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境經濟學論文選題
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除了人們未能認識自然生態規律外,從經濟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們沒有全面權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只考慮近期的直接的經濟效果,忽視了經濟發展給自然和社隱塌悔會帶來的長衫者遠的影響。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環境經濟學論文選題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 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評價研究
2. 沿海農業區施用農葯的環境經濟損益分析——方法與案例研究
3. 江蘇省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FEES)可持續發展的評價與優化
4. 乾旱區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5. 環境經濟綜合核算問題研究
6. 遼寧省環境效率時空差異分析及環境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
7. 中國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研究
8. 基於系統動力學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環境—經濟3E系統的建模與模擬
9. 環境經濟政策下環保投資的中日對比研究
10. 基於環境經濟視角的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11. 欠發達地區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系統模擬研究
12. 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經濟損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與引資績效
14. 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環境經濟學在中國的最新進展與展望
16. 論我國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
17. 環境經濟學:中國的進展與展望
18. 環境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與完善
19. 經濟學的新領域:環境經濟學
20. 水環境生態價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為例
1. 低碳旅遊——環境經濟價值實現的新方向
2. 環境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路徑比較分析
3. 環境經濟政策對貿易影響的理論分析
4. 規模化畜牧養殖廢棄物處理的環境經濟優化研究——基於生態經濟模型的分析
5. 甘肅省能源消費與環境、經濟關系研究
6. 甘肅省農村地區生物質能源環境經濟益研究
7. 基於生命周期評價理論的人工林作業資源—環境—經濟影響研究
8. 環境經濟損失評估理論及應用研究
9. 奇台綠洲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互動協調研究
10. 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環境經濟評價
11. 環境經濟指標體系及其應用研究
1. 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
2. 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評價與應用
3. 南方農村沼氣發展新模式的環境經濟分析
4. 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選擇
5. 中國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需求量研究
6. 關於環境經濟投入產出核算理論與方法的改進
7. 構建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的環境經濟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龍江流域為例
8. 我國環境污染、環境健康、環境經濟與發展戰略
9. 我國生態、環境、經濟系統耦合協調測度方法綜述
10. 旅遊經濟發展中的環境經濟政策應用及研究進展
B. 環境經濟學與政策涉及哪些知識
環境經濟學和政策研究結合了來自不同學科視角的專業知識(主要但不僅僅是經濟學和人文地理學),利用了一系列專注於地理、政治科學和經濟學的專業知識,為環境政策提供應對挑戰的信息支持。其研究涉及環境與發展經濟學、發展的政治生態學以及環境治理與監管研究之間的問題。研究涉及各種主題領域,包括可持續性和發展、人類福祉和行為,以及環境正義和環境安全。
C. 關於農業面源污染的論文可以投哪些c刊
《農宏氏業環境科學學報》。《農業環境科學學報》共和絕備開設了12 個欄目,包括專論與綜述、面源污染、污染生態、土壤環境、水環境、水產環境、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碳氮循環等,所以喚毀關於農業面源污染的論文可以投《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D. 環境經濟研究是c刊嗎
環境經濟研究》是部級期刊,由湖北省教育廳主管,湖北經濟學院主辦的正纖經濟類優秀期刊。
在選擇刊物之前,需要確定刊物的級別,畢竟要和自己的條件相匹配,避免因不符合期刊的要求銷冊直接被拒。期刊是虧清宏一般是期刊中學術水平比較高的刊物,是進行刊物評價的指標。作者如果要查詢刊物級別,可以通過雜志的官網還有萬方、知網這些權威網站查詢,這樣搜出來的結果也比較准確。
E. 產經評論是c刊嗎
產經評論是c刊。《產經評論》創刊於1984年,雙月刊,是由暨南大學主管、主辦,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和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聯合承辦的經濟類學術期刊。《產經評論》主要設有產業發展與創新、產業組織與結構、產業政策與規制、產業組織、產業與金融、部門經濟、國民經濟、國際投資與貿易、生態經濟、環境經濟、能源效率等欄目。
《產經評論》影響因子
據2019年5月12日中國知網顯示,《產經評論》總被下載715928次,總被引15470次,(2018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149,(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623。
據2019年5月1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產經評論》被引量為7864次,下載量為60207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產經評論》影響因子為0.60,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2337名,在經濟學類排名(101種)中排第43名。
F. 環境經濟學論文精選範文(2)
淺談生態環境的外部性與環境經濟政策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外部性概念引入環境保護領域,是為了尋找促使外部性問題內在化的有效方式,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的負外部性。環境經濟政策是國家環境當局從影響成本―收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於環境的一種政策手段,其主要目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響,將外部性問題內在化。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環境外部性;環境經濟政策
生態環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即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具有經濟學特徵,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經濟特徵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的負外部性。為了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對外部性進行治理。
一、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搜銀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從而導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論是在20世紀初由福利經濟學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後經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馬歇爾世賣宴發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稱作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部效應,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即對他人產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響,但不需要他人對此支付報酬或進行補償的活動。依據作用效果進行分類,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得到相應的補償。負的外部性也稱外部不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使其他社會成員受損,但他自己卻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環境外部性有正、負之分。如上游居民種樹,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這是環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濫和水土流失,對下游的種植、灌溉運輸和工業生產產生不良影響,這是環境負外部性。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的負外部性,尤其是生產的負外部性。一個社會個體包括個人或企業等在經濟活動中不顧及環境成本,將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將成本分散為社會承擔,它會導致低效率的社會資源配置狀態和生態環境污染、惡化的負面影響,是典型的個體成本外溢的負外部性問題。
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產權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負外部性的一個典型來源。由於生態環境是一種特殊的物品――公共產品,使用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產品的產權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無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對某一公共產品的使用。這樣的環境資源,私人對其的損耗和破壞帶來的後果皆由社會分擔,因而會刺激單個利益主體對其的過度利用,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經濟消極外部性的產生,於是,“公地悲劇”必然會不斷上演,即出現了大量的把好處留給自己、壞處轉嫁給社會的“搭便車”現象。
二是“市場缺陷”導致負外部性。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是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經濟人”在謀取自身利益的同時,客觀上促進社會福利,自利心對社會不僅沒有壞處,甚至比社會關懷更能促進社會福利。但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或者說有一定范圍的,那就是產權首先必須是明晰的。公共產權是未加明確界定的產權,它將帶來“市場失靈”,導致很大的外部性。
三是“利益分散”下產生外部性問題。無論在何種經濟體制下,經濟活動都是分散進行的,各經濟主體在利益上有其相對獨立性。由於有意識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內部成本緊密相連,私人的生產活動易通過對此種物品的破壞構成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而這種危害並沒有作為成本反映在私配旦人的生產成本中,因而各個經濟主體通常只考慮內部成本與效益,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二、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回答了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破壞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場和政府在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它們能有效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環境負外部性又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現。
市場在環境領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為准確的說市場之於環境保護是有缺陷的,失靈的。公共產權是未加明確界定的產權,它將帶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產權制度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產權相關的責、權、利界定清晰並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與監督,才能充分調動資源所有者和經營者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積極性。“所有人的財產,就不是任何人的財產,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財富對任何人都沒有價值,因為一個人如果愚蠢到要等個合適的時候來使用這筆財富,他只會發現別人已經捷足先登了。”
這樣,對於公共資源,每一個人在開發利用的同時,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他不會去珍惜公共資源,由此產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讓共同體內的其他成員承擔。產權不清晰是生產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環境資源受到破壞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證是公共牧場,由於公共草場無人負責,人人都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導致過度濫用,草場毀壞。在中國,環境資源的產權存在隸屬關系混亂,產權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義產權和實際產權脫節,這導致已有使用權和收益權受侵犯的事件頻頻發生。
市場失靈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許多環境資源屬於公有財產,根本不可能明確產權或建立產權和市場的交易成本太高,從而導致外部性。一些環境資源不能界定產權主要是因為不具有獨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個人享用、受益的同時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氣和深海資源就很難建立有效的產權,即使劃定了產權,但監視、保護起來難度很大。生物多樣性的產權界定成本高得無法估計,有可能達到人類無法承受的地步。
基於這一點,如果明確其產權,由某個人獨占使用,整個社會將難以接受。這樣的環境資源,私人對其的損耗和破壞帶來的後果皆由社會分擔,因而會刺激單個利益主體對其的過度利用,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經濟負外部性的產生。對於基礎資源的開發、加工與分配,市場運作富有效率,能產生足夠激勵;而對於污染廢棄物的處理,市場運作失靈,幾乎完全沒有效率。
這是因為,大氣和水等資源具有公共資源的屬性,污染物排放是對共有資源的破壞,但這種破壞發生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之外的市場外部,不受市場力量的約束。在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中,還有一片市場失靈空間――即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資源,如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以及許多沒有被人們開發利用的動植物品種等。前面所說的外部性,不論是排污也好,還是公有資源的收獲,它們都有市場收益。而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資源,不存在市場利用問題,只是伴隨著其他經濟活動而被隨意處置。
實際上,它們並不是沒有價值,只不過是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罷了。以生態系統功能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減輕河流淤塞和污染,但這種沒有直接使用價值的資源,在現實市場交易中價格為零,因而市場活動主體涉足這些領域動力不足或根本不願投資,進而也不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市場失靈為政府幹預提供了機會和理由,政府可通過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來糾正市場失靈,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但有時政府制定的政策卻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把市場進一步扭曲,導致政策失效。
一是國家宏觀決策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二是環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誤,會加速環境資源的退化。如有些國家的法律許可污染者的權利。發達國家和地區出於產業升級的需要,會把一些低技術,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業向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轉移,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一些政府明知其對環境有害卻允許其投資。許多地方受不當政績觀的影響,片面追求GDP增長:一方面,盲目發展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同時包庇縱容違法排污行為;一方面對治污工程不重視,沒有積極籌集治污資金或未安排資金用於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這些短期行為多半是出於經濟的考慮,為了優先發展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終伴隨決策全過程。如果政府對環境資源這一公共物品採取不恰當的補貼和稅收形式從而對價格機制進行干預,使得價格偏離真正資源成本,也會產生極大的外部性。另外由於存在信息不足與扭曲,政府實施的時滯和尋租活動等問題,而且政府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動機,行為受各利益集團影響,加上政府幹涉也需要成本,導致政府失靈,影響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改善。政策失效帶來的結果可能比市場失靈更糟,把本來正常運行的市場機制扭曲了或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出面干預時政府卻沒有反應,還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標是成功的,但是對環境卻產生了外部效應。
三、外部性問題內在化的環境經濟政策
為了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對外部性進行治理。環境負外部性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現,而且由於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在解決外部性問題時,應結合使用市場調節和政府規制等方法,保證在明晰產權等市場機制運作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環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問題內部化,促進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經濟政策是國家環境當局從影響成本―收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於環境的一種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至消除環境問題的負外部性的影響,將(下轉300頁)(上接292頁)外部性問題內在化,是環境經濟政策的目標。
政府可以採用直接管制、稅收和補貼等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政策工具主要有創建市場(明晰產權、可交易的許可證如排污許可證和開采許可證),利用市場(補貼、環境稅費、執行債券、押金―退款制度),環境規制(標准、禁令、執照、責任、不可交易的許可證和配額),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加貼標簽、社區參與)。具體有兩大環境經濟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謂市場失靈,必須通過政府直接干預解決環境問題,包括稅收、補貼、押金―退款。
具體來說,就是由政府給負外部性確定一個合理的負價格,由負外部性的製造者承擔全部外部費用,通過這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這種政策建議後來被稱為“庇古稅”。二是科斯手段,通過政府藉助市場機制解決環境問題,包括私人合約、排污權交易。科斯認為,外部性的產生是由於產權沒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產權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資源等環境要素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通過產權的明晰來使外部性內在化,因為自然資源稟賦使用價值、物質性效用等屬性,構成了自然資源價格的內在依據;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是自然資源具有價格的外在依據。
長期以來,中國在環境經濟領域主要使用傾向於政府幹預的環境經濟手段。現在,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解決環境經濟問題的路徑選擇和使用手段也正經歷著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費制度已經頒布,排污權交易制度正在由試點向全面鋪開的階段過渡。由於環境資源稟賦的自然性與其開發利用的社會性的沖突,使得環境資源的產權安排不可能採取單一的私有產權結構,而應通過私有產權、公共產權和國家產權的結合性安排,來內化負外部性,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改革後的排污收費制度也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中.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春發.競爭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經濟學意義[J].林業經濟問題,2008,(2):109-112.
[3]樊勝岳,等.生態經濟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99.
G. 環境學類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所謂「核心期刊」並非一個標准一成不變,而是動態調整的。這里我們整理了國內學術界較為認可的幾種核心期刊評價體系最新冊攜環境類期刊目錄,包括北大圖書館發布的中文核心州尺伏期刊(四年調整一次)、南京大學發布的CSSCI及其擴展版(兩年調整一次,也就是人文社科領域廣受追捧的「C刊」)、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CSTPCD(一年調整一次),以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CSCD(兩年調整一次)
環境科學百,安全科學
1.環境科學 2.中國環境科學 3.環境科學學報 4.環境化學 5.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6.環境科學研究 7.環境保度護 8.環境污染與防治 9.環境工程 10.農業環境保護(改名困做為:農業環境科學學報)11.化工環保 12.工業水處理 13.海洋回環境科學 14.中國環境監測 15.環境科學與技術 16.水處理技術 17.農村生態環境 18.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19.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1.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2.自然災害學報 23.水資源保護
要查詢影響因子答,可在中輸入:「環境類核心期刊影響因子查詢」
H. 環境經濟學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環境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1
一、世界環境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1
二、我國環境經濟學的發展5
第二節 環唯培碰境經濟學的對象與性質7
一、環境經濟學的對象7
二、環境經濟學的性質8
三、環境經濟學的特點9
第三節 環境經濟學研究的任務和內容9
一、環境經濟學研究的任務9
二、環境經濟學研究的內容10
三、環境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環境經濟學在中國的最新進展與展望12
一、環境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12
二、環境經濟學研究展望15
思考題10
第二章 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16
第一節 環境資源的價值理論16
-、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的來源16
二、環境價值的分類和構成18
三、環境資源的價格20
第二節 外部性理論21
一、基本概念21
二、解決外部性的途徑23
第三節 環境公共物品理論24
一、環境公共物品的概念24
二、環境公共物品的特徵24
三、環境公共物品的分類25
四、環境公共物品最優供給的確定26
第四節 循環經濟理論29
一、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29
二、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30
三、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33
四、國際指談循環經濟的發展34
五、循環經濟在中國的實踐35
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37
七、案例:湖南泰格林紙集團公司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38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41
一、可持續發展的由來41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42
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44
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44
五、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標准45
六、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選擇46
思考題48
第三章 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50
第一節 環境資源理論概述50
一、自然資源的概念50
二、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50
三、環境資源的未來51
第二節 環境資源的分類53
一、可耗竭資源53
二、可更新資源54
第三節 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55
一、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原則55
二、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容56
第四節 環境資源的核算65
一、環境資源核算的重要性65
二、環境資源核算的基本方法65
三、環境資源的價值量核算68
思考題70
第四章 環境污染控制71
第一節 最優污染水平71
一、最優污染水平的確定71
二、關於最優污染水平的說明72
第二節 影響最優污染水平的若干因素73
一、環境容量73
二、凈化能力74
第三節 使用者成本75
第四節 市場機制與政府幹預77
一、市場機制與市場失靈77
二、政府幹預與政府失靈80
第五節 污染控制85
一、控制污染的方法85
二、庇古稅86
三、科斯定理87
四、污染控制中的責任法則和受益法則89
思考題90
第五章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91
第一節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理論91
一、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產生與發展91
二、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92
第二中衡節 環境質量影響分析95
一、環境污染的外部影響95
二、環境質量影響分析96
三、建設項目環境質量影響的費用和效益98
第三節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驟99
一、識別和計算項目的費用和效益99
二、計算費用和效益的現值100
三、費用和效益的比較100
第四節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評價標准101
一、凈現值貼現率101
二、償還期限102
三、內部收益率102
四、收益費用比值102
第五節 費用效果分析102
一、費用效果分析的概念102
二、費用效果分析的實例103
第六節 環評中環境經濟損益分析的技術原則與方法104
一、指標計演算法104
二、簡易分析法107
第七節 案例108
一、重慶市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費用估算案例108
二、廣州北二環高速公路生態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案例115
思考題116
第六章 環境價值評價方法118
第一節 概述118
一、環境價值評價方法分類118
二、環境價值評價方法的選擇119
三、選擇不同評價方法的依據120
第二節 直接市場評價法120
一、理論基礎120
二、主要的直接市場評價法12l
三、直接市場評價法的適用范圍與條件125
四、直接市場評價法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126
第三節 間接市場評價法126
一、定義與理論基礎126
二、主要的間接市場評價法127
第四節 陳述偏好法132
一、定義和理論基礎132
二、主要的價值評估技術133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136
四、意願調查評估法的適用范圍與條件136
五、意願調查價值評估法的局限性137
六、總體評價138
第五節 案例139
一、霍奇森和迪克森對菲律賓帕拉萬島所做的砍伐森林對沿海地區的影響的研究案例139
二、日本對本國森林的環境價值評估案例139
三、重慶大足縣建沼氣池的環境經濟效益案例140
思考題142
第七章 環境經濟政策與手段143
第一節 概述143
一、環境管理政策的類型143
二、環境經濟政策的評價標准149
三、環境經濟手段類型150
四、環境經濟手段的應用154
五、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154
第二節 排污收費158
一、庇古稅--排污費158
二、不完全競爭與排污收費160
三、排污收費的經濟效率16l
四、排污收費的問題163
五、中國的排污收費制度165
第三節 環境稅169
一、環境稅的種類169
二、環境稅的作用169
三、環境稅的影響問題170
四、環境稅的實施障礙170
五、環境稅的應用171
六、稅收綠色化問題172
第四節 排污權交易173
一、排污權交易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原理173
二、排污權交易的微觀效應173
三、排污權交易的宏觀效應175
四、排污權交易的主要特點176
五、實行排污權交易的條件及存在的問題178
六、排污權交易的方式及程序180
七、排污許可證的交易程序181
八、中國的排污權交易181
思考題185
第八章 環境保護產業 186
第一節 環境保護產業186
一、環境保護產業的產生和發展186
二、發展我國環境保護產業的意義187
三、我國環境保護產業的現狀188
四、我國環境保護產業存在的問題192
五、發展我國環境保護產業的措施193
第二節 環境保護投資194
一、概述194
二、我國環境保護投資現狀197
三、環境保護投資渠道200
四、環境保護投資體制與投資比例201
五、我國環境保護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202
思考題206
第九章 環境保護和發展模式207
第一節 生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207
第二節 先污染,再治理發展模式的代價209
第三節 邊發展,邊治理發展模式的可行性與局限性211
第四節 以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211
一、發展生態農業212
二、發展環保產業212
第五節 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環境保護的戰略選擇214
思考題218
參考文獻219
I. 法學領域的C刊、北核期刊,都有哪些
《法學研究》(雙月刊)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法學研究編輯部編輯、法學研究雜志社出版的法學刊物。刊載有關中國法治建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論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堅持學術性、理論性的辦刊宗旨。
堅持高水平的用稿標准,以展現我國法學理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讀者為法學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立法和司法工作者,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律師、行政執法人員和法學理孝輪笑論愛好者。
《當代法學》(雙月刊)創刊於1987年,由吉林大學主管、主辦,吉林大學法學院承辦。是法律學術理論刊物。它的辦刊宗巧含旨是:繁榮法學學術研究,弘揚法治精神,推動社會法制進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薈萃學術精品,為憲法、行政法、經濟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環境法、軍事法等部門法的法學專家、法學研究工作者搭建學術研究平台,提供對國內外進行學術交流的窗口,讓高層次法律研究人才脫穎而出。雜志在辦刊中,突出以各部門法學前沿、熱點問題研究為重點的辦刊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
《現代法學》原名為《西南政法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於1979年,是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管、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學術期刊。
1982年,更名為《法學季刊》,1988年,更為現名《現代法學》(雙月刊)。辦刊宗旨: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法學繁榮發展。目前,本刊的主要欄目有:理論思考、觀點回應、專題研究、評論。
《中國法學》(雙月刊)創刊於1984年,是由中國法學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關注重大現實問題,堅持刊物的學術性,追求學術創新,嚴守學術規范。
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成為我國培養造就法學研究學術帶頭人的搖籃。主要欄目:有走向法治之路、專題論壇、立法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公證、立法研究、各科專論、講座與爭鳴、判例評析。
《法學論壇》本刊以「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為宗旨,遵循「傳播新思想、探討新問題、交流新成果、宣傳新法律、介紹新知識」的辦刊思路,立足科學前沿,關注法學基礎理論為主,側重法學應用理論和學術研究。
普及與提高,以創新為主,著重刊登法學研究的新成果,反映法學進度的新動態,介紹法學領域的新觀點,積極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