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經濟增長的幾種方式的定義
1.外延型增長和內涵型增長,這一組概念其含義用最簡明扼要的表述就是:外延型是用要素投入增加使產出增長,內涵型是用要素效率提高使產出增長。外延型的要素投入增加是指硬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增加,內涵型的要素生產率(效率)提高中的要素也是指硬要素,硬要素生產率怎麼能提高呢?那就必須有軟要素(如科技、組織、管理等)的加入或投入,由於軟要素增加投入才使硬要素生產率提高這是不容質疑的。外延和內涵這一組概念的出發點是:從硬體角度看,主要是研究投入總量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從硬、軟體綜合看,它也是分析硬體和軟體兩部分投入的結構比例關系。這里我們發現,研究硬、軟體投入的內在結構比例關系,實際上這正是粗放和集約這組概念的本義,因此可以說,外延型和內涵型本質上也就是粗放型和集約型的具體內容或形式,而且是現代的發展了的形式。可見,經濟增長方式也可以用外延型和內涵型增長方式來進行界定和表述。
2.「速度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增長方式轉化」這一提法也比較貼近現實經濟生活。速度是指國民經濟的同一經濟指標在時序上的比較,也就是全部產出總量或部分產出總量的增長比率,一般用相對數來表示。由於要與效益作對比研究,這里將速度採用全部產出即C+V+m
(總產值)增長來表示。效益則是勞動投入量(包括勞動佔用和勞動耗費)與(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出量之間的對比關系,投入量用C+V表示,產出量用C+V+m表示。速度雖不直接顯示出投入量,
但在全部產出中是可以分離出來的:在全部產出C+V+m中可分離出補償性產出C+V
也就是投入量。這也能夠看出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由於速度是增長比率,速度就是增長的代名詞或同義語,也可以說是增長的另一種科學表述,世界上沒有不用速度來反映和表示經濟增長的。然而,如果將它典型化為「速度型增長」,似乎並不確切。因為界定「速度型」是與「效益型」相對應的,「速度型增長是沒有效益」的結論是不正確的。由於速度提高既可以是投入量(C+V)增加所至,也可以是凈產出(m)增加所得,
而凈產出(m)的提高就是有效益的。同時,m的提高或增長也是一種速度,是部分產出的速度,如果以凈產出(m)的增長比率計算速度,
則速度越高越好!可見,有速度或高速度不一定就沒有效益,用「速度型」來概括經濟增長有可能產生片面性隨之產生誤導。
3.效益型網路營銷的定義簡單的說,效益型網路營銷就是以客戶的實際效果為導向,是企業網站建設與運營維護一體化的"全程網路營銷"模式。追問: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資、擴大廠房、增加勞動投入,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又稱外延型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徵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又稱內涵型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徵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追問:
呃...不是這個,我是說你解釋的外延型和粗放型好像是一樣的,你解釋的內涵型和集約型一樣了
兩者的區別至少存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1、兩者的涵蓋面不同
在經濟學上,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和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指通過挖掘現有企業的生產潛力,比如在企業中通過提高現有生產設備的利用率,節約原料、材料和燃料動力的消耗,提高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開展技術革新,改造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等來實現生產增長的。區分內涵或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標志是,產出增長是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擴張,上新項目,鋪新攤子,還是依靠企業內部的節約、挖潛、革新、改造。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內涵、外延這兩種經濟增長方式並非是互相排斥的,外延的增長中往往包含內涵增長的因素,內涵的增長中同樣需要外延增長的配合。從長遠看,要實現經濟的不斷增長,必須有新的投資和基本建設。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對稱。粗放型經濟增長原指農業生產中把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分散地投入較多的土地,實行廣種薄收的農業經營方式。在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不足和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的條件下不失為增加農產品總產量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後來這個詞被引申到其它方面,例如在工業中,把專門從事初級(粗)加工,製造低檔產品,稱為粗放型經濟增長。集約型經濟增長原指農業生產中在一定的土地面積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採用新的技術措施進行精耕細作、高產高效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經濟增長的粗放和集約往往是和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聯系的。區分粗放經營和集約經營的主要標志,既不是看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擴張,也不是看採取新建或技改的方式,關鍵是生產技術上是否進行低水平的重復,是否提高了綜合生產要素的產出率,是否實現了投入與產出之比的最小化。可以說,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屬性都是提高經濟效益,從邏輯上說,凡是通過節約、挖潛、革新、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實現的經濟增長都屬於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除此之外,通過改善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方式、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改變生產結構和規模等而實現的經濟增長則都屬於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由以上分析可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這一概念大於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
2、兩者對提高經濟效益的認識角度不同
一般地講,經濟效益是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較。雖然經濟增長的集約型方式與內涵型方式都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追求速度與效益的有機結合為目標的。但是二者對經濟效益的認識卻有所不同。
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總是為了取得一定的經濟成果,即產出;取得一定的經濟成果,就要支付一定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經濟活動的投入。投入與產出或產出與投入之比就形成了經濟效益指標的基本構造,即:
勞動產出
勞動投入
經濟效益=─────
或經濟效益
=
─────
勞動投入
勞動產出
提高經濟效益,就是提高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之間的比值或降低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值。由上面的公式不難知道,提高經濟效益的基本方式有五:
(1)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提高產出;
(2)產出不變的條件下,減少投入;
(3)投入有所增加,但產出有更大程度的增加;
(4)產出有所減少,但投入有更大程度的減少;
(5)產出增加,同時使投入減少。
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投入不變而產出提高,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典型形式,在實現內涵經濟增長的條件下,投入生產的各種要素的一般代表--資金的消耗或佔用量不變,在價值形態上的生產規模不變,但生產出的使用價值量增多,從而在使用價值形態上的生產規模獲得了實際的擴大。投入不變而產出增加,不但可以發生在使用價值形態的所得形式上,也可以發生在價值形態的所得形式上。對於個別企業來說,通過改進技術、合理組織勞動過程等方法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使企業生產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以在同樣的投入條件下獲得超額利潤,獲得更多的所得。
相對於普通的生產要素來說,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不一味排斥投入擴張,它具有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必然要求增加產出的特點,實質是追求投入與產出之比的最小化。在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的條件下,投入生產的各種要素的一般代表--資金的佔用量或消耗量並非不可增加,只要生產要素的投入擴張能帶來更大的產出,是以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前提的,追加效益是遞增的,那麼這樣的經濟增長仍是集約型的。
投入增加的同時使產出有更大程度的增加含有很深刻的經濟思想,它反映了現代大機器工業生產的特點。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經濟效益並不意味著一味的省。如果說,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節約主要是通過少花錢而實現的,那麼在實行分工,進行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的節約則主要是通過更多地花錢而實現的。
由於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屬性是追求良好經濟效益前提下的經濟有效增長,是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它並不簡單地反對投入增加,也不簡單地追求投入的不變或減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上所述提高經濟效益的五個基本方式方面的內容。
3、兩者的實現途徑不同
認識上的不同必然會帶來實現途徑上的差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本質上講是企業行為。如果我們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體--企業來考察,實現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基本途徑不外乎降低消耗、改進技術、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效率、強化管理,以及提高設備利用率等。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現途徑除上述之外,還包括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改善生產結構、尋求經濟規模等內容。由此可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現途徑更豐富、更寬廣。
Ⅱ 經濟發展的含義。
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2)對經濟增長的含義從什麼方面進行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差距
1、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
目前對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批評最多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它產生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第二,它導致對地球稀缺資源的消耗過大。
2、關於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首先,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具有相對的歷史合理性。眾所周知,1978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收入分配製度。這種收入分配製度在實踐上中導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導致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等違背按勞分配原則的後果。
其次,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帶來收入差距過大。中國經濟結構的多樣性表現之一就是傳統與現代、新舊增長方式並存,不過傳統的、舊的增長方式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可是現代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影響是十分顯著。
再次,自中國經濟轉型以來,政策導向上推行了一條有意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路線。這條路線目的是想解決增長起點上的平均主義分配問題,並不想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到過份的程度。
但是實際進程的掌控並不完全取決於政策制訂者的個人良好意願。實踐中,一方面是刺激收入分配差距拉開的政策不斷推出,另一方面是缺乏促使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新政策出台。
3、關於能耗過大問題
數據已經清楚地表明,30年來的經濟增長帶來的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的急速降低。
Ⅲ 經濟增長是指什麼
經濟增長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增加,它意味著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
現在我國主要是用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來測量經濟增長。
為了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反映實際的經濟增長,應該使用不變價格計算。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Ⅳ 經濟增長的定義
問題一:經濟增長的具體含義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
(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問題二:經濟增長的定義 經濟增長,狹義指GDP增長。增長屬於宏觀經濟范疇。
問題三:經濟增長的含義。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
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
對一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衡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
問題四:現代經濟增長的概念 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新年快樂哦看看幾點回答的問題 累哦。。呼呼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的分析,現代經濟增長具有6個特徵:
第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是發達國家的人均產值和人口增長率很高。1750年以來的200多年中,發達國家人均產量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大致為2%,人口每年平均增長1%,因此總產量大約年平均增長3%。這意味著,人均產量每福5年翻一番,人口每70年翻一番,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24年翻一番,增長速度遠遠快於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前的整個時期。
第二是生產率的快速增長。按庫茲涅茨的估算,人均產量增長的50%~75%來自於生產率的增長。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對於現代經濟增長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經濟結構迅速轉變。庫茲涅茨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這兩個方面對產業結構的變化做了詳細的分析。他指出,農業部門實現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處於不斷下降之中。工業部門的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大體上是上升的,而工業部門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服務部門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國家都呈上升趨勢,但其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在美國,1870年全部勞動力的53%在農業部門,到1960年降到不足7%。在一個世紀中,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百分比減少了30到40個百分點。此外,生產單位的規模、企業組織形式、消費結構、國內國外供應的相對份額也都發生了變化。
第四,與經濟結構密切相關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迅速變化。例如城市化、家庭規模的變化、現代觀念的傳播等等。
第五,由於技術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在19世紀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現代經濟增長的擴散,盡管有擴散到世界范圍的傾向,但實際的擴散卻是有限的,只局限於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圍內。
上述6個特徵是互相聯系的。在這些相互聯系的增長特徵中有一個共同紐帶,即對技術創新的大規模應用,它構成現代經濟增長的許多特殊內容。(《發展經濟學》)
問題五:經濟增長率的基本含義 經濟增長率的大小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快慢,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時間長短,所以 *** 和學者都非常關注這個指標。如果變數的值都以現價計算,則公式計算出的增長率就是名義增長率,反之如果變數的值都以不變價(以某一時期的價格為基期價格)計算,則公式計算出的增長率就是實際增長率。在量度經濟增長時,一般都採用實際經濟增長率。
問題六:經濟增長理論的含義 一般說來,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如果考慮到人口增加和價格的變動情況,經濟增長還應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長。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給經濟增長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S・庫茲涅茨從其定義出發,根據歷史資料總結了經濟增長的6個特徵:1、按人口計算的產量的高增長率和人口的高增長率。經濟增長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產量增長率、人口增長率、人均產量增長率三個增長率都相當高;2、生產率的增長率也是很高的。生產率提高正是技術進步的標志;3、經濟結構的變革速度是高了;4、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結構迅速改革;5、增長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大;6、世界增長是不平衡的。經濟增長一般被定義規定為產量的增加,這里,產量既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經濟增長的程度可以用增長率來描繪。
Ⅳ 經濟增長的意義
經濟增長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這本是經濟增長的自然意義。
經濟增長對於消除貧困的意義是首要的,也是各國追求經濟增長目標的道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