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有哪些

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23 06:13:42

❶ 縣域經濟質量模式是什麼意思啊

縣域經濟質量模式是在縣域空間范圍內,實現結沒敏構轉型調整、動力新舊轉豎高換、效率持續提升、質量不斷變革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縣域經濟質量模式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經濟模式,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質量影響著國民經濟質量,提高縣域經濟質量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余察尺需求的需要。

❷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縣是我國最基本的行政單元,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有兩千多個縣(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縣域內。縣域經濟的充分發展對提升我國現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縣域經濟可以較好地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向現代化轉型。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
發展縣域經濟要開拓新思路編輯本段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以市場經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一個產權明晰、權責統一、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產權與經濟管理體系。在縣域范圍內,國有經濟成分比重並不大,比較有利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縣級所有的企業產權明晰及各種經濟資源要素(資金、勞動、土地)自由流動不會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團在縣域的勢力一般不強,這正有利於建立產權明晰的企業制度與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兩次飛躍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正是在縣域內完成的。第二,發展縣域經濟要努力加強數目字管理(黃仁宇,1997),縣域經濟系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結合形態,運轉較為靈活,歷史包袱不重,但在數目字管理方面較為落後。要較快地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對縣域內的人口資源、自然資源及現有社會資本存量等的數目和結構有一個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對將來的經濟發展做到心中有數。有了數目字管理,就可以與其他地區作橫向比較,與自己作縱向比較,找出自己發展優勢與不足,更好地設計未來的發展戰略,以保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縣域經濟要把重心放在發展工業與第三產業上編輯本段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努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及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用產品製造業。努力圍繞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發展與本地居民相關的服務業。在農業與農村方面,努力改造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諸如技術推廣、銷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務業。把農村建設成為環境優雅、具有活力的生活與生產之所,這是縣域經濟重要的一環。用縣域工業與第三產業帶動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充分促進與發揮勞動、資金、自然資源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的市場經濟體系。
發展縣域經濟要特別注重人力資本的有效培育。重視義務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質量,這是縣域人力資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時,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素質良好的勞動力。加強對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培訓,促進農民向市民轉型。加強下崗職工的就業培訓,促使其人力資本保值與增值。
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改革與制度創新為動力編輯本段
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制度創新並加以鞏固的過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鎮、民營企業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現在最為關鍵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是金融企業改革與縣域金融體制創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私有合法財產的有效保護制度也應及時跟進。
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有賴於開辟為中小企業及農戶資金融通的暢通渠道。現有的金融體制很不利於中小企業與農戶的資金融通,從而使他們的生產與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思維,沒有健康、活躍思維的經濟體系是不會長期有效運行的,更不會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適合中小企業與農戶資本運營的金融體系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
縣域經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有著巨大的空間,只要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有關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等,縣域經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就會有正確的方向與良好的發展前途。我們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與有關決定的實質,縣域經濟改革與制度創新才會躍上新的台階,從而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只有不斷改革與制度創新,縣域經濟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長效發展的動力。
發展縣域經濟要以特色經濟為方向編輯本段
我國大部分縣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資源稟賦,這正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優勢。或以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生產加工為基礎(如祁東的黃花生產與加工),或以一種或幾種工業製成品(如婁底的小型機械製造業)生產為龍頭,或以旅遊業為龍頭(如資興)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集中優勢力量做大做強。這樣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規模優勢。縣域經濟的發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資源稟賦作後盾,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這樣才不至於出現各地經濟發展結構趨同,形成毫無特色的經濟模式。
有特色的龍頭產品或龍頭企業不是一兩年可以形成的,必須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因此應該充分研究自己的縣情,找出有利於自己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認真研究自己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有一個較長的經濟發展計劃並且連續執行。計劃與發展戰略不應因領導層的更迭而有大的變化,這一點在發展縣域經濟時應該充分注意。
展縣域經濟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編輯本段
在我國縣域大中型企業較少,國有經濟成分一般不大,這正是發展民營經濟的天地。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平等、公平、穩定、有序的環境;同時也要大力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方向發展,使之逐步形成產權清晰、管理科學、持續發展的現代企業。要讓民營經濟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預期。政府各部門應該多為民營經濟服務,不要有任何門戶之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力,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興,則縣域經濟興。
縣級政府部門是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服務與引導部門。縣級政府首先是為縣域內各經濟主體的發展提供優質優價的公共服務,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一個平等、有序競爭與合作的經濟環境。只有政府部門的服務做好了,縣域經濟發展才會更加順暢。政府部門應為各經濟主體的發展制定公平的游戲規則,並約束其遵守,引導他們向現代企業發展。政府應當好裁判,而不是去做運動員。同時,政府對自己行為的約束與規范也是相當重要的。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改革現行行政管理體制與財稅體制編輯本段
縣域經濟是我國的基礎經濟,但是縣級政府承擔著太多的事責,而行政權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級政府的行政與財政約束。現有的財稅體制對縣域經濟發展相當不利。縣級政府可用財力相當有限,而所要作為的事項又多,財政負擔重,這也是農業與農民經濟負擔重、農村經濟乃至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這一點,中西部地區經濟較為落後的縣域表現更為明顯。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與財稅分配體系,大力降低地市級的行政約束,較大程度地提高縣級財稅留成的比例。同時,加大中央政府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這對西部及中部落後縣市更為必要,這樣我國縣域經濟才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總之,我國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整體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縣域經濟的發展大有潛力,我們應該抓住現有的大好時機,使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躍上一個新台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❸ 晉江模式的介紹

著敏源名的晉江模式斗拿弊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東莞(珠三角)模式一起,共同構成空族我國改革開放中縣域經濟發展的四大模式。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晉江出口處的南岸,土地面積64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1公里。被稱為「福建龍」的晉江,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福建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❹ 論述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

論述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

[ 論 文 摘要] 農業是縣域的基礎。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經濟的根本出路。河南省縣域經濟已形成推動型、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產業集聚型、勞動經濟型、農業產業化推動型、開放帶動型等模式。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開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化進程。

[ 論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聚類分析;發展模式

河南省縣域經濟單位共有108個,包括20個縣級市和88個縣。全省國土總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縣域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0.7%。縣域人口為8122萬,佔全省人口總量的85%左右。從GDP來看,全省108個縣市的GDP佔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縣域經濟的聚類分析

河南省有108個縣市,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將所有縣市進行分類,便於更好的分類指導縣域經濟的發展。將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存款余額、人均投資、工業佔GDP的比重、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七項指標作為變數進行快速聚類分析。利用歐氏距離公式:EUCLID=■

K表示每個樣本有k個變數;X■表示第一個樣本在第i個變數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個樣本在第i個變數上的取值。

1.結果

第一類:11個縣市。包括義馬市、鞏義市、長葛市、沁陽市、堰師市、新密市、新安縣、新鄭市、榮陽市、林州市。

第二類:27個縣市。包括桐柏縣、獲嘉縣、陝縣、輝縣市、淇縣、孟州市、寶豐縣、西峽縣、舞鋼市、中牟縣、靈寶市、汝州市、臨穎縣、伊川縣、新野縣、許昌縣、禹州市、修武縣、混池縣、新鄉縣、長垣縣、光山縣、永城市等。

第三類:70個縣市。包括沈丘縣、確山縣、清豐縣、寧陵縣、上蔡縣、夏邑縣、浚縣、台前縣、扶溝縣、淮陽縣、羅山縣、魯山縣、商水縣、拓城縣、范縣、祀縣、唯縣、高縣、泌陽縣、滑具、息縣、民權縣、汝南縣、盧氏縣、原陽縣、固始縣、商城縣、封丘縣、宜陽縣、葉縣、洛寧縣、汝陽縣、虞城縣、平輿縣、正陽縣、淮陽縣、新蔡縣、淮濱縣、太康縣、鄲城縣、開封縣、尉氏縣、通許縣、唐河縣、鹿邑縣、蘭考縣、遂平縣、安陽縣、孟津縣、項城市、西華縣、內黃縣、南樂縣等。

2.聚類結果分析

第一類縣工業強縣,強調工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比較靠前,這11個縣的綜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這11個縣市的總人口761.55萬,佔全省縣域總人口的9.4%,人均GDP為13224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類1.6倍、第三類縣市的3.2倍;人均財政收入378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類縣市的1.8、第三類縣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額6425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資水平3966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產業所佔GDP比重分別為7.4%、60%、27.4%。

第二類縣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資源豐富,比如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縣伊川縣、桐柏縣、禹州市、汝州市、靈寶市、永城市、輝縣市、繩池縣等;此外,第二類縣域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農產品加工有較好基礎的資源型縣和農業大縣,較容易形成產業集聚,農業產業化等。第二類縣縣域總人口1664.19萬人,占河南省省縣域總人口的20.6%。各類經濟指標高於第三類縣市,且高於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而低於第一類縣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額、人均投資水平是第一類縣市的62%、56%、58%、51%。第二類縣域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19.2:54.6:26.2。

第三類縣是集中河南省的邊緣地帶,多數經濟發展落後,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貧困縣都集中在這一類。第三類縣市在河南省108個縣市中佔得比重比較大,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測度中處於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陽、南陽、駐馬店;豫北的安陽(除林州)、濮陽;豫東的開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門峽、洛陽等所轄的部分縣市。該類縣總人口佔全省縣域的70%,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投資水平、人均儲蓄額低於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該類縣的三次產業比重為33.4:39.2:27.4。

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已形成模式

1.工業推動型

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優勢、膨脹總量、集中布局、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繼續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領跑。義馬、欒川、鞏義、新安等縣(市)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藉助工業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加速實現工業化,從而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經濟實力,如鞏義、新鄭、偃師、新安、伊川、沁陽、永城、禹州、輝縣等,大部分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一層次,基本屬於工業強縣,經濟發展水平均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均比較靠前。特別是地處豫西的新安縣,從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因為興起一個集團,帶動了一個縣的工業崛起,發展成今日的工業強縣。

2.非公有經濟推動型

非公有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充分發揮各縣域的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各色各樣的非公有經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突出縣域特色,以此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長葛、鄲城、遂平、 澠 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相當好,基本上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二層次,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區位優勢。例如,長葛在河南縣域經濟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產業,是全國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農機配件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還有黃河旋風、眾品食品、森源電器、奔馬機械等知名品牌。

3.產業集聚型

產業集聚模式特別適合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縣域,突出地方經濟特色,集中布局產業,如長垣、偃師、長葛、林州、濮陽、虞城等縣市,根據產業集聚理論,發展各類特色的產業集群。例如,長垣縣在“零資源”上逐步發展,從“點狀經濟”發展到“塊狀經濟”,形成了起重機械等為主產業集群。產業聚集效果非常明顯,現已建成年產26萬台起重機、165萬台起重機配件生產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噸位起重機佔全國市場份額60%以上。偃師市跨產業聚集和工業強縣兩大類型,有力的突出的.產業聚集的“塊狀經濟”。

4.勞動經濟型

處在河南省的邊緣地區以及貧困山區的一些縣域,經濟發展比較落後,一般分布在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三次產業和第一、二兩個層次的縣域相比均比較薄弱,但是這些縣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比如固始、新縣、柘城、淮陽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屬於經濟發展落後的農業縣。為了改變貧困命運的固始人遠走他鄉,因此成為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縣,成為河南勞務輸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創業,現在固始的房地產業、服務業、醫療衛生業等均由這部分人支撐。

5.農業產業化推動型

這個模式比較適用於農業大縣,潢川、淇縣、鄢陵、尉氏、湯陰、延津、正陽等縣市,這些縣市基本都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等各項指標都落後於一、二兩個層次。這些農業大縣要,最終還要靠農業產業化。一方面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另一方面改變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農業規模化和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強縣的道路。例如,尉氏縣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有74個,資產總值達到18.9億元,帶動26.8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此外花卉縣鄢陵縣全縣花卉面積達52.4萬畝,擁有各類花木園林612家,花木產業年產值達22億元以上;畜牧業發展迅猛,品種結構優化,逐漸形成規模養殖。

6.開放帶動型

立足本地特色,優化環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開放謀發展,以發展促開放的互動格局。許昌2003-2007年,出口創匯總額達7.1億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在全省縣市中連年保持領先地位。以瑞貝卡發製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發製品,出口額佔全縣出口總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總額達14483萬美元,2007年出口額達16903萬美元。目前許昌縣產品出口市場已拓展到英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歐盟、東盟和非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河南省發展縣域的對策

1.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

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增長點,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對增加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相對來說比較強,比如東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經濟具有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等優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長葛、鄲城、遂平、 澠 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比較好,但遠遠不夠,河南省要放寬准入政策,要積極引導扶持。落實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優惠政策,創造公平環境,為民營經濟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加快城鎮化建設

河南省經濟水平比較落後,經濟基礎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城鎮化就是人口向城鎮的集中的轉變過程。農村城鎮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城鎮化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河南省城鎮化建設步伐,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資金上支持。縣域應充分利用財政的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且加強縣城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帶動作用。部分縣市或城鎮,可結合自身的條件,建立園區,引導企業城鎮集中,把產業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努力形成集聚效應。

3.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化進程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根本出路。對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調整農業結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各縣域的條件和資源優勢,發展並做大把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規模,例如“花木第一縣”鄢陵縣,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發展格局。此外,還要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低效問題,這就要求對農產品從簡單加工到深度加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

4.積極開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是一大重要貢獻。針對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情況,積極發展勞務經濟,變人口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務工人員素質,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農民文化、技能等實際情況,開展了服裝、針織等專業培訓,用規模化方式組織農民工輸出,實施勞務輸出產業化經營,這樣為河南經濟總水平提高貢獻力量。位於河南豫南的信陽各縣市,在河南剩餘勞動力轉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縣,全縣36萬人中,農村人口28萬,靠勞務經濟富起來的就佔了四分之一。新縣近年來,2009年,在危機的背景下,新縣勞務輸出就7萬人。先後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新縣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段麗娜.促進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C].西北大學碩士學位,2008
介翔.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探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李亞閣.河南省縣域經濟分類和發展戰略研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劉俊傑.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出版社,2005-10
楊蔭凱.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縣域經濟發展的出路與思路[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縣域經濟發展對策淺析[J].經濟研究導報,2009(34)

;

❺ 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堅持綠色發展
部分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亮點。相對於大城市,縣域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貫穿生態綠色、集約發展的理念,促進工業生態化轉型成為這部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發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明顯的縣域而言,其經濟發展應該依託本地優勢資源,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本地資源優化作為這部分縣域產業選擇發展的標准,優先發展農業、旅遊休閑度假、文化產業、本地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
(三)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隨著大城市空間載體不斷飽和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大城市周邊區縣因區位和生產成本優勢,成為分擔大城市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這部分縣域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大城市主城區進行統一規劃,功能上統籌分配,實現「產」與「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❻ 請問一個縣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綜合評價模型怎麼建立簡要說一下用Evi

一、「一帶一路」為縣域發展外向型農業、推動邊境口岸貿易發展和加快內外國家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一帶一路」實施為我國農業出口拓展了通道,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豐富、天然條件好等特點,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拓展國外農產品市場是「一帶一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出第一個要求。口岸連接著亞歐大市場和國內沿海地區,帶動了范圍內縣域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受「一帶一路」戰略最直接影響,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契機,加強邊境貿易口岸的發展,推動縣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放寬了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通道,在文化背景、文化形成條件、文化特色和文化習慣有很強的互通相容性的區域。利用好文化互通互融性,提升文化的先鋒作用,將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二、「一帶一路」在推動創新、產業承接、民營經濟走出去等方面為縣域產業升級提出了新要求。部分縣域分布大量的鋼鐵、鋁業等生產加工企業和裝備製造企業,「一帶一路」下,產品市場前景更加廣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於相關產品要求區別較大,要適應相應改變就亟待創新和更加嚴格的質量把關,該部分縣域工業將面臨強力推動創新的新要求。隨著我國西部勞動力成本與國外某些國家比較優勢逐步縮小,單一的勞動力優勢已經不能吸引跨國企業的轉移。「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方面為西部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迎接東部產業轉移做出更好的准備;另一方面,為跨國企業轉移到國外提供了更方便的條件。內陸縣域應該進行人才技能培訓、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做好產業承碰源接的准備。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已經逐步從「量的擴張」進入「質的提升」階段,「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民營企業提出了要求,特別是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具備一定實力的沿海民營企業,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形成可以與其他企業合作競爭的優勢,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和走出國門。三、「一帶一路」對高鐵和航空節點縣域、港口縣域、外向型縣域和產業轉走縣域都提出了發展新要求。我國百分之90%的城市高鐵站點和100%的城市機場都分布在城市郊縣。「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後,高鐵和機場等城市交通節點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對於郊縣所在地來說笑侍態,一方面要配合相關的鐵路和機場管理公司做好對樞紐站點的服務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交通樞紐節點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對於港口縣域,要抓好「一帶一路」推動港口的軟硬體建設要求,服務好利用好港口資源。「一帶一路」實施增強了對於新興國家談配市場的開拓,未來在產品結構、產品要求等方面都與原來出口有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對於外依賴度較高的沿海縣域未來在出口產品的結構、產品形態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變和創新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加快了東西部產業轉移,轉移後縣域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威脅。加快培育新的產業或者加快產業高端環節競爭力形成,是「一帶一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❼ 縣域經濟是內涵、特點、發展模式介紹

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概念,2012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關於縣域經濟的研究開始增多,任萃穎(2016)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具有地理性綜合性特徵的經濟單元,是要素資源在縣域范圍空間集聚和擴散,以及經濟要素在縣域范圍內相互配置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
王瀟音(2017)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以縣為依託,以鄉鎮農村為經濟腹地的具有綜合性特徵的區域經濟地理單元。
嚴珺文(2018)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涵:一是縣域經濟具有空間上的概念特徵,是在縣級行政區域的范圍內所形成的地理經濟單元;二是縣域經濟發展是要以市場為引導,已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為手段,以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完善縣域經濟功能體系為目的經濟活動主體。
綜合來看,縣域經濟是一種按照縣級行政區來進行劃分的區域經濟,在區位上以縣城為核心、以鄉鎮為紐帶、將農村作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形成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縣域內各個產業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縣域經濟特徵
(1)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點
縣域經濟的構成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特徵,既包括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經濟部門,也包含與之配套的關聯性輔助性的產業部門,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個產業部門經濟的帶動,也影響著生產,流通,分配,銷售等環節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徵。
(2)縣域經濟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根據縣域經濟的概念,縣域經濟是進行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定地理空間,而且,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就是限定了經濟上的邊界,其實質就是在縣級行政區域單元內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體,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3)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徵
不同地域范圍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發展目標,資源優勢,發展戰略以及政策等各不相同,因而其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相對獨立性的特徵。
(4)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特徵
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產業,而農業產業發展大部分是在農村地域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從事農業種植,還是林業畜牧業等發展,農業經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於縣域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而大部分縣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經濟,因此,從某種程度講,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的特徵。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一)主導產業驅動型模式
(1)農業主導型
顧名思義,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經濟支柱是農業產業部門,農業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佔比最大,超過了工業和服務業等其他產業部門經濟。而且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主要發展在於推進農業產業的升級,提高農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和帶動作用,進而發揮農業的關聯效應,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據此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做大做強。
(2)工業主導型
一個縣域地區的工業產業部門經濟在縣域經濟中比重超過農業和服務業的比重,且佔主導的情況下,那麼該縣域經濟可以稱作為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比重逐步增加,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模式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
(3)第三產業驅動型
如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三產業部門的總產值佔比最大,那麼,就可以將這種模式稱作第三產業驅動型的縣域經濟模式。第三產業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來看,最有活力的產業,且創產創收相對於其他產業來說較快。所以該產業模式的發展對帶動農民增收來講非常有利。
(二)地方特色驅動型模式
(1)特色資源帶動型
特色資源帶動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一些縣域地區由於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資源稟賦,無論是農業特色資源,工業特色資源還是第三產業的特色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培育和挖掘,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型和主導型產業部門,進而通過構建縣域特色農業體系,工業體系和服務體系,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實力和質量。
(2)外向經濟主導型
所謂外向經濟主導型的模式就是指該縣域的經濟構成中,外向型經濟產業或部門是縣域經濟的主導部門,對縣域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通過外向型的企業部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外依賴度較高。
(三)混合發展型模式
所謂混合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就是在縣域經濟的構成中,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GDP的比重差不多,沒有哪個產業部門具有絕對的優勢,不存在單一的產業主導形態,一二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混合發展,共同帶動縣域經濟進步。
推薦閱讀
:《賽迪白皮書: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47頁).pdf》
《抖音&人大:短視頻、直播助力新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46頁).pdf》
《賽迪報告: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34頁).pdf》
本文標簽
縣域經濟
什麼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特點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上一篇:網路地圖《2021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發布,數據解讀
下一篇:2022年中國智能語音發展情況分析,top10企業排名一覽

❽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討論稿

改革開放以後,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縣域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經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出口訂單減少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縣域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要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結合,要與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各種稅費以後,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要堅定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植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服務業。只有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起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種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來進行。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小城鎮建設進行超前引導,科學規劃,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當地的優勢,以特色經濟作為龍頭。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本地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從本地區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某一產業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一是要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要分析市場,深挖需求,謀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其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並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三是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單有自身的資源優勢,而現有條件下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備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為主。鼓勵縣域內非農產業、中小規模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是非常有利的。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推進四大創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03-16 點擊: 32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外,關鍵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明晰的發展思路。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在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一流的民營經濟強縣、一流的旅遊景區」上,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上,把重點定點在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工業園區帶動、永興冰糖橙品牌、旅遊產業開發四大戰略上。一是創新發展城鎮經濟思路。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建成功能最強、生態最好、人居最佳、產業強壯、特色突出的特色工業城和現代山水旅遊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興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園區為依託,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
為主」(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落實「四不論」(不論何種形式,搞好就行;不論歸誰所有,繳稅就行;不論哪種所有制,能促進發展就行;不論級別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特色產業開發興辦企業)、「引」(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潛力辦企業)、「扶」(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工業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突破口,硬環境硬抓,軟環境抓硬,堅持「思想不通換腦子,工作不力換位子,阻礙發展摘帽子」,開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招商引資。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著力建設「一個園」(縣工業園)、「三個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大力整合金銀產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建設在全國有最大影響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開發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建成全省一流的旅遊景區。

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能,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四海,唯才是舉,廣納群賢,不拘一格選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合理流動。堅持以發展論功過,以業績定取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有為就有位,無為便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過論獎懲,以作為求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和部門包村辦實事、機關幹部「結對子」幫扶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了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行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立足優勢資源,圍繞 「黑」(煤炭)、 「白」(白銀)、
「凈」(水電)
、 「綠」(永興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煙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興財源,優化了財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政府單一投入為社會多元投入,運用市場機制籌措、公司化運作建設資金,做到了財盡其力。三是創新物力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競價拍賣、協議出讓,實現了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將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等經營權和使用權推向市場,把死錢變活錢;對戶外廣告標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進行轉讓、拍賣和租賃,把「無形」變「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了各類閑置資產,做到了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一是抓引進。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及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健全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廣泛搜集科技信息,引進當地需要、市場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託項目,引進「候鳥式」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一個項目、一個老闆,引進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大辦各類科技園區,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使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群眾認可。三是抓應用。以園區為依託,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標准化和有機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工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抓開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變,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加強校企、院企協作,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近幾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實施技改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種。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
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兼施」,力促硬環境上檔次,軟環境上水平。在硬環境上,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街道建築等,做到既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以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著力構築「園林永興」。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審聯批,特事特辦,專人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外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誠信、純朴」的人文環境,以最寬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努力打造「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營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創業主體的活力。

❾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採納哦

❿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哪些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1、研究縣域經濟基本理論問題,為縣域經濟發展掃清障礙

研究探索影枝褲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如建立合理的城鎮化體系、主導產業對於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研究等。

2、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為政府引導經濟發展提供依據

以現代經濟發大友展理念和系統開發思想為指導,以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和縣市長作為高端顧問,以中青年咨詢師團隊位骨幹,借鑒國內外縣域經濟開發成功經驗,緊密集合縣域經濟自身特點,以實操和落地為原則,編制縣域經濟全面發展規劃。

3、縣域重點項目孵化,實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發揮中機咨詢產業孵化、資金通道、管理人才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從項目可研、公司設立、資金引入、市場對接到公司成長各個階段的資金、市場、管理等全方位輔導,促進重點項目孵化壯大。

經濟特點

1、縣域經濟的發展與主導產業關系密切。經濟落後的縣域缺乏主導產業的帶動;大多數經濟比較發達的縣域,靠資源開發或者初級加工帶動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嚴重依賴資源開發,產品附加值不夠。

2、縣域經濟是我國實行新型滾搭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縣域經濟實現了集約發展和產業升級,則我國新型工業化可全面實現;縣域經濟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集聚地,對於吸納新增產業人口具有良好作用。

3、政府對於縣域經濟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更加明顯。由於市場條件不夠成熟,縣一級政府的招商引資、孵化項目行為對於培育主導產業,進而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閱讀全文

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無路可退是什麼歌 瀏覽:160
觀看美女的軟體有什麼 瀏覽:930
如何計算一次性經濟補償 瀏覽:919
嘉興南湖學院的經濟學類怎麼樣 瀏覽:404
幸福林帶在西安什麼地方 瀏覽:991
事業編筆試到面試要多少天 瀏覽:936
什麼游戲可以拍故事 瀏覽:629
鬼故事是怎麼講的 瀏覽:468
婚姻之外愛上了一個人怎麼辦 瀏覽:555
和美女舌吻是什麼味道 瀏覽:213
編導寫故事用的報刊雜志有哪些 瀏覽:969
住宅如何布置更保平安健康 瀏覽:7
魁拔世界都有哪些感情故事 瀏覽:400
拿健康證要什麼照片 瀏覽:133
家庭婚姻到底給了女人什麼 瀏覽:124
美女黑色長褲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969
愛情海寫過什麼詩 瀏覽:780
你覺得愛情里最美好的瞬間是什麼 瀏覽:159
事業單位編制怎麼考調 瀏覽:557
你還知道長征的哪些故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