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經濟保持成長具體有哪些主要因素
在宏觀經濟學中,一國保持經濟成長的長期性因素有三個:就業人口的增長、資本積累的增長和技術進步。
下面分別討論這三個因素在中國的情況。
1、就業人口的增長:中國的勞動力即使在經過了30年的發展後,仍然有很多被束縛在土地上,形成了一種隱性失業,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隨著二、三產業的進一步擴張,這些隱性失業人口有可能轉化為就業人口,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2、資本積累的增長:中國是高儲蓄國家,國民儲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這個趨勢還會延續;同時外國資本流入的速度可能會有所減緩,但仍會維持正數,資本積累的增長意味者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成長。
3、技術進步:雖然國內的原創技術進步不是很快,但是從外國引進的技術進步是非常快的,這是不發達國家的一個後發優勢,技術進步意味者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成長。
上面討論的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但是長期因素不會自動形成經濟增長,必須分析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中國在經過長達30年的經濟增長後,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由供給推動型轉變為需求推動型。而中國的國內需求長期落後於經濟增長,導致越來越依賴外部市場。在目前外部市場越來越收縮的情況下,如果中國不能根治國內需求不振的毛病,那麼長期的經濟增長將是一句空話。
以上是個提示性的大綱,可以據此展開分析。
B. 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2008年經濟增長形勢分析
由於CPI已連續5個月超過我國5%的通貨膨脹預警警界線,生產資料價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漲,溫和結構性通脹已有向全局性通脹蔓延之勢,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將成為2008年宏觀調控任務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同時加快,經濟內生性增長十分強勁,2008年我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增長環境良好
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世界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預期是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基礎和實力,反過來,這些盛會的召開又將大大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原材料、燃料與動力供應緊張狀況基本緩解。大型煤氣化工程、小火電關停與新裝機容量擴充、京滬高鐵興建在即等基礎建設蓬勃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環境也已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多年穩定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福利事業的推進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內部環境,不僅有力保證了2008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還將延續中國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
農業有望穩產增收
農業具有較強的周期性特徵。雖然中國2004—2006年連續4年糧食增產豐收,但由於國際市場糧食出現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國內糧食供應偏緊。2008年這一狀況有望得到解決,因為從2007年世界糧食收成來看,國際糧農組織十分樂觀,預計將達到糧食產量的歷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國政府支農力度逐年增加,特別是2007年種糧、生豬飼養等農業補貼發放到位都將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農民根據市場自主調節生產的能力會進一步顯著增強。
投資仍將穩定增長
連續數年的經濟增長已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集中於政府部門的資金更多的是以投資建設的方式還富於民,2008年正逢政府換屆之年,穩定經濟增長是其首要工作職責,以建設投資為中心則又是大多數政府工作的常規之策,因此政府投資的內在動力十分強勁。不僅如此,2007年企業利潤大幅上升,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機會和條件增多,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還會繼續加大國內投資。綜觀國內投資的各種因素,2008年投資熱度將會依舊不減。
消費邁向新台階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在保持近幾年住房、汽車及旅遊火熱的基礎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費出現較大增長。2007年消費旺盛的另一大特徵是在消費物價總體水平處於較大上漲時,消費者信心指數連創新高,這一特徵表明城鄉居民對未來個人收入與未來生活狀況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費增長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長之外,我們認為,2007年最低工資標准、低保、醫保、退休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大范圍貫徹落實才是我國消費狀況明顯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障礙,消費活力才能得以釋放。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看好,2008年我國消費還將邁向新台階,這一增長態勢將充分體現在家庭高檔消費品(如新型家電和數碼信息產品等)、教育、文化、醫療保健及家庭服務等日常消費服務上。
以上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國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依然十分強勁,但其背後也存在著一些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首先,國際國內資源品價格起伏不定。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在農產品、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除個別品種外,1—11月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呈現普漲現象,價格總水平漲幅較大。1—11月現貨、期貨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升12.21%、12.24%。與此同時,國內初級品、資源品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國內鋼材、水泥價格開始攀升,石油、化工產品價格漲幅明顯。此不但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並且也提高了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支出與消費,為明年的經濟總體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其次,我國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一是內需不足,2007年我國貿易出口仍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盡管政府採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等各項調控政策,但出口增長勢頭依然旺盛;二是消費不足,投資多年來一直是拉動經濟的主力軍,而且投資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雙高行業投資增速高於平均增速;三是資源消耗與環境承受壓力過大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針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國將從2008年1月1日起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總水平保持9.8%不變,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8.9%。但2008年將繼續以暫定稅率的方式對煤炭、原油、金屬礦砂等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並將對木漿、焦炭、鐵合金、鋼坯、部分鋼材等生產能耗高、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政府希望通過加大出口政策調整力度和執行力度,減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減小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經濟政策的調整不僅體現在出口政策上,資源品價格的定價機制、土地與環境保護的力度都會加強,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傳導,影響可能會在2008年集中顯現出來,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跡象表明經濟政策已在發揮潛在的作用。各項經濟政策的共同作用將會大大降低依賴資源品生產、製造和加工企業的利潤,一些缺乏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此外,為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控頻率與調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3月18日第一次調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調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將減少部分過熱的投資。
因此,綜合分析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各類因素,預計2008年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但速度會有所放緩,從2007年態勢小幅回落1—1.5個百分點。
C. 1.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化危為機的動力是什麼
一、是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秩序。分區分級,精準防控,在確保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動各類企業復工復產。
二、是要推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充分利用信息網路技術改造升級旅遊業、餐飲業等傳統產業,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出台相關措施推動培育壯大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三、是要保障相關重點群體就業。有序組織農民工返崗復工,優先做好貧困地區農民工返崗就業工作,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個體工商戶營業,注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3)中國經濟向好有定力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有的放矢,為保持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創造條件。
一、是要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內需潛能。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盡快復工復產,既有利於提供豐富多樣的消費場景和商品供給,又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和消費需求。
二、是要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三、是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發揮好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的發展;加大新投資項目的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D.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有定力的主要原因是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有定力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回顧歷史,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風歷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
進入新發展階段,保持定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中國經濟將始終充滿活力,奔湧向前。
我國的經濟制度: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本質,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我國,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實踐證明,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E. 我國經濟能夠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的原因有哪些
判斷我國經濟能夠延續穩中向好態勢,主要因素是GDP增長達到預期;CPI沒有大起大落;用電量穩步上升;進出口數值均表現良好;顯性就業率較為穩定等。
F. 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1、從發展的基礎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近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
2、從科技支撐條件看,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跑者」、「領跑者」轉變。
3、從市場支撐條件看,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80987億元,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4、從後發優勢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處於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在人均收入上,2018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16%左右,城鎮化率不到60%,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空間。
5、從大國優勢看,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經濟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巨大。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才資源,儲蓄率接近50%。
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產業鏈條完備;我國具有生產要素大規模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分工密集、產品種類繁多的范圍經濟優勢和區域之間差異互補的協同發展優勢。
(6)中國經濟向好有定力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1、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在推進改革創新中持續釋放發展活力。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增添動力。敢於攻堅克難,加大財稅、金融、國企國資等重要領域改革力度,著力推進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才能讓市場主體有更多感受,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2、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當今世界,風雲激盪、亂象叢生,但經濟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邁出對外開放新步伐,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經濟巨輪就能在時代大潮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3、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堅持底線思維、突出問題導向,著力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當前一些領域存在問題隱患,風險總體可控,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及早防範、主動作為,做到「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
要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去杠桿的落實,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穩定的良好環境。
G.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原因
在全球疫情走勢和經濟走勢趨於復雜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巨輪將駛向何方,舉世關注。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吹響了奮勇前進的嘹亮號角。一年來,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引領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邁出穩健步伐。總體保持恢復態勢10月18日18:45,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90後小伙兒沈鑽專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送貨小沈,晚間靈芝萌芽送貨。」近一段時間,沈鑽專每天都連軸轉,忙著接訂單、給消費者送靈芝等產品。從浙江農林大學畢業後,沈鑽專回到家鄉織里種起了靈芝等作物,一干就是3年。如今,他經營的生態農業已「有模有樣」,訂單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在他的帶動下,周邊900多個農戶有了穩定就業和收入。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得益於經濟復甦,直播帶貨、平台經濟等蓬勃發展,以及就業優先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的95%,新增就業目標完成情況良好。近期,記者在北京、浙江等多地調研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資金狀況好轉,利潤較快增長,創新投入不斷增加;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活躍,我國經濟發展顯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最新出爐的經濟成績單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我們看到,我國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呈現出平穩恢復的態勢。」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說。發展動能穩步增強10月20日20時,一些電商平台啟動「雙十一」預售活動,不少消費者又忍不住「買買買」了起來。今年以來,我國消費有所回暖。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057億元,同比增長16.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8%,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消費有所回暖說明我國穩住大宗和重點消費、促進新型消費等政策效果初步顯現。徐洪才介紹,前三季度,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產量增長都保持較高水平,高科技產品產量大幅度上升,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同時,投資實現穩定增長。此外,我國經濟發展動能穩步增強。前三季度,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27.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2.5%和57.8%。「新動能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健恢復的重要力量,中國加大對創新領域的投入,向世界前沿國家追趕,未來必將在相應產業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說。長期向好基本面未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復甦,但勢頭趨緩,預計全年增長率為5.9%,中國經濟將增長8%。在全球疫情反復等背景下,中國外貿表現出強大韌性。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22.7%。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健恢復,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依然是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穩定力量。與此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更趨復雜嚴峻。比如,全球疫情仍充滿變數,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持續升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凸顯等。「我國經濟在平穩恢復的過程中,也存在基礎不牢靠等情況,比如從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回落比較明顯,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須引起關注。」徐洪才說。專家表示,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初,要保持清醒頭腦,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四五」開好局、邁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