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縣域經濟存在什麼問題

縣域經濟存在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3-03-25 21:53:02

A. 如何利用自身優點服務於縣級經濟發展

參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岩空大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粗豎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虧和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B.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C. 貴州經濟的發展和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貴州作為中國經濟一個比較弱小的板塊,來自外部區域的挑戰、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社會矛盾凸顯等多種因素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D. 湖南新寧縣發展情況

一、新寧概況1、區位條件。新寧縣位於湘西南邊陲,東徑110o28ˊ53"~111o8ˊ34",北緯26o13ˊ06"~26o55ˊ21"。縣境總人口58.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2萬人,縣域總面積2812平方公里,俗稱「八山半水份半田」。境內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日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2、境內物產豐富。森林資源:全縣有林地面積273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490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3000萬根,是全省三十個用材林基地縣之一。草山資源,全縣擁有草山草場98萬畝,栽蓄量達65萬黃牛單位,牛存欄達20多萬頭,有湖南養牛第一縣之稱。水果資源:新寧臍橙種植面積10萬畝,是全國四大臍橙基地之一,列入湘南優質水果產業帶。水利資源:新寧溝壑縱橫,降水充沛,落差大,水能蘊藏量17.64萬千瓦,是全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量超過10萬千瓦的134個縣之一,為全國第二批電氣化建設重點縣。3、勞動力優勢明顯。由於人均田土資源少,就業空間窄,富餘勞動力數量多。新寧現有勞力36萬人,剩餘勞力達12萬人,每年外出務工人數為10萬人左右。4、旅遊資源和生態優勢顯著。山川毓秀,自然風光旖旎,全縣有近500處景點,尤為崀山風景區為最,崀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旅遊特色在國內獨樹一幟。二、縣域經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縣域經濟縱向看得到長足發展,綜合縣力明顯增強,橫向比相對滯後,與外界差距進一步拉大。2004年實現GDP20.2億元,經濟增長10.8%,從人均GDP看,2004年人均GDP為3448元。2003年在全省100個縣綜合縣力排序中新寧排85位,主要經濟指標如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排位相當滯後。2、縣域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財政特困,區域發展不平衡。從縣域經濟結構來看,存在兩頭(一、三產業)粗中間(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細小的格局,工業嚴重弱化。新寧第二產業僅佔GDP20.2%,比全省低19.3個百分點。從財政狀況看:2004年地方財政收入819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40元,處於全省倒數位置,可用財力約5000萬元,財政總支出達到2.76億元,全靠中央和省調度資金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3、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嚴重製約新寧縣域經濟發展。2004年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9億元,比2003年增加了近3.5億元。但人均投資額低,2003年人均投資額只佔全國的21.8%,全省的39.9%,投資嚴重不足,新寧落後面貌改觀的步子緩慢。縣級財政特困,根本拿不出什麼錢來搞建設,再加之金融機構貸款萎縮,支持縣域經濟乏力,2004年存貸比為40.2%,比2003年還下降4.2個百分點,2004年存貸比這一指標比全市43.8%低3.6個百分點,比全省77.8%低37.6個百分點。三、加快山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貧困山區縣域經濟要有更大作為,更大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發揮特色、優勢互補、城鎮帶動、產業互補」的原則,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加快推動工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一)山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提高認識,把縣域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和戰略地位。要依靠自身力量,奮發圖強,敢於走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路子,樹立市場、競爭、效益、風險、超前、創新六個意識,開拓進取,創新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局面、新舉措。加快縣域體制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經濟和打造開放型經濟的同時,繼續深化各項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搞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搞好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深化縣、鄉(鎮)機構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探索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使農民群眾長期得實惠增收的長效機制。(二)山區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兩大主題第一,要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化」並舉,核心是工業化。要把發展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在發展工業上有一個跨越,並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擺脫縣域經濟的困難。第二,堅持以開放為突破口,以開放促招商引資、促外引內聯、促改革發展。通過擴大開放,外引內聯,把當地土地、勞力、資源及配套加工等優勢,轉化為招商引資、城市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和民營經濟的優勢,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三)貧困山區發展縣域經濟要著力發展五種經濟1、主攻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主體是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就沒有縣域經濟的大突破。貫徹「民有為主」的方針,構築投入以民資為主、企業以民營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設施以民建為主的「四民經濟」體系。2、打造開放經濟。作為生產要素相對貧乏的地方,要重視藉助外力發展自己。抓住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不斷創新方式,採取多種辦法,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發展縣域開放型經濟3、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有效途徑。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路,扶持勞務中介組織,抓好農民技能培訓,採取勞務訂單等多種方式擴大勞務輸出。同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自主創業。4、壯大園區經濟。工業園是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結合點,是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發展壯大園區經濟是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培育新增長點,實現集約發展的有效途徑。要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採取園區招商、規劃招商、重點項目招商、產業招商等方式,把鄉鎮企業、外來企業集聚到園區,保護環境,延長產業鏈,形成聚集型園區經濟,推動形成簇群經濟和塊狀經濟。5、發展配套經濟。縣域經濟是以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要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調查結構,圍繞其主導產品生產配套產品,大力發展配套經濟。(四)山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發揮比較優勢1、發揮資源優勢,加快培育支柱產業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產業的引導作用,實現產業的調整和轉型,突出發展本地區有優勢有特色和市場開發前景好的產業和產品。近幾年來新寧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崀山旅遊、臍橙、南方紅豆杉三大主導產業,把崀山旅遊產業做成新寧最有潛力、最有希望的產業,把臍橙做成受益農民最多,促進農民整體增收的支柱產業,把紅豆杉做成南方最大的紅豆杉基地。加強產業基地建設,擴大優質資源的產出規模。要以現有的資源為基礎,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和「一地一品」、「一地一業」的專業經營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發展專業戶、專業組、專業村、專業鄉(鎮),增加專業生產基礎的數量。同時,不斷調優資源品種結構和質量,擴大優質資源的產出規模。新寧自2003年開始,以產業基地為示範,引導全縣主導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現農業局已建成了千畝高標准臍橙示範種植基地、千畝稻田改制示範基地,縣畜牧局已建成千畝種畜示範基地,縣林業局已建成千畝筍竹兩用林示範種植基地,千畝紅豆杉示範種植基地,縣煙草局已建成千畝烤煙種植示範基地,縣葯材公司已建成千畝葯材種植示範基地。有些加工用原材料急待大面積建設,如2005年初落戶縣工業園區的邵陽創興中(高)密度纖維板,第一期工程設計生產能力年產5萬噸,就需要10萬噸的原材料,近兩年原材料尚能供應。但我們如果從現在起不大面積植造速生豐產林、原材料就會嚴重不足。加快發展加工工業,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規模。農產品加工具有極大的利潤空間。一是要積極引導農戶主動參與農產品粗加工。我縣部分臍橙種植大戶和銷售商聯合成立的「崀山果業有限公司」,建成大小貯藏保鮮庫3萬平方米,日處理鮮果達6000噸。二是制定落實優惠政策,扶植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規模工業,實現農產品從粗加工向精細加工的轉變。新寧引進長沙家家紅公司興建罐頭食品公司,就地消化了大量的柑桔、臍橙,年生產量達3萬噸。三是制定技術標准,實現農產品加工標准化,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系數,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新寧已引進蔬果農葯殘留檢測系統,建成了白沙「綠色」蔬果基地,嚴格了蔬果質量標准,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2、發揮勞動力優勢,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健全教育培訓機制,提高務工競爭力。加強學歷教育,強化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加快發展勞務經濟首先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從新寧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職業高中教育。同時,要充分發揮縣農民素質培訓學校的龍頭作用和鄉鎮農科教中心的網路作用,採取靈活多樣的辦法,擴大和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建立健全勞務管理服務機制,提高務工組織化程度。健全完善縣、鄉勞務輸出管理機制,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跟蹤服務在內的社會化勞務輸出管理服務體系。維護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減少外出務工人員的盲目性和風險性,降低勞務經濟成本。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承包、子女就學教育管理、計劃生育等後顧之憂,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傾斜、智力支撐和法律規范,在城鎮要盡快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按本人的意願轉為城鎮戶口引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3、發揮政策優勢,著力打造發展平台強化項目意識,積極爭取國家的建設資金投入。抓緊引進和實施一批國家投資的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項目,藉助外力改變貧困縣的落後面貌。我縣要充分利用列入湘西開發范圍的大好契機,突出抓水、電、路、教育、衛生等重大建設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努力爭取國債投資。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盡快改變貧困面貌。近兩年來,新寧抓住進入省扶工作重點縣這一歷史機遇,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來抓,充分利用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投入,致力於基礎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生態扶貧、社會扶貧,使全縣41個重點項目村七成以上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4、發揮潛在優勢,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提高城鎮化水平是強縣戰略之一,在「規劃先行、產業支撐、以路為綱、擴容提質」的原則下,堅持「市場運作、滾動開發」,構築縣城、重點鎮,一般鄉鎮三個層次梯級開發,新區開發和老城改造並舉,以經營城鎮來建設城鎮、管理城鎮、發展城鎮,努力建設好城市化的鄉村,人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使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村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E. 縣域經濟的相關政策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對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大的難點和重點在於占國土面積93%、人口85%強的縣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鮮明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 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農村工業化,工業化水平低是絕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縣域經濟與農業劃等號。縣域經濟不僅是農業經濟,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產業,僅僅依靠農業發展不可能克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與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及縣級財政困難、農民增收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等各種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工業的迅速發展來解決。立足我市縣域現狀,著眼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引領縣域工業的發展
實踐已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富民強縣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於龍頭企業的帶動。縣域發展工業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工業發展的首要途徑是與農業結合、與農民結合,才能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實現個性特色,才能依託比較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贏家。2013年,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萬個,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25戶,占總數的0.2%。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示範帶動力不強,是我市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尚存在著做大做強的巨大潛力。
1、加大對產業化優勢龍頭企業的重組整合,形成一批競爭力更強,帶動力更大的龍頭企業集團。一是著力打造寶雞乳業「航空母艦」。據專家預測,從2013年全國900多萬噸產量看,今後乳製品還有400多萬噸的發展空間。從優勢企業規模較強的範例看,短短幾年就躍居全國乳製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團,1997年新上17條國際最先進的液態奶生產線,一舉成為亞洲最大的液態奶生產基地,僅液態奶年產量就突破25萬噸,2002年產量將近翻了一番,帶動了周圍4萬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銀橋乳業集團帶動了周邊十多個縣區,三十多個鄉鎮的1萬多戶農民致富,2001年投巨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這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足見乳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潛力。乳業作為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正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擁有乳製品加工企業12戶,佔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關山」、「得力康」、「飛天」等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具備進軍大市場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場中則爭原料、搶市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才力。這種局面不徹底扭轉,既不利於乳品加工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具體操作上,一方面瞄準液態奶的巨大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新上高標準的液態奶生產線,占據本地市場,並逐步向外擴張;另一方面,通過資產運作,使現有乳製品企業成為緊密型企業集團。在產品上,各個公司根據自身優勢,主攻一兩個拳頭產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採取相同的操作規程和認證體系;在對外宣傳上,由集團公司統一負責,使我市乳製品企業的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二是重組以糧食產銷一體化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我市東五縣已形成了用於方便麵生產的硬粒專用小麥基地,有多個方便麵生產企業,並在西北乃至全國有一定優勢。可以「熊毅武」、「世聯麵粉」為龍頭,整合華豐,華祥、建忠等企業,利用規模優勢,增強競爭力。三是以「恆興」為龍頭,整合華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產企業,使其成為帶動我市果業發展的「巨艦」。
2、立足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我市的秦椒、蔬菜、畜產品、干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在結構調整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很大,而與之相關的有影響、有實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卻很少。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的企業勢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爾羊、秦川肉牛為代表的肉類畜牧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必須依託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因此,我市應從項目儲備、媒體宣傳、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各個方面加強工作,盡快興辦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新亮點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排頭兵。
(二)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實現縣域工業新突破
工業園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點,是縣域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承接項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園區建設,實現產業的集中連片,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又利於污染的集中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壯大縣域工業,工業園區建設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我市縣域已有的五個工業園區,其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好,但客觀地看,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大項目、大產業支撐,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著力改善園區的硬環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期投入總量大、周期長、見效慢、資金籌措困難,這是制約園區建設的「瓶頸」之一,可先由市、縣財政負擔一部分,動員有關部門支持一部分,入園企業出資一部分,通過置換土地等方式來籌集,盡快實現園區硬環境的優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資是縣域工業園區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精心篩選成功率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項目,積極開展諸如旅遊節、文化節等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招商活動,廣泛參加各種形式的招商洽談會、博覽會。三要採取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導民營企業、鄉鎮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一個園區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充其量也只是個形象工程,有產業無特色,也就喪失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園區建設一方面要立足務實,防止園區成為空殼,另一方面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要在個性特徵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礎較好的縣城和中心鎮新建一批工業園。我市現有的五個縣域工業園分布於東五縣,五個山區縣還未形成明顯的工業園。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重點鎮,按照「成熟一片,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針,再新建一批工業園。使之成為帶動山區工業發展的加速器。新建工業園要科學地做好發展規劃,在規劃制定上要體現實事求是原則、突出重點原則、明確目標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要突出當地資源優勢,突出項目的載體作用兩個特點。政府各級部門要從征地、稅收等各項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協調和解決好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園區建設盡快成規模、見效益。
(三)重振鄉鎮工業雄風,壯大縣域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工業的迅速崛起,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在縣域工業中,鄉鎮工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工業當年高增長時期的市場環境、機制優勢已不復存在,鄉鎮企業這一中國農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在近幾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增長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下降、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等。因此,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鄉鎮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二次創業,是振興縣域工業的關鍵所在。
1、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不斷深化鄉鎮企業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生產過剩,鄉鎮企業的低起點、小規模、高污染,技術落後、產權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顯,必然導致鄉企發展步入低谷。從深層分析,則是受制於鄉鎮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後,使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的「國企病」充分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政企不分、產權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業難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因此,必須以產權制度為核心,採用股份制、合作制、民營化等多種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鄉鎮企業盡快成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2、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推進鄉鎮企業的資產重組。小、弱、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佔有率低是2005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鄉鎮企業要想重振雄風,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在資產重組上下功夫。小型企業要按照產品鏈,積極向大型企業靠擾,同行業之間也要從提高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戰略高度出發,廣泛開展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與協作。食品、造紙、建材等都是我市鄉鎮企業中的優勢產業,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潛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國內和國際市場大分工,敢於聯合起來「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調整結構,促進企業升級換代。鄉鎮企業普遍從「模仿」起家,沒有核心技術,加之裝備落後,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二次創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重振鄉鎮企業雄風。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從自己企業的市場定位出發,立足實際,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細分市場,選准消費群體,找准切入點,以此為目標,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強研發,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要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徹底改變作坊式生產的現狀,進而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是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鄉鎮企業要高度重視高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把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相結合。同時要做好對員工的終身培訓,鍛造學習型組織,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使我市鄉企能駕馭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真正成為立於不敗之地的市場競爭主體。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減少農民。如果大多數農民永遠停留在土地上,農業效益就難有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水平就永遠難有大的跨越。因此,減少依靠土地的農民數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轉移農民的另一重要途徑在於城鎮化。城鎮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礎設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邊際成本就越低,資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經濟主體間的交流就越多,產業間自然會形成相互銜接的鏈條,人流、物流、信息流、產業鏈的互動性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會出現以農興城、以城促農、城鄉聯動,農民不僅進得來、留得住,而且可以將城鎮的文化、科技、信息向農村擴散,更好地發揮「輻射源」的作用。我市與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與發達地區比差距更大,振興縣域經濟,就必須做好城鎮化這篇大文章。2012年這種撤鄉建鎮,遍地開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只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以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實行優勢城鎮率先崛起,達到產業、人口、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使城鎮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1、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從轉移農村人口目標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業成本遠遠高於小城鎮,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難支撐在各類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面臨的困境、社會保障支付的壓力以及現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而小城鎮與農村的天然聯系和較低的進入成本,使其成為離開土地農民的理想去處,從這一點來講,其作用是大中城市無法替代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小城鎮將在活躍縣域經濟、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經撤鄉並鎮後建制鎮的數量已達到96個,但小城鎮功能的發揮還遠遠不夠。加快小城鎮建設,一是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進行戶籍改革,加快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小城鎮的規模、功能做好科學規劃和定位,重點抓好十個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為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打好基礎。四是在山區縣要把扶貧攻堅、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滿足就業的前提下,使部分農民一步進城。
2、依託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體系
伴隨大城市建設,岐山、鳳翔撤縣設市和「一區七園」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小城市要抓住機遇,主動承接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和「城郊經濟」,大力引進大城市建設過程中轉移或外溢的產業和企業,積極開展與大城市大企業的生產合作,為其提供初級產品和零配件,實行配套協作生產,「借船出海」,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市規模,盡快成長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與小城鎮蓬勃發展的城市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鎮本身能否為進城農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在未來發展中,第三產業將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要舉措之一。我市縣域經濟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僅為21.8%,低於全市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更大,說明縣域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還相當廣闊。各縣縣城及中心鎮,要從自身優勢出發,積極發展服務於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各種服務業,特別要重視發展農副產品流通業。
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強,對技術和資本要求相對較低,與「三農」聯接緊密等特點,同時在縣域第三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市縣域的辣椒、畜產品、蔬菜、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特色產業要打開國內外市場,也必須依賴流通業的發展。各縣要根據本地實際,依託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搞好產前信息、產中科技和產後銷售服務,加快農產品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步伐,重點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1)培育幾個區域性的綜合批發市場,或有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2)擴建、改造現有批發市場,不斷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和管理的現代化程度。(3)營造品牌,培育優質名牌農產品,引導農民改變觀念,爭創名牌,以此開拓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同時要重視應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一方面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我市各縣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促進農產品跨區域的流通,搶占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面通過網路技術,為農戶把握市場信息,提供優質服務。 21世紀以來,雖然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農產品已出現市場飽和,進一步增加產量,市場已難以消化,加之入世後農產品的價格已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因此,簡單地依靠增產、提價已難以實現農民增收。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仍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特色仍不明顯,優勢產業還不成熟。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業這一縣域經濟的基礎產業得以煥發生機。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蘋果、彌猴桃、干雜果、蔬菜、中葯材等拳頭產品,擴大規模,連片開發,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形成山、川、塬特色鮮明,主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2、大力發展畜牧業。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實踐證明,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已有基礎上,做大規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區要結合退耕還林、還草,主攻畜牧業,進行無糧村、無糧鎮試點;川、塬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調整糧經飼比例,提倡在高效農田種植優質飼草,大力發展以高產奶牛為主的舍飼養殖,培育養殖大戶,以點帶面,推動畜牧業的大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我市縣域內有五個省級星火密集區,32個農科專家大院,又毗鄰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是一筆寶貴的科技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範引導,不斷擴大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終處於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興縣域經濟必須著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在廣泛引進各類高科技人才,不斷充實縣域科技隊伍實力的同時,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一要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暢、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教育培訓信息體系。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廣泛採集、加工國內外最新適用科技信息,研製開發新特優農林牧種子資料庫,運用科技成果資料庫,農林專家咨詢系統等多媒體產品,將農村、農業、農民急需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播到位,使科教與「三農」之間實現雙向直通,良性互動。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範體系。要依託專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範戶、示範村、示範鄉,形成層層有示範,處處有典型的格局。同時要加強鄉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示範方面的帶頭作用。三要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適用技術,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引進推廣農林牧新優品種、規模化設施養殖、農林畜產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新技術。
2、構建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要在鞏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農村教育和農村中小學技術滲透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職業中學招生,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教育,加快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圍繞結構調整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加大對農村專業戶、示範戶以及中青年勞動力的科教知識與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總之,要在不斷強化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形式,培養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推廣人才,普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吸納新技術的能力。
3、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農科教結合是實施「科教興縣」、「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主要途徑。農業、科技、教育部門要在各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項目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訓、科教推廣體系為手段,統籌制定計劃、安排項目、籌措資金、培訓人才,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力合作、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提高科教興農的整體效益。 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通過改革為發展增添動力,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發展注入活力。
一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二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縣級政府統籌的能力,把職能從用行政手段指揮和管理經濟轉變到用市場手段服務和調控經濟上來,轉變到營造經濟發展的環境上來。三要加快農村金融特別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許多縣級金融機構面臨很大的信貸風險,信貸資產流動性差,無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須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環境,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時建立縣級中小企業擔保機制,形成新的投融資體制。
互聯網發展
互聯網發展 :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縣域經濟是縣域頻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縣域頻道是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隆重推出的一個品牌頻道,頻道主旨是藉助中國產業信息網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以互聯網為平台,為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縣域頻道以宣傳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為關注點,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的成績,謳歌小康社會建設成就,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資訊傳播。
縣域頻道具有雄厚的新聞資源、良好的政府資源、扎實的技術資源,同時作為國家級網路新聞媒體,具有客觀真實性、媒體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縣域頻道所開辦的欄目有今日要聞、圖片新聞、熱點視頻、政策法規、記者調查、紀實專訪、聚焦三農、縣域論壇、工業園區、鄉鎮經濟、企業風采、魅力城鄉、縣域旅遊、名優產品、招商引資等,一網打開,有關縣域發展的各種信息應有盡有。
縣域頻道擁有強大的編輯和記者隊伍,既有在各大新聞媒體工作多年的老記者和老編輯,也有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同時縣域頻道還和各地宣傳部門廣泛合作,擴大和增加縣域頻道的新聞和信息來源。此外,縣域頻道擁有燈光系統和音響設備一流的演播廳,演播廳內可容納50人,精緻大氣,具備先進的無線寬頻上網設施,適合各種類型網上直播。
縣域頻道在審批後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試運營,在試運營階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國報協和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縣域頻道定於十月正式啟動開通。揚帆起航正當時,縣域頻道將在對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的報道上一領風騷。
2013年比較專業的論壇有: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

F. 縣域經濟迅速崛起的奧秘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斷言,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並稱這個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

到了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了新一期《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根據報告,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0%的GDP。

在100個中國縣域經濟的代表中,江蘇、浙江、山東這三個省份可以用「霸榜」來形容,三個省份的百強縣數量分別為25、18、15個,占據百強縣多數席位,而多數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省份無緣縣域百強。

總體而言,百強縣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縣域的比較優勢

不論是國家還是地區,想要發展好當地的經濟,發揮比較優勢可能是最關鍵的一環。中國縣域經濟,長久以來十分依賴兩個因素:一是微觀層面的經濟活躍程度,二是中觀層面的產業集聚。

在縣域經濟中,經濟活躍程度和產業集聚,都是由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所支撐的。90年代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一直在進行。到如今,不斷的合並重組使得全國范圍內幾乎已經沒有中小型的國有企業,而那些大型國有企業由於體量巨大,很難以縣城作為他們的總部,都已經搬到了更大層級的城市或都市圈中了。

因此可以說,中國縣域經濟的競爭,更多的是民營企業的競爭。這也是百強縣中,江浙、山東等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原因,因為當地民營企業的優勢被放大了。

相比而言,北方、西部地區之前主要依靠國有企業支撐經濟發展,國企改革後也沒能有效培育起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另外,經濟活躍程度還反映在縣域之間的競爭上,這也是張五常教授的觀點。具體而言,各個縣通過比拼招商引資、土地利用、發展工業和製造業,既解決了地方就業問題,又帶來經濟增長。

他認為,就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縣級政府與上級政府是承包關系,縣級政府與域內企業也是承包關系。域內企業給縣政府、縣政府給上級政府都要「交租」,這個租,按照張五常的觀點,就是增值稅。

企業給縣政府交增值稅,縣政府大概留存四分之一,剩下的要交給上級政府。這種「承包制」極大地激發了縣政府的競爭慾望,客觀上帶來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各地之間在競爭中的「多贏」。

在當時,包括壓低當地資產價格(地價)、給企業補貼、極具縣域特色的快速行政審批等政策吸引了眾多企業,都帶來了經濟活力。

集聚經濟,至少可以有三個方面的「加成」:(1)勞動力市場共享;(2)中間投入品共享(即水平分工);(3)知識和創意溢出。區域經濟學將這三種效應稱為專業化經濟(或稱為馬歇爾外部性,因為這種集聚經濟是現代經濟學開山鼻祖馬歇爾最早總結出來的),因為這三種效應都是來自同一種產業內部的集聚。

改革開放後,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外貿領域快速擴張並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因為海運的成本更低,更靠近港口的一部分東南沿海地區得到了比中西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長三角、珠三角的發達河道可以容納那些停在海港的巨型輪船(實際上對於萬噸巨輪來說,南京的江面及其下游的長江,與大海並沒有什麼區別),沿岸的城市就可以憑借低運輸成本獲得貿易發展優勢。

在此背景下,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和寧波等城市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而這些城市周邊的各地,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形成了較具特色的產業集聚,並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了產業鏈集群,從而帶來了規模和效率的雙重改進。

在江蘇和浙江這兩個省的經濟強縣中,到處可見這樣的街道:一整條街上所有的企業都在生產同一種燈泡,而隔壁的另一條街則都在生產與這種燈泡配套的燈罩。這種極致的產業集聚和縱向分工是很難在全國甚至全球其他地區看到的。

縣域經濟的瓶頸

活躍的經濟活動、專業化和分工協同,使得縣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但從長期看,縣域經濟能否繼續發揮快速引擎的作用,還存在不確定性,原因在於縣域經濟的發展面臨以下三個瓶頸。

一是公地悲劇。縣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這里,我們不討論縣政府是否可以完全當成公司那樣進行互相間的競爭,而是單純看這種競爭是否會帶來所謂的「市場失靈」?

縣域競爭促使各個縣市發展出各自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形成了從生產到消費、從農業到工業、服務業同時發展的全面經濟。但想要在縣域之間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又必須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重點發展優勢和特色產業。這種矛盾使得縣域經濟發展陷入糾結之中。

另外,各個縣之間惡性競爭、區域基礎設施缺乏協調,經濟資源難以配置,又互相設置行政壁壘造成市場分割,都對總體經濟效率形成掣肘,反過來侵蝕每個縣的發展空間。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公地悲劇」。

二是集聚經濟受限。集聚經濟,除了上文提到的專業化經濟以外,還有一項重要效應,就是所謂的城市化經濟(或稱雅各布斯外部性,因為這種效應是美國城市學家雅各布斯最早發現的)。

絕大多數百強縣的發展依然依靠工業和投資

這種效應源自城市規模和產業的多樣化。首先是當地的經濟規模可能不大,無法提供足夠廣闊的市場需求,沒有這些需求,金融、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很難得到發展,同時產業集聚意味著產業高度專業化,多樣化不足。同時, 科技 研發、成果轉移轉化以及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等方面,存在難以跨過省、市、縣等級行政邊界的問題,長此以往就造成了 科技 創新不足,進而造成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產業結構的路徑依賴。從百強縣的發展情況看,絕大多數百強縣的發展依然依靠工業和投資,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百強縣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及增速都遠超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發達省份。

這一方面是由於路徑依賴,當前這些地區依然能夠依靠工業集聚獲得區域間競爭優勢,但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綢繆,避免出現美國底特律等城市那樣的局面。事實上,崑山等地區的製造業集聚由於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其優勢已經逐漸被侵蝕,引人擔憂。

縣域經濟的前途

同時面臨比較優勢和發展瓶頸,縣域經濟的前途如何?可以說,若不轉型,比較優勢可能受限制,同時瓶頸可能被放大。問題是該如何轉型?

在城市化和都市圈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中的勞動力、資金等資源會持續被城市地區吸引而離開當地。近年來,我們看到很多百強縣的人口增長開始放緩,個別縣市已經淪為人口流出地。人走了,縣域經濟賴以生存的經濟活躍度有可能會下降,產業集聚效應也可能會被削弱。

人走了,還有補救措施。此時,就更需要縣域經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挖掘新動能。而且,縣域經濟本應比城市更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也更應該與當地的地理區位、 歷史 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

我們看到,當前浙江的一些縣市正在積極利用互聯網、電商等新技術和新業態重新發展特色產業,例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互聯網化、東陽市的橫店影視 旅遊 一體化等。然而,這種轉型,艱辛難免。

面臨「公地悲劇」和「集聚經濟受限」這兩大瓶頸,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發展似乎是唯一的辦法。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縣似乎都有變成縣級市的動力,因為這意味著行政權力更高、獲得的政策更多,但也有不少縣不願意改變,背後是對財政不獨立、資源配置權力減少的擔憂。20世紀90年代,縣域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一波撤縣設市潮。截至1998年底,中國縣級市數量達437個,其中近350個為縣改市。近年來,這種潮流有所減弱,但並未停止,2009年——2019年,全國共141個縣被撤銷,同期增加110個市轄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縣域經濟面臨更多的「身份糾結」: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越來越高,對服務業的需求將持續擴張,這種工業向服務業的過渡便是城市化的過程。當縣域的進一步發展將使得自身搖身變成城市,重點發展服務業,此時便再無所謂「縣域經濟」;而想要維持縣域經濟原來的那些活力和競爭力,就必須堅守工業製造業,但這一方面與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普遍規律相悖,又可能因為新的競爭者的出現而走向沒落。

對於未來,上述困境將繼續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到底該堅守縣域經濟的優勢,還是向城市靠攏?這個問題將會一直拷問著中國的每個縣。(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專家)

《中國周刊》2020年9期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閱讀全文

與縣域經濟存在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住宅如何布置更保平安健康 瀏覽:7
魁拔世界都有哪些感情故事 瀏覽:400
拿健康證要什麼照片 瀏覽:133
家庭婚姻到底給了女人什麼 瀏覽:124
美女黑色長褲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969
愛情海寫過什麼詩 瀏覽:780
你覺得愛情里最美好的瞬間是什麼 瀏覽:159
事業單位編制怎麼考調 瀏覽:557
你還知道長征的哪些故事 瀏覽:628
多少男女婚姻敗給了這兩個字 瀏覽:488
什麼叫無憂和幸福 瀏覽:963
一直在追尋後才知道什麼是幸福 瀏覽:604
健康瓷磚有哪些品種 瀏覽:919
河南查個人婚姻怎麼查詢 瀏覽:847
太平衛生事業編什麼時候能上崗 瀏覽:858
元代四大愛情劇是哪些 瀏覽:973
疫情期間海事健康證過期怎麼辦 瀏覽:293
印度美女胸為什麼大 瀏覽:657
廊坊健康打卡為什麼少了一天 瀏覽:424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曬幸福的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