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個重要里程碑
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個里程碑
1、萬隆會議
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參加會議的共有29各國家(其中亞洲18個,非洲6個)。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而由亞非民族獨立國家自己召開討論有關亞非國家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規模國際會議。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大會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其內容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與促進世界和平合作宣言等。萬隆會議和它通過的最後公報體現的亞非各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友好合作而斗爭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而《亞非會議做後公報》則因其代表正義團結友好進步,被作為戰後國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而普遍引用。由中國最早提出,中印和中緬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引申發展的和平共處十項原則,更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作為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
萬隆會議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亞非會議的召開不僅在亞非歷史上,而且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第一,亞非會議第一次共同發出了亞非人民要求反對殖民主義維護和爭取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友好合作的響亮呼聲。第二,亞非會議開創了國際關系新局面。「它標志著一個新的國家群體-第三世界正式登上了國際舞台」【3】,宣告了殖民主義者在亞非稱王稱霸歷史的結束。第三,萬隆會議有力的推動了民主民族解放運動的蓬梁搏勃發展。第四,萬隆會議播下了友誼諒解合作的種子。
2、 不結盟運動
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尼西亞印度阿富汗發起,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25個國家出席。會議通過發表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關於戰爭的危險呼籲和平的聲明》,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和支持民族解放運動」與「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呼籲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團結,維護世界和平,主張國正李際關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冷戰後,又逐步調整了運動的重點,確立了今後的宗旨和方向:一方面繼續堅持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和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大國干涉,為建立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而斗爭,另一方面將運動的重心轉移到經濟領域,把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愚昧和落後作為今後的主要任務。
不結盟運動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存在和發展符合歷史的潮流。作為一股強大的政治運動,他積極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推動了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它突破了萬隆會議的地域限制,面向世界,大大提高了中小國家的國際地位,為爭取國際關系民主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發對軍備競賽,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積極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利益,為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改善南北關系,促進南南合作,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
3、 七十七國集團
七十七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權益,加強經濟合作,共同反對西方大國控制掠奪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集團。該集團的活動始於1963年,在第18屆聯合國大會討論召開關於貿易和發展問題時,73個亞非拉國家和南斯拉夫紐西蘭共同提出了一個聯合宣言生命,當時被稱為七十五國集團,1964年增加到七十七個,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反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七十七國集團因此而得名。1992年,該集團的成員已經達到132個,但該名稱始終沿用。
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有一個里程碑,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在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第二,為推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作出了積極貢獻。1964年,最早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概念」,1967年,該集團通過的《阿爾及利亞憲章》又最早使用了「最不發達國家」【4】的概念。該集團通過了一系列的綱領性文件,集中闡述了南南合作的的指導原則,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共同反舉渣遲對霸權主義,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壓迫剝削。第三,在推動南北對話和合作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總之,第三世界的崛起,徹底瓦解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大大推進了世界的歷史進程,對世界的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使整個世界產生了有利於各國人民,有利於世界和平,有利於人類進步的深刻變化。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
❷ 第三世界的興起對國際社會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一)第三世界的興起 促進了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組 合,使戰後兩極政治格局受到沖擊。 二戰後,新獨立的民族國家達到130 多個,佔到世界國家總數的三分之 二。這些國家不但是沖破帝國主義、 殖民統治的強大力量,而且還使國際 關系的中心發生了有利於發展中國 家的傾斜,以往幾個大國就可以決定 世界事務的時代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 制,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了一定的基 礎。另 外,新興的第三世界形成一股 不可小視的「中間勢力」。當整個世界 被「鐵幕」劃分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 導下的或雹東西兩大陣營時,「中間勢 力」的存在極大沖擊了兩極格局。在 國際斗爭中,團結起來的第三世界是 世界政治格局中反對強權,保持穩定 的積極力量,對美國和蘇聯集團都是 強大的制約。冷戰結束後,第三世界 的存在和發展還大大促進和推動了戰 後國友隱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化走向多極 化。 (二)第三世界是反對霸權主 義和強權政治的好團廳主要力量。 (三)第三世界 是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重 要力量 建立世界新秩序,就需要打 破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控 制、剝削和壓迫,改變不合理、不公 正、不平等的舊秩序。為此,第三世 界國家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都做了大 量的努力。
❸ 調整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供參考:
建立和調整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①基本原則:在主權平等、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②主要內容: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各國都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侍源濟事務;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老答態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和合作,舉賣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重要經濟領域做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
(3)南南合作既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也是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力量源泉。①「七十七國集團」作為第三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的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②為了同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作斗爭,亞非拉一些原料出口國還聯合建立專門的國家經濟組織。南南合作對沖破現存。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
❹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內容
基本內容
《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提出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所應遵守的20條基本原則,《行動綱領》確立了建立新秩序的10項基本目標。70年代以來,建立新秩序的內容不斷完善,主要包括:①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經濟活動享有並行使永久主權;②改善在國際貿易關系中的地位和條件;③增加向發展中國家資金轉移、改革國際貨幣金融制度;④改善轉讓條件,爭取發達國家更多地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⑤保護海洋資源和爭取海運權;⑥加強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即南南合作;⑦世界經濟結構的改革。
❺ 如何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和發展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利益,應該體現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應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具體來說,這一新秩序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 第二,堅持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反對憑借軍事優勢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要徹底摒棄冷戰思維和,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增進相互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 第三,世界各國主權平等。所有國家不論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世界事務的權利。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 第四,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每個國家都有權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社會制度與發展道路。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各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家間關系的障礙,更不應成為干涉別國內政的理由。 第五,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各國之間,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要改革舊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之有利於維護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創造一個持久和平和普遍繁榮的新世界而共同努力。
❻ 第三世界的興起,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什麼影響
第三世界崛起
1.「第三世界」
二戰後獨立的新興國家,為維護獨立、主權和發展經濟,既需要國際合作與團結,又不願介入美蘇的爭霸斗爭,它們採取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奉行不結盟的政策,這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被稱為「第三世界」。
2.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原因:二戰後的新興國家,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發展經濟需要團結與合作,新興國家不願介入美蘇爭霸的斗爭,希望在兩極格局中保持和平的中立地位。
(2)情況:
發起人:鐵托、尼赫魯和納賽爾。
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召開。
意義:這次會議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興起,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
說明:不結盟運動興起是第三世界崛知答棚起的表現形式;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的作用
(1)政治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搭則的作用大大加強,改變了超級大國在聯合國為所欲為的現象。1971年,在第三世界的共同努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舉亂到了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進一步加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的作用,使第三世界成為一支獨立的、對國際政治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政治力量。
(2)經濟方面:提出改變舊的國際經濟關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要求。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如60年代,第三世界組建「七十七國集團」,80年代以後增加到110多個成員國。該集團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與發達國家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斗爭,使國際經濟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立專門的國際經濟組織,如「歐佩克」,這個組織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以石油為武器,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行制裁,引起了石油危機,並因此而誘發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4.不結盟運動興起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義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是在亞非會議之後,新興獨立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又一次團結合作的結果。它標志著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最終改變了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力量格局。
第三世界是處於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之外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沖擊著戰後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隨著第三世界力量的日益壯大,它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中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第三世界具有的共同特徵
(1)、從歷史上看,它們有著共同的遭遇,都曾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長期遭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奴役和掠奪,他們反對奴役、壓迫,謀求解放和發展的要求也特別強烈。為了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本國的獨立和解放,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2)、從面臨的任務看,它們在取得政治獨立,建立了民族獨立國家之後,都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余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
(3)、從經濟上看,當前絕大多數國家仍是不發達或欠發達,表現在, 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底;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口增長率高,負擔沉重;在經濟發展中缺乏資金和技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劣勢地位。
(4)、從外交上看,它們都執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對外來干涉和強權政治,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不主張訴諸武力和武力相威脅,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它們主張推進南北對話 ,發展南南合作,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它們是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力軍。
❼ 請你為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出謀劃策,如何才能擺脫大國的掠奪和控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毛主席說的好,槍桿子里出政權.永遠都是真理,再首握過1萬年也蠢芹伍是這個道理.美帶或國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就是打出來的.
❽ 如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開展國際經濟協調
各國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應該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不僅有權自主地決定本國事務,而且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只有遵循肆沒平等協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擴大各國的共識,深化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應該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徵。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流,交流促進發展。各種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將使世界更加絢麗多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應該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只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廣泛合作,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安全。
應該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展。在過去幾十年裡,人類社會在促裂首納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創造出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貧富愈加懸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趨利避害,推動世界經濟朝著均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要求。
應該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任何其他國際組織可以替代。芹扒《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應該遵循的基本准則。應該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❾ 如何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胡錦濤發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五項主張
中新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八日電(記者張朔)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當地時間二十八日上午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闡述了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看法。
胡錦濤在題為世代睦鄰友好共同發展繁榮的演講中說,各國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里,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應該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不僅有權自主地決定本國事務,而且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只有遵循平等協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擴大各國的共識,深化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應該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徵。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流,交流促進發展。各種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將使世界更加絢麗多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應該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只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廣泛合作,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安全。
――應該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展。在過去幾十年裡,人類社會在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創造出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貧富愈加懸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趨利避害,推動世界經濟朝著均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要求。
――應該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任何其他國際組織可以替代。《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應該遵循的基本准則。應該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胡錦濤最後說,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不懈努力。中國人民願同俄羅斯人民和所有國家的人民攜手合作,為建立一個和平、發展、和諧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大嘴博士點評:這五項主張是對我國外交政策的最新表敘,大嘴感覺今年的時事要涉及到這個知識點,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綱的知識點是:
中國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幾十年來,中國堅持不懈地倡導建立國際新秩序。90年代以後,中國政府為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在重大國際事務中,藉助國際講壇不斷表明立場,並在外交上通過各種渠道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成了冷戰後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願望和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與反對霸權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而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任務顯得更加緊迫。中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一主張體現了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薄重,對各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尊重,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基本准則的維護,因而得到了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贊賞和支持。
❿ 當今世界,如何建立國際新秩序,途徑有什麼
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
1、發展中國家最早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發展中國家主張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具體內容主要有:
第一,以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目標;
第二,改變舊的國際分工體系,在主權平等原則的基礎上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每個國家都有權對其自然資源和經濟命脈行使永久主權,有權實行適合自己的經濟制度和發展戰略;
第三,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同時積極參與南北合作;
第四,一切國家都享有平等地參加解決世界經濟、金融、貨幣等事務的權利;
第五,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等等。
2、西方國家的主張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比較注重國際新秩序的問題,而西方國家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問題持冷漠態度。
總體而言,美、日、歐的「國際新秩序」觀的本質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建立一個以西方大國利益為基礎的,由西方大國領導的,以確立西方模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這其實是國際舊秩序的加強和延伸。它們之間的分歧主要是爭奪在建立「國際新秩序」過程中的主導權。
3、中國的國際新秩序觀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國際新秩序應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使中國的新秩序觀更加豐富、全面。政治上,各國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同時,中國鄭重地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4、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新秩序應以新型的國際關系的准則為指導,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此,鄧小平同志最早明確提出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10)第三世界如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擴展閱讀:
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
我們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其實質是各國的平等,其基本目標是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和繁榮。
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廣泛的內容,主要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