顯現,直到今天。
三鄰居經濟不強,不但不能像當年帶動東北,還時常讓我們倒貼!四,草原文明的特性問題,人的思維觀念改變需要百年。當年關外亦是蠻荒之地,別說讀書人不如江浙多,是根本都沒多少人。文化基本沒有,都是外來文化,基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這點都不如西北!)。
五,交通運輸,東北沒有出海口,大大加大了成本附值,六,經濟問題,東北一些企業的遺留是中國之最,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步入新型 經濟的思維。
我對東北的發展,同很多主流觀點並不相同,什麼腐敗、體制、人才等等,我個人覺得都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些問題哪裡都有,不僅僅是東北地區,廣東省也有類似的問題,其實廣東省就是珠三角地區發達,其他地區也真心不強,甚至還不如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要發展,就解決三個問題足矣。1、降低取暖費,取暖費不僅降個人取暖費,還要降低商用房取暖費,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就會大幅下降;2、東北小城就搞「三來一補」模式的製造業,不追求大而精,追求小而多,簡單理解就是在東北地區再走一次「改革開放」就行;3、保持同俄羅斯、朝鮮、蒙古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不動搖,堅持「一帶一路」基本國策,未來20年就是東北的天下。
總之,東北的發展,不僅僅是東北自身的問題,還涉及國際關系諸多問題。
我一朋友是吉林市人,前幾年她說吉林年青人大學念完最大的願望是兩個,一是進入吉林石化工作,二是考個公務員,兩類都是進入體制內,東北之所以難以發展,長期計劃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東北曾號稱是「共和國長子」,解放後,基於東北良好的工業基礎,國家把當時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型工業項目相當部分落戶在東三省,加上東北有豐富的林木、煤炭、石油、鐵礦石資源,所以東北幾十年間成為中國比較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也為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工業製成品。
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紛紛發展起來,當時商品市場主要是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輕工業品需求量大,刺激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並很快占據了全國市場。東北三省大部分是國企,以重工業為主,市場需求量少,企業經營僵化,所以紛紛頻臨破產狀態。
東北的發展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問題,在改革大潮中,東北國企眾多、重型裝備製造業基礎好的現狀曾是發展包袱,但更是機會。但重要的是,長期躺在體制內的東北人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政府的理念、效率也要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東北發展不起來依我看主要是政策問題。
先看看東北經濟的特點,東北經濟主要特點是資源型,如鋼鐵、機戒製造、 汽車 、石油、木材、煤炭、電子、糧食百分之九十都與原材料有關。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處於被封鎖情況下,東北哺乳了全國的經濟生存和發展。那時,東北經濟沒人可比。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有了飛速發展,國外 汽車 、石油、電子、糧食、包括特種鋼材都進來了,東北不再是原材料的唯一來源,加上環保意識的提升,國家實施一系列環保政策,這些都對東北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東北經濟開始下滑,直至谷底。
針對這一形勢變化,沒有適時調整東北發展思路,適時轉型,還是抱著傳統工業的思維做些往日輝煌的夢。「消極應對」採取「減員增效」的辦法對抗日益衰落的經濟,造成大批產業工人下崗失業。在這個時候國家沒有及時引導和扶持工人創業,僅從生活上給予了幫助,失去了第一次轉型的機會,荒廢了二十年光陰。
近幾年,東北經濟滑倒了谷底,國家很著急,想盡一切辦法拯救東北經濟,北京在思考、東北人在思考、甚至全國人都在是看思考。「投資不過山海關」,難道這是東北唯一病灶嗎?老朽拙眼說一點我的看法:拯救東北經濟首先要從拯救東北官僚體系入手,東北官僚體系是在高度集中的國有經濟基礎上建立成長起來的,「審批」這個字眼再沒有東北官僚體系更熟悉、更「威武」。在市場經濟來臨時候,曾經使「審批」為各部門、個別人賺取了不少利益,同時,也使他們的思想逐漸發生銳變,並蔓延到整個體系,人們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體制內的「肥缺」。這些年,為改變這一現狀,領導人雖然一換再換,但是,體系不變、思維習慣不變。即使多次開展思想解放運動,也沒觸動思想根本。如果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是域外人的感受,其實,感受最深的還是東北人自己。天天圍繞各級政府門前,門難進、臉難看這是東北的常態,至今變化不大。為什麼東北上訪的那麼多?為什麼東北人不願意回東北?除了經濟原因,關鍵是東北官僚體系桎梏了事物和人的理想。
要改變這一狀態,一、南北幹部大換血,像當年派十萬幹部到東北一樣,推動東北幹部的思想解放。二、中央不止要給錢、重要的是給政策。東北經濟要走出困境,不能只修修補補,而是立足於新起點。
三,東北經濟轉型還是遙遠的目標,道路坎坷,但必須堅持。因為東北大多數企業規模龐大,有的企業就是一個城市,或者半個城市,企業的改革對東北 社會 影響非常大,這也許是東北的領導不敢擔風險的顧慮所在。為此,我認為東北傳統工業轉型需要「頂層設計」,給足政策,我相信東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的問題就解決了!
現在東北風大土肥,人黑土黑,多年前常出差東北,覺得東壯人厚道的,十年過後接觸到離開了黑土地的東北人,感覺一個比一個會忽悠,一個比一個抖機靈,我對他們說,論智商情商沒有哪個地方人比你們東北人低,人家以正常的人際交往方式對你並不是傻,人有人道,行有行規,改開從南往北,多年過去了,從大范圍內講南方已摒棄的不誠信耍無賴如一塊烏雲飄移到了東北上空而久久不走了,這就是東北難以正常發展從而惡性循環阻礙發展的根本原因。貪婪無分寸,忽悠無誠信,趕快棄糟粕吧,還東北本來面目,真,直,耐心與辛勤會讓商機展示在經濟大平台上的,祝東北不久約將來再現生機。
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發展」?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還是怎麼樣?
但是如果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那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不可能,永遠不可能了。
東北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是建立在兩個時期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投入產出是不成正比的。
東北在20世紀有兩個輝煌時期,第一個就是眾所周知的「偽滿洲國」時期,根據日方史料,九一八之後,日本十四年裡一共向東北投入了接近30億美元的資金,而這筆資金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煤、鐵、糧食,遠遠多於日本從東北掠奪的這些資源的。
其實日本學界很早就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九一八後開發東北在經濟上是虧本的。
第二個時期就是1950年代—1980年代這30年。
但是這三十年東北經濟上的輝煌是建立在國家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而國家一旦減少投入,東北經濟問題立刻就暴露出來。
東北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工人勞動生產率太低,太多無效增長。
到了1971年,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僅僅只有上海的1/2,甚至落後於天津,60%的工業增長靠增人增產。而且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1971年東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還是東北 歷史 最高水平!
這才是東北經濟發展不起來的真正原因,就像清朝GDP一樣,農業國家GDP再高,GDP積累非常差;而工業國家比如英國就能做到高增長高積累。
當然,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低原因有很多,比如東北獨特的氣候等等等等。
因此,東北沒必要也不可能「發展」起來,除非國家再一次不計成本的投入,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我看見很多東北朋友念念不忘東北當年對全國的支援,但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誰沒有受過其他地區的支援?
僅僅1950年,國家就把一半的大學生分配到東北;而1950—1960年,國家向鞍鋼就調撥了十一萬各種人才,這難道不是全國對東北的支援?
還有東北朋友說前三十年東北向全國調撥了大量的礦產資源, 但事實上從一五計劃後,煤礦資源從入關變成出關,僅僅1980年,國家就向東北調撥了1415萬噸煤炭。
總而言之,我覺得東北沒必要非得重塑輝煌,根據東北實際情況,慢慢變成一個 旅遊 和各種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地區不也挺好的嗎?
東北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那就是「凍土經濟」,由於東北比較寒冷,來東北投資取暖問題是必須考慮的,無形中給投資者增加了成本,再有東北一直沒有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依賴性太強,總是想按框框辦事,沒有突破固定思維,去接觸新生事物。說心裡話,東北人無論從文化水平、個人素質在全國也能排到前幾位,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曾經也一度輝煌,那時無論經濟、教育、文化、 體育 等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現在也在影響著東北,曾經南方人為了生活來東北修鞋、彈棉花,如今東北人為了求生活、求發展去南方打工、打拚,東北人是有理想、有志向,也是非常勤勞的,不要把快手上所謂的那些網紅,說臟話等低俗下流的行為看做所有東北人的行為,那些人不代表東北,只不過是為了個人利益不要臉面的,極少的一部分,別說東北,哪裡都會有這些人的存在,所以不要以點帶面,要正視東北,正視東北人,隨著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和東北人的努力,東北經濟一定會重新振興。
親身經歷,2015年.沈陽高速擴寬,我們承接了中鐵一局的樁基施工。找了北京的配貨站,我們設備在徐州,從徐州拉設備到沈陽,價錢談好,三輛9.6貨車。貨站人是東北的,車是山東的。裝了車,我們要每輛車跟一個人,貨站死活不讓跟,我們有時跟有時不跟,沒被騙過,所以最後就沒跟。貨車出發,我們緊跟著也做貨車出發,我們到沈陽一天,按照約定時間該到了。就打電話詢問。貨站不接電話。給司機打電話,司機說貨早到了,卸完了,卸北京了。我問司機你給我卸北京幹嘛,司機說貨站說卸北京的,我們找車把要求跟貨站說的。給貨站打電話不接,第二天接電話,說貨在北京,打六萬塊錢來,給你送沈陽去,不打不給你送,也不告訴你貨在哪。和工地約定時間到了該進廠了,不然超一天罰五千。沒法子,給打六萬,貨送沈陽貨場去了,我們自提的。這就是東北人。後來在工地和其他隊伍聊天也有和我相同經歷被騙的。
謝觀察 社會 的氣象學博士邀答!
問:東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看提問人我才發現,您一連給我提了兩個問題,一個如何交友,一個如何展業,您太看得起我了,從提問讓我悟到了,人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乘風翱翔。
想到東北,腦海就浮現了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還有那森林煤礦。東北,曾經的糧倉,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後這些年,名聲確實不如以前響亮了,我所知道的曾赫赫有名的長春電影製片廠似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而中國第一 汽車 製造廠好像雄風也已遠逝,還有高端大氣的鞍鋼,似乎也沒了大哥的氣派,倒是東北的曲藝,把全國人民忽悠得哈哈大笑,東北由物資的世界遞延到了精神的世界,其中也可讓我們領略到了些什麼。
其實,不是東北沒發展,只是速度比其他省份慢了點而已,其原因一是國家發展重點南移後,東北沒了往日的凝聚力,國家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在東部造了浦東新區,提出了西部大開發,也醞釀著中部崛起,一帶一路北部也不是重點,這一系列的發展戰略,東北都沒有唱到重頭戲。二是元氣受損後恢復慢,東北的老國有企業多,改制後,要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在適應新環境時不可能那麼順暢。三是東北的地理環境缺乏優勢,屬於邊緣地帶,運輸成本大,招商上引力小些。四是東北氣候條件大多人不適宜,寒天凍地,不如溫潤的南方讓人青睞。
東北雖有先天的不足,但有過全國能源工業、裝備製造業、 汽車 製造業,甚至包括 體育 與藝術都令人矚目的光榮 歷史 ,當有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的信念,在如何破局,突破瓶頸上,我以為當轉變觀念,思路決定出路,新經濟得有新思路;因地制宜,基礎是已形成的格局,挖潛是最現實的,也是最容易見效的;吸收投資,市場經濟要的是活,不是要守,一個好的攤子,自己收拾不成形,就請能人來收拾,中國不只一個馬雲,還有牛雲,必須承認,世界是要靠英雄們創造的。
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若不正確,請批評
在東北的二三線城市呆上三個月你就有答案了。整個底層老百姓的價值紅線太低,很多非常不公平的事他們安之如飴。很多在關內不可想像的事在那邊都視做常事。舉兩個親身經歷。
第一個,超市買了四十多塊錢東西,老闆沒有五毛錢找不開,告訴我差我五毛,讓我明天來拿。
第二個,在網吧上網,突然電話讓去工作,就下機了。出了網吧又接到電話說不用去了,就又回去開卡上網,前後最多兩分鍾。進去後發現我的身份證已經被用來給別人開卡用了。
這種地方你會想和它有很深的經濟聯系嗎?沒事你都不想去,連本地人都跑了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