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在疫情期間運用了哪些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
一、疫情期間,運用的財政政策:
1、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
2、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4、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5、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7、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
8、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9、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10、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二、疫情期間,貨幣政策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2、加大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貨幣信貸支持力度;
3、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
4、此外,還包括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基本平衡;牢牢守住風險底線,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等。總體來看,2020年一季度,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傳導效率明顯提升,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
3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1.5%,M2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一季度社會融資成本明顯下降,3月份一般貸款平均利率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個百分點。貨幣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普惠小微貸款「量增、價降、面擴」。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市場預期平穩。3月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4.06,較上年末升值2.92%。 中國經濟成為唯一正增長的大國經濟,成功實現了V型反彈。未來這些政策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保持全年達到3%以上的正增長,率先復甦經濟。
2. 疫情期間,我國在經濟、財政與金融方面實施了什麼政策500字
現在是我們最熟知的一個政策,就是地攤經濟了,也就是說擺地攤又出新出現在了我們大家的事業范圍之內。
3. 疫情期間國家出台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疫情期間,國家出台的經濟政策基本上都是針對一些企業福祉和優惠。
比如減免稅,或者是那把有些企業的繳納社保費用降低。總之都是為了企業經濟發展。
4. 疫情期間什麼政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經過一季度的艱難歲月之後,後續的經濟工作如何開展?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強調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
在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發布的當日(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經過一季度的艱難歲月之後,後續的經濟工作如何開展?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強調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隨著經濟矛盾從供給沖擊轉為需求約束,如何精準有效地提振消費、擴大需求,成為經濟復甦的關鍵。
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研判。會議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沖擊。
國家統計局當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6.8%,工業、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全面下滑。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內外部經濟形勢仍然較為嚴峻,在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國外市場外需疲軟,這些都為中國經濟和產業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給我國復工復產進程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帶來一定的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大家想像得要更長、更深遠,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做好較長期的打算。
王軍表示,危機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出台可以更快、更堅決一些,以防範「明斯基時刻」的爆發,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其中,紓困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幫助受損企業和居民盡快擺脫困境;對沖政策可以更堅決一些,給市場和民眾更清晰的信號、更堅定的支持;刺激政策應當更慎重一些,避免再次留下強刺激和低效率的後遺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
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3月份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盡管疫情沖擊嚴重,但是基礎工業保持正常增長,防疫物資供應和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有力,14億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較好保障,社會大局是穩定的。
3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9%,比1-2月份大幅回升了20多個百分點;3D列印設備、單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錶等,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9%。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經濟產業受疫情沖擊更小,恢復能力更快。一季度,在大部分行業都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互聯網、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新經濟產業一枝獨秀,仍維持了較高速正增長。總體來看,凡是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商業模式和組織管理模式比較先進的企業,不僅受沖擊小,而且復產復工速度快。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撰文分析,疫情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帶來短期沖擊的同時,也為各產業和全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製造特殊契機,為市場生態長期變革埋下深刻伏筆。
沈建光表示,「非接觸式」交易和服務新業態異軍突起,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應用在醫療診斷、遠程配送、便民服務等領域多點開花,成為「科技戰疫」和穩增長、保民生的關鍵支撐。無人零售、數字營銷、智能城市等新興業態蓬勃涌現,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需求是經濟復甦的關鍵
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要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劉哲表示,從一季度數據來看,投資降幅收窄,尤其是基礎建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體現了投資對於經濟下行的對沖作用正在體現;但值得重視的是消費的復甦總體慢於供給能力的恢復,一季度消費同比仍出現了較大的降幅,未來經濟的主要矛盾將逐步從供給沖擊轉為需求約束,如何通過一攬子的經濟救助政策,精準有效地提振消費,是推動經濟全面恢復的關鍵。
消費作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回暖不及預期。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雖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4.7個百分點,但相對於固定資產投資,跌幅仍較深,恢復仍較慢。其中,餐飲收入下降44.3%,商品零售下降15.8%,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仍下降0.8%。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消費回升動能較弱。考慮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響下明顯收縮(實際下降3.9%),且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處在高位,加上棚改貨幣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產財富效應的減弱,居民當前消費意願較低。
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考慮到老消費的需求剛性,只能加以適當引導以盡快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對以5G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新消費,不僅符合未來經濟結構升級的方向,而且上下游產業鏈長,乘數效應大,應安排萬億以上的重點扶持政策,可帶動3萬億以上的新增長。建議盡快推出以「新消費」引領的,規模不低於10萬億的一攬子經濟復甦計劃,幫助中國經濟盡快復甦。
汽車是消費的重點領域之一,汽車零售總額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相關稅收占稅收總額、相關從業人數占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例均在10%左右。王軍建議,可將消費回補政策的重點集中於汽車,通過減少或消除影響購車、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車等基礎設施,優化完善限購、限行相關措施,通過階段性減免購置稅等方法,盡快激活汽車消費。
5. 我國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施了哪些宏觀調控措施
我國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施宏觀調控措施:確保重點企業用工,協助跨區域定向招聘、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多渠道公布復工時間、安撫疏導勞動者、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
1、確保重點企業用工,協助跨區域定向招聘:對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業運行、群眾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國計民生企業、重大工程,指定專人對接,優先發布用工信息,通過本地挖潛、餘缺調劑、組織見習、協調實習生等,滿足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
4、安撫疏導勞動者:對滯留在疫情嚴重地區的勞動者,通過發送慰問簡訊、公告、慰問信等形式,關心其健康和生活情況,妥善做好安撫和疏導。
5、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對暫時難以外出且有就業意願的農民工,開發一批就地就近就業崗位,有創業意願的同等享受當地創業扶持政策,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確有困難的可按規定通過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
6. 疫情期間在國家應採取什麼類型的宏觀經濟政策
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
7. 中國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什麼刺激經濟的政策
中國在疫情期間推出刺激經濟的政策:地攤經濟、消費券、五五購物節。
1、地攤經濟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2、消費券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也積極搭建了促消費平台,開展購物節、電商節等打折促銷活動,有些地方就像剛才記者提到的,發放了消費券、折扣券,在「五一」期間全國各地開展了上千場次的消費促進活動。
關於消費券方面的情況,據初步統計,在疫情發生以來,有28個省市、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達到190多億元,這些促銷措施取得明顯效果,實現了聚焦人氣、增強信心、提振消費的目標。
3、五五購物節
作為上海首創的大規模消費節慶活動,參與本次「五五購物節」的線上商家超過52萬家,線下商家超過10萬家,各類平台和企業發放優惠券超過240億元,撬動效應明顯。「五五購物節」正式啟動後,有34項重點活動和260項特色活動先後舉辦,其間又逢「中國品牌日」和「雙品網購節」,有力帶動了人氣回升和市場復甦。
(7)疫情期間我國出台了哪些經濟政策擴展閱讀:
地攤經濟發展
2020年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湖北省正在恢復消費活力,湖北宜昌、大冶嘗試放開夜市地攤經濟。截至2020年5月末,鄭州、長沙、西安、大連、青島等多個城市提出放開地攤經濟。
截至2020年6月4日,已經有濟南、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長春、杭州、長沙、石家莊、青島、宜昌、黃岡、德陽、攀枝花、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彭州等城市,以及上海、陝西、遼寧、江西、甘肅等省份先後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8. 中國在疫情期間政府採用那些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
新冠疫情突襲中國對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一定沖擊,而作為宏觀調控之一的積極財政政策必將成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在疫情下,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會受此影響,後續又將如何發展?
SARS期間的積極財政政策
首先,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2003年SARS期間中央出台了哪些積極的財政政策。南南根據公開資料進行梳理,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減支,也就是壓減非疫情相關支出,其中主要為壓減政府會議費、差旅費等一般性公用經費的支出。
第二:增支即加大對防控非典疫情的相關財政支出。據統計,2003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共投入136億元用於非典的防治工作,同時還額外增加10億元用於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第三:減稅降費:針對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的行業實施暫時性、結構性的減稅降費,還對列入「SARS災難行業」的,例如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實施免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優惠措施。
第四:財政貼息。對部分受影響嚴重的企業或小微企業提供無息或貼息貸款。
總結來說,非典期間政府多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對企業恢復生產、走出臨時性經營困難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之後隨著非典疫情的散去,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均迅速恢復到10%。因此,不難看出作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新冠疫情期間已出台的積極財政政策
而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下面我們來看看政府已經出台了哪些積極財政政策來對抗此次疫情呢?
01
首先,加大疫情防控財政支出。據財政部公開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補助資金90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達到252.9億元。而且值得關注的是,中央財政安排的252.9億元,已經超過2003年非典防治基金的12倍。(註:2003年中央財政設立非典防治基金為20億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官網公開數據
02
其次,繼續實施減稅降費。2019年,我國出台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遠超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而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政府更是會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增值稅減稅等政策。例如,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對捐贈用於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等。
03
另外還有財政貼息政策。2月2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關於支持金融強化服務,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對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在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優惠利率信貸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按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的50%給予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貼息資金從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
這種財政貼息大大解決了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確保企業在較快的時間內有充足的資金開展疫情防控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
04
最後,為防疫提供資金保障,發行戰「疫」專題債。2月6日,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分別成功發行135億元和30億元的「戰疫專題債券」;2月11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上海清算所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發行2年期戰疫情、助脫貧雙主題的金融債券50億元。至此,僅三家政策性銀行便合計發行215億元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
當然,針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國家採取的財政政策遠不止南南說得這么多。正如2月1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撰寫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一文中所說:
「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嚴謹細致推出並落實好各項財稅支持政策,是各級財政部門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對此,我們也始終堅信,在政府和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狙擊戰。
9. 政府都採取了哪些宏觀經濟政策應對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政府依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支出,降低稅率,減免稅收,加大補貼力度,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激發企業活力,增加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擴大信貸規模,增加社會貨幣流通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