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和縣哪幾個鎮最富裕
城關鎮,舊縣鎮,肖口鎮。
1、城關鎮是太和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工業產值21.3億,同比增長45%;
工業增加值6.2億,同期增長39%;招商引資3.5億,同比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6.3億元,同期增長40.5%;
進出口總額4960萬美金,同期增長39%;稅收完成8250萬元,同比增長21%,超額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其中工業園區實現稅收4580萬元,同期增長42%;
全年引進17個規模以上企業,超額完成任務,規模以上企業新增22個,已達45家。
2、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城北6公里處,素有「太和縣城的北大門」之稱。全鎮現轄50個村(居)委會,210個自然村,6.77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耕地7.2萬畝。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9611萬元,財政收入100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2438元。
3、肖口鎮自1992年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實現「兩個提高」,推進「三化」進程為目標。
因地制宜,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生豬、養雞、林業「三項」主導產業建設成效顯著,招商引資碩果累累。全鎮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資料擴展:
1、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城關鎮
(一)26個鎮
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官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阮橋鎮
(二)5個鄉城關鎮
雙廟鎮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
2、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太和縣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是全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全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太和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② 安徽太和縣在哪裡
太和縣
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太和縣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1]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③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經濟開發區a區郵編
郵編查詢
236626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經濟開發區
④ 太和經濟開發區的介紹
安徽太和經濟開發區是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開發區,成立於1987年7月,原是經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與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批準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驗項目。1995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太和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1996年3月,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目前已成為太和縣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太和經濟開發區核准面積13.21平方公里,行政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9平方公里,轄5個村、1個社區。近年來,開發區先後榮獲「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生物醫葯產業示範基地」、「安徽省太和生物醫葯和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徽商最佳投資區域」等稱號。2012年在全省縣辦省級開發區綜合評比中排名12位,位於皖北省級縣辦前三強,連續三年在全市園區綜合評比中位居前列。
⑤ 太和縣的行政區劃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太和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太和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太和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太和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太和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太和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太和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太和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太和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集、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太和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太和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86年5月,增設區轄皮條孫鎮。至此,太和縣共有15個區(鎮),75個鄉,5個鄉級鎮,3個街道辦事處。1992年,太和縣撤銷15個區(鎮)及所轄鄉(鎮),重新設置縣轄城關、舊縣、大新、肖口、關集、三塔、原牆、三堂、苗老集、宮集、墳台、洪山、倪邱、雙浮、趙廟、李興、清淺、蔡廟、稅鎮、皮條孫20個鎮和胡總、趙集、郭廟、二郎、桑營、阮橋、馬集、五星、雙廟、大廟、高廟11個鄉。1994年,縣經濟開發區改為安徽太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8年1月,桑營撤鄉設鎮。9月,五星撤鄉設鎮。1999年12月,高廟撤鄉設鎮。2001年10月,雙廟、阮橋分別撤鄉設鎮。2003年3月,大廟撤鄉設鎮。2006年9月,開展村級區劃調整工作。太和縣村級組織由804個(村委會787個,社區居委會17個)調整為311個,其中村委會292個,社區居委會19個。村均人口由調整前的2003人增加到5077人,村「兩委」幹部2517人,調減35%。2007年增設社區居委會1個,2008年增加村委會2個。至此,太和縣共有村級組織314個。
2010年,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為: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鎮、馬集鄉、二郎鄉、阮橋鎮、雙廟鄉和太和經濟開發區。
⑥ 安徽太和縣屬於哪個市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6)太和縣經濟開發區是屬於哪個鎮擴展閱讀
太和縣風景名勝:
1,太和文廟
太和文廟位於安徽省太和縣城關鎮黌學街35號,佔地面積4620平方米,折7畝,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達魯花赤李英創建,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2,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公園主體為耿樓河道濕地,位於太和縣城周邊,延伸面積達20平方千米,濕地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復合濕地系統,發揮著行洪、灌溉、航運、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