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村二元經濟指的是什麼

農村二元經濟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5 15:13:22

①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指什麼怎麼解決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通常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

近代以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形成不僅有與西方相同的原因,如市場成長、分工深化,更有近代中國特殊的原因。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城鄉二元結構變遷走過了一條特殊道路。

城市內部二元社會分割體現在不同身份的人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的先後有嚴重區別;在空間方面,體現在城市中大量「城中村」的出現;在勞動力待遇方面,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種種分割和歧視;在生活方式方面,流入的外來勞動力(主要是來自農村的勞動力)與城市戶籍居民之間存在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差異。

(1)農村二元經濟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配合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戰略,在勞動力流動方面國家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將公民分為農村戶籍與城市戶籍,對人口在城鄉間的流動、城市招工范圍、農轉非的途徑等做了極其詳細的規定。一方面將農民釘在土地上,強制他們完成為城市工業部門和城市建設提供積累的任務;另一方面將廣大農民享受城市較充裕的糧食供給、較高的工資與福利待遇、較完備的公共產品提供的權利剝奪了。

同時,戶籍制度還帶來了空間、歷史差距、二元部門和社會地位四重鎖定效應。即使農民再有管理國家的能力,也沒有渠道進入公務員行列,更不用說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有領導職務的公務員。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民為國家工業化戰略做出了巨大犧牲與貢獻,但卻不能享受與他們的貢獻相匹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戶籍制度不斷被完備,不斷被強化。

② 請教什麼是「二元經濟現象」

「二元經濟現象」是指發展中國指磨家的經濟部門只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的現象。
一是傳統部門,二是現代部門。
傳統部門
自給自足的農業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零甚至小於零,非熟練勞動的工資極低,在該部門存在大量的隱蔽性失業,但容納著發展中國家的絕大部分勞動力。
生產方式:「維持生計」的產業

現代部門
技術較先進的工礦業、建築業、近代商業、服務業、容納的就業勞動力較少,勞動生唯數斗產率較高,工資水平較高,在傳統部門的工資之上。
生產方式:使用再生產畢慶性資本謀取利潤,具有典型的資本主義特徵

③ 什麼是二元經濟體制

二元經濟,實質就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不能融合而形成的經濟結構。
表現的是一種差距....
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它是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工業和技術落後的傳統農業同時並存的經濟結構(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並存)。即在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超前進行了工業化,優先建立了現代工業部門。我國目前即處於二元經濟結構狀態,農村剩餘勞動力長期得不到有效轉移,二元經濟特徵非常明顯,遲遲不能轉化為一元經濟
表示只有家庭與廠商的理想經濟模式
沒有政府的稅收與公共支出也沒有國際貿易
於是就有了三元經濟和四元經濟

④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指的是什麼

城鄉二元經侍游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信談凱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解決和突破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應是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走農村城市化道路,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逐步減少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城鎮人口,轉變生產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第一產業結構,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村整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決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的根本出路。(1)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即現有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要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優化區域和城鄉結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於農業的長遠發展。與食品消費結構多元化、高級化趨勢相適應,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也必須由以種糧為主和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級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產業化,通過一體化的利益機制,把貿工農連為一體,可以形成「龍頭」在城鎮、「龍身」在農村的「龍形」經濟,這無疑又有利於促進城市化的發展。要使農民收入繼續有較快的增長,必須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擴大農產品市場容量及農業經營規模,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應逐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機會平等。(2)繁榮農村經濟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繁榮農村經濟。要架起農戶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也帶來了千家萬戶的農民如何和大市場連接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連接起來,因而是將農民和市場連接起來的有效途徑。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民面對的是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我國果品、蔬菜等園藝產品和畜產品在價格上是有競爭優勢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衛生檢疫等綠色壁壘。提高農產品質量是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前提。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必須加快我國城滑喚鎮化進程。小城鎮和大中小城市是一個體系,必須協調發展,並要促進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的結合,加快小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在微觀層面上要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鎮)化這「三化」來完成城鄉生產方式一體化、生活方式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三化」中農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觀層面,要通過國家逐步改變對城鄉的二元宏觀政策,實現城鄉平等的一體化宏觀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經濟體制的「組成要件」走向城鄉一體化,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最終建立和完善。(3)致力於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要消除城鄉差別,糾正城鄉失衡,不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決制度不公和失當的問題,也要進行制度創新,解決制度無力和失效問題。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從目前來看,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必須消除城鄉之間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稅收、財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實現政策的統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須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引導和管理,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城鎮化進程,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按當地規定在就業地或居住地登記戶籍,並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推行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實施稅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應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在取消農業特產稅的基礎上取消農牧業稅;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只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再負擔其他任何稅費;實施城鎮建設稅費改革,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相應取消有關收費;改革農地徵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實現城鄉公共財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過改革,消除造成城鄉隔離、阻礙城鄉融合的制度性障礙,實現城鄉之間資金、技術、物資、人才、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奠定基礎。必須致力於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和保護的力度,實現社會的公正。當前尤其應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特別是增加國家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支出,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必須振興農村,對農民「少取、多予」。制度建設不僅要有助於實現城鄉經濟上的融合,也要求實現和保障農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權的基礎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礎,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3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何重要經濟意義?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關系提高農民收入、協調社會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舉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才能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今後,只有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統籌,才能明確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方向,使較多的資金投向農村教育、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使城鄉居民的教育和醫療保健條件更為平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為牢固。(3)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4)城鄉分割消除後,生產要素的流動順暢了,這同樣有利於城鄉企業的資產重組,從而可以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關閉、合並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5)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之一。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註重加快農村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農村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一)首先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改革和完善那些導致其產生並存在的有關制度措施;並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供給機制,進行制度創新。(1)徹底取消現有的一切導致二元社會結構產生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分割的教育體系、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樣在清除了這些人為地導致二元社會結構存在的障礙,就為城鄉社會結構的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從制度上改變工農產品定價的「剪刀差」傾向,加大財政支農、金融支農的力度,擴大國家和各級財政對農村的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強化農村有形市場的建設,並將之納人國家統一大市場之中,支持農村各種要素市場發育、建設和發展,尤其是要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農村發展所緊缺的生產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以盡快將農村的要素和產品市場都納人國家統一的大市場之中。(3)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業剩餘的轉移載體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論中,它沒有考慮農業剩餘轉移到現代部門的機制。這對於同時包含著制度變遷的中國經濟的結構轉變來說,顯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場機制本身處於不斷的完善之中也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因此,農業剩餘在中國不僅要靠市場,還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轉移到現代部門。其中,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農業剩餘的轉移起到重要的影響。(4)創建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土地流轉制度,從制度上為農村的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奠定基礎。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既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約束之一,也是農地拋荒、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勢在必行。(5)農村稅費改革必須標本兼治,堅決貫徹執行並從制度上保證,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完善相關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簡機構,裁減超編人員,壓縮經費,從根本上控制「經費需求」。同時要規范政府行為,做到權力與部門利益徹底分離。二是要完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機制。否則,我們推廣實行的農村稅費改革最終也難以走出「黃宗羲定律」下。(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彌補城鄉市場差異;增強農民的購買力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農產品產量、質量,農村非農產業等對農民增收均構成了制約,因此,要著手進行以下六個方面的農業結構調整,切實促進農民增收。一要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實現農產品由低質多量到高質適量的轉化;二要調整農產品區域種植結構,實現農產品區域種植從無分工到有分工的轉化;三要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等各環節中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四要調整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比例結構,改變農業初級產品佔多數、佔主導的局面,實現農業初級產品到加工產品的的飛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五要調整農產品市場結構,實現農民不參與流通、農商分離、由政府主導農產品流通到向由農民自己主導並參與市場流通的轉化;並積極進行組織創新,創建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推動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減少市場風險,構建連接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橋梁和中介,保護農民的利益。六要調整農村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比例結構以及第二產業內部比例結構,改變農產品加工、運銷等落後的局面,通過內涵和外延性的結構擴張,使農業形成結構層次多樣,具有一定規模特點的現代農業結構。進而,通過產業擴張,也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民從有限的土地上,從單純的生產環節中分離出去。(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大力培育農民的現代意識,從意識形態上消除二元結構,幫助農民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教育是一個人獲得現代性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⑾通過教育灌輸社會要求,提高個人認知水平,使農民認識、理解和掌握社會的規范,並內化為個人意識,這是培育農民現代意識的最直接的途徑。要消除意識形態的二元結構,教育重點應放在下面幾方面:(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培育求知意識。學校教育是形成現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與人的意識水平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較能夠接受新的東西,包括新的觀念、新的行為模式。愚昧從來都是與保守、惰性聯系在一起的,而知識常與進取、求變的心理相互促動。(2)加強WTO知識教育,培育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規則意識。作為一個國際經貿組織,WTO本身就是一個規則體系,它的權威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規則體現出來的,它的宗旨、原則、規則無不貫穿著開放競爭的觀念,但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大多數人對WTO都比較陌生,文化素質相對低下的農民更是如此。因此,在農民中進行WTO知識的宣傳教育,也就成了培育農民現代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幫助中國農民了解WTO對中國的要求,幫助農民正確分析形勢,正視自己的優劣,揚長避短,沉著應對,樹立開放、競爭、規則意識,消除城鄉意識二元結構,積極參與市場的競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3)加強市場經濟知識的教育,培育市場意識。農民的市場意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民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了解程度和參與能力,特別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封閉性與大市場開放性的矛盾,常使沒有市場意識的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讓他們了解市場經濟對農民的要求,從而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學合理的推進城市化進程,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國承受著數量越來越多而素質較低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巨大壓力,而城市吸納能力有限,因此,必須重新審定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方針與發展道路。我們認為,我國城市化模式應採取城鄉結合、上下結合、大中小結合的多途徑綜合模式。所謂「城鄉結合」,即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過程,既不能僅僅是職業非農化的鄉村就地轉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賴城市來吸收的異地轉移,而應從城鄉兩方面共同努力,把「離土不離鄉」與「離土又離鄉」結合起來,在條件成熟時,將「離土不離鄉」的人口轉化為「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上下結合」是城市建設投資和發展動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國家投資與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資、集體投資、外資和個人投資等結合起來。「大中小結合」是指在城市規模等級上,要發揮各級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發展大中城市和發展小城鎮對立起來。城市化的基本動力和作用機制是市場化機制,既通過市場的引導,通過產業的積聚和擴散功能來實現。在上述各項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各級政府要進行科學規劃和加強引導,把城市化的立足點在於國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政府管理面臨著挑戰,轉變管理模式成為城市化能否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對城市化進程的管理模式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農民遷徙而來的「城市人」行為的二元性,也是現階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務具有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混合特徵。社會出現分化,新的矛盾和沖突隨之產生。面對城市化進程中政府事務的新內容和新特點,既不能簡單沿用農業社會的傳統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現代城市為特徵的工業社會管理模式。為適應城市化進程中社會關系的新格局,有序推進城市化建設,政府需要探索一種適合轉型期特點的管理模式,不僅需要行之有效的適合城市化時期的「科學管理」模式,轉變政府行政職能,調整行政決策、管理方式及各項規章制度;同時,需要形成非科學的「倫理管理」模式,即以倫理關系為基礎,注重對「非正式組織」的管理,用倫理的價值管理手段協調城市化過程中的特殊事務,進而形成「科學管理」和非科學的「倫理管理」的二元模式。一方面,城市化是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必須用科學管理模式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二元沖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城市事務中大量的問題是與農業社會共生的問題,對此,政府管理存在著「控制盲區」。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學的倫理管理模式協調和處理「非正式組織」中的矛盾,理順轉型期城市內部的利益結構和關系。

⑤ 什麼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襪悶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
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棚嫌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告和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

⑥ 二元經濟的定義

「二元經濟」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一是傳統部門,二是現代部門。 自給自足的農業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零甚至小於零,非熟練勞動的工資極低,在該部門存在大量的隱蔽性失業,但容納著發展中國家的絕大部分勞動力。
生產方式:「維持生計」的產業 技術較先進的工礦業、建築業、近代商業、服務業、容納的就業勞動力較少,勞動生產率較高,工資水平較高,在傳統部門的工資之上。
生產方式:使用再生產性資本謀取利潤,具有典型的資本主義特徵 劉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兩種含義:
1.認為現代城市部門的資本積累能帶來固定比例的勞動力就業的增長,意味著不存在勞動力節約型的技術進步,資本積累越快,創造的就業機會增長也越多;
2.認為農業只是工業化中的一個消極部門,忽視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聯。這兩點大大地削弱了該模型的現實意義並且也是後人對其批判的主要依據。 資源傾斜配置狀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工業化的一種戰略。但是過度的資源傾斜將導致經濟二元強度增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建國以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國內外的環境,採取了特殊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資源傾斜手段,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這一階段所採取的過度的資源傾斜政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嚴重阻礙。中國的資源傾斜主要是資源在工業與農業間分配的嚴重不均,這樣導致農業發展嚴重滯後工業的發展,難以與工業發展相適應。綜觀中國經濟發展歷史,由於資源過度傾斜於工業,對農業投資嚴重不足,引起糧食產量急劇下降,造成全國性的糧食短缺,中國經濟曾幾度陷入「李嘉圖增長陷阱」。中國於1958—1963、1969—1975、1978—1981、1987—1989 四次出現過全國性的糧食緊張,這都是由於資源過渡傾斜於工業所造成的。其中前兩個時期是由於政策所導致的資源過度傾斜於工業,後兩個時期是因為市場的進入導致資源向工業的過渡傾斜。
1978年以後中國農業有了較大提高得益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減少了農業生產中的X—非效率,加快了分工和專業化的進程,發揮了現有資陸碰模源配置下的生產力潛力。自從1984年以後,農業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主要原因是改革所產生的激勵增加具有的潛在收益已經竭盡。農業的進一步增長取決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投入。但是由於糧食需求彈性在中國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變小,增產並不能帶來增收,在加上土地使用權的不穩定等一系列原因,農民在土地上的投資大大的減少,造成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的衰落。因此,現階段的中國早緩農業應該是政府主導的投資,具體投資方向在農村基礎設施、灌溉系統以及農村人力資本等。但政府的資源一直是嚴重的傾斜於城市和工業,具體表現在城市工業工資大大超過農業工資,造成了資本利潤率大大下降,難以構成劉易斯所謂的經濟增長源泉。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曾一度消失的農產品價格剪刀差80年代中期以來又重新開始擴大,以糧食為例:以上年價格為100,1988,1989兩年糧食貿易價格指數為124.2 %和136.6% 而同期糧食收購價格114.6%和126.9 %反映了中國經濟積累形成機制上,再次形成「以農補工」的格局。二元結構的消除主要是靠在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業對農業的支持。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始終資源過度傾斜於工業和城市,造成中國經濟二元結構剛性加強。 按照劉易斯的經濟增長吵亮模型,一國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農業剩餘人口向非農的轉移。因為只有農業剩餘人口向非農轉移才會使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現代化,才能加速二元向一元的轉化。中國的農業剩餘人口轉移主要使通過兩種途徑:發展農村工業和促進跨地區流動(進城打工)。
1.、農村工業
中國農村工業的初始形態是公社工業企業產生於1958年全國性的公社化運動之中,在 1959年達到高潮。這個時期的農村工業主要服務於農業,為農業提供較為短缺物質(如化肥,農葯,水泥等)以及農業機械服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當地的需求,帶有很強的原始工業烙印。1978年的改革為農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為中國經濟作出傑出貢獻的鄉鎮企業在那個時候異軍突起,中國農村勞動力迅速出現了大規模的轉移。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總數由1978 年的152萬家增加到1994年的2494萬家,從業人員由1978年的2827萬人增加到1994年的12017萬人,增加了3倍。從1978年到1994 年,在 鄉鎮企業從業的農村勞動力以由占勞動力總數的9.2%到27%。但是從1996年起鄉鎮企業的效率開始下降,吸納勞動能力巨減,1997年出現了首次出現吸納勞動數量負增長,其趨勢還在加強。
從表層看,鄉鎮企業效率下降是由於市場由短缺轉向買方市場,以及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使鄉鎮企業出現的虧損是暫時的。但是從深層看,鄉鎮企業的虧損有其必然性:首先鄉鎮企業的社區性質決定了其效率。企業的社區所有制壁壘嚴重限制了生產要素和資產存量的跨地區流動,既不利於生產性資源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也容易使要素價格發生扭曲,從而使資本提前深化。 鄉鎮企業的資本勞動比率從1978的0.1一直到1996的4.15逐步提高,如圖
年份 1978 1981 1985 1987 1989 1994 1995 1996
資本勞動比率 0.1 0.17 0.28 0.44 0.72 2.25 3.28 4.15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年卷,1997年卷。 中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資本深化」的趨勢。「資本深化」的提前進行,使得技術的選擇出現了不斷朝資本替代勞動的路徑偏差,資本的增長持續快於勞動的增長,導致資本的邊際回報提前出現遞減趨勢,導致增長速度緩慢。並且有數據顯示,沿海地區鄉鎮企業資本勞動比率高於內地,這一方面說明了沿海地區的二元結構比內地更為激烈,另一方面說明了市場不能自發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其次,鄉鎮企業產業布局與城市工業布局趨同。在70年代後期80年代中期之前,鄉鎮企業的技術來源還主要是依賴於國有企業的非正規途徑而獲得,鄉鎮企業實際上選擇了勞動密集的產品生產。在80年代後期鄉鎮企業由於特定的財產制度和需求環境,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介入,鄉鎮企業向工業部門的進入遵循了「古典競爭」的特徵,從而導致過度進入和不斷升級的投資競爭。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和面對市場。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展開激烈的競爭,並且在產業分布也驚人的相似:80年代末,鄉鎮企業於國有工業的結構相似系數達到0.7539,其中製造業為0.8767,輕工業為0.9160,紡織、食品和機械三大行業達到0.9851。
由於以上兩個主要的原因,鄉鎮企業吸納勞動能力的下降,使得通過鄉鎮企業轉移剩餘勞動力的途徑受阻。從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二元經濟轉化的角度看,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應該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等與農業產業關聯程度較強的產業,充分發揮鄉鎮企業的比較優勢,避免重復建設與國有企業過度競爭。 中國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另一種方式是跨地區流動,也就是農民進城打工。改革以來,市場機制在勞動力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強,農民自由進城乾的一般都是城裡人不願乾的重活、累活,主要分布在托達羅所謂的城市非正規部門。城市非正規部門是由一大批小規模生產和服務活動構成,它們或者是個體所有或者是家庭所有,採用的技術簡單而且勞動密集。由於城市正規部門吸納勞動能力有限,非正規部門成為吸納城市勞動力的又一大途徑。據統計,在非正規部門從事經濟活動的勞動力在城市總勞動力中所佔的比重從20%-70%大小不等,創造收入大約為城市總收入的40%。但是中國城市非正式就業空間相對狹小,在1998年中國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占城市就業總數的13%,遠底於發達國家的50%,國有企業改革,出現大規模的下崗職工。並且下崗職工的再就業也主要集中在城市非正規部門,這就與農民形成了強烈的競爭。城市勞動力素質普遍高於農村,再加上21世紀仍維持中國城鄉分離格局的戶籍制度、城市部門歧視性的勞動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的自由流動有一定的限制,這些因素使農民在城市打工的處境更加不利。
上述中國農業剩餘人口轉移的兩個主要途徑都受阻,並且農業剩餘人口轉移都具有一定的兼職性質,也就是說一部分轉移的農業剩餘人口並沒有完全脫離土地,他們對土地的依賴性還是很強。一旦發生些意外,他們可以從返土地,這造成了農業剩餘人口轉移的不穩定性。
一般來說,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化.但是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與工業化水平。1998年中國城市人口為37924萬人,城市化率為30.4%,世界平均水平為45%發達國家為75%,可見中國城市化水平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實現生產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經濟效益特別是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2000年世界第三產業佔CDP的比重約50%,而中國只有32%,第三產業發展中國明顯落後。第三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勞動能力強,並且第三產業中的大量服務業的增長對刺激經濟增長起到較強作用,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彈性達到1.78。中國城市化水平低下一方面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加固了二元結構的剛性。

⑦ 什麼叫二元經濟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農村是落後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尚未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更簡單的說,實質就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不能融合而形成的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Dual Economies)是對發展中國家早期發展階段的一種描述,是指經濟從完全依賴於農產品的生產狀態向生計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並存的二元狀態的轉變,這一過程的實現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二元經濟是在物物交換的自給自足經濟中引入貨幣經濟,其發展取決於貨幣經濟的擴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結構逐漸轉化為一元,正如錢納里所說的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具有顯著的增長效應。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二元結構,但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生有其特性,所以經濟一元化的道路可能會更加曲折。

⑧ 農村二元制結構是什麼意思啊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發展中國家傳統部門(如農業)比重過大、現代經濟部門發展不足以及城鄉差距十分明顯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伍岩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史上都會存在。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別明顯。所謂二元經濟結構,簡而言之,不過是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的區分,即一個社會的經濟和人口劃分為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都進入了工業化進程。發達國家發展到今天,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傳統的農業部門經機械化之後也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因此,在一些發達國家,社會上基本上已不存在二元經濟結構。而在發展中國家,工業部門和傳統的農業部門仍然極其鮮明的存在著。但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表現也不盡相同。二元經濟結構抽象一點講,是一個社會分為現代和傳統兩大部分。現代部分無論是從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不同於傳統部分。中國在1949年建國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社會和經濟的二元結構仍然十分明顯,屬於現代部分的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少數,屬於傳統部分的人口仍占絕大多數,70%的人口仍然留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里。50年前,中國的城市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10%,今天這一比例只提高了10幾個百分點。從生產方式角度來說,晌碼目前我國城鄉從業人員達7億多,其中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生產的勞動力大約有3.5億人,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仍有3.5億之多。在勞動力的比例中,仍然有將近50%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經濟中傳統生產方式佔多大比例。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農業產值已縮小到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以佔全國一半的3.5億勞動力從事占國民生產總值15%的工作,可以看出這一領域勞動者的勞動收益是多麼得少,農民腔謹御的收入是多麼得低。因此,盡管農業產值已經占國民經濟的一小部分,但它實實在在地關繫到9億多人的命運,由此影響著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和社會的安定。因此,正視目前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以及城鄉關系已成為當今中國的頭等大事

閱讀全文

與農村二元經濟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有多少錢 瀏覽:332
愛情最怕什麼事 瀏覽:958
江南春故事怎麼寫 瀏覽:585
知足少欲便得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455
婚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要求賠償 瀏覽:460
婚姻的天平是什麼意思 瀏覽:622
忍者婚姻不分怎麼化解 瀏覽:478
四川寧南幸福茶多少錢一盒 瀏覽:874
二十四孝的民間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902
彈幕愛情公寓怎麼玩 瀏覽:40
佛山健康證去哪裡做 瀏覽:246
什麼樣婚姻是破碎的 瀏覽:236
社會事業局由哪些部門組成 瀏覽:199
薛城經濟學院搬到哪裡 瀏覽:992
誇我幸福浪漫怎麼回復 瀏覽:402
健康管理學需要什麼教材 瀏覽:377
健康養生館用什麼方式招人的 瀏覽:820
付雅潔的故事怎麼寫的 瀏覽:135
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有哪些 瀏覽:836
用英語表示有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