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羅洞屯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羅洞屯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1 06:16:56

① 急!!!西遊記第五十二回的梗概

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山白幾洞,如來暗示主人公

悟空偷得金箍棒後,與那妖怪戰經三個時辰,不分勝敗,那妖逃入洞中,拿回諸神被套去的兵器,但又被那妖用圈子套走。

悟空上西天找如來佛祖,如來佛祖遣十八尊羅漢帶寶貝金丹砂來戰,但金丹砂也被那妖的圈子套去。

二羅漢說如來曾示意悟空去找太上老君,悟空請來太上老君,老君用芭蕉扇扇出那妖本相,原來是老君坐騎青牛,其圈為老君的金剛琢。

(1)羅洞屯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本章回的人物介紹

1、孫悟空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搭銷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

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2、獨角兕大王

獨角兕大王本是太上老君坐騎青牛,趁著牛童兒瞌睡之際,偷走老君的寶貝金鋼琢下界到金兜山金兜洞。獨角兕大王使用一根丈二長的鋼槍,又仗著太上老君的寶物金鋼琢,用計捉住唐僧、八戒和沙僧,套住孫悟空的金箍棒,將他打敗。

悟空只好到天宮搬來了托塔天王父子,獨角兕大王著實厲害,把哪吒的六件兵器統統套住收走,又打敗前來助陣的火德星君率領的眾火神,天兵天將和如纖讓來的十八羅漢都戰勝不毀枝局了。

多虧如來佛祖暗示孫悟空,請來了太上老君,使妖怪現出青牛本相,老君跨上牛背,悟空等率眾打入洞中,殺死小妖。

② 德宏州梁河縣消費水平,哪個地方最好,主要產業是什麼城市建設怎麼樣

那我就照葫蘆畫瓢的告訴你了: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經98°06′-98°31′、北緯24°31′-24°58′。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市、隴川縣毗鄰,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境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里。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742公里,距州府芒市,經潞盈路122公里,經騰龍線160公里。全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傣、阿昌、景頗、德昂、僳僳、佤、漢等民族。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1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2004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006戶,總人口16.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9萬人,非農業人口1.7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0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佔21.9%;阿昌族12577人,佔7.84%;景頗族1727人,佔1.07%;德昂族775人,佔0.48%;僳僳族1193人,佔0.74%;佤族743人,佔0.46%;其他少數民族865人,佔0.53%。
縣人民政府駐遮島鎮,郵編:679200。代碼:533122。區號:0692。拼音:Lianghe xian。
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3℃,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高氣溫33.7℃,極端最低氣溫0.9℃。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03.8毫米

梁河屬半山半壩縣。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和蘿卜壩河,較大的壩子是遮島壩、蘿卜壩和勐養壩。境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養鄉老芒東。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氣溫18.3℃,年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僅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生長,而且天然資源豐富。有蓄積豐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葯材類、芳香類、竹類等野生經濟植物55科、101屬、400多種,有錫、鐵、硫、煤、鋁、鋅、鈾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錫和煤的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17處地熱溫泉,極具開發潛力

梁河歷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由於社會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進程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壩區傣族還處於從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仍從屬領主經濟,景頗族還保持著較多的原始公社特點,只有漢族地區基本屬於地主經濟並兼有一點小規模的工商業,因而生產力十分低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加之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壟斷和匪患橫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貧困交加的苦難深淵中。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傣名勐底。西漢時屬益州郡不韋縣,東漢時屬永昌郡哀牢縣。從元置南甸軍民總管府起,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政區。明設南甸宣撫司。清襲明制。民國時期土流並治,先後設置八撮縣佐和梁河設治局。從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歷史長達661年。
1950年5月,梁河解放。這標志著各民族進入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至1956年,經過禁種大煙、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梁河的經濟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5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至1107萬元,增長57%;糧食總產達4509萬斤,比1949年增62%,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1957 年至1966年,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期間,全縣各項事業在曲折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於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這樣那樣「不要錢」,生產上搞「大兵團」作戰,既違背了經濟規律,又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1959年,糧食跌了200多萬斤,加之搞「以糧為綱」,很多地方翻茶種糧,茶葉面積減少2696畝,群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1962年以後,經過調整,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穩健向前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9 年增長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也給梁河造下了嚴重惡果。直到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僅189萬元,「兩個吃不飽」(農民糧食不夠吃,梁河糖廠吃不飽)嚴重困擾著梁河經濟的發展,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貧困線上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一系列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切實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改革 為發展動力,不斷解放思想,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戰略和措施,調整生產關系,梁河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1989年以 來,又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兩手抓」的方針,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開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使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714萬元,比1978年增長1.98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54元,增1.1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1982年,全縣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農村發生深刻變革的20多年中,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實施滇西南農業綜合開發、糧食自給工程等項目,加快了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科技覆蓋率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使全縣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1984年,結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調的歷史。1989年,全縣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受到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吃不飽」的難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樺為主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9424萬元,比1978年增長2.74倍;糧食總產38401n屯,增8.47%;甘蔗總產40萬噸,增10.9倍;茶葉總產542.6噸,增1.23倍;肉類總產4180噸,增2.71倍;奶蛋、水產品有大幅度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餘,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林業工作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培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時致力於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加強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化建設,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破壞,使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蓋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圍繞「兩江一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進行,並取得明顯成效。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資9951.6萬元,完成各類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萬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從無到有。解放前,梁河無工業企業,僅民間有零星分散的匠鋪。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基礎,蔗糖業、錫業為主導,有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品加工、制葯、造紙、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1170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根本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為主的狀況。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045萬元,比增長22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解放前,梁河無公路,無電。電訊極其落後,僅曩宋和曩宋芒東有2處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至2002年,全縣通車里程已達764.63公里;縣鄉公路實現了柏油化和彈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電。特別是經過2001年至2002年的農電體制改革和一、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農 村供電質量和安全可靠性明顯提高,電價明顯降低,每千瓦時平均電價降低了0.33元,預計全縣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市內電話實現了程式控制化,農村電話實現了自動化;全 縣電話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話普及率36.28部/百人, 農話普及率2.45部/百人。近幾年來,還相繼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城區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工程,為今後梁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業平穩運行。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萬元(含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628萬元和上劃中央所得稅228萬元),增長20.5倍。各項存款余額由1978年的415.7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萬元,增長93.5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76.82萬元增加到29461萬元,增384.6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78年全縣僅有鄉鎮企業117個。至2002年末,全縣已有鄉鎮企業1904個,增長15.27倍,從業人員6696人,總產值10730萬元,營業收入14130萬元,上繳稅金418萬元。不但成為拉動全縣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
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2002年末,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840戶,從業人員2278人,注冊資金1575萬元;有私營企業42戶,投資人數135人,僱工人數276人,注冊資金3018 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梁河新的經濟增長點。扶貧攻堅成效顯著。「九五」期間,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易地開發、扶貧攻堅鄉、溫飽試點村、科技示範村、部門掛鉤等扶貧活動,共投入扶貧資金4044.3萬元,使全縣貧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萬人降至2.2萬人。
1950年5月,梁河解放。1952年始設為縣。195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梁河縣,並入騰沖縣。1961年4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梁河縣建置。全縣轄7區、1鎮、61個鄉。1969年4月,改區鄉為公社、大隊,全縣轄7個公社、43個大隊。(出處)
1984年4月設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後,全縣轄1個縣轄鎮、9個區、9個鄉級鎮、52個鄉(含7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
1988年1月,撤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後,全縣轄9鄉(含兩個民族鄉)、1鎮:遮島鎮、九保阿昌族鄉、河西鄉、曩宋阿昌族鄉、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札木寨鄉、芒東鄉、勐養鄉。共有61個行政村(含7個民族行政村)、2個辦事處。
2000年,梁河縣村級體制改革結束後,63個行政村、辦事處改為63個村委會。全縣轄1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0985人,各鄉鎮人口: 遮島鎮 14009 平山鄉 14818 小廠鄉 9378 大廠鄉 8372 杞木寨鄉 7263 九保阿昌族鄉 14147 曩宋阿昌族鄉 21970 河西鄉 18243 芒東鄉 25778 勐養鄉 17007
2001年,梁河縣轄9鄉(含2個阿昌族鄉)、1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01個村民小組、672個合作社。
2002年,省政府批准勐養、芒東2個鄉撤鄉設鎮。至此,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杞木寨鄉。2002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6321戶,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非農業人口1.68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1948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77%,其中傣族34467人,佔21.74%;阿昌族12289人,佔7.75%;景頗族1633人,佔1.03%;德昂族773人,佔0.49%;僳僳族1153人,佔0.73%;佤族747人,佔0.47%;其他少數民族886人,佔0.56%。
2003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7141戶,總人口1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2萬人,非農業人口1.7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5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231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81%,其中傣族34620人,佔21.7%;阿昌族12419人,佔7.8%;景頗族1685人,佔1.1%;德昂族775人,佔0.5%;僳僳族1172人,佔0.7%;佤族746人,佔0.5%;其他少數民族894人,佔0.6%。
2004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6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社區4個),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2005年,梁河縣撤銷杞木寨鄉。調整後,梁河縣轄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

梁河縣轄3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遮島鎮、芒東鎮、勐養鎮、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九保阿昌族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

民族風情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地中的峽谷地帶的民族邊疆縣,居住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僳僳、佤等20餘種少數民族,人文景觀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歷史悠久。
阿昌人民的慶典——梁河縣阿昌族阿露窩羅節
2001年末,梁河阿昌族人口為12093人,佔全縣總人口157532人的7.7%。屬中國兩個阿昌族聚居區之一,全國有3個阿昌族自治鄉,僅梁河就占兩個,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鄉。據史書記載,阿昌族是最早活動在青海、甘肅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遷徙於川西至滇西一帶。約於公元十三世紀開始有一部分沿雲龍、保山、騰沖遷陡,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聲清亮,阿昌族的舞蹈莊重凝朴。阿昌族最隆重最富於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羅節」。1995年改為「阿露窩羅節」,節慶時間定於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志為弓箭和青龍白象。
為了感謝傳說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創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類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 春或桑建花開的時候,阿昌人都要舞獅舞象,跳著阿露窩羅舉行祭祀活動表示紀念。
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活動首先是選神樹。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選一棵標直的栗樹作為神樹,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後,才將該樹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無數條繩子栓著樹身,由全體參加人員拖到寨子。其次搭建祭台。再次開始祭祀,神靈附體的大活袍(巫師)將五穀茶酒和鮮花水果擺上祭壇後,便揮舞起鷹尾大扇高聲頌經,傳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創世史詩,贊頌人類始祖的大恩大德。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羅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
節日活動可以持續幾天至半月,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由此演繹出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愛情故事,成就了無數美滿的姻緣。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來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於清明節後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澆花節」的來源傳說有多種:一種是古代時,天庭有七個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崩龍人發現,即飛回天庭,仙女臨飛時,告訴崩龍人說:若是思念她們,可塑佛像,每年替她們潑水沐浴;一種是釋迦牟尼為關懷天下民間疾苦,見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崩龍族每年在堆沙節,各信徒提一桶水,潑於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一種是釋迦牟尼佛飛回天庭時,留下經書,要求崩龍族百姓每年舉行堆沙節,便給佛潑水,佛會保佑崩龍人民清吉平安,五穀豐登.德昂族的「澆花節」便這樣一代代地流傳下來,節日前,德昂人民准備豐富賧品,做糯米糖粑粑,造旋轉噴水筒、搭小佛寺,趕制新服飾。過節時,全村男女,前往山中採摘鮮花,青年們敲著象腳鼓、芒鑼在前引路,將鮮花採回,插滿小佛房,表示獻給神,然後男女集體舞蹈,節日還邀請各民族大聯歡,增進了解,互相交流。潑水開始,人們手拿竹筒、水桶齊集小佛房前,聽佛爺誦完經之後,用清水洗滌佛寺佛像和神壇,然後將清水倒入水龍槽內使水轉動旋轉花筒,將水噴灑於四周小佛像,人們喝口洗佛的清水,曰「吉祥水」。潑水儀式後,男女間即可互相潑水祝福,廣場中鑼鼓之聲不絕。
潑水節
清明節後七天,既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歷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有「小洗血跡」、「紀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潑水祝福。傣家人認為,水是聖潔的,它能沖刷一切污穢、驅走一切妖魔怪、消災除病,給人以吉祥幸福。
潑水節是歡樂、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夕,許多傣家人都要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節日前一天,人們修繕佛寺,建龍亭,組織萬人採花隊伍,敲起象腳鼓,穿著節日盛裝到野外採花。采來鮮花,插在龍亭四周。老人、中年婦女送來潑水粑粑和鮮果,安放在龍亭四角。節日期間,城鄉各地處處水花飛濺,互相潑水祝福,成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節日期間,還舉行賧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腳鼓舞、放孔明燈、唱傣戲、民族武術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系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節日盛會於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男人邊跳舞邊揮大力,個個英姿颯爽,女人抖動著彩帕和扇子,身上裝飾的銀泡和銀鏈唰唰響、閃閃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開屏;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有序,時如彩練漫卷,時而似瑞靄輕飄;人數眾多、規模盛大,氣勢壯闊,舞步剛健明快,在木鼓、芒鑼、「洞巴」、笛子等樂器的伴奏下,「哦熱啊」的歌唱旋律飛向高空,響遍景頗山鄉

③ 廣西梧州藤縣和平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和平鎮和平鎮位於藤神老縣西北部,東、南面與蒙江鎮相鄰,西與平南縣丹竹鎮交界,北連太平鎮。1957年前屬第九區(曾稱蒙江區)管轄。1958年成立和平鄉,又名和平公社。1963年改稱和平區,1968年復稱為和平公社,1984年改稱和平鄉,1990年10月又撤鄉設鎮沿至現今,因鎮駐地得名。 鎮政府駐地離藤縣縣城 55公里,至梧州市 85 公里,距南寧市36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人口面積 全鎮現有1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8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75223人, 轄區總面積1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141畝,其中水田32,208畝。 自然環境 和平鎮地屬丘陵,和平、石橋兩個小盆地,土地比較平坦,土質肥沃。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發源於蒙山縣的屯江(蒙江)從太平鎮安福村入境,流經新良、木依、石橋、屯江、志成、新平、平竹、欖莫、都坡等十一個村街,然後流入蒙江鎮,境內流程25公里。較高的山北有皇帝殿,海拔414.4米;西有雞籠崖,海拔438.9米。 水利設施 較大的水利工程有和平電站,有發電機6台,電站裝機容量6750千瓦,每小時發電7000瓦。還有1970年興建的羅意灘「七一」泵站,兩站有效灌溉面積11000畝,座洞水庫蓄水量為315萬立方米,可灌溉屯江、座洞、志成、新平、陳塘、龍塘、雙垌等七個村的農田6000多畝。境內另有星羅棋布的山塘水庫43座,田頭水井1760口。 經濟情況 農業 農業是全鎮的主要經濟來源。90 年代中後期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優化種植結構,採用「立體種植技術」,實施「萬畝億元工程」,使全鎮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種植面積廣,產量高,質量好。2006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為41600畝(兩造),總產量達2080 噸,優質稻種植比例達80%以上。還有特色農產品香芋、粉葛、肉姜、西瓜。香芋個大皮薄,肉質細膩,營養豐富,甘香醇美;粉葛肉粘稠細膩,清香爽口,營養健身;肉姜色澤鮮亮、肉質細嫩、辛辣彌香、爽脆可口;無籽西瓜外型美觀,汁多渣少,爽脆蜜味。這四大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形成了和平的品牌。另外,屯江魚苗、雞咀坡養鱉、雙垌楊桃、平溪蘿卜、練村冬瓜、官羅蜜游冊升柑等,也各有特色,深受廣大顧客商家的喜愛。 畜牧業 以養殖豬、牛、家禽為主。和平鎮千家萬戶飼養的咀黃、毛黃、腳黃的三黃雞,體形美觀,體重適中,肉質香甜可口,是和平一大名產,是兩廣和港澳餐桌席上佳餚,是藤縣活雞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平鎮的養豬業,品種優良,防疫保障,飼養得法,肥瘦得當,豬源充足,客戶歡迎。鎮食品站、畜牧站、個體收購戶外運廣東等地的活豬,每年都有三四萬頭。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力宣傳推廣科學飼養方法,扶植專業養殖戶,畜牧業迅速發展。2006年生豬存欄 7.8萬頭,牛存欄 0.3萬頭,家禽存欄 28.4萬羽,水產品年產量2175噸。 林業 主要以松樹、杉樹為主,至2006年年末,全鎮有林山地 9316.8 公頃,林木蓄積量11.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 61.8% ,年產松脂可達130 萬斤;竹子主要種植篙竹,每年產竹10萬根。龍眼、荔枝種植面積2.8萬多畝,每年盛產龍眼、荔姿段枝 160萬斤。 鄉鎮企業 70年代以前,鄉鎮企業主要是林場、紅磚廠、罐頭食品廠等社隊企業。1991年以來,隨著建築、養殖、交通運輸業的興起,成立了農牧公司、飼料廠、建築公司、加油站等集體企業,引進外資改建紅磚廠,開發重晶石礦。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等非公有企業,積極引導農民從事第三產業,商品流通隊伍不斷壯大。 現已形成了以實用油、豆奶、水酒等為主要產品的農副食品製造業;以粉葛、姜干、桂圓肉(干)、白菜乾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重晶石為主的礦山開采業;以紅磚生產為主的建材工業;以販運香芋、西瓜、粉葛、生薑、生豬等大宗農副產品和建材、百貨、雜貨、五金、布匹、成衣為主的商品流通企業。全鎮現有大型沙磚廠一間,紅磚廠一間,竹業製造廠一間,電子廠一間,石場四個,商業、飲食、服務、加工業等方興未艾。 交通 和平鎮有省道、縣道、鄉道縱橫交錯,陸路水路交通繁榮。容(縣)太(平)三級油路橫貫境內北部,蒙(蒙江鎮)大(和平鎮志成大平嶺)公路從全鎮中心地帶穿過。90年代以來,全鎮大力發展交通事業,至今共投入資金125萬元,投入6.6萬工日修路。全鎮修築四級公路3條共21.5公里,等外公路5條共26.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車。水路交通主要是溝通屯江兩岸的橫水渡船。全鎮現有渡口九處共16條船。義渡有練村、都坡、廣村、五屯共四隻船。竹村還建有聯營渡口碼頭,可載中拖以下機動車過江。 郵電通訊 1992年起建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在和平街開始有有線電視,累計投入資金70多萬元,覆蓋率達到80%,普及率達60%以上。至1999年末,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有電視主幹線路共65.5公里,放大器161隻,發展有線電視2000多台(戶)。1993年,開始通程式控制電話、無線電尋呼。1994年有行動電話通訊。至1999年,全鎮實現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至 2006 年,移動通訊網已覆蓋全鎮;全鎮固定電話用戶有7054 戶;電信寬頻用戶也已達到158 戶;全鎮的大多數村,已經開通寬頻上網業務。 科教文衛 教育 解放前,全鎮只有一所中心小學——和平中心小學,下轄和平、新平、陳塘、龍塘、雙垌、新塘、都坡、欖莫、平竹等小學。各村小學一般都設在破廟或私宅里。 1969年秋,各村小學均辦成完全小學。全鎮辦3所中心小學,即和平中心小學、石橋中心小學、新塘中心小學。1958年,辦起第一所中學——和平農中。1960年秋,又辦起和平初中,1969年將和平農中改辦為和平高中,1979年又改為和平公社初中。1981年增辦和平聯中,石橋聯中和新塘聯中。 為了更有利於「普九」和人才的培養,1997年和1998年分別撤消了和平三中和和平四中,只開設2所初中,即和平一中和和平二中。全鎮現有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2所,小學18所,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初中生 4000多人,小學適齡在校生14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中小學教職工824人,具有本科學歷 58 人,大專學歷275 人,中師以上學歷475 人。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起中小學教學樓43棟,宿舍樓7棟,共5萬多平方米,全鎮52個教學點。1979年掃盲工作通過梧州地區驗收1986年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4月該鎮普九已通過自治區驗收,1999年12月,該鎮「普九」再次通過自治區驗收。 衛生 解放前,群眾求醫多為民間醫生。1958年成立和平衛生院,當時有職工12 人,資產約3000 元。目前,和平鎮衛生院下屬有石橋分院、街門診分部,在編職工28 人,其中醫生 17 人,護士6 人,技師 1 人,葯劑師1 人,工人3人。設有內、外、婦、兒科門診及留醫部,醫技部(包括化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X光室),防保科注射室,中西葯庫及葯店等醫療、預護、婦幼保健科室。 全鎮18個村街均開設有衛生所,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兒童「五苗」接種率達90%以上。自開展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來,我鎮參保農民人數連年遞增,2005 年,參保人數為 42308 人,佔全鎮農村人口的 60 %,至2006年,我鎮參加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的農民達到了51752人,佔全鎮農村人口的82%。 文體 傳統民間藝術舞獅、採茶、山歌、牛歌戲、木偶戲等異常活躍,擁有民間業余劇隊5個以上。全鎮設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各村設有文化室,鎮、村開設有籃球場、撞球室、乒乓球台等各種文體活動場所。逢春節、元旦、國慶等喜慶節日,都會舉辦籃球賽、乒乓球賽、撞球賽、文藝晚會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生活。 風土 有都坡文筆塔一座,坐落在都坡村練村自然村。此塔形似寫字的毛筆,故稱文筆塔,是全縣唯一保護完好的塔文物,該塔建於公元1783年(清代),塔高6米,為3層青磚木結構的尖頂寶塔是和平鎮的一大景觀,有「文遠宏開創偉業,筆花大放育英才」之感。塔第一層門匾書「文遠宏開」,第二層門匾書「文昌閣」,第三層門匾書「魁星樓」,均配對聯。塔內雕梁畫棟,繪以壁畫,每層飛角重檐,雅觀別致。塔矗立屯江河畔,瞻賞別有情懷。

④ 西雙版納主要經濟來源

旅遊業。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雙版納憑借其優越的位置和隱伍資源灶廳或,發展了旅遊業,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伏歲業。

⑤ 大安市樂勝鄉都有啥屯子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大安市樂勝鄉是一個美麗的鄉鎮,擁有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遺產。在這個鄉鎮里,有許多屯子,每個屯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歷史。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屯子:1. 長坪屯: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屯子,擁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和文化遺產。這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名為長坪寺,是當地信仰的中心。
2. 永勝屯:這是一個美麗的屯子,擁有許多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遺產。這里有一座美麗的湖泊,名為永勝湖,是當地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3. 新興屯:這是一個充滿活力搏瞎擾的屯子,擁有許多現代化的設施和便利。這神源里有一座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名為新興廣場,是當地人們購物和娛樂的好去處。
4. 東風屯:這是一個富有活力的屯子,擁有許多年輕人和創業者。這里有一些創業公司和創新企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總之,大安市樂勝鄉擁有許多美麗的屯子,基旦每個屯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歷史。如果您有機會來到這里,一定要好好欣賞這里的美景和文化。

⑥ 新晃縣晃州鎮麻塘鄉吳家寨是那個村

吳家寨村同級行政規劃區域

地區 簡介
鄧堡社區

鄧堡居委會在寨英鎮鄧堡片區。主要由鄧堡中學、鄧堡完小、上寨完小、蕉溪完小、野溪完小、鄧堡醫院、鄧堡信用社、陽雀林場等單位的員工及子女、退休職工組成,佔地面積0.8平方公里,共有189戶,251人。所屬學校的教職工在這片物產豐富、景色秀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位鄧堡這塊人傑地靈的地方默默奉獻,培育了大批優秀學子。林場工人更是甘受寂寞,住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守護,培育了大片林木。


寨英社區

寨英居委會租姿御在寨英鎮寨英片區。主要由寨英中學、寨英完小、落滿完小、王家坪完小、興家莊小學、等單位的員工及子女、退休職工組成,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共有326戶,578人。所屬學校的教職工在這片物產豐富、景色秀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工作,默默奉獻,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


大水村

大水村位於寨英鎮東北部,距寨英鎮8公里。全村冊沒轄弊岩11個村名小組,耕地面積416.2畝,人均耕地0.41畝。森林覆蓋率67%,農戶232戶。村總人口1015人。其中農業戶口946人,非農業戶口59人,勞動力713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漢族。戶居河流兩側,水資源豐富,植被豐富,是避暑的好地方。主要經濟產業以種,養植為主。養豬大戶年出欄豬500餘頭,養羊大戶養羊2000餘頭。前面是萬畝豐產大壩腹地,後面是陽雀萬畝林場,眾多的珍稀動植物。梵凈山旅遊環線從村囗橫穿而過,村囗旅遊環線兩側有100餘畝桔橙,葡萄園。正因大水村植被,水資源豐富。大水村將來的經濟發展極具有潛力|。


吳家寨村

吳家寨村位於寨英鎮北部,距鎮1.5公里,也是鎮政府的北大門,梵凈山支路穿村而過。海拔455米,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年降水量400毫升。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烤煙等農作物和經果林種植,吳家寨村現在主要發展種植,帶民致富,有耕地3100.0畝,其中人平均耕地0.362畝,有林地4998畝,全林共三個自然寨,其中是大院子,小院子和場家灣。四個村民組,其中是上院子組,下院子組,小院子組,楊家灣組,全村共238戶,總人口1256人,農業人口1170人,非農業人口80人,行政區域9.0平方公里,民族主要成員是苗族和漢族,苗族佔92以上人口,漢族佔0.8以上,目前吳家寨村正在規化建設全村通組通戶道路硬化和環境整治,近幾年來,村容村貌,環境衛生,計生工作和平安建設工作都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寨英鎮政府認可的「三新」示範村。

芩鼓破村

芩鼓破村位於寨英鎮東南部,芩鼓坡村村民委員會,人口總數1060人,農業人口1056人,非農業人口4人,行政區面積7.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16.8畝。芩鼓破村主要由漢族組成,其中有少數苗族、土家族,下管轄的村組11個:芩鼓坡組、盤木樹組、七匠土組、臘樹林組、塘耐坡組、李家圓組、苟猴組、董上組、新屋組、鐺頭上組、鐺頭下組,主要經濟產業,烤煙,名特產品,土鴨、土鴨蛋、土雞、土雞蛋,旅遊景點苟猴組熊洞山。

凱牌村

凱牌村坐落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地處寨英鎮南部和松江兩縣的交界之地。距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鎮公路為松江油路,交通方便,距松桃縣城63公里。東鄰普覺鎮半坡村委會,南鄰本鎮岑峰村委會,西南鄰本鎮高峰村委會,北鄰本鎮王家坪村委會。轄上院子一組、上院子二組、水井灣組、新屋組、電背後組、對門組、統子組、栽邊組、墳山組、坎上組、坎下組、鳳形組、王家坪組和雀老坳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02戶,有鄉村人口1712人,其中農業人口1660人。轄區內90﹪的居民是漢族,其中也有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全村國土面積12.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750米,年平均氣溫16.3攝氏度,年降水量1373毫米,適合種植水稻、洋芋、紅薯、玉米、烤煙、花生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有耕地面積786.33畝,人均耕地0.46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凱牌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凱牌村山青水秀,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其中有雀老坳硝洞、貓岩洞、拜茶洞等洞內的各種各樣鍾乳石,栩栩如生、絢麗壯美,游覽價值很高。轄區內假角山大峽谷和白沙灘大峽谷,共長達3公里,此處地貌獨特,溪谷深遽,懸崖峭壁,溶洞遍布,群瀑飛舞,峰高嶺秀,植被神奇,風光綺麗,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最值得一提的要數油麻洞了,從洞內流出的水清澈見底,水為冬暖夏涼,夏天水溫僅為8至10攝氏度左右,是天然的的大冰箱,一到夏季,當地村民便絡繹不絕的到該洞取這天然的純凈冰水。所以,極具開發價值。


羅家寨村

羅家寨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850人,其中農業人口1840人,非農業人口10人,行政區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0畝,主要以漢族為主,有苗族、土家族、回族組成,下轄11個村民小組,熬魚洞組、余家堡組、郭家灣組、羅家寨下一組、羅家寨下二組、羅家寨上組、灣頭二組、灣頭一組、董上組、棉花坪組、大溪溝組、77個自然寨,主要以種植、養殖為經濟來源。


王家坪村

王家坪村位於寨英鎮東大門,距離鎮政府3公里,縣城68公里,銅仁市76公里,東邊與普覺鎮鄰居好友,西與寨英村接觸,北與黑沖村相連,南與凱牌村交界,全村有耕地面積530畝,王家坪村12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面積82平方公里,310戶,總人口1310人,農業人口1120,非農業人口190人,人均收入3250元,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松江油路穿境而過,村支部現有27名黨員,2個預備黨員,2名入黨積極份子,有農家書屋藏書6000冊。
王家坪村氣候溫和舒服,雨量充實,土地肥妖,物產豐富,具備較好的生活條件,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烤煙,網箱養殖場,生豬養殖場等,王家坪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綠色的野生香菇,等食品,具有獨特的米豆腐,森林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渾水洞電站,五公里長庫區及十里飛瀑,有衛家溝五里飛瀑,山色水景美,壯麗的溶洞奇觀,吸引著八方賓客。
近年來,在省地縣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支兩委,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17大系列會議精神以中央省地縣鎮政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西部大開發,調整農為業結構,使農民要均收入突破3000元,村支部為了使農民法治深入人心,組織法律進村活動領導小組,明確普法聯絡員,採取多方籌集的方法,為村民購買公民法律讀本,利用農閑時加強對村民的法律培訓,組織他們學習《土地法》《森林法》《道路交通法》等法律知識,2003年以來,王家坪村無一起法治案件發生,2009——2011連續兩年被、省、地、縣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2010年被-和民政部聯合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榮譽稱號。
聽古人說起渾水洞的得名,是因為龍在洞里洗澡,流出來的水有些渾濁,所以得名「渾水洞」。這洞有種靈性,本地村民來這里打水喝,什麼事件都沒有,安然無恙,要是陌生人經過此地,就會像佛教道家說的那樣,人魂被洞里的龍神抓去了,這樣的說法,至今沒有人簡答?還有一件更有趣的事件,渾水洞村民們祖先有三兄弟,三弟是專門打老虎,每次出門都有虎而回,聽說老虎只要看見他,就不動了,雙眼的淚水,好像求放它是的,打老虎的人就是命不長也呀,到他15歲那年,他再次上山打虎,遇見的是一隻管山虎,那位勇猛的打虎人給那隻老虎拼搏了「5天5夜」,勇猛的老虎戰士犧牲了,從那時起,直到至今,每年都有山裡的野動物下寨來做寨里人的美味晚餐,現在成了渾水洞寨民的習慣了,聽說是那位勇猛的老虎戰士給大家村民給來的賀禮。


黑沖村

黑沖村位於寨英鎮中心地的東北角,距離中心地2公里。東與普覺鎮貓貓屯村毗鄰。南有王家坪村,西有羅家寨村,北與鄧堡上寨村接壤。全村總人口為1300人,農業人口1260人,非農業人口40人,農業人口為主要成分,農戶共有300餘戶。全村共7個村民小組,四個自然村寨。行政區域7.0平方公里,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總面積12.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00餘畝。全村民族以苗、漢、土家等族組成,水稻、玉米、紅薯、土豆為糧食作物;烤煙、油菜、花生、蔬菜是主要經濟作物。其中胡蘿卜、茄子是黑沖村特色農產品。古時的寨英佛教勝地—觀音山,就在黑沖境內。
西北方上的觀音山,山勢蜿蜒突起,狀如龍頭,懸崖絕壁,只有一條獨路可上,山上留有大雄殿,文昌閣等歷史古跡,並有神奇的「養性泉」。對面半山腰上有一條數百米長石壁長廊,綠樹繁蔭。站在觀音山上俯視下面,一條小河把古老神奇的觀音山環抱著,形成一條玉帶,小河裡有數十個清澈見底的小潭,兩邊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竹林,陰天蔽日。觀音山的前面是數米深的龍塘水庫,這狀如龍頭的觀音山與龍塘水庫形成龍騰虎躍之勢。彎曲的兩條河流在古老的石拱橋處相互混合,流入遠方;村內奇峰異石、溶洞處處可見。這些自然奇景,使遊客見之留連往返。


舉賢村

舉賢村位於寨英鎮南面,距離5公里,離松桃縣城50公里處,在冷孟懷懷線路旁,離梵凈山30公里,現舉賢村居住人口有226戶,全村人口共968人,農業人口910人,非農業人口58人,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少數苗族、土家族、侗族,行政區域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0畝,全村共9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14人,舉賢村的種植有水稻、紅薯、馬鈴薯、玉米、油菜、還具有獨厚的礦產資源,碳酸錳,從77年至今,一直來都在開采,現有證件來採取,礦產資源還不斷開采,我們村地下有大量的礦,現未開始採取。現有全鎮23個行政村唯一的一個村辦企業,舉賢村錳礦,雲南鼎金礦業公司、清鎮一總隊公司。舉賢村的林業地覆蓋佔60%,其中集體林區為1000多畝,在舉賢村南面芩菜塘組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溶同,是一個礦產豐富的地方,現已查明的礦種有:金、銀、銅、鈦、玉帶礦、出產量相當大,並有合法的開采手續。


寨英村

寨英村位於寨英鎮所在地,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東南麓,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英古鎮、興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和中國滾龍藝術之鄉、在歷史上曾享有梵凈山下「小南京」之美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旅遊。
寨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具備較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苕、洋芋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等,全村國土面積4.55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耕地328畝,其中農業人口328人,非農業戶口1000人,勞動力117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漢族和土家族,還有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特色美食有米豆腐、鹵鴨子、臘肉、糍粑等。別具一格,萬壽宮、福壽宮、石板天然畫山色水景美如畫及風格獨特的「滾龍藝術」吸引著八方賓客。


李家莊村

李家莊村民委員會,總戶數164戶,總人口數726人,農業人口720人,非農業人口6人。總面積4100畝,耕地面積435畝,主要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少量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村轄區有龍塘富組、學塘組、院子組、水源組、鴨保塘組、周家組、老屋組、新屋組、楊家組、水井山組共10個村民組。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陽雀村的休閑山位於陽雀林場內,內設釣魚,吃農家飯,休閑娛樂等,由於李家莊村的地理位置較高,,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癖暑山莊,林場內還有兩處天然的旅遊景點,一處是宋家灣的牛鼻孔,另一處是唐口坳的自然天堂,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大塘坡村

大塘坡村位於寨英鎮15公里,全村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土地總面積:41800畝,村轄有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215戶、總人口713人,農業人口709人,非農業人口4人,全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少數苗族、土家族,行政區域面積6.0平方公里,人少地廣,耕地面積:5253畝,其中田2223畝、土3030畝,山林38272畝,杉樹林19272畝,竹林11200畝,雜山70000畝,原始森林700畝,常年糧食總產量:1121噸,經濟來源主要以企業和山林為主,年均佔有糧食700公斤,人均年收入4000元,村有村委辦公室,教學點2所,兒童入學率98%,全村通路、通水通電,境內有猛礦企業,全村黨員15名。大塘坡村位於梵凈山20公里,其中境內有白鶴耬瀑布,高40米、寬30米,還有三步岩、奇山奇石。
大塘坡村小茶組,袁家河壩,百化樓瀑布。位於冷家壩,桃花同村,十公里處,峽谷兩岸草地木叢生,遍山野花,瀑布40米,寬30米,清水長流,河裡清澈見底,野生雜草叢生,包括俗稱娃娃魚。位於大塘坡村汪家棚組的峽谷兩岸,懸崖峭壁,山青水秀,奇山怪石,奇石像梵凈山磨姑石,奇石的頂上坐著一狗,奇石頂上坐著一人,奇石頂上形像一棺材蓋,此類奇石純屬大自然鬼爺神攻功,有似於能功巧匠所刻。


黎堡村

黎堡村位於寨英鎮東南部,座落於紅旗河沿線,黎堡村全村總人口1128人,農業人口1097人,非農業人口31人,行政區7.59公里,耕地面積477.33畝,主要民族成份:漢族、苗族、土家族,本轄區12個村民組,主要經濟產業有:油菜、馬鈴薯、花生、大豆、玉米,特色美食:土臘肉、豆腐。

寨轉村

寨轉村位於寨英鎮東北部,距寨英鎮7.5公里。全村轄11個村名小組,人均耕地0.55畝。森林覆蓋率43%,農戶567戶。農總人口2718人。其中農業戶口2600人,非農業戶口118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漢族,其中苗族、土家族佔少數。主要經濟產業以種植為主。四周河流環繞,前面是萬畝豐產大壩腹地,後面是陽雀萬畝林場,梵凈山旅遊環線從村口橫穿而過,有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跡,金山寺旅遊景點一年四季旅客連續不斷。正因有以上特點為寨轉村將來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宏偉平台。


上寨村

上寨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腳距松桃縣城54.5公里,銅仁市81.5公里,東出普覺鎮西與烏羅鎮接應、北出孟溪鎮、南出江口縣,是寨英鎮政府的東大門戶,更是梵凈山東線旅遊的必須之地,村域面積17.26平方公里,轄27個村民小組,748戶、農業人口32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8人,以漢族主居,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混居,耕地面積2688畝,其中田2046畝、土642畝,以種植大米、油菜為主,輔有形成較具規模的種養殖業、運輸業,目前建有經果林基地380畝,年出欄殺豬,肥育豬800餘頭的養豬場,過年出欄12000餘羽的山雞養殖場,木炭加工廠,太陽能熱水器加工廠,建築材料用砂廠五個,大型標磚廠,正式引資的已開墾土地1200餘畝,年人均佔有糧食480公斤,年人均收入3260元,待開發的景觀溶懂,高大聳立像龍型,樣的山脈中酤似梵凈山蘑菇石的再觀景觀,打造佛教文化的金山寺獨具特色的農家蒿菜飯。
村府建有規范的辦公樓,配有電腦辦工,建有村級衛生室,黨員活動室、書屋,較好設施的村小,全村通組路硬化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連戶路硬化高達百分之九十五,村內有豐富的石灰石礦源,全省水泥行業龍頭老大的松桃高力公司廠佔地近一半佔用上寨村,即用礦區全在上寨村。
全村黨員50名,分設種植業黨小組,養殖業黨小組,建材產業黨小組,旅遊資源保護黨小組,上寨村正以百分的熱情迎接四放來客。


鄧堡村

鄧堡村居住在鄧堡屯百,鄧堡大壩中心,鄧堡村的管轄內11個村民小組,451戶,總人口2050人,農業人口1930人,非農業人口120人,人均年收入4250元,是個多民族居住的村寨,鄧堡村以漢族為主,還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壯族、仡佬族生活在一起的鄧堡村。鄧堡村居住行政區域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0餘畝,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鄧堡村,有少數的村民到外地務工。


焦溪村

焦溪村座落於寨英鎮東大門,焦溪村是全縣最大的一個村寨,總戶數805戶,總人口3166人,田面積1300畝,土面積425畝,天然林保護區一個佔地面積2300畝,荒山750畝,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76%,焦溪村主要稻穀、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種植物來維持生活,養殖業的有:貴妃雞養殖場、成都麻羊養殖場,種植大棚蔬菜場。


落滿村

落滿村位於寨英鎮西南部,梵凈山東麓,距寨英鎮7公里,梵凈山旅遊環線公路公路穿村而過,十周群山環繞,小河繞村而過。落滿村是寨英鎮經濟示範村,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耕地868.5畝,人均耕地0.54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4%。農戶372戶,有鄉村人口1586人,其中農業人口1404人,非農業戶口182人,勞動力862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漢族和土家族,還有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主要經濟產業是獺兔養殖業,特色美食有土家族的臘肉、糍粑、苗族的酸湯等,特色景點有文家竹海和承福寺寺廟。目前,落滿村街道規劃建設正在緊密鑼鼓的進行著,正在拉開落滿村美好明天的序幕。


半溝村

半溝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423人,其中農業人口1342人,非農業人口81人,行政區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畝,主要由漢族(98%)土家族(2%)組成,管轄的村組有,朱家土、上屯山、下屯山、燒灰窯、塘子瑾、馬尿水、半溝、河邊、後灣、半河、田壩12個組,主要經濟產業是種植和養殖。


茶子灣村

茶子灣村地處寨英鎮西北方向的礦山山腳地段,由於地處高坡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主要生產力是從事原始型農業生產,是典型邊遠山區的貧困山村。主要農作物有:紅薯、馬鈴薯、稻穀、玉米等,村總人口1249人,其中農業人口1238人,非農業人口有11人,行政區域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9畝,由5個民族組成:漢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13個村民小組組成。在位於茶子灣片區內地下藏著多種工藝石礦,茶子灣村的特色原是以油菜盛產而得名,以農業為主,經濟以竹、木、竹筍、油菜等等。


排木林村

排木林村位於寨英鎮的西南角,在松江兩縣的交界之地,山高氣爽,是個觀光的好地方。全村11村民小個組,總人口1639人,農業人口1577人,非農業人口72人,人均收入3200元,多民族組成,漢族人口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行政區總面積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45.68畝,森林、竹林面積較多。在村委會辦公室,村支兩委實行輪流值班制,認真耐心地接受群眾的來信來訪。由村委主任主持每星期開展一次公評公審工作會,實行(公開、監督+落實=成功)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排木林村天然環境較好,適應種植物種類較多,有「天然地之稱」,主要以種植菜種植,林木、竹林加工,為我們的主要經濟支柱,其中,原始種植的馬鈴薯,煙後的干竹筍、土臘豬肉等,任你怎樣食用都是難以形容的美味佳有、回味無窮,最為出名。來到我排木林村,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座最高的山峰————塘臘頂,是寨英鎮最高的山峰之一,站在山頂上,四周都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形態萬千的山脈,與梵凈山融山相望,是個包攬山色的好地方。還有「貓洞、消洞、臘洞」等待開發的景點也很有名,更為神奇的是「0師爬刀桿」,的民間藝術,無論大人小孩,只要爬過刀桿,就可以免災,去病之說言。感謝0員的政策英明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指導,排木林村的發展正在形成,呈現出了幾個養殖大戶,他們靠養殖「兔、竹鼠」等,兔的皮毛可以銷售國外,價值嚴廉,肉是最佳美食。特別是「竹鼠」,是稀有的動物,它的肉是難吃到,可口的最佳美食,有了它們的形成,為我們村的發展前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興家莊村

興家莊村坐落在松桃縣梵凈山東簏,距松桃縣城70公里,距寨英鎮12公里的偏遠山村,全村共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63人,農業人口2410人,非農業人口53人,行政區域佔地面積17.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57.36畝,土面積381.94畝,海拔最低800米,最高1400米,北與我鎮的茶子灣村交界;南與江口縣凱文村接壤;西連烏羅鎮的桃花源村;東抵我鎮落滿村。是苗族、土家族、漢族等民族的集居村,主要生活來源於種糧自給和在興家莊村企業務工收入。興家莊村交通四通八達,冷孟油路聯線,把興家莊村18個村民組像穿冰糖葫蘆一樣穿著,冷江油路聯線把興家莊村緊緊包圍,境內高濃度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產有:錳礦、鐵礦、銅礦、硅礦、鱗礦等,目前錳礦已經得到有序開采,年產錳礦10多萬噸,具有「中國礦都在松桃,松桃礦源在興庄」的美譽。如今,硅礦資源也正在招商之中。興家莊村森林和旅遊資源聞名遐邇:四方山二萬畝原始森林連接地球上同一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梵凈山簏,千里古商道紅石板道貫穿全村,紅石板路,是由一塊一塊表面光滑,重約數十至數百公斤的稀有名石「紅石」鋪墊而成,由寨英古鎮出發,綿綿百里,直通梵天凈土的梵凈山金頂。高榜梯田風光,景色迷人,萬田交疊,錯綜復雜,遠觀如螺螄盤頂,近看如千月落地,凝聚了興家莊村古人的辛勤與汗水,站在高榜梯田觀光台,心曠神怡,感慨萬千,憶苦思甜的意境不由而生,曾經有遊客說過:「看了貴州高榜梯田,不思雲南西雙版納」,可見高榜梯田的誘人神韻。田家破紫雲山,千年道奄,常年道鍾幽鳴,遊客不遠千里來此許願,婚姻事業,金錢名利,求子拜佛,燃香一注,心靜明如水,心誠神佑靈。興家莊村常年氣候溫和,村民勤勞好客,村風古樸,每年的三月三,全村少男少女對峙山頭,對唱山歌,一首首情歌唱得春心盪漾,成就了無數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野溪村

野溪村位於寨英鎮東北方,距松桃縣城50公里處,交通便利。東鄰本鎮李家莊、南鄰本鎮李家村、西鄰本鎮楊雀村、北鄰孟溪鎮、轄江旗院子組、唐背組、姚灣組、沙沖組、野溪組、馬鞍山組,水井組,院子組,後屋組,老塘坡組、爛田灣組、中間溝組、魚塘組、董上組、興隆組、劉塘坡組、洞灣組、關沖組、下野溪組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86戶,全村共有人口2190人,其中農業人口1145人。非農業人口45人,轄區內98﹪的居民是漢族,其中也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行政村區域面積1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700米,常年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洋芋、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有耕地面積780畝,人均耕地0.5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野溪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⑦ 遼朝的經濟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游牧民族經濟上的弱點,在契丹立國之前大事上解決。以人為方式在游牧地區內營造綠洲,再將農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從事農業、手工業,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又傳授紡織。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 。 遼朝境內農作物品種齊全,既有粟、麥、稻、穄等糧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們借鑒和學習中原的農業技術,引進作物品種,還從回鶻引進了西瓜、回鶻豆等瓜果品種,結合北方氣候特點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物栽培技迅談術。遼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兩類。在沿邊設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種的在官閑田也是公田,百姓領種十年以後,要對朝廷繳納租賦。至於所說的「占田置業入稅」則是私田了。估計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邊,私田則多在遼國南境。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餘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
遼廷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 。遇到兵荒、歲飢之年,也要減、免賦稅,991年1月遼聖宗時期,「詔免三京諸道租稅,仍罷括田」 。1075年9月遼道宗時期,「以南京飢,免租稅一年,仍出錢粟振之」 。遼朝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被編入州縣,包括擁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和靠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戶。他們無論經濟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國家編戶,並承擔著國家的賦役負擔。寺廟的佃戶多是貴族、官僚隨同土地一起轉贈的,是既向國家納稅又向寺廟交租的另一種形式的稅戶 。 遼代的冶鐵業發達 ,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東是遼朝產鐵要地,促進遼朝冶鐵業的發展。初期,曾以橫帳和大族奴隸置曷術石烈,從事冶煉。「曷術」,即契丹語「鐵」。曷術石烈在聖宗時因戶口繁息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改編為部,仍以鐵為賦。遼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濕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為今遼寧省鞍山市的首山,這里的礦冶史最晚當起自遼代 。
代陶藝受唐代影響,墓葬出土文物則顯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國外輸入,但。金、銀器製作亦採用唐、宋的金屬打制和鍍金技術 。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 。缸瓦窯村窯畝搏碰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 。
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更被宋人評比為「天下第一」 。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 。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銀羨仿皮革縫制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志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 隨著農、牧、手工業的發展,交換逐漸頻繁,商業活動也日益活躍。早期,遼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務以通諸道市易」。後版圖擴大,建置完善,經濟成分增加,范圍擴大,商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遼五京相繼建成後,都成了遼朝的重要商業城市 。遼朝與周邊各政權、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往來多以朝貢和互市的方式進行。由於商業的發展,遼朝境內也出現了富有的商人階層,他們或經商於五京、州縣,或來往於遼、五代諸國或宋朝,有的甚至成為代表遼朝辦理交涉的使臣,如遼太宗時的回圖使喬榮經商於後晉,又為遼朝商業貿易的代表,並可作為使臣與後晉交涉政務。西京歸化州的韓師訓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
遼代物價甚低,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並不一致。商業貿易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據文獻記載,耶律阿保機之父撒剌的時,已開始鑄造貨幣。然而貨幣使用量不多,遼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聖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聖宗之後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佔數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對外交易方面,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交易。另外與日本、高麗、阿拔斯王朝和喀喇汗國也有貿易往來 。

閱讀全文

與羅洞屯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還有什麼的故事嗎 瀏覽:872
經濟有多少錢 瀏覽:332
愛情最怕什麼事 瀏覽:958
江南春故事怎麼寫 瀏覽:585
知足少欲便得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455
婚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要求賠償 瀏覽:460
婚姻的天平是什麼意思 瀏覽:622
忍者婚姻不分怎麼化解 瀏覽:478
四川寧南幸福茶多少錢一盒 瀏覽:874
二十四孝的民間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902
彈幕愛情公寓怎麼玩 瀏覽:40
佛山健康證去哪裡做 瀏覽:246
什麼樣婚姻是破碎的 瀏覽:236
社會事業局由哪些部門組成 瀏覽:199
薛城經濟學院搬到哪裡 瀏覽:992
誇我幸福浪漫怎麼回復 瀏覽:402
健康管理學需要什麼教材 瀏覽:377
健康養生館用什麼方式招人的 瀏覽:820
付雅潔的故事怎麼寫的 瀏覽:135
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有哪些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