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當前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偏擴張性,繼續促進經濟適度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偏緊縮性,抑制目前通貨膨脹壓力。
2. 我國現行的經濟政策類型有哪些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3. 我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國家或政黨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有:
1、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方針,制定產業政策,以控制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
2、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財政與信貸綜合平衡政策,調節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實現社會財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控制貨幣發行,制止通貨膨脹;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導消費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費的結構,從而使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防止通貨膨脹的產生。
4. 我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具體一點
財政政策:經濟學詞彙。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我國財政政策實施手段有:
財政收入(稅收),財政支出,國債和政府投資等。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
1.適當設置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范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
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
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項目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里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項目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類型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項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二、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供參考。
5. 我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兩大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貨幣政策則是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
6. 我國現行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首先,加大對民生的投資力度。導致目前中國居民低消費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醫療。根本原因就是長期以來財政支出中對經濟建設投資占的比重較高,對關系民生的社會公共支出較少。此外,由於住房、教育、醫療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國居民消費預期差,被迫儲蓄,消費難以啟動。因此,明年的財政政策將重點解決居民的低消費問題,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展等投資,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既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長期增長。
其次,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改善經濟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服務業發展以及產業技術進步。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力度,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發展可再生能源。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
第三,積極減稅,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通過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紡織服裝、高科技、農產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業退稅力度,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大力支持出口增長;適時推出對居民的減稅政策,比如徹底停徵儲蓄存款利息稅。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力度,從財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購買力。
二、貨幣政策:
從緊縮向適度寬松轉變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鬆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具體的實施手段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其次,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再次,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最後,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一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干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一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7. 我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農業為主,家庭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又是最活躍的、最革命的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我國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曾處於前列地位,並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重大影響和貢獻。
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這是中央10年的政策,2007定調2008:
防過熱、防通脹、重民生
·2005定調2006:
繼續搞好宏觀調控
·2004定調2005:
鞏固宏觀調控成果
·2003定調2004:
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
·2002定調2003:
繼續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
·2001定調2002:
擴大內需
·2000定調2001: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1999定調2000:
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改革
·1998定調1999:
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
·1997定調1998:
繼續穩中求進
·1996定調1997:
穩中求進
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是: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實現國家長遠戰略目標的首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條件。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最重要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是在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中實現的。因此,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必須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使之達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的情況如何,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繫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繫到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促進充分就業是我國政府的責任。我國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一方面勞動供給數量龐大,另一方面勞動力需求顯得有限。因此必須堅持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長期將增加就業的宏觀調控目標落到實處,並嚴格控制人口和勞動力增長。就業的增加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要增加就業,首先要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是增加就業的基礎。同時還必須提高就業彈性。為了提高就業彈性,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要大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小城鎮建設。
第三,穩定物價。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波動是價格發揮調節作用的形式。但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對經濟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價大幅上升和通貨膨脹,會刺激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片面追求數量擴張,經濟效益下降;如果物價下降和通貨緊縮,則會抑制投資,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由市場決定,但政府可以運用貨幣等經濟手段對價格進行調節,必要時也可以採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亂漲價、打擊價格欺詐),以保持價格的基本穩定,避免價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由於各種交易所引起的貨幣收付或以貨幣表示的財產的轉移。
此皆本人拙見,希望有所幫助
9. 我國的微觀經濟政策具體有哪些
微觀經濟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對干擾市場正常運行的立法以及環保政策等。 微觀經濟政策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微觀經濟政策是指為著提高資源配套效率、調節微觀經濟行為主體關系的有關政策,如價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費政策、就業政策等.
微觀經濟政策與市場失靈
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的分析表明,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社會運用既定的資源實現帕累托最優。然而,如果完全競爭的條件受到破壞,那麼市場可能出現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主要有壟斷、公共物品、外部經濟效果以及信息不完全等 一、壟斷 (一)壟斷的社會成本 壟斷造成社會福利損失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在壟斷市場上廠商生產較少的產量,索要較高的價格,消費者因此會受到損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壟斷廠商生產的產量更大並索要更低的價格,則消費者的境況會得到改善,社會福利會因此增加,問題是壟斷企業一般不會這樣做,因此,壟斷使社會福利受到損害。 壟斷的其他社會成本 除此之外,壟斷還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損害,例如壟斷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從而社會生產既定的產量花費較多的成本。 由於壟斷可以使廠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了保持這種超額利潤,壟斷廠商的往往會採取各種形式的維持壟斷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說政府制訂更有利於自身的政策。這種為了尋求額外的利潤而進行的活動被稱為尋租行為,尋租不僅要花費成本,而且會滋生政府腐敗。 由此經濟學家斷言,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建議政府採取反壟斷政策。 (二)反壟斷政策與反壟斷法 針對不同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採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根據反壟斷法制訂的。 行業的重新組合 如果一個壟斷的行業被重新組合成包含許多廠商的行業,那麼,廠商之間的競爭就可以把市場價格降下來。被重新組合的行業競爭程度越高,市場價格就越接近於競爭性價格,政府採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壟斷廠商或掃除進入壟斷行業的障礙並為進入廠商提供優惠條件。 ⑴如果一個行業壟斷是通過行業中的廠商兼並或者一家廠商依靠較大的規模設置進入障礙而形成的,那麼,就可以依靠政府力量把行業中的壟斷廠商分解為幾個或多個較少的廠商,例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微軟肢解案,以前也有類似例子,如1983年前,美國的電話電報公司是一傢具有壟斷力量的廠商,它在全國范圍內提供 95%以上的長話服務和85%的地方電話服務,並出售大部分電訊設備,為加強這一部門的競爭,美國政府迫使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將地方電報電話公司賣掉,使其規模減少了80%,從而降低了電訊市場的壟斷程度增強了競爭。 ⑵一般而言,對壟斷行業的重新組合並不馬上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即使大廠商被分解後形成的小廠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支配力,為配合把競爭因素引入壟斷行業,讓新加入一個壟斷行業經營的廠商有能力與原有的廠商競爭,政府要對新廠商給予一定的優惠,減少進入障礙。 對壟斷行為制止預防。第一,如果一個行業不存在進入障礙,那麼,一般廠商不會在長期內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已經取得壟斷地位的廠商總是試圖設置進入障礙,或者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排擠競爭者,以維護自身市場的支配力,為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種處罰手段加以制止。 對壟斷行為的制止重點在於清除進入障礙,鼓勵更多的廠商進行競爭。 對不執行反壟斷規定的廠商或個人,政府可以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對壟斷行為受害者支付賠償金和罰金。 反壟斷法 反壟斷法又稱為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對壟斷及壟斷行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反壟斷法。 (三)行業的管制 對壟斷的採取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矯正手段是對壟斷廠商實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價格控制或者價格和產量的雙重控制,稅收或補貼以及國家直接經營。 價格管制的含義 假定政府對壟斷行業只實行價格管制,即規定一個低於壟斷市場價格的管制價格或最高限價,壟斷企業會獲得一定量的超額利潤,但這一利潤額低於壟斷廠商自主定價時決定的超額利潤,政府規定低於廠商自主定價的最高限價,一個適當的選擇是按市場需求等於廠商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管制價格。 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 所謂自然壟斷是指在行業中,規模經濟在很大的產量范圍內存在,以致於相對於市場需求所決定的范圍而言,隨著產量增加,廠商的平均成本逐漸減少。這類行業通常需要大型的資本設備和大量的固定要素,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公用電話局等。在這樣的行業,任何低於市場需求量所需要的生產成本都較高,這就意味著試圖通過競爭來消除壟斷是不現實的,因為生產規模小於現有廠商時,進入經行業的廠商不可能與原有廠商進行競爭,反之,如果進行競爭,就會花費更大的固定投入量,從而使生產能力過剩。 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不能只是價格管制,可供選擇的管制政策措施是既管制價格,又管制廠商的產量,從理論上說,在市場需求曲線上的任何一個價格與產量組合者可以作為政府對壟斷廠商的管制。但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按平均成本定價,廠商只獲得正常利潤。 之所以要對產量限制,是因為在這一價格下,如果允許廠商自主決策,它會按照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產量,從而使得產量並不等於市場需求量。 以上分析同樣適用於一般壟斷行業。 對壟斷行業的其他管制措施 在實踐中,政府管制所遵循的原則是"對公道的價值給予一個公道的報酬",為實現這一原則,配合價格及價格和數量管制,政府往往採取補貼或稅收手段,如果壟斷廠商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或者價格和數量雙重管制而蒙受損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補貼,以便使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如果在政府管制後,廠商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那麼政府就應徵收一定的特殊稅收,以有利於公平分配。 對壟斷行業,政府也可以採取直接經營的方式來解決由於壟斷的造成的市場失靈由於政府經營的目的不在於利潤最大化,所以可以按照邊際成本或者平均邊際成本決定價格,以便部分地解決由於壟斷所產生的產量低和價格高等低效率問題。 二、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的含義 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相對,是指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徵 1. 非排他性。 2. 非競爭性 非排他性的含義 排他性是指某個消費者在購買並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後,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如:甲購買了一塊巧克力,他就獲得了消費這塊巧克力的權力,其他人就不能消費同一塊巧克力了。與巧克力不同,國防使我們免受外敵的侵略,很顯然,我們都享受國防提供的保護,並沒有因為我享受保護而得你的保護減少,警察航標燈等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力機制出現失靈。對廠商而言,必須把那些不付錢的人排斥在消費商品之外,否則,他就很難彌補生產成本。對於一個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的購買行為,顯示了他對於商品的偏好。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就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的這種行為意味著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抵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可見公共產品很難要求市場提供。 非競爭性的含義 競爭性是指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私人產品大都具有競爭性,如,甲多吃一塊巧克力,生產者就必須多生產一塊,而生產一塊巧克力需要花費廠商一定數量的成本,從而減少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資源,也就是說對其他產量的生產形成競爭,但是公共產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如廣播、電視、航標燈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消費者人數的增加並不對生產成本產生影響。如增加一些人聽廣播看電視並會影響電台的發射成本,汽車通過橋梁只要不是大擁擠,則它們就是非競爭性的。因為通過一輛汽車對橋造成的折舊很小,接近於零。 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產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就能被發現,如在橋頭設立收費站,但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如果橋梁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於邊際成本的費用,既然每輛車花費廠商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那麼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於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二)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量 所有社會都面臨著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公共產品的供給通常由政府負責。 我們已經知道,私人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均衡所決定,同樣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也該物品的需求與供給所決定,從供給的角度來看,製造一輛坦克與製造一輛汽車一樣並無多大區別,因而,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的關鍵是需求。 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可以看作是所有消費者個人需求的加總,但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並不能通過每一價格下對所有消費者需求數量的加總,如,假定電視每小時收費 0.1元,消費者A願意每天看8小時,B願意看9小時,C願意看10小時,那麼,在價格為0.1時,市場需求量每天為27小時,這已超過了一天的總天時/ 數,這使得橫向加總並沒有意義,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同時消費同一數量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從單個消費者給消費數量橫向加總失去意義,解決方案是把所有消費者在這一價格水平下願意支付的價格縱向相加,可以得到社會為得到,這一既定的公共產品數量願意支付的價格,這一價格構成了提供公共產品的人的總收入。 公共產品供給曲線由生產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決定,與收益與成本相比,就可以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 (三)市場失靈 公共產品的特點使以上分析充其量是概念性的,因為既然每個消費者在經濟上都是理性的,而公共產品又具有非排他性,那麼每個消費者都將利用這一點,如農村裡的有線電視安裝,很多農民利用鄰居安裝的閉路電視,自己接一插口逃避價格,從而必然產生搭便車行為,這就意味著即使單個消費者能准確地了解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程度,從而確定自己的需求曲線,對供給者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消費者不會把有關信息吐露出來。因此,公共產品使得市場失靈。 三、外部經濟影響 (一)外部經濟影響 外部經濟影響或外在性的含義 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於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 (二)外部經濟影響對效率的影響 外部性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在於它使得私人行為與社會需要的數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加以說明。 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含義 私人成本是指一個經濟單位從事某次經濟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是指全社會為了這項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加上這一活動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的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不經濟,則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則社會成本小於私人成本。 同樣地分析可以用於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外部經濟帶來的利益) 外部經濟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在存在外部不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於社會最優產量,在存在外部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於社會最優產量。 因此,無論一個經濟單位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是正或是負,私人自主決策所決定的最優產量是缺乏效率的。 (三)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 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 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並 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 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