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法國的工業、農業和畜牧業分析法國的發達經濟有何特徵
工業領域茄銷的話,他也是早期參與工業革陵螞命的國家之一,農業的話,他有著比較好的農業優勢,畜牧業的話,他的氣候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顫汪游,有著比較多的草地。
Ⅱ 如何看待法國經濟環境
法國經濟非常發達,他們的生產總值排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後,位居世界第四。人均收入超過25000美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法國缺乏能源,礦產也不豐富,但它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部門,並以其先進的技術而聞名。近年來,電信、信息和精密化學工業迅速出現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大量勞動力已經轉移到法國的第三產業。目前,只有27%的就業人口直接從事工農業生產,70%以上的就業人口從事第三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據統計,每年有6000多萬國際遊客來到法國,超過法國總人口,為法國帶來200億至300億美元的外匯。
Ⅲ 法國海運經濟特點
1、國有成份占相當大鋒亂的比重,在各類運輸方式中都建立了規模相當大的國有公司,僅法蘭西航空公司、法國國內航空公司、國營巴黎運輸公司和法國國營鐵路公司這4家大型國營企業的投洞塌資就占整個運輸部門投資總額的2/5。
2、法國的交通運輸具銀顫檔有突出的國際性。
Ⅳ 從法國的工業、農業和畜牧業分析法國的發達經濟有何特徵
工業農業,畜牧業分析法國的發達經濟有何特徵?歲局拿從法國臘殲的這種發達經濟的話,它是有定向特徵的,因為工業,農業,乎搭畜牧業都是定社會的基礎。
Ⅳ 幾個國家的經濟特點
實在太多了,先說一個法國的
法國的經濟發展特點與生產布局變化
法國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中,曾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個資本主義大國和第二大殖民帝國,但由於本身的條件和經濟發敏握展特點的不同,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生產布局的特徵,與英國有較大的差異。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雖然實施了保護關稅等一些促進資本主義工農業發展的措施,但由於拿破崙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等原因,延緩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當英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並壟斷了世界工業品市場和確立了世界海上霸權之時,法國才於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時期(1820~1870年) 蒸汽機迅速增加,從1820年的39台,增加到1869年的32789台。機器廣泛應用於紡織業,並在印刷、造紙、金屬加工工業中迅速推廣。煤炭和生鐵的產量增長了10幾倍,分別從工業革命前的88萬噸、11萬噸,增長到1869年的1346萬噸和138萬噸,鋼鐵產量達10萬噸。機器大生產已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也得到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農村的封建勢力,把一定數量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農場日益發展,其中一部分是在小農兩極分化中,少數富裕起來的農民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農場;另一些是在大革命中掠奪了大量土地的資產階級經營的農場,這些資本主義農場雖僅佔全部農戶的5%,但卻佔有全國40%以上的耕地。在此期間法國的小麥增長了1倍左右,農業產值增長了1.5倍,農業產值從超過工業產值的近50%,到60年代末降為占工業產值的62.5%。
在此階段,法國的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發展,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經濟大國,但卻比英國落後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煤、鐵資源。法國的煤炭資源從儲量到質量,遠不能扒旁和英國豐富的煤炭資源相比擬,而且多分布在閉塞的地區。如最早開採的聖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於中央高原東北邊緣的盧瓦爾河上游與羅訥—索恩河谷之間,地勢崎嶇,盧瓦爾河水淺流急,羅訥河比降大,均不利航行,運輸不便;50年代後大力開發的北部諾爾—加來煤田,雖位置條件較好,但煤層分布不規則,埋藏又深,開采不利,很長一個階段,北部煤田只具有地方性作用。法國的鐵礦資源比較豐富,但洛林高原的鐵礦含磷高,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冶煉困難。
(2)農村中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在全國的農戶中,佔有10公頃以下土地的小農戶,占農戶總數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頃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40%。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長期存在,對法國經濟有著強烈的影響。首先,小土地所有制把廣大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造成工業缺乏勞動力(不象英國在「圈地運動」中,使大量農民進入工廠);其次,隨著農業人口的增長,一家一戶的土地越來越少,生活貧困,並大都是自給自足的生產,造成國內市場狹小,不利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第三,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買不起機器,有機器在小塊土地上也不宜使用,使農業生產發展不適應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正象馬克思所說的:「……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緩慢,是造成整個法國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3)資金不足。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法國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在工業革命時期,金融資本家也大發其財,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後,法國的政局動盪;工業生產缺乏原、燃料和廉價勞力,利潤較低;廣大小農生活貧困,為高利貸提供了廣泛的活動場所,所以法國的資本中,信貸資本居領先地位。銀行家把錢借給國家;並通過銀行,以發債券,提供貸款等借貸資本形式向外國政府與企業進行資本輸出;同時從事各種投機活動。高利貸資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經營工業的資金,使國內的工業由於資金缺乏,而發展緩慢。
工業革命時期形成了法國中部採煤、冶金工業集中區和北部以里爾—魯貝為核心的工業區。中部區內,勒克勒佐、聖太田在採煤工業的基礎上,建立了鋼鐵工業,成為法橋此慶國最早的重工業區,有法國「魯爾」的稱號,其附近的里昂,在傳統的絲綢紡織的基礎上,形成絲紡織工業,全國4/5以上的絲織機集中在這里。北部工業區,以諾爾—加來煤田的開采為動力,在德南建立了鋼鐵工業,並隨著英國人在此投資和輸入技術、機器,在原有毛紡織業和麻紡織業的基礎上,棉紡織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採煤—鋼鐵—紡織為主的工業區。這兩大工業區的規模和水平遠不能與英國中部老工業區相比。由於法國煤炭缺乏,又運輸不便,除兩大工業區外,只在西部港口地區和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小規模的工廠分散分布。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法國的鐵路線路逐步修通,並形成了以巴黎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狀鐵路網。鐵路為巴黎地區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條件。巴黎傳統的服裝、化妝品、珠寶首飾等得到很大發展,並建立了重工業。所以直到產業革命完成的60年代末期,巴黎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在法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法國的服飾和奢侈品的生產,在60年代末期,其產值為全部采礦與金屬加工工業產值的2.6倍,巴黎是主要的中心。
由於法國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發展速度緩慢,所以,到60年代末工業革命完成時,已被美國和原西德所超過。
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朝(1870~1913年) 法國的經濟仍發展緩慢。1870年法國發動了普法戰爭,並很快宣告失敗。普法戰爭使法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戰爭使法國損失了約130億法郎,戰後又付出了50億法郎的賠款,並將鐵礦資源豐富的洛林地區和工農業都很發達的阿爾薩斯地區割讓給了德國,使法國喪失了1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50萬人口和約1/4的紗綻及一些工礦業。這樣使得原來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更加突出:礦產、燃料嚴重不足;資金更加缺乏,生產設備陳舊無力更新,國內企業投資進一步縮小,而大量資金外流;小農經濟仍在總農戶中佔多數,而且在高利貸和賦稅重壓下,貧困破產,一方面土地進一步集中在大農場主手中,另一方面眾多的小農經營更加土地分散,生產落後。法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1870年法國工業佔世界10%,1913年降為6%,與俄國相當。
在此期間,法國的生產和資本集中加劇,形成壟斷,過渡到帝國主義。因其工業發展緩慢,資本集中的程度,遠不如美、德等國。但其銀行資本集中程度很高,並進行大規模的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的形式與英國不同,英國資本大多輸向殖民地,經營殖民地的工業和庄園,而法國資本仍以借貸資本形式投放出去,正象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法國的「國外投資主要是在歐洲,首先是在俄國,並且多半是借貸資本即公債,而不是對工業企業的投資。法國帝國主義與英國殖民帝國主義不同,所以叫做高利貸帝國主義。」
在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中,法國加緊殖民掠奪。到1914年法國的殖民地達1060萬平方公里,相當其當時本土面積的20倍,並統治了5550萬的人口。先後侵佔了亞洲的越南、柬埔寨和寮國,非洲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剛果、加彭、馬達加斯加島和西非大部分地區,以及拉丁美洲的法屬蓋亞那等地。法國對殖民地殘酷榨取,同時設立銀行,硬性發行公債,進行債務剝削,並廉價收購原料和產品,而很少對殖民地的生產企業投資,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相比,法國的殖民地工業更加落後,經濟結構極其畸形。
這個階段中,法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於鐵路建設的大量需要,和1879年托馬斯煉鋼法的發明,用鹼性耐火材料做爐襯,可消除生鐵中的磷,使鋼鐵產量迅速增加,從1870年的8萬噸,增加到1913年的2200萬噸。北部地區的鋼鐵工業進一步發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電的使用,使阿爾卑斯山區開始建立工業用水力發電設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短距離輸電比較合算,所以,在東南部鋁土礦開採的基礎上,在阿爾卑斯山區建立了煉鋁業和電化學工業。以里昂為中心的絲紡織工業,由於用電作動力,有了很大發展,並在印染業的基礎上發展了化學工業,紡織機械也逐步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建立的新工業部門——汽車製造、化學、機器製造、電機製造等,大多分布在以巴黎為中心的地區。東部汝拉山麓地帶,由於普法戰爭時期阿爾薩斯等地移民的湧入和企業的遷移,使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到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工業布局已顯現出集中於勒阿弗爾—馬賽—線以東的特點。
到1913年法國的從業人口中,農業佔37.4%,工業佔33.8%,農業從業人口仍超過工業從業人口,法國還是一個農業工業國。
一次世界大戰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年)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領土是主要戰場,經濟受到很大損失。由於法國是協約國成員,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戰後法國的經濟發展極為有利。第一,法國從德國手中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並取得對薩爾煤產區的代管權。洛林豐富的鐵礦,因托馬斯煉鋼法的出現,雖然含磷高,能夠大力開發利用,洛林的收復使法國煉鐵生產能力提高70%,煉鋼能力提高50%,從此成為法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薩爾豐富的煤田,特別是優質的煉焦煤,大大緩解了法國煤炭不足的問題。薩爾地區直到1959年才並入原聯邦德國。阿爾薩斯豐富的鉀鹽,發達的農業與紡織業,增強了法國工農業的實力。原料、燃料問題的解決,鋼鐵、紡織工業生產能力的擴大,為法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第二,德國付給法國81.5億金馬克的賠款,並多以低折價的實物,特別是以煤炭來償還,對法國工業的發展極為有利。第三,法國從德國手中奪得了敘利亞、黎巴嫩、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擴大了殖民地版圖,對戰後原料、糧食基地和工業品市場的擴大起了重要作用。戰後對遭受戰爭破壞地區的恢復,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20年代,法國工業增長速度超過其它資本主義國家,1926年法國工業人口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農業人口,重工業就業人數佔到全部工業就業人數的48%,在經濟中確立了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地位,成為資本主義工農業國。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中,法國的危機時間持續得特別長,經濟一直處於嚴重衰退之中,使法國工業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比重,1937年降為僅佔5%,同時農業危機也因其小農比重大,技術水平與單產低,價格高,國內、國外市場均狹小,而更加深重。當法國還沒從經濟危機中復甦,第二次大戰即爆發,法國大片領土被法西斯德國佔領。戰爭期間,經濟遭受嚴重破壞,1944年8月法國才獲得解放。
這一階段(1914~1945年),法國的汽車、航空、化學、電機、橡膠等工業部門獲得迅速發展,其它部門,如機械製造、冶金、采礦工業也有較大增長。巴黎仍是汽車、飛機、機械製造、化學等工業的中心。沿海港口勒阿弗爾和馬賽附近用進口石油發展了石油工業。克勒蒙菲朗成為重要的橡膠工業中心,里昂在原有紡織工業的基礎上,人造纖維工業發展起來。以巴黎盆地為中心的北部地區,由於資本主義大農戶比重大,拖拉機、各種農業機器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國占絕對優勢,其勞動生產率和單產大大提高,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農業區。所以,東部地區的工、農業仍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二次世界大戰後時期 戰後經濟的恢復,使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刺激了固定資本投資的增長,工業投資的重點是重化工業,特別是基礎工業,並多採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設備,使勞動力大規模地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在工業化的同時,農業也開始向機械化發展。重化工業的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50年代末,戴高樂執政後,法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1959~1974年的15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高達5.7%,在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日本,超過美國(3.9%)、英國(3%)和原聯邦德國(4.7%)。其經濟增長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設備更新,擴大和興建了一些工業部門,使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鋼鐵、化工、機械、汽車等工業部門都實現了大型化。
(2)實行以工養農的政策,為農業提供大量農用機械、化肥、燃料油等,並降低價格,同時鼓勵擴大農場規模和支持農產品出口,到60年代中期,農業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農業的發展擴大了國內市場並增加了出口。
(3)重視教育與科研工作,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974年法國除大學以外的教育經費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7%,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4%,此比重居資本主義國家首位。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法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在1951~1975年的25年間,年均增長4.3%。
(4)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和共同的農業政策,使法國的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共同體的成立,使法國的國外市場擴大,和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劇增,法國向共同體成員國的出口,從1955年占出口總額的23%,增加到1976年佔50%,在此期間,法國向共同體成員國的出口額增長了23倍。法國是共同體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每年可從共同體的農業基金中獲得大量出口補貼。同時共同體的價格政策,使得農產品價格下跌時,可用保證價格收購,保證農戶少受損失。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法國農業的發展。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戰後實施國家「計劃調節」。從1947年開始執行第一個「計劃」(1947~1953年)至第三個計劃稱為「現代比與裝備計劃」;從第四個計劃(1962~1965年)起,改名為「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每個計劃都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確定重點發展的內容和計劃指標,如1970~1975年的第六個計劃,強調調整工業結構;1989~1992年的第十個計劃,核心是為迎接1992年歐共體統一大市場的建立作準備,加快經濟適應性調整。這些計劃雖然對私人企業沒有約束力,但由於政府通過國家預算、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各種信貸機溝,在財政、信貸、投資、價格等方面採取各種政策,推動「計劃」的實施,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一定調節和促進作用。
1974年以後,由於國際上石油價格暴漲,使法國這個能源缺乏的國家,經濟受到很大沖擊,加之國內經濟部門間比例失調,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在新技術革命中,法國又起步較晚,所以自此,進入經濟緩慢發展時期。1965~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4.0%,而1980~1990年下降為2.2%,低於美國和英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65~1990年年均增長率為2.4%。
戰後,由於原、燃料進口的數量和比重的增加,沿海地區的經濟有了明顯的增長。敦刻爾克、福斯臨海鋼鐵企業的建立,塞納河口勒阿弗爾、魯昂和地中海沿岸馬賽一福斯石油工業、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以巴黎為中心的多種工業的發展,使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西南部地區,隨1949年拉克氣田的發現、1954年帕朗蒂石油儲量的增加以及比利牛斯山區水電的開發,使其成為法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加之戰爭前後航空工業向西南地區疏散,使其發展成為法國的航空、宇航工業區,圖盧茲、波爾多、巴榮訥、波城等均為航空工業中心,同時化學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使得西部地區的工業有所發展,生產力不平衡的狀況有所改變。
Ⅵ 關於法國經濟和前景
一樓純屬瞎掰。
二樓比較中肯。
但都僅局限於工業經濟增加值的發展。
法國經濟的最顯著特點就是:靠科技富國、靠金融強國、靠殖民地支撐、靠不爭氣的人民把一切優點化為烏有。
科技,法國的核能工業和飛機製造業是世界上最能創造利潤的工業,與之相比美國的軍火工業和德國的機器工業簡直就是小洋娃娃。但可惜利潤太過集中,而且上下游的產業都不在國內,很難帶動整體經濟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法國有這么多的神奇富人。而且法國人很懶,相比起在大企業做叱詫風雲的人物,他們更傾向於無所事事地打幾份零工,泡幾個妹妹。因此在大學里碩士以上幾乎就是外國人的天下,這種學習的態度導致他們無法把高科技領域變成增長點。
金融,法國的服務業擁有強大的傳統,在法國,沒有什麼東西不是用投資利潤來抽象的。盡管世界上第一家銀行不在法國,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金融市場也不在巴黎在紐約。但法國仍然絕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銀行財團勢力(中國教育界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他們不如美國強悍,因為他們更為成熟而保守,因此盡管次貸危機之後他們是世界上出了美國之外損失最為戲劇性的國家,但整體仍然沒有傷筋動骨。CAC40仍然在中高位盤桓,整體經濟信心也並沒有被傾覆。我舉個例子,家樂福並非是個零售超市公司,其背後是個大型的金融運作集團,他們靠中小額信貸給低端的產品供給商並進行市場套利運作,因此他們的采購成本接近於零。而75%以上的法國企業都是採取這種形式運營的。資本杠桿率超高,而風險極小。
另一方面,法國雖然不是所謂「日不落帝國」,但他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殖民地資源的國家,遠遠超過英國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他仍然通過多種優惠方式把過去的殖民地國家牢牢地拴在自己手心裡,比如在非洲有阿爾及利亞、多哥、摩洛哥、塞內加爾,在亞洲有越南、寮國、柬埔寨,這給他們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低價勞動力和便宜的批發自然資源。而在這些落後地區的援助性大型工程項目則養肥了類似Veolia、Vinci、EDF等這些句型工程企業和類似Bouygue之類的技術服務企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幾年中國於非洲很多國家技術工程服務項目增多引發了法國政界媒體乃至人民的極大不滿。
上面有人提到的旅遊業和酒產業還要加上一個奢侈品產業,是法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增長點。因為這能給懶惰的法國人一點不勞而獲的滿足感,他們可以因為是法國人本身而提高一點價值,所以他們更多傾向於在這個產業發展。而本身這個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情。我不想評價這個市場上的消費者是不是有足夠理性,但我絕對持保留意見。而現實是,每年巴黎市奢侈品貢獻巴黎市政總體1/6的產值,其中中國遊客貢獻1/3。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如果要抵製法國,只要都取消去法國旅遊的計劃了,他們不出一年就得下跪。
另外,法國最大的痼疾就是社會的不和諧,盡管歷任政府都要對民眾進行很大幅度的讓步,但其民主政體的復雜內部矛盾使得沒有人真正從任何一個改革中得到滿足。法國的社會問題和勞資國三方矛盾我們可以寫厚厚的一本書來討論這個問題。但簡言之問題就是:國家讓一步,人民就進逼三步,失業率從而上升,投機資本從中漁利,國家財政每年虧空,企業精神缺乏,熱衷於既得利益而放棄發展前景,使得發展緩慢,稅收不足。
當然了,上面提到的資源漲價、歐元強硬、增速緩慢,這是今年困擾整個世界的普遍問題。而不巧的是,法國在這中間並沒有吃什麼虧。首先,法國是石油資源使用最少的發達國家,因為他們的核能能源系統實在是太強悍了,因此,他們更多的是炒作能源價格而漁利;另外,歐元強硬,其實應該強調的是美元的疲軟,法國經濟增長模式還是屬於內向型工業經濟,出口的貢獻率非常有限,在強硬的歐元下損失最大的應該屬德國、希臘和義大利;而在增長方面說,其實怎麼說法國增長也不會太快,為什麼強調薩科齊上台後增長不如預期呢?其實是比較的結果,因為在次貸危機發生前,歐洲發生了一輪強有力的經濟反彈浪潮,在經濟復甦的形勢下,薩科齊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人民對他報以很高期望,而非常不幸,改革還沒開始,經濟已經徹底走向深淵。因此在很高期待下,當然失望就會更大。但法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還要超過2%,屬於逆勢沖高,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他的表現令人失望吧。
和中國橫沖直闖的經濟發展比起來,整個西方經濟世界都是一個懶懶散散沒有希望沒有動力的暮色。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們異常復雜成熟的市場結構和增長模式。樓主引用的那種說法國吃老本的說法那是沒有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說出來的昏話。和英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比起來,法國的模式更聰明,而且風險較小,於英國妄圖依靠軍事工業帶動基礎就業的天方夜譚比起來,屬於穩健成熟型。而英國由於基礎工業太過雄厚,現在似乎有點顯得尾大不掉了。他們的經營模式有些不得不太過死板,不適應現今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形式,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這要視其所經營的產品性質而定。
經濟不是這么簡單的。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不要輕易地說一個經濟好與壞,即使要比較,也要進行有機地比較,而不是粗暴的實施語言暴力。
大家共同進步。
Ⅶ 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四國經濟特徵以及異同點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國家元首 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實權 國王,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無實權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宰相主持政府並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首相可解散議會。議會也可辭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約 議會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相同點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比較表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不同點 政 體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國王;世襲;終身制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國家元首地位 國家象徵,「統而不治」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軍權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首相提名,國王任命 總統提名經參議院通過任命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首相可解散議會。議會也可辭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約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地位平等,相互制約與監督 相同點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三權分立;私有制 國家性質(國體) 資產階級專政 司法 獨立 法國總統共和制與首大者德國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法國總統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政 體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 皇帝世襲,終身制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議會產生方式 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 聯邦議會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組成,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國家元首、議會、 政府關系 立法權控制行政權; 總統對議會負責; 總統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須徵得參議院的同意。 行政權控制立法權。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 帝國宰相(內閣首腦)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相同點 1、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體制 2、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由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 3、總統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總攬行政權力,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 英、美、法、德四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表 項目 國別 政治體制 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 軍權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及產生方式 權力中心 英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內閣 議會下院 上院 議會 國王 首相。國王任命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議會 美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國會 聯邦法院 總統 總統 總統。選民間接選舉 總統 法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議會 總統 總統 總統。議會選舉產生 議會 德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皇帝 名歸帝國議會,實在皇帝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資產階級代議制 核心 經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議會,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 本質 資產階級力圖通過立法的設置把國家的主要權力-----立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總統等到行政權仿隱力的濫用,並通過立法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特徵 1、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普選產生。國家重大立法和重大決策都須經議會討論並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2、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3、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 形成原因 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逐步掌握國家政權
過程 最早產生在英國,後被歐美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效法 主要模式 英國議會君主立憲制、美國與法國總統共和制、德國二元君主立憲制 進步性 1、議員經選舉產生,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並實行多數原則,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決策的科學性。是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否定 2、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有利於防止專制獨裁和官僚腐敗,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有利於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權 3、實行政黨政治,進行議會斗爭,緩和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有利於避免暴力,維護社會穩定 4、有利於無產階級進行合法斗爭,維護自身利益 5、擴展到亞洲和世界其它地區,並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人類社會者薯的民主政治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它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它對於人類世界民主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作用 局限性 1、行政權日益擴張 2、司法機關侵犯立法權 3、仍然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團的利益
Ⅷ 二戰後法國經濟體現出什麼特點
1、戴高樂執政後制定新憲法,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為法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2、藉助馬歇爾計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經濟的復甦;
3、公國國有化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在戰後推行國有化運動,先後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交通運輸和方面的企業收歸國有,使政府增強了干預派派山經濟的能力。
4、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法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視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擴大資本積累,加大固定資本投資與鼓勵出口貿易相結合,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7、推行農業現代化。
影響:
1、政治清明使法國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破壞中恢復過來;
2、藉助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法國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
3、國有化的實施再加上合理的資本主義計劃,引領了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4、為法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現代人才;
5、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羨冊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法國的發展;
6、資本積塵中累,向外貿易推動了法國的向外開放。
7、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並為第二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Ⅸ 法國的經濟有哪些特點:
法語培訓得知,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
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
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
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
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
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法語培訓了解,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
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
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
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
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
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
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
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羨中閉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
服務業培前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
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
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
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
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 ***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
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
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
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兄裂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北京新動力學校
Ⅹ 法國的海運經濟特點
法國海運經濟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法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大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海運行業,其主要活動包括貨運,客運,轉船服務和航運服務等。
2、法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海上運輸基礎設逗散施,其主要包括港口,姿哪港口設施和船舶服務設施等。
3、法國擁山冊氏有一支經驗豐富的海運專業人員隊伍,能夠為客戶提供可靠的海運服務。
4、法國擁有一系列完善的海運法規,能夠保障海運行業的安全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