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絲綢之路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它的起點和終點在哪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張騫出使西域而開辟的。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被匈奴扣留了10年。逃出匈奴後,張騫前往大夏,與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系。到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漢朝,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任務。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受漢武帝派遣,率領300人的代表團前往西域,攜帶大量的中國貨物,如牛羊、黃金和絲綢。他訪問了許多地區,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他大御兩次出使西域,為中西文化交流開辟了渠道。從玉門關到中亞及其他地區的通道,經過天山南北的山麓,逐漸成為絲綢之路。
到了東漢初年,北方的匈奴人再次強大起來,征服了西域的大部分地區,切斷了絲綢之路。班超將軍再次被派往西域,經過31年的奔波,為重開絲綢之路做出了突出貢獻。
長安的雕塑藝術就更不用說了,唐代的三彩釉陶器、胡人、駱駝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滾畝岩雕塑藝術。其他也是如此,如佛像、金銀器製作、石雕等。絲綢之路分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互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起點在泉州。
❷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哪裡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洛陽。這是絲綢之路的提出者李希霍芬的觀點。
1870年,李希霍芬來到河南,考察了洛陽南關的絲綢、棉花市場等,而後在《關於河南及陝西的報告》中,首次提到從洛陽到撒馬爾罕有一條古老的商路,並將其稱為「絲綢之路」。
1877年,李希霍芬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國——親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說:「河南府(洛陽)通往中亞,並向塵鎮西延伸至羅馬的商路,在羅馬帝國時代已經形成,中國的絲綢沿著這條商路到達羅馬,因此可以稱為絲綢之路。」
這里,李希霍芬正式提出了「絲綢之路數手」這個詞,同時提出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派畢粗用。然而,關於其內涵,後世學者產生了不同意見。
在1936年李希霍芬的學生斯文·赫定出版《絲綢之路》一書並廣泛傳播後,起點之爭便拉開了帷幕。雖然該書仍沿用李希霍芬的觀點把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但不久便有學者認為,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已經與西域產生了聯系,並形成了一條路上通道,因此絲綢之路的起點應該是西漢的都城長安(今西安)。這一觀點逐漸得到了國內群眾的認同,並成為今天的主流觀點。
❸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起始地分別是哪兒
1、起止點:
起點為——亞太經濟圈(以西北5省、西南4省市以及東部5省參加。西北五省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市包括重慶、四川、雲南、廣西等。東部五省為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海南,這五省主要涉及到海上絲綢之路。)
終點為——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德國、中西亞)
2、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有三條路線,即在空間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
補充: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里,途經多個國家,總人口近30億。以上合組織為例,組織內的6個成員國(中、俄、哈、吉、塔、烏)、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夥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絕大部分都位於絲綢之路沿線。
經濟帶是經濟地理學范疇。經濟帶發展需要依託一定的交通運輸干線,並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貿易、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