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太空新經濟如何擁抱商業

太空新經濟如何擁抱商業

發布時間:2023-03-23 15:17:06

㈠ 什麼是太空經濟呀

分傳統太空經濟、新太空經濟。新太空經斗碰濟是由過去政府主導走向政府和市場雙向並重,像吉林進取空間的新太空經濟就有三大特徵:第一、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娛樂化;第二、工業化、產業化、商業化、市場褲銷橡化;第三、貫穿一個經胡旁濟組織活動全流程。

㈡ 發展商業航天有什麼價值跟普通人的生活有關系嗎

商業航天是近百年沒有大變局中大國博弈的主要支撐點。近些年,世界主要國家也將商業航天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加速頒布了商業航天產業鼓勵制度,航天大國在全球航天市場中的競爭日趨激烈。

商業航天推動有關產業協同發展。在航天工程的帶動下,材質、動力、資源等尖端技術迅速發展。傳統式航天作為國家任務型教學的科研生產系統,推動有關產業協同發展的後勁不足。在我國目前軍民融合政策扶持下,商業航天可以充分運用民營效率優點,搭建上下游產業供應鏈能力,塑造“衛星互聯網+”生態,加速培育衛星網路優勢企業,賦能產業群集,推動有關產業協同發展。

航天科技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舉一個普遍的現象:太空育種。就是將種子送至太空去化學誘變,進而形成新的種子。這么多年,我們發展迅速,因此很多人已經不容易注意到糧食問題,乃至浪費問題也經常出現。但是,糧食問題,從始至終都是我們人類的關鍵問題之一。

㈢ 太空商業化現「折疊」!馬斯克等三巨頭,搶食萬億太空產業


作者 | 秦悅

編輯 | 周遠征

來源 | 征探 科技 (ID:tectech6)


2021年7月20日晚上,世界首富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搭載藍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的「新謝潑旅者德」飛行器,進入了太空。


9天前的7月11日,英國極具傳奇色彩的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搶先一步,乘坐維珍銀河太空公司的宇宙飛船VSS Unity,進入了太空。


布蘭森從太空中返回後,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你總是告訴我伸手去摘星星,你一直是個夢想家,你督促我努力爭取我看到的每一個機會。」


看著這兩位充滿夢想的「競爭對手」升空,SpaceX的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內心不是滋味。 他甚至認為,貝索斯只是進入了太空邊緣,並沒有進入真正的太空。馬斯克未來的目標是前往火星!


3位頂級富豪的財富加在一起為3620億美元(約合23466億元人民幣)。三巨頭的太空 探索 在順利推進時,全球太空商業化卻呈現出了「折疊」。


01

仰望星空


「不是每個人都想要一個這樣的兒子——我不知道他是不是99%的愚蠢和1%的卓越,但我抓住了那1%。」伊芙·布蘭森(Eve Branson)這樣評價她的兒子理查德·布蘭森。


1950年,歐洲處於馬歇爾計劃實施的最關鍵一年。第二年,馬歇爾計劃將會終止。依託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幾年前還是一片廢墟的戰後歐洲,經濟正在快速復甦。


小布蘭森在這一年出生。他的母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險家。這位勇敢的母親學會駕駛滑翔機,二戰期間還加入了英國軍隊。戰後,她加入了初創的英國南美航空公司,在極其凶險的英國到南美航線執行空乘任務。


1947年,這家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安第斯山脈消失,直到51年後才被發現。只是,布蘭森的母親並不會畏懼,她喜歡天空翱翔的感覺。猛鉛


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泛濫,東西方陣營展開軍備競賽。人類航天史也在這一個充滿危機的競賽中獲得突破。7年後,隨著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航天史正式拉開序幕。


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喜歡帶著布蘭森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對於天上的 星座 ,布蘭森充滿了無盡的想像。母親還刻意鍛煉布蘭森的堅韌意志,讓幼小的他步行數公里在叢林道上回家,騎行數十公里等等。 布蘭森回憶,「我一直是個夢想家。我媽媽教導我永遠不要放棄,去追求星空。」


1964年,前蘇聯發射了「上升1號」飛船,成功實現了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多人太空飛行。


這一年,貝索斯出生了。母親的婚姻,並不完美。貝索斯1歲多的時候,父母就選擇了離婚。傑奎琳·貝索斯獨自撫養貝索斯到4歲後,她與第二任丈夫邁克·貝索斯結婚,貝索斯也由原來的傑弗里·普雷斯頓·約根森改名為傑夫·貝索斯。


貝索斯5歲時,他在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上,見證了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壯舉。一直被前蘇聯在太空領域吊打的美國人,開始超越。


萌發了 探索 太空夢想的貝索斯,對於各類機械組裝充滿了興趣,幼年的貝索斯已經迸發出超乎年齡的創造熱情和 探索 精神。


「looks down with happiness, life is on its way!」(英國創世紀樂隊演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在登月和太空 探索 時,搖滾樂也在風靡。1971年,桀驁不馴的布蘭森已經通過維珍郵購公司售賣搖滾樂隊唱片大賺了一筆。


音樂鑒賞力遠遠遜於布蘭森的馬斯克在這一年出生了。最大年齡相差21歲的未來太空三巨頭,至此在地球聚齊了。


馬斯克的成長得益於母親言傳身教。梅耶·馬斯克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活得比現實版「鋼鐵俠」馬斯克還要精彩。埃隆·馬斯克曾說:「我的母親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多半源於我母親的培養和她特立獨行的品性。」


「乘風破枝鎮好浪」的梅耶·馬斯克,1948年出生在加拿大。2歲時隨父母移居到了南非。梅耶的父親是飛行員,富於冒險。她自小就跟從父母一起去各地探險。梅耶15歲時當了模特,21歲成為南非小姐選美冠軍。後來,她又成為了營養師、讀博士。70多歲還走上T台做模特。


小時候的埃隆·馬斯克常常發呆,思考問題的時候經常聽不到母親的呼喚。這讓母親一度以為他聽力有問題。其實,他只是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中。梅耶為馬斯克買了一台電腦後,天才兒童很快就學會了編程。12歲時,馬斯克編寫了一款叫「Blastar」的 游戲 。這款 游戲 賣出去獲得了500美元。


這時候,貝索斯尚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計算機;風流倜儻的布蘭森繼續壯大著他的唱片業務。


上世紀50年代到新世紀的50年時間里,太空是國家力量的競賽。新的力量,正在醞釀。


02

探索 太空


「Fly me to the moon,And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2000年電影《太空牛仔》里的主題曲《Fly Me to the Moon》)


新世紀的曙光來臨時,許多人都在憧憬著未來。


早在1982年,18歲的貝索斯在高中畢業致辭時就透露出他的夢想計劃:「為200萬到300萬人在地球軌道上建造太空酒店、游樂園,搬到太空去。」


太空夢想越來越近,科幻作家、航天工程師都在編織著太空夢。1984年,美國學者杜拉預測,「到2000年,空間商業活動的價值將達2000億-3000億美元,並將為人們帶來上千萬的就業機會」。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太空商業進一步加速,1996年-2000年的5年時間里,航天市場年均增速接近10%,每年新增高 科技 崗位7萬個以上。


貝索斯、馬斯克、布蘭森,即將登場。


布蘭森、貝索斯、馬斯克的成長軌跡 秦悅制圖


2000年時,創立亞馬遜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貝索斯在參加一檔訪談節目時說:「如果我能做任何事,我想去幫助實現太空 探索 。」


這一年,他終於可以為5歲時就誕生的太空夢想而戰。2000年9月,貝索斯創立了私人太空公司藍色起源。這家公司對外嚴格保密,直到幾年後在德州購買土地建造亞軌道飛行器發射基地,才被世人所知曉。


這時候,太空商業迎面而來。2001年4月28日,人類航天史上第一位私人旅客飛向了太空。美國富豪蒂托花費2000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聯盟—Y」型火箭,飛向了國際空間站,並進行了9天的「太空之旅」。


前蘇聯解體後,為了維系龐大的空間站開支,俄羅斯絞盡腦汁開發太空商業。


2002年,套現PayPal後成為億萬富翁的馬斯克,創立了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SpaceX。馬斯克的目標很明確——自主研發火箭,並將遠期目標鎖定在火星上建立人類定居點。為此,馬斯克投入巨資進行獵鷹系列火箭研發。


探索 的道路並不平坦,連續的火箭發射失敗幾乎讓馬斯克瀕臨破產。直到2008年9月28日,採用獵鷹1C引擎的獵鷹1號終於成功入軌。隨後,獵鷹9號中型運載火箭拿下了NASA的16億美元合同。馬斯克的太空 探索 公司也由此贏得了資本的青睞,一輪輪融資解決了龐大的研發投入問題。


布蘭森則比貝索斯和馬斯克投入太空的時間稍晚。他的維珍帝國還在不斷拓展。直到2004年,布蘭森才重回夢想。2004年,布蘭森成立維珍銀河太空 旅遊 公司,他的夢想是在太空開一家維珍酒店。


布蘭森的太空 探索 ,也充滿了坎坷。2014年10月31日,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在美國加州莫哈韋沙漠試飛發生爆炸,兩名飛行員一人跳傘逃生後受傷,一人死亡,太空船殘骸散落在沙漠。許多人都覺得這個項目將會夭折,但是喜歡極限挑戰的布蘭森,絕不會輕易放棄。


時間進入到2016年。三巨頭在太空 探索 上都有著重大突破。2016年4月8日,馬斯克的獵鷹9號發射無人龍飛船至國際空間站,獵鷹9號一級火箭還成功在海上駁船回收。看到那個場面,馬斯克興奮不已!畢竟,成功殊為不易。


2016年3月9日,貝索斯宣布了載人飛行計劃,並公布了一款New Glenn(新格倫)的新型火箭。在2015年,藍色起源已經成功完成了可回收火箭的發射和回收。


到了2016年9月8日,維珍銀河公司全新的太空船「VSS Unity」也完成了首飛。


隨著三巨頭在航天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人類太空 探索 的步伐也在進一步加快。


2021年7月,布蘭森和貝索斯前後腳進入太空。馬斯克也在為2026年登陸火星而准備。


雖然這一登陸時間表一改再改,執著於太空 探索 的馬斯克並不會放棄夢想,他想把自己埋葬在火星。 馬斯克說:「如果你要被埋葬在某個地方,地球上出生、火星上埋葬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03

折疊


三巨頭介入,讓太空 探索 越來越熱鬧的時候,太空商業也存在令人擔憂的「折疊」現象。


無可置疑,太空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黃金期。《2020年航天經濟報告》顯示,包括政府航天投資和商業航天收入在內,2020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再創新高,達到3850億美元。航天經濟成為萬億美元市場也不遠了。


巨大的市場,自然資本也會追捧。Space Capital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太空 科技 投資報告,2021年一季度全球共有77家太空 科技 創業公司獲得投資,融資總額為45億美元。這一數據甚至比2018年全球航天初創企業融資額還要高。


產業井噴,融資飆漲,三大富豪吸引眼球的太空 探索 無疑也會激起更大的投資熱情。


然而,太空商業的發展趨勢中,可以看到被分割的三個「折疊」世界。


第一個太空商業的世界,是以「太空 探索 三巨頭」為基礎形成的太空富豪圈:貝索斯、馬斯克和布蘭森共同打造的一路高歌猛進、「三足鼎立」的太空商業版圖。


第二個太空商業的世界,則是主要航天大國依託國家力量展開的太空商業,整體處於一個商業化困境中。甚至一些國家還需要采買馬斯克等等提供的太空發射服務。


第三個世界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無法在太空商業中分羹。如同月球上的陰影,被遺忘。


在第一個太空商業世界裡,由於三巨頭本身在商業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實力,成為了太空商業最有力的競爭者。他們不但兜售升空「席位」,並且瞄準了更多太空商業模式。


未來隨著他們在太空 探索 技術上的成熟,將會在包括載人航天、移居火星、衛星上網等太空產品上細化,從而牢牢把握住太空商業先機和利潤最豐厚的那部分。


第二個世界裡的國家隊推進的太空商業,往往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難以像太空三巨頭那樣靈活開展,在這種不對稱性競爭中難免會落於下風。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了解決運營費用,開展了雄心勃勃的太空商業計劃。那時候,俄羅斯經濟確實困難。2002年國際空間站維護費用高達4.5億美元,俄羅斯政府只能夠拿出可憐的1億美元。


然而,俄羅斯開啟的太空商業化進程並不順利。自2001年以來,俄羅斯宇航局推進的太空 旅遊 計劃,也僅僅只將7名遊客送上國際空間站後就擱置了。現在,俄羅斯繼續推進的太空旅行,根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近日表示,國際空間站七日游最低票價為5000萬美元。


當然,俄羅斯依託為歐洲和美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也賺取了大量的費用。這塊俄羅斯人不會手軟。


隨著三巨頭介入載人航天,俄羅斯的太空生意或許會受到挑戰。


第三個太空商業世界裡,包含了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中國、印度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外,卻只能夠在看似熱鬧的太空商業中落寞。他們只能夠仰望星空,卻發覺越來越不屬於他們。


畢竟,這是技術含量極高、投入巨大的產業,連發達國家也會陷入投資困境,更甭說廣大經濟實力弱小的發展中國家了。


然而,他們就應該被遺忘嗎?


1967年10月10日生效的《外太空條約》第一條第一款就規定,「 探索 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應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和利益,而不論其經濟或科學發展程度如何,並應為全人類的開發范圍。」這就是國際空間法基本原則中著名的「共同利益」條款。


然而,以贏利為目的的太空商業活動中如何遵循「共同利益」原則呢?


以赤道國家為例。赤道國家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對地球靜止軌道主權要求,理由包括地球靜止軌道是有限的「珍貴的自然資源」,赤道國家上空部分的靜止軌道屬於有關赤道國家的領空范圍,應由該國依照國際法行使「對這一自然資源的主權」。


只是這些訴求被西方國家所漠視。現在,大量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屬於少數空間大國所有,發達國家對這一資源的佔用構成了並不公平的狀態。


而且包括美國等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太空的利益訴求。美國早年間就提出,「空間正成為綜合國力的增長源,就像19世紀和20世紀工業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電力和石油一樣,空間是極其重要的國家利益的區域」。


顯然,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僅將太空視為巨大的商業價值所在,也具有國家重要利益。發展中國家的訴求,怎麼可能得到重視呢?


對於中國而言,國家力量推進太空 探索 之外,需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力量介入到太空 探索 中。中國不能夠缺席這個太空舞台!


2014年,《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 社會 投資的指導意見》出爐,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短短幾年時間里,一些民營企業介入到航天產業領域,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020年,中國的商業航天投融資領域火熱,融資金額比上一年大幅增加,首次突破100億元人民幣,達到103.69億元,相較2019年增長了61.21%。


中國力量的崛起,也勢必會改變「折疊」的太空商業。一個全人類的太空,需要有不同的精彩,也要有共同的仰望。


「Live long and prosper,Peace and long life!」(《星際迷航》 生生不息,和平長久)


(圖源騰訊雲正版圖庫直通車)


END

㈣ 如何發展太空技術、太空經濟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關應用的不斷深入,「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太空經濟」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如空間技術與產品、衛星應用、空間科學、太空工業、太空農業、太空資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遊、航天及太空文化產業、航天支援與保障服務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等。新興的「太空經濟」正在改變地球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太空經濟」日益呈現出基礎性、強關聯性、高促進性和高增長性的特徵,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航天應通過航天技術和航天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引領太空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保證未來我國擁有制天權和日益強健的太空競爭力。
一、太空經濟概念的提出

2007年9月17日,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在華盛頓發表旨在紀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講時說,「太空經濟」(Space Economy)時代已經到來,美國宇航局所主導的太空活動開創了新的市場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技術創新將成為「太空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他說,太空經濟包括衛星通信,如無線電通信和衛星電視、遠程醫療,點對點的全球導航,天氣預報與氣候監測,保障國家安全的太空資產等。太空經濟也包括剛剛出現的太空旅遊以及發展中的太空後勤服務,後者可以使商業性的太空旅遊成為一個可盈利的商業形態。

格里芬在提出太空經濟這個概念時,引春跡用了美國太空基金會在2006年首次公開發布的《航天報告——全球航天活動指南》(2007年、2008年版也已出版)。報告將全球的太空活動及太空產業分為6大類31個小類,與傳統的運載火箭製造及發射、衛星製造、衛星運營服務和衛星地面設備製造4大類的分類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報告主要新增了過去並不引人注目的商業衛星保險、太空旅遊及軍用航天等類別,同時又將美國政府預算單列為一大類,其餘國家政府預算也分別列出。其中第一大類空間商業基礎設施和第三大類商業衛星服務和以前的衛星產業(航天產業)的內涵基本接近。具體包括:

(一)空間商業基礎設施:衛星製造、運載火箭製造、衛星地面站及設備3項;

(二)空間商業基礎設施支持產業:獨立研究和發展、保險;

(三)商業衛星服務:衛星直播電視、衛星無線電通信、固定衛星服務、移動衛星服務、全球定位系統設備及晶元5項;

(四)商業類航天運輸服務:軌道、亞軌道;

(五)美國政府航天預算:主要包括國防部、宇航局等8個部門;

(六)其他國家政府航天預算:主要包括歐洲空間局、俄羅斯、中國等,共分9個小項。

實際上可以將上述的航天活動概括為旦穗軍用、民用和商用,其中軍用、民用主要反映在政府預算中,即第(五)類和(六)類中。

全球商業航天構成太空經濟的主體。全球航天產業的商業收入包括空間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的收入,即第(一)、(二)、(三)、(四)類,在下圖中,為便於比較,將規模較大的(一)、(三)類進行了拆分,形成了共10個小類的商業模森卜航天活動。商業航天的幾乎每個細分行業在2006年都有所增長。衛星服務推動了商業航天的增長,其中衛星直播電視和GPS設備相加,使商業衛星行業的收入增加了212.5億美元。

從上邊數字可以看出,能夠為商家創造利潤、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商業航天的規模和增長速度都非常引人注目。其他類別的太空活動也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經濟效益,如減災衛星、深空探測航天器等,其規模也在不斷地增長。

二、太空經濟的內涵分析

所謂「太空經濟」,是指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以及形成的相關產業。太空經濟從太空活動的經濟利益角度出發,對航天技術與產品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太空經濟」除包括空間技術與產品、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大部分所形成的產業外,還包括由於進入太空、探索太空、獲取太空資源等而衍生的技術、產業和經濟效益(表3所示)。

太空經濟並不是位於太空中的經濟,至少現在還不是。但是太空活動創造的產品和技術正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和便利。人類的太空活動(航天活動)自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現在全世界每年要發射50顆~60顆衛星(航天器),緊密關聯的衛星應用等產業規模也急劇擴大,太空活動(太空經濟)的規模在50多年時間里增長了上千倍,是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經濟形態之一(類似的有互聯網經濟、移動通信、生物工程等)。人類社會就是在這些不斷涌現、快速增長的經濟形態中進步的。

1.空間技術與宇航產品

空間運輸系統、空間飛行器製造、發射服務等宇航產品和相關航天技術,包括軍用、民用和商用系統等。

2.衛星應用——通信、導航、遙感

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是衛星應用的三大主要領域,包含相應的地面設備製造和運營服務等。衛星通信業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已實現了產業化、商業化和國際化。衛星導航業和衛星遙感業也已開始步入產業化軌道。據預測,隨著航天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衛星應用產業逐步產業化和商業化,並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衛星產業與其他產業趨向融合,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將達到全球3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3.衛星應用——空間環境應用:太空農業和太空工業

空間環境應用包括太空育種、太空制葯和太空冶金等領域,其應用領域將隨著太空環境應用的發展而不斷拓展。人類從1970年起開始進行太空育種,至今已經對水稻、小麥、玉米、高粱、棉花、西瓜等數十類作物400多個品種進行太空育種,成果喜人。太空水稻、小麥種子,在同樣條件下,不僅生長期縮短,平均畝產比使用地球種子高20%,而且蛋白質含量增加8%至20%。太空農業蘊藏著極大的商機,越來越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太空工業也是如此:太空有著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深冷、輻射性強的特殊環境,發展太空工業,可以精煉或製造出在純度、形狀、強度、壽命上有極高品質的工業產品,這是地球上的傳統工業、製造業難以匹敵的。因此,太空是獲取工業新材料、新生物製品的理想生產基地。「物以稀為貴」,「物以精為貴」,這是經濟領域的普遍性原理。太空產品最初「以稀為貴」,逐漸降低成本,又「以精為貴」,從產業的孕育期、發展期到成熟期,將有豐厚的利潤。前蘇聯航天員曾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完成了14500次工業產品生產的科學試驗;美國已列出幾十種有能力在太空生產的產品,空間民用工業項目的年度收入不容小覷。未來,人類可能把一些重大的工業項目從地球移到太空的某些星球。

4.空間科學

航天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礙,直接進入空間或通過各種空間探測器獲取資料、信息,為人類對宇宙空間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與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各類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航天能力的發展則是探索和利用空間的基本手段,促使了空間物理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學以及地球科學研究等在內的空間科學的發展。

5.太空資源應用

太空中蘊藏著豐富能源和資源財富,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比如有「超黃金」之稱的氦3,只要核聚變技術發展成熟,100噸氦3提供的能源就夠全世界用一年,而氦3在月球上的儲量高達300萬噸。據悉,俄羅斯的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已提出,他們准備10年內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大規模開采氦3。由此,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太空資源的利用成為可能,而擁有這樣一種能力將成為突破地球極限、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砝碼。

6.太空能源開發

向太空要能源,是太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太空旅遊、太空農業、太空工業需要太空太陽能發電站所發出的電力,更重要的是地球上的人類需要來自太空的電力。

科學家已證實,向太空要能源不僅在理論與技術上是正確的,在實施上也是完全可行的。太空發電站,是將太陽能電池板的直流電轉化為微波,然後通過「輸電天線」,用無線輸電方式將微波送向地球。地球表面再用「受電天線」,接受來自太空的輸電微波,並將微波轉化為直流電。由於在接受太空太陽能時將不受黑夜、大氣層、雲層、陰雨天的影響,因此,發電量將是地球太陽能發電效率的10倍以上。太空發電將不分晝夜,24小時全天候進行。不僅如此,太空太陽能發電還具有環保、高度的靈活性與機動性兩個特殊優勢。21世紀,在太空建成太陽能發電站將會成為現實。

7.太空旅遊

太空旅遊,標新立異,妙趣橫生,給人以十足的刺激,包括低太空的短暫旅遊和進入空間站等所謂太空旅館的旅遊。太空旅遊,既可以體會太空里的衣、食、住、行與地球迥異的樂趣,又能夠在太空旅館進行太空觀景,在月球度假,或者到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球,還可以在太空漫步欣賞太空中的日出日落,體驗太空棒球、艙內高爾夫、太空蹦極等特殊休閑游戲。

目前世界上已有5人體驗過太空旅遊。太空旅遊的費用將會逐步下降。現在美國有20幾家公司正積極研究太空旅遊火箭飛機或飛船,乘坐這種新型飛船,無需經過任何訓練,就像乘飛機一樣方便。未來,人們將進一步探索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8.航天文化、太空文化衍生產業

在航天技術研發、應用以及向太空索取資源、能源和空間資源等活動之外,隨著人類航天活動的展開,與之相關的文化、服務產業也將產生不斷增長的經濟效益,如航天科普、航天文化、航天旅遊、空間搭載效應、廣告效應等。

9.航天支援與保障服務

這主要包括與航天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金融、保險、咨詢服務業等。航天產品的研製與部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且風險巨大,因此,保險必不可少,尤其是商業航天活動。隨著商業航天活動的快速增長,對相應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服務業提出巨大的需求。美國太空基金會的報告專門對此項活動進行了統計,2006年航天保險收入達到了8.5億美元。

10.其他相關產業和服務業

這包括為航天活動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所帶動的相關產業發展,如未來的太空垃圾清理就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各國的航天活動在太空中產生了數量巨大的空間碎片,「污染」了太空這一人類的公共環境,給各航天國家的太空活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未來,各航天國家可能共同出資成立一個專門從事太空碎片收集處理與太空垃圾清理的公司,或者共同出資請此類公司提供上述服務。

三、太空經濟的意義

隨著航天活動的開展,世界航天已經從最初探索進入太空的技術、探索宇宙、保障國防安全,轉向更為注重應用航天技術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新興的「太空經濟」正在改變地球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太空經濟」日益呈現出基礎性、強關聯性、高促進性和高增長性的特徵,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基礎性

當今世界已經邁入了信息化的時代。衛星應用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太空是信息時代人類活動的重要領域,空間信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空間信息獲取、處理與應用能力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在中國,包括衛星系統、載人飛行器以及新的空間探測器等空間平台在內的航天產品體系及其地面應用系統,構成了天地一體化的信息應用環境,在國家信息化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衛星遙感能夠全天候、全天時、高軌道、大尺度地獲取地球信息,在信息獲取方面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衛星通信可以逾越地理障礙,提供方便快捷、無處不在的全球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目標監控,在包括海陸空交通運輸、搶險救災、工農業建設和生產、安全防盜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衛星應用已成為與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需求。

航天技術將不斷提供日益豐富的信息資源、信息技術與服務,成為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推進力量。展望未來,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

2.強關聯性和高促進性

作為高科技前沿,太空經濟與科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是社會經濟與科技進步的「發動機」,將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美國、歐洲和國內統計分析專家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對航天產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進行過多項研究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各國政府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產出比為1∶7至1∶14不等,顯示了航天投入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帶動作用。我國載人航天的直接效益、帶動效益和輻射效益也已達到了數百億元的規模。

首先,拉動基礎產業。航天技術、有效載荷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需要機械、電子、材料、能源、通訊、信息等產業發展的支持,通過技術發展的「需求效應」,對上述行業形成強烈有效的激勵和帶動作用。例如,中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而從產業配套的角度,航天製造業可以直接拉動元器件及分系統、原材料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其次,帶動應用產業。航天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將不斷促進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數字地球等相關產業以及信息產業發展。而衛星導航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遙感(RS)和衛星通信之間的融合(3S+C),網路GPS個性化移動信息等,多種組合和形態,將為衛星應用打開一個個嶄新的領域。

再次,改造傳統產業。通過發展航天應用產業,不斷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升級改造,使其能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益。

同時,航天發展過程中,大量獨有的設計、生產、試驗等核心技術與能力,通過成果轉移的方式,廣泛而迅速地在其他技術領域獲得推廣和拓展應用,直接帶動相關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如太陽能技術、環保脫硫技術等,有助於降低能耗物耗,減少環境污染。

最後,促進基礎科學、支撐空間科學。航天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應用數學、微重力科學、微電子學、信息學、材料學等許多基礎科學的發展;太空平台的應用,則使人類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礙,直接進入空間或通過各種空間探測器獲取資料、信息,為人類對宇宙空間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與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對空間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此外,在航天產業鏈延伸過程中,通過與各產業尤其是當代電子、信息、生物、能源和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的相互交叉、融合和集成,不斷衍生新型技術與知識產業,並促進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的繁衍,如衛星氣象學、衛星海洋學、衛星測繪學等。

由此可見,航天技術具有覆蓋面廣、輻射型與帶動性極強的特點,在自身迅猛發展的同時,對當代整個科學技術結構產生了極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牽引和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航天技術日益成熟,其應用范圍幾乎遍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太空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

3.高增長性

當今世界,主要的競爭體現在經濟方面,而「太空經濟」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球航天預算與收入達到2197億美元,比2005年的1863.1億美元增長18%。20世紀末,衛星應用的范圍幾乎遍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利用宇宙——太空和外太空,可以完成許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解決許多地球上解決不了的難題。太空經濟,以太空產業為核心,同時還包括未來無限巨大的外太空產業,將使我們真正突破空間的限制,突破地球資源的限制,開拓出新的國防疆域和經濟疆域。

四、太空經濟對中國航天的啟示

大力發展太空經濟、爭奪太空資源開發利用權,是世界各國尤其是航天大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太空、宇宙不僅可以商用,而且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一個國家要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就要大力發展能夠兼顧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力的太空經濟。上個世紀美蘇太空爭霸最激烈的時候,美國總統肯尼迪有一句名言:「誰能有效控制太空,誰就能有效控制地球。」與此一脈相承,里根時代的美國又推出「星球大戰計劃」。2006年,美國近十年來首次修訂了太空政策,確立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絕對太空軍事優勢的戰略目標,美國宇航局則表示將在太空探索領域不遺餘力地創新,以期使美國在「太空經濟」中一直走在最前面,獲得最大的利益。

大力發展太空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美國和世界銀行專家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會在未來30年內比肩美國。可以預見的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絕不能僅依靠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國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技術創新的新驅動力,需要不斷創造新的、具有高度帶動性和廣泛應用性的產品和服務。根據美歐航天強國的經驗及中國已有的實踐,太空探索和開發利用正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太空經濟在激勵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激發經濟活力、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中國要想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必須繼續開展基於太空的創新,必須毫不猶豫地加入太空經濟的競爭。

中國航天科技工業是太空經濟的核心力量,肩負著促進太空經濟加速發展的重任。對於太空經濟,太空項目是發展的載體,國家經濟實力、工業與技術條件是基礎,而航天企業則是發展的主體。面對未來太空的激烈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航天科技工業必須直面國家戰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從航天產品製造商向系統集成商、應用服務提供商轉型,從以型號任務為主的保障型向軍民融合發展的能力型轉型,從以製造為主的三大主業向製造與服務並重的四大主業轉型。

面向未來,必須大力發展航天核心能力,不斷追求航天技術與產品的跨越式發展,確保自主掌握國際一流航天技術,成為國際航天領域的重要力量。航天產品要實現體系化、產業化發展,形成有效的戰略威懾能力和對突發事件的制勝能力,面向天地一體化應用,提供支撐國家信息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基礎設施和促進未來太空經濟發展的空間平台。

加強發揮航天系統集成和技術優勢,積極延伸、拓展航天產業鏈,大力發展以衛星應用、航天技術應用產品與服務為核心的效益突出、品牌卓越、創新能力與市場發展能力強的高端產業,通過航天技術創新創造社會經濟需求,不斷促進航天應用產業發展,增強航天科技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根據航天技術創新引導太空經濟發展的原則,在太空環境、太空資源、太空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領域,引導形成新興產業,發展航天文化產業,不斷創造未來價值,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形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總之,迎接太空經濟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實現航天科技工業的新跨越,奠定富國強軍的航天工業基礎、引領太空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帶動科技發展的創新基礎,實現中國航天的可持續發展,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中國航天義不容辭的戰略使命。

㈤ 2022年,全面「太空旅行商業」時代的開始,人類走向太空


2022年1月初。在CES (國際 消費電子展 ) 2022主會場 拉斯維加斯國際會展中心 的室外展區,出現了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展台。這是總部位於內華達州的太空 科技 企業「 塞拉空間 ( Sierra Space )」的展台。

如照片所示,該公司帶來了用於向宇宙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的宇宙往返器 「追夢者」 的實物大小模型。

在世界最大規模的民生技術活動 「CES」 上, 塞拉空間 首次參展的背景是圍繞宇宙商業市場的巨大環境變化。

50到60年前的「阿波羅計劃」時,發射瞄準月球的火箭帶來了巨大的開發成本負擔和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命的風險,任務作為「國家重大工程」,以美國宇航局為中心進行推廣。

但是現在任務的主體轉移到了胡粗向國際宇宙空間站(ISS)輸送人員和物資等多頻度、低風險型的常規業務上。

美國政府出於削減宇宙事業整體成本的考慮,以招標為基礎的外包業務正在從NASA向民間企鬧做中業推進,如「 商用低地球軌道開發計劃 」(CLD計劃)。

將這種事業環境的變化視為千載難逢的機會,包括對今後發展前景的期待在內,對宇宙商業充滿野心的創業公司的代表就是 塞拉空間

塞拉航天公司的「 追夢者 」號全長9米,只有過去太空梭的三分之一大小。用垂直型火箭發射,返回時降落在跑道上,可重復使用15次以上,這一點與太空梭在技術方面和運用方面有很多共同點。據悉, 塞拉空間 已經與NASA簽訂了向ISS運送物資的合同,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以後進行首次飛行。

此外, 塞拉空間 還與 藍色起源 (由亞馬遜創始人 傑夫貝索斯創立的航空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服務公司)合作,該公司於 2021年7月在太空旅行中取得了成功。它宣布了到21世紀20年代末,建造和運營新開發的空間站「 軌道礁 」的計劃。

軌道礁 」將取代正在老化的 ISS (國際空間站),成為NASA正在支援構築的民間宇宙空間站的助力之一。

塞拉空間 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利用「 追夢者」 「軌道礁」 運送物資,並利用b2b的商用基礎,運送民間太空遊客,實現盈利。

那麼,雖說都是宇宙旅行商務,但也有各種各樣的服務項目。現在開始提供的服務,包括今後預定提供的服務,以「離地表的距離」為軸,整理了在100km以上(從地表高度100km以上被定義為「宇宙」)進行的宇宙旅行商務的主要事業公司和服務的程序的概略如下表。

淡紅色網上的「地球低軌道體驗」之旅 「與宇宙境界附近的無重力體驗」之旅 現在已經被列入服務范疇。以白色底色展示的、技術性挑戰程度高的 「火星體驗」 「月亮體驗」 ,以及需要容納大量人的專用超音速機體開發的 「經由宇宙的飛行體驗」 之旅,是今後計劃引進服務的范疇。

首先, 塞拉空間 希望進入的 「地球低軌道體驗」之旅 的服務是與 SpaceX 以及 Space Adventures (太空由企業家 埃里克·安德森 (Eric Anderson)於 1998 年創立的 旅遊 公司)這兩家公司合作,目前已經進入市場,並以良好的業績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想法是把私人旅行者送到國際空間站,以不幹擾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各國宇航員工作的方式停留8到12天,然後安全返回地球服務的內容液山。

順帶一提,與 SpaceX 使用的可重復使用的獵鷹火箭不同, Space Adventures 使用的是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

令人在意的旅行費用,每一位遊客, SpaceX 5500萬美元, Space Adventures 3700萬美元,都是極其昂貴的。

另外,「在與宇宙的境界附近無重力體驗」之旅,開頭介紹的 藍色起源 維珍銀河 的服務也很有名。所有的旅行時間中最精彩的3 4分鍾都可以體驗到無重力。

兩家公司在出行方式上形成鮮明對比。 維珍銀河 的小型宇宙飛船 「VSS Unity」 (8座)像普通飛機一樣垂直爬升到達外太空,到達80公里高度時開始下降,然後返回正常飛行模式,最後像普通飛機一樣在跑道上。 藍色起源 跟Space X 一樣使用可重復使用的火箭「新謝潑德(New Shepard)」一次到達外太空,然後釋放可容納6人的乘員艙,這是一個充滿全尺寸空間的課程設置旅行,能「感覺」它自由落體,打開降落傘並通過自動控制返回地面。

傑夫·貝索斯 理查德·布蘭森 都在去年2021年7月公開進行了測試飛行,並且都成功地進行了太空旅行。

旅行費用最初是 維珍銀河 設定為25萬美元, 藍色起源 設定為20萬美元等的比較合理的價格,但 維珍銀河 在去年8月重新開始預約銷售的時候宣布將提高至約原來2倍價格的45萬美元。這個漲價也有可能影響 藍色起源 的價格設定。

另一方面, 「經由太空飛行體驗」之旅 通過在沒有空氣阻力的太空中飛行,有可能成為實現高超音速飛行的革命性移動手段。

SpaceX 表示,雖然試驗飛行才剛剛開始,但已開發出可乘坐100人的太空梭,將目前從紐約到上海需要15個小時的時間縮短為39分鍾。

另一個太空企業 Stratolaunch Systems (由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等人創立的擁有空射火箭的太空運輸公司)公司,採用了翼寬約120米的雙體巨大噴氣式飛機,將空間平面牽引到上空,並射出的方式。該公司正在開發一項獨特的服務,以6馬赫的高超音速運送大量乘客,並計劃在 2022 年底前使用名為 Talon-A 的飛機進行試飛。

SpaceX Stratolaunch Systems 的價目表(旅行票價)都沒有公布,但如果未來票價能降到目前航空公司的頭等艙票價水平(6萬元至12萬元), 「經由宇宙體驗飛行」之旅 有可能成為一項殺手級服務,推動現有的航空業務。

在近地軌道周邊的宇宙旅行的前方,還有更正式的 「月球體驗」 之旅和 「火星體驗」 之旅(不僅是旅行,還包括移民)。

NASA在「 阿爾忒彌斯計劃 」中提出,在2025年之前實現載人月球探測,最近又提出在2040年之前實現火星載人探測。

前往月球和火星的民間太空旅行旅行,可能會以追趕那些通過競標獲得NASA項目的民間太空旅行商業公司的形式繼續發展。

以月球探測為例,無人繞月飛行的「 阿爾忒彌斯 1」將在今年春夏進行,載人(4名宇航員)繞月飛行的「 阿爾忒彌斯 2」將在2023年實施。

SpaceX Axiom Space (一家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私人太空基礎設施開發公司)等先驅公司也將在 「火星體驗」 之旅中成為 NASA 的 BtoB 。通過接受外包來建立技術和訣竅,並立即將業務基礎從科學 探索 擴展到私人太空旅行的 BtoC 服務。

最後說一句。宇宙旅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擴大人類生存可能性」的光明而有夢想的話題。千萬不要讓夢想永遠停留在夢想上。

㈥ 「帶人上天」要花多少 眼下太空商機如何

問 :上星期說「帶貨上天」很燒錢,其實「帶人上天」更燒錢,而且難度高危險大。那究竟要燒多少錢 ?

比如貝佐斯的藍色起源火箭公司,從商業角度發展太空 旅遊 ,一趟約10分鍾的太空旅行,票價是2,800萬美元,那就是每分鍾大約要燒掉旅客280萬美元,每分鍾1,800多萬人民幣呀 !

問 : 要在太空住人,困難嗎 ?

雖然中國的神舟項目,希望最終實現太空住人,但目前只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實現了載人航太的目標。想要移居星際,距離馬斯克說的「在火星終老」恐怕仿型還有很長的路,比如需要攻克很多技術難點,包括飛船的維生系統、在其他星球上的可持續能源系統、動力系統等等。

問 : 商業航太領域牽涉的資本有多少,相關企業有多少家?

不過,太空依舊蘊藏無限商機。回到實際應用,近年中國在商業航太領域發展迅速。2020年,商業航太領域融資額突破100億元,全國共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太企業注冊,但它們始終還是專注於衛星相關的業務。

問 : 業務與衛星相關的企業發展得怎樣 ?

定位在「互聯網+位置」的千尋位置,便基於北斗衛星系統基礎定位資料,為客戶提供定位演演算法,讓廣汽、上汽、大疆等公司的產品,擁有「釐米級定位」和「毫米級感知」的定位能力。

長光衛星公司在2015年發射了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衛星,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以138顆「吉林一號」衛星組成的 星座 是其目前核心工程,具備全球一張圖一年更新2次、全國一張圖一年更新7次的能力,並提供多個領域的遙感資訊服務。

問 : 與航太經濟相關的產業有多少個?

如今中國已進入商業航太經濟時代,未來至少有5個萬億產業和做大衫航太經濟有關,包括城市資訊模型平台建設、城市運營建設、機器人、自動駕純腔駛相關應用、全天資訊實施智慧服務系統等。

問 : 有沒有航太 科技 實際應用的例子 ?

不久前,哈爾濱與航太 科技 集團合作,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結合,探測核實了城市地下各類管線、城市部件的資料,過去需要耗費數年的工作,現在卻只需要一年半便能完成。

可惜的是,衛星公司的產業鏈整合很難有效展開是一大弱點,相信民用市場還需要5-10年時間,才會迎來技術型人才的成長,並出現成熟產品。

㈦ 從仰望星空到步入星空,太空時代未來已來

當前,人類文明已經走近了一個指數級增長的時代,人類有巨大的潛力去實現最宏偉的目標。除了全方位深層次地 探索 整個世界,遙遠的深空就是人類心嚮往之的存在。從登月,到火星,再到冥王星,太陽系的奧秘正在一點點被揭開,浩瀚的宇宙也不再神秘如初。

實際上,除了5G、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這些炙手可熱的新技術正給世界帶來巨變,一部分開拓者也已經在打造另一番天地,拓展人類的維度——布蘭森90分鍾登天實現太空旅行也好,馬斯克的SpaceX簽約繞月飛行的太空乘客也好,太空開發的時代已經起步。人們終於從仰望星空,走進了星空。

人類從蘇美爾文明開始,就開啟了以陸地文明為主的時代。這期間以陸地為主,誕生了很多帝國——巴比倫帝國、古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漢唐帝國、蒙古帝國等等,人類文明也發源於此。雖然這核桐一時期也有著名的海洋文明,比如愛琴文明,但陸地文明更為主流。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世界。

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 。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自哥倫布開辟新大陸以後,海洋帝國開始陸續崛起,包括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法蘭西帝國等,今天的美國的誕生就是歐洲人進行海洋活動的結果。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徹底改變了南美、北美、加勒比、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傳統 社會 形態,從古代的部落 社會 演化成今天的 形態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進入美洲之後,建立起各自的殖民地,奠定了現在南美和豎棚加勒比各國的版圖;北美的十三間股份公司,最終通過改纖坦獨立運動建立起今天的美國;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起英屬印度,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印度。

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重塑了今天的世界 除了 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國家形態, 大航海也開啟了全球化, 重塑了整個世界的財富 。環球航行的需求產生了環球通訊的需求,才推動了技術革命,對今天互聯網繁榮、無限通訊等行業的飛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依舊如火如荼,但即便是海域,也仍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宇宙的漁舟一介而已。在太陽系四個類地行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里,地球是最大的。但是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比起來,地球甚至只是木星大小的1284分之一。

在這樣的認識下,走向太空 探索 更高更遠的「新世界」幾乎是一種必然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從蘇聯境內升空。蘇聯公民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實現了人類的首次太空飛行,開啟了人類 探索 太空的新紀元。

美蘇爭霸背景下,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1965年3月18日,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實現首次人類太空行走;1966年3月16日,美國實現世界航天史上首次空間對接;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航天員阿姆斯特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

人類登上月球讓單純顯示技術實力的載人航天活動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此後,人類開始謀求在太空建立長期的據點——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 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5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並先後將3批9名航天員送至阿波羅飛船工作。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才最終完全建成。在其壽命期間總計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創造了人類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以及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

從航海時代到太空時代,人類載人航天60年,已將通天之路修築得足夠寬廣,普通人登上太空的夢想不再遙遠。

如果說太空時代初期的太空活動還只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那麼商業航天航空的勃興則將太空時代推入另一個全新的階段——太空經濟時代。

太空經濟, 可以理解為 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以及形成的相關產業 。半個世紀以來,太空經濟先後經歷了前20年的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建設基礎設施和進行初步應用,逐步地建立起人類 探索 和開發太空的各種能力,後20年的拓展應用階段以及迄今為止的產業化階段。

2007年,NASA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紀念NASA成立50周年發表演講,太空經濟概念由此而生。邁克爾·格里芬表示:「我們不只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也創建全新的市場和先前並不存在的經濟增長可能性。這就是新興的『太空經濟』,一個以我們尚未理解或賞識的方式,來改變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的經濟。」

當前 目前來說, 太空經濟還不是一個在太空的經濟,而是指太空活動所創建的在地球上獲益的經濟 。這一方麵包括各種太空活動及其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等,如衛星通信和電視、衛星導航定位、衛星氣象監測、衛星遙感等;另一方面也包括運載火箭的製造及發射,以及火箭、衛星與地面設備的製造等。

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的2019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2018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已達3600億美元(2017年為3480億美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 全球的航天收入中來自商業航天的部分的貢獻已佔到77%。 可以說, 商業航天 成為名副其實的 太空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新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涌現出一大批航天創業公司。馬斯克創建的SpaceX公司則是其中最有創新能力和最有成效的公司。以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為代表,低成本運載技術和重復使用運載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成功促進了航天運輸費用的大幅降低,從而為太空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在太空 旅遊 方面, 早在2018年,SpaceX就曾經宣布,日本億萬富豪、Zozotown創始人前澤友作將成為SpaceX簽約的第一位繞月飛行的太空乘客 。當前,前澤友作已支付整個旅程的費用,其中包括他將免費贈送的8名船員的旅費。SpaceX的首批星際飛船乘客也將在2023年1月開始繞月飛行之旅,並持續一周的時間。

2021年2月,SpaceX還公布了首個私人太空旅行任務「Inspiration4」,將由獵鷹9號攜帶龍飛船執行。根據SpaceX官方消息,四名乘客將於2021年9月15日登上太空,開始為期三天的環球旅行。

雖然此前就有億萬富豪花費巨資進入太空(國際空間站),但終歸進入國際空間站的人數很少、費用也極為高昂,並不具備普及的條件。 而隨著商業航天航空 開始進行太空旅行服務,人類 心嚮往之的 太空時代 已經呼之欲出

事實上,除了馬斯克的SpaceX,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和布蘭森的維珍航空也在商業航空的發展賽道上如火如荼。美國當地時間 7 月 11 日早上,71 歲的維珍銀河創始人布蘭森才乘坐自己研發的白騎士太空船,飛到了距離地球約 86 公里的太空,而後安全返回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之上。

布蘭森不僅成功搶跑全球首富貝索斯,成為第一個太空旅行的人,還同時是 70 歲以上宇航員第二人。事實上,維珍銀河去年虧損 2.73 億美元,與藍色起源和 SpaceX 相比,維珍銀河的商業模式與太空 旅遊 行業的興起有著更密切的聯系。 布蘭森這 太空之旅 ,不僅是給維珍銀河打一劑強心針,也成了商業航空的里程碑時刻

而今年6月,亞馬遜總裁貝佐斯也宣布,他將和弟弟馬克·貝佐斯於7月20日乘坐自家公司藍色起源公司研製的火箭飛向太空。同行的還包括參加過水星13號計劃的82歲女飛行員沃莉·馮克和另一名旅客,該名未公布姓名的旅客花了2800萬美元得標這張價格高昂的「船票」。

可以說,布蘭森、貝索斯和馬斯克這三個太空 探索 巨頭身後,一個新的太空經濟時代正在形成。

對於任何 探索 活動,一旦實現了商業化,就意味著支持這些活動的商業機構具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使得這些 探索 活動加速深入。

當前,太空經濟的發展還在進一步激發航天前沿技術的創新。比如,在微小衛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的基礎上,正在發展新一代低軌寬頻互聯網衛星 星座 技術。 其中,發展最快的 無疑 是SpaceX公司的 星鏈 (Starlink) 系統

2015年,「星鏈計劃」被首次提出,分為兩期三階段,計劃發射總共 1.2萬顆衛星到550-1325 公里之間的多條繞地軌道,形成一個可以覆蓋全球的寬頻衛星通信網路,並在 2019年將衛星總規模擴大至4.2 萬顆。

SpaceX從 2019年5月開始衛星發射至今,星鏈已經完成了28次發射,目前發射入軌的星鏈衛星總數超1000顆。 從擁有衛星數量上來看,SpaceX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之一

從專網市場來看,星鏈是對現有銥星等系統的一個升級,面對銥星、同步衛星通信速率較低、終端和資費昂貴的問題,星鏈在時延、終端價格、流量費用和覆蓋方面全面領先銥星,同時可以對地面專網進行補充。 2020年10月27日,星鏈項目向之前預約的用戶發送了測試邀請,在邀請中附上了收費標准,這標志著星鏈面向公眾的衛星寬頻服務正式開啟商用

再比如,以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為代表,低成本運載技術和重復使用運載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2020年11月16日,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攜帶3位 NASA宇航員和一名日本宇航員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任務代號「Crew-1」。

「Crew-1」由 Space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監督,飛船約 27 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宇航員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這也是首次經批準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過去,各類航天發射任務往往成本高昂。據NASA估算,阿波羅登月項目的成本逾 1,500億美元。1972-2011年間,美國太空梭累計完成 130餘次任務,NASA估算其單次發射費用平均約 4.5 億美元, 而商業航天卻 通過市場化競爭降低航天活動成本 2013年,SpaceX 以0.56~0.62 億美元/次的發射價格進入商業發射市場,全球主要火箭型號商業發射價格逐年下降

除了現在已經初具雛形的太空 探索 、太空 旅遊 、太空通訊外,未來,太空定居、太空能源或許還將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畢竟馬斯克的最終理想就是實現火星移民,大太空時代的到來,太空定居很可能逐漸成為現實。

就太空能源來看,太空的環境與地球的環境差距甚大,能源的獲取和利用將成為太空活動的焦點。解決了太空能源問題之後,就可以解決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存問題,也將會幫助會解決在其他星球上的運輸、通訊等問題。

可以預計的是,大太空時代的開啟給人類 社會 帶來的變化很可能不會小於大航海時代。這不僅會再次顛覆今天的 社會 形態,也會顛覆現在的財富形態。人們終於還是從仰望星空,到走進了星空。

㈧ 被首富盯上的太空生意,全民太空旅遊時代來了

7月20日,在16萬人「不要讓貝索斯重返地球」的請願聲中,亞馬遜、藍色起源創始人貝索斯乘坐自家公司的新謝潑德號(New Shepard)航天器成功前往太空,越過卡門線並返程。值得一提的是,貝索斯此次太空邊緣之旅,沒有一位專業宇航員參與,全部是普通人,乘客們無需進行任何操作,實現了首次無人駕駛全平民飛天。

2021年的這個夏天,也許會成為商業航天 歷史 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盡管貝索斯這次只是剛剛跨越貼近距離地面100公里區分大氣層與太空的卡門線,但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與布蘭森、馬斯克展開的激烈的私人太空競爭,也將有望推動全球航天產業年收入在2030年翻番至8000億美元。

一場商業太空 旅遊 大幕緩緩拉開,今天,「哈工創投」帶您系統了解貝索斯此次太空邊緣之旅的全過程以及對太空 旅遊 的展望。

首次無人駕駛,全「平民」飛天

藍色起源:來自5歲貝索斯的太空夢

在作家布拉德·斯通的圖書《解鎖亞馬遜》中就有提到,孩童時代的貝索斯受到不少宇航話題的熏陶,他會在圖書館閱讀大量的科幻圖書,發射模擬的火箭或飛船。

貝索斯也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表示:「自從五歲起,我就一直夢想賀基著太空旅行。」

在1969年,年僅5歲的目睹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全過程,從此對太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在高中時代,貝索斯憑借一篇關於低重力環境對蒼蠅影響的論文氏搭而被NASA邀請前往參觀。在大學時代,貝索斯在就讀的普林斯頓大學接觸到了當時的物理學家,太空夢想家傑瑞德·歐尼爾,並在學校社團「宇宙 探索 及開發學生聯盟」(SEDS)擔任主席。

2000年,貝索斯以私人名義注冊了「藍色起源公司」。貝索斯自己表示,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是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並努力降低其成本。更遠一些是希望有一天讓人們有可能在太空中生活,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年少時的太空夢想變成現實。

圓夢之旅,終登太空

此次升空,飛行器共載客4人,除了貝索斯之外,另外3人包括貝索斯的弟弟馬克,現年82歲的美國前女飛行員沃利·芬克,以及藍色起源公司接待的首位「付費」太空遊客:年僅18歲的荷蘭人奧利弗·德門。

本次發射流程從倒計時結束點火、起飛加速、飛船分離、到達高度極限,再到返回地面——整個過程只用了10分20秒。這10多分鍾,正是熱愛物理和太空的貝索斯,畢生都在等待的。他在著陸後高聲大喊:「控制中心,這是我此生最棒的一天!」

走出船艙後,貝索斯和自己的母親擁抱。戴蒙和父親擁抱。背景中的馮克剛剛走出船艙,激動地振臂高呼!

至此,藍色起源新謝潑德火箭的第16次發射飛行任務,也是第一次載人上太空的任務,終於正式宣告成功!

作為商業太空 旅遊 的開拓者,貝索斯的這次太空游創造了宇航員年齡的新紀錄。據悉,在新謝潑德火箭搭載的太空艙內,太空艙滿員6人,這次乘坐了4人。

未來,如果「新謝潑德」火箭要開始太空商業之旅的時候,滿座帶來的收益也是值得期待的。據悉是一人對應一個窗口,這樣都可以看到太空的場景,以及由此看到地球的全貌,這對於進入太空 旅遊 的人來說,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後續任務與太空 旅遊 展望

商業太空之旅

如今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已經完成了真正成功的商業太空之旅的壯舉,下一步是不是會把這項業務當作商業版圖的一種全新嘗試?帶領更多的有這種夢想的商業富豪進入太空游呢?

其實,藍色起源不只做100公里左右高度的太空邊緣旅行,也參與了NASA2020年代載人登月計劃的「阿耳忒彌斯」項目,其研發的「新格倫火箭」與SpaceX的星艦/超重獵鷹運力相當,雖然目前進度落後,但仍然希望能在2024年送人類重返月球;此外,藍色起源也在研製一種月球著陸器。

由於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火箭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是可垂直起降(VTVL)的運輸系統,包含兩個主要部分:加壓載人太空艙和火箭殲拍拿,火箭使用BE-3發動機,燃燒為液氫和液氧,火箭可以完全由機載電腦自動控制,太空艙內無法操作。而加壓載人太空艙滿載時可搭載6人,並裝備發射逃逸系統,可以在上升過程中的任何地方分離。太空艙內部容積約15立方米。這為商業開發預留出足夠的位置和想像空間。

但從科學價值上來說,人類 探索 太空是早晚的事。發展太空 科技 ,不光是自上而下,民間商業力量也要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太空旅行,未來可期

但對於這個新興行業來說,2021年的前景預計會更為廣闊,因為很多商業巨頭將繼續追求未來技術,包括研發火星火箭、構建天基互聯網服務以及推出太空 旅遊 等。

多種形式的太空 旅遊 將催生出一個萬億級的新消費市場

根據目的和花費的不同,太空 旅遊 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亞軌道 旅遊 ,即達到超過離地表80公里的高度,也就是維珍銀河這次的 旅遊 。它可以讓乘客在太空上做短時間的停留,以俯瞰地球的視角來體驗短暫的失重感。維珍銀河本質上是一款帶著火箭發動機的飛機,因而無論從技術成熟度還是成本上來說,都最有優勢。根據維珍銀河的測算,當前的亞軌道 旅遊 價格大概在25萬美元左右,未來如果可以下探到20萬元人民幣,那必然會吸引大量的中產階級加入其中,從而催生出一個新的消費熱點。

第二種是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 ,由液體火箭將飛船發射到離地表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可以進行更加深度的太空觀光,並能夠入住空間酒店。英國的太空游旅行社「火箭突破」公司,計劃在2027年開始運營「航行者空間站」酒店,其將提供包括水療中心、健身房、酒吧、咖啡館、餐廳等在內的所有五星級酒店標配的服務。

第三種則是做太空深度游, 美國私人航天公司Axiom Space將在2022年初將通過SpaceX的航天系統運送兩位超級富豪前往宇宙空間站,兩人按計劃會在太空逗留8天,每人的旅費高達5500萬美元,摺合3.6億人民幣。隨著太空短途游的門檻不斷降降低,太空深度游將成為超級富豪新的內卷市場。

隨著太空 旅遊 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就意味著未來越來越多的資本將會進入這個領域。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商業太空產業的市場規模從每年600億美元飆到2000多億美元;而隨著這個領域的企業開始不斷推出各類太空 旅遊 產品,相關的衛星和火箭公司將能拿到得到更多的融資,來支持其更加迅猛的發展。

結語

盡管實現太空 旅遊 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人們依然相信,隨著 科技 的進步,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在不遠的將來,太空 旅遊 「平民化」將成為現實,大規模太空旅行也將會實現。

閱讀全文

與太空新經濟如何擁抱商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因為愛情凱文喝醉多少集 瀏覽:916
如何面對家長反對的婚姻 瀏覽:333
快餐式的時代怎麼找愛情 瀏覽:528
哪些星座是第二眼美女越看越耐看 瀏覽:619
教師如何保證自己心理健康 瀏覽:848
邯鄲市工信局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338
美女的胃裡長什麼樣子 瀏覽:648
帥哥和美女合拍怎麼評論 瀏覽:130
無私貢獻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309
婚姻保鮮劑什麼意思 瀏覽:190
繪本故事盒怎麼製作 瀏覽:957
縣事業單位中心有哪些部門 瀏覽:206
愛情的電影歌曲有哪些 瀏覽:476
什麼是婚姻坎坷多 瀏覽:529
鯉城區幸福街是什麼街道 瀏覽:704
什麼人能幹一番事業 瀏覽:489
廣州電子通信方面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799
如何買到健康板材 瀏覽:606
如何建立一個幸福人生 瀏覽:346
搞活經濟有什麼用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