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1929年美國選擇倒牛奶進密西西比河
因為當時經濟唯做大蕭條對牛奶的市場需求大幅縮小,但當時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需求信息不能很快得到達奶牛戶那裡。造成了大量的生產過譽悉剩這些過剩牛奶如果投向市場勢必會影響慶山乎現有市場的牛奶價格。所以他們寧可倒掉也不賣掉。
『貳』 美國大蕭條時期為什麼要往大海里到牛奶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一戰結束後,各行業都出現了疲軟,人們消費低,產能過剩,經濟萎縮,已經出現經濟衰退的現象,只不過當時美國盛行的信貸行業遮掩了這一現象,人們花著未來的錢買當下的麵包。由於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疲軟的狀態,企業過余的資金沒地方投資,於是這些錢就流向了證券股票市場,大量的資金流入股票,就造成股市上漲的情形,買進來拋出去翻了好幾倍,連政府也搭昌號召買股票,導致了經濟泡沫。在1929年10月24日,由於大量股票拋售,卻無人購買,股市一下子就崩盤了,股市一崩盤直知世扒接導致買了大量股票的銀行還有企業直接破產,工人還不起房貸,無家可歸,也沒有經濟來源。
而像牛奶這種非剛性需求物品,本來就因為供大於需價格暴跌,現在遇到股市崩盤經濟蕭條,就更沒辦法賣了,如果繼續降低價格賤賣甚至無償供給,無疑就是加大供應。為了挽救市場,返世只能將剩餘產品銷毀,防止流入市場,讓市場供需趨於平衡。
樓上說壟斷的,跟壟斷不搭邊的。還有說資本家寧願銷毀牛奶也不會減低價格的更是無稽之談,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美國的物價就已經降得很低了,像牛奶、牛肉這種非剛性需求的物品更是如此。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銷毀的都是過剩產品,不是必須產品,並不是所有牛奶都倒掉,也不是所有奶牛都殺掉。
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供大於求,而美國為了刺激消費提出的信貸由於過度膨脹導危機爆發,倒牛奶、殺奶牛這些是不得已的,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叄』 當年資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要理清楚一點,咱們出門在外奔波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養家,在這一點上資本家和勞工的想法是一樣的,司馬遷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不能總是讓別人為你做貢獻,這不實際。
1929年至1933年之間,以美國為中心 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有史以來首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起因是多樣性的,簡單總結一下,由於此前的一戰大大刺激了美國國內的生產,給美國帶來了一波繁榮。
(美國農場主倒牛奶)
對此有人批評美國資本家沒人性,寧可把牛奶倒了也不給老百姓免費喝。
至於為什麼不把牛奶送給窮人喝?這個想法太天真了。
首先,農場主倒掉牛奶本身就是因為牛奶價格跌破成本價,農場主希望通過減少牛奶供應量來提高牛奶價格,一旦送給別人免費喝,就更不會有人去買牛奶了。
再者,把牛奶送出去也需要花錢,奶牛場一般都是建在郊外,要把牛奶送到城裡需要運輸費用,本身牛奶的不掙錢了,還要再賠錢運輸,這買賣誰會干?
那如果讓市民自己過來取呢?這些想法也不現實,當時汽車沒有普及,市民跑到農場取牛奶也很艱難,況且人太多了會出亂子,萬一把農場搶了呢?所以說就地銷毀農產品是最省錢的辦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被銷毀了,農場只是主銷毀部分糧食、牛奶等產品,目的是減少社會供給,保證價格,都銷毀了他不賠死了。
美國經濟大蕭條徹底改變了資本主義世界對經濟管控的態度,在羅斯福上台後,美國政府徹底放棄了對經濟的不幹預政策,開始利用行政手段介入經濟危機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實上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人類貪欲與現實生財富之間的矛盾,現有的社會總財富是固定的,但大家都瘋狂的渴望賺錢,於是就出現盲目投資,過度投資,自然會出問題。
『肆』 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
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牛奶不是剛需,當市民們可以花更少的錢吃飽時,是不會去花更多的錢去購買牛奶的,所以當時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
過剩牛奶為什麼會被倒掉?首先是知道的是牛奶的生產問題,奶牛也不是想產奶就產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奶農需要不斷的擠奶,否則產量會降低,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所以牛奶就會囤積。這就涉及到牛奶保鮮的問題,但牛奶極難保鮮,而且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冷倉保存成本更高,如果不冷倉存儲的話,牛奶會腐壞,所以多餘的奶只能被倒掉。
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商品供給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價格。如果奶農降低售價的話能否挽救牛奶過剩的問題?資料顯示,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為什麼不做做好事,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因為那樣做會讓本來就萎縮到很小的牛奶市場更變得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經濟學家托馬·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一書中指出,「聯邦政府僅在1933年就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其毀滅。數量巨大的農產品葬於耕犁之下,就是為了讓其退出市場從而把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水平上,因為同樣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此外和倒牛奶相關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1933年羅斯福上台後《農業調整法案》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台,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但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這種情況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了。
『伍』 大蕭條時期為什麼要倒牛奶
因為奶農要還貸款,我的牛奶有價值,白送給窮人牛奶,窮人又不幫自己還貸款,我為什麼要送給他們?
所謂『牛奶賣不出去,寧可倒掉也不給窮人』這個命題,我們知道最多的例子應當是歷史課本上美國大蕭條時期牧場主將牛奶倒進河裡。歷史課本上這樣評價『萬惡的資本主義』:
要知道上世紀二三十年的牛奶行業,只有巴氏殺菌法,卻沒有無菌包裝技術,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溫環境儲存七天。根據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大蕭條時期並非只有牛奶、橘子這些易腐敗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豬、綿羊這些生產資料也都被銷毀了。而且,這一情況不僅僅在美國出現,而且還席捲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同樣,這些材料也都沒有送給窮人。我們換一個說法,甚至都沒有低價賣給窮人。
為什麼?難道真的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在作祟?寧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為快樂之本』?
其實並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無法賣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則是意圖低價銷售的牛奶。而被殺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產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點繞)。之所洞野帆以被倒掉和被殺掉,是因為供給大於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這種狀態,牛奶收購價勢必保持低迷,從而影響奶農利益。當然,在此之前,供大於求的狀態在美國持續了很久,只是因為信貸行業的發展導致這一問題看起來並不嚴重,until 1929.10.24。
蕭條(Depression )是一個經濟周期的最低谷階段,是衰退的進一步惡化。在這個時期高失業率、低產出、低投資是主要表現,而促成上世紀初大蕭條的邏輯起點很可能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異巨大。
這里有一張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階層之間的凈收入水平,以及處在該階層的收入增長幅度。事實上,在1929年大蕭條開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於2000美元的納雹,而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們計算過, 維持一個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導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信貸消費就應運而火。和現在的信貸服務一樣,對此有需求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剛脫離貧困線和中產家庭,因為信貸服務直接解決了前者的一般消費品需求和後者對於更高級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貧困線之下的家庭銀行不會為其提供服務,富豪階層更不需要這樣的服務。
美利堅的車輪繼續向前開動,股市飛漲,汽車遍布全國,『超前消費』似乎完美地解決了供大於求這一現狀。更多的家庭消費了大量的牛奶,這讓牧場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們決定繼續擴大生產,以實現全國人民的『美國夢』。
然而胡佛總統覺得有人在惡意投機股市,決定要打擊一下。一系列貨幣緊縮政策下來,股市大跌、銀行倒閉。
大量銀行倒閉直接影響的就是倖存的銀行不會輕易把錢借出了,信貸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沖擊。信貸業務的縮減就會直接導致消費嚴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讓無數家庭資產縮水,實體經濟崩潰造成無數工人失業,全國的消費能力大幅度縮減。
當時美國的牛奶行業已經出現牛奶分類定價,優質奶源稍微經加工就可飲用的為一級液態奶,差一點的則是二級奶,用來製造乳酪和黃油。大型奶企為了防止秋冬季一級液態奶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便與很多奶農合作社簽訂協議,保持一個較高的收購價來持續收購其優質奶源,而這個收購價格在『大蕭條』事情依然被保持下來了,因此這部分奶農的利益被保護下來了。
而對於那些沒能與奶企簽訂協議的奶農來說,他們一般只能提供較差品質的二級奶,而這些奶供應的是小型牛奶收購商,沒有固定的收購價格。因此『大蕭條』出現之後,這些奶農就慘了。一方面是超額的供給,一方面是嚴重縮水的有效需求,而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們身上。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的處理方式有三種:1.留作庫存;2.低價出售;3.銷毀。
1.對於牛奶這種易腐敗的產品,顯然留作庫存不能保存;肥豬這種吃飼料的東西,留作庫存顯然會吃死資本家,因此第一條路不合適。
2.低價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產牛奶的一方面是農場主,但更多的則是農民。無論是農場主還是農民脊激,他們都不是住在城裡,因此他們要想賣掉牛奶就必須開車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購商那裡。但是對很多農場主和農民來說,低價出售牛奶的錢都不夠運費,更何況,他們還有大蕭條之前從銀行拿到的貸款需要償還,否則他們將失去自己的農場,因此他們不能接受低價出售。
舉個例子,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
其次,低價出售牛奶,會使得原本就萎縮的牛奶市場變得更加狹窄。最極端的情況是免費贈送牛奶的時候,牛奶市場則完全消失。
3.銷毀的是供給過量的牛奶,同時也叫板收購商。
隨著牛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便打算自己謀求議價權,通過工會談判來獲取一個合適的價格。但在雙方價格沒有談攏之前,如果有人低價出售牛奶則是對奶農群體利益的破壞。而事實上,這個價格一直很難談攏,因此工會便開始組織罷工、傾倒牛奶運動來抵制『低價收購』。在這一過程中,各州不斷出現示威活動,甚至造成流血沖突。有些奶農受不了持續的虧損打算低價出售牛奶,工會的人收到消息後便會在公路上攔截運奶車,並將其牛奶全部倒掉。為了維持市場價格,奶農工會一方面銷毀了供給過量的牛奶(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價賣掉的),甚至將多餘的奶牛殺掉來維持一個均衡的牛奶供給量(畢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購商試壓,要求其人為地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保證奶農的利益。
總結一下,大蕭條時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維持牛奶的價格穩定,保證奶農的利益;
2.保護牛奶市場
『陸』 1929年著名的倒牛奶事件是什麼
1929年著名的倒牛奶事件是1929年美國爆發大范圍經濟危機,造成股市瓦解、經濟大蕭條,人民的花費、購置力降低。
經濟危機爆發前,美國大力發展茄備生產業,農場數目大批增長,奶製品產量多餘。在經濟危機中,物以稀為貴,倒掉一些奶製品,減少產品流通量,可以穩住牛奶的價錢。
參與罷工的奶農出現「攔路倒奶」事件
由於在牛奶罷工事件中,很多「獨立」奶農存在著不同的想法,也有的人為了生活存在中歲著偷偷便宜賣奶的情況。因此,參與罷工的奶農為了「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也就出現了「攔路倒奶」的事件。
1934年1月,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顫培毀上千奶農封鎖了公路,通過「攔路倒奶」,傾倒了超過10萬磅其他奶農的牛奶。加利福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愛荷華州也發生過同樣的類似倒奶事件。
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些憤怒地參與罷工的「獨立」奶農將其他「獨立」奶農的牛奶強制倒掉。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牛奶護送隊和罷工奶農的流血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