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是經濟發展的要求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就必須改變過去把生態環境資源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不把生態環境資源看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變數的觀點,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矛盾關系。
② 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關系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不能犧牲後代人的生存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
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世界各地因為環境破壞而受到重大損失的例子很多,洛杉磯光污染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北方沙塵暴肆掠,尼羅河洪水泛濫等。
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科學的發展。
我們講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就是要科學發展。我們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不能為了發展而自毀家園。發展,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本,如果經濟的增長,換來的是人的生活空間被逼迫得越來越污濁狹小,這樣的發展是害人。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破壞環境也就是遏制發展。科學的發展則可為環境的改善和美化創造條件,使之更加適宜於人的需要。當前的關鍵是,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要根據各地的地理和環境特色,發展與之相適宜的產業。
(2)鄉村經濟和生態矛盾怎麼辦擴展閱讀:
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個一個最恰當的平衡點。
一、全面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的決策和制度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改善環境質量出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發展戰略、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研究綜合環境與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
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環境保護政績考核,克服單純追求GDP的傾向。做到發展經濟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保護,符合環境友好型的要求。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建設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節約其他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以生態化改造工業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利用經濟手段、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繼續推廣各類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安陽市應該加快產業升級,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到可持續發展。
③ 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干涉自然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人類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並且日益嚴重。正是這種先污染後治理、先開發後保護的做法使人類飽受了自然界對於人類肆無忌憚的開發的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水源、空氣、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大量的動物、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因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的任務。首先,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從有了人類就存在的。無論人類如何進化,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人來源於自然界又依存於自然界,人永遠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另一方面,人與其他的自然存在物又有所不同,人是有意識、有意志、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並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類本身也在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不斷發展自己。其次,要深入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勞動生產為中介,而生產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人類正是在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結成了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最終取決於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脫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就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和解決當代世界以及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的尖銳的環境和資源問題。再次,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即協調物質文明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是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加強對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控、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要求我們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最後,要加大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法律法規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雖然已經頒布和實施了《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對人們的規范作用發揮得還不全面。一方面,我們要依據法律嚴厲懲治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環境的行為。這不僅僅是為了讓違法者得到應有的制裁,更是為人們敲響警鍾,警示人們要尊重法律的威嚴和意識到環境問題關系我們自身的生存問題,是關系每個人利益的大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依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定更加細致的法律法規,用強制的方式來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此外,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要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們從內心中意識到這個嚴峻的問題。要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教育,要知道,環境保護是每一個人的職責。從而引導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而貢獻力量。生態環境的維護,是社會的整體利益,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廣大青年學生要做生態保護的先鋒模範,用所學到的知識和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奉獻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人生價值就得以實現並得到升華。
④ 如何治理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
3.1進一步節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自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引起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多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加之對合理利用資源認識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採取掠奪式開發經營,致使資源衰退,破壞了人與資源的平衡關系,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長是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態環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迅速增長。每一個有識之士,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只生一個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社會公德,尤其要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認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3.2加強法制觀念,強化科學管理。認真學習、宣傳、自覺遵守有關森林、土地、水、環境等方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那些違法經營、肆意破壞的不法分子要堅決給予打擊和嚴懲,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決不姑息養奸。尤其是對那些「權」、「錢」勾結肆意破壞資源、損毀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擊、嚴懲不貸。
要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平衡的環境政策。根據各地具體概況,目前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堅決取締、關停並轉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十五小」企業;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規,由群眾來監督地方官員認真執行。二是對土地施用有機肥、實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進行獎勵,要制定出農牧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三是加強新上工程和項目的生態環境評價和論證,尊重科學而不是「游戲」科學;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環境問題上要實行一票否決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環境隱患和問題。四是放寬「四荒」地拍賣政策,嚴格遵守協議,加快治理速度。
各級領導部門要制定環保考核目標,落實責任制,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獎懲結合,賞罰分明。環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執法,堅決打擊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
3.3綜合規劃全面發展,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為指導,採用農業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環的高效集約農業。生態農業主張提高太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與轉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率。開發農村能源,保護自然資源,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農葯,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減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養地,精耕細作,改革農業結構等。在當前對資源破壞嚴重、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的地區,要確實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水,進行資源重組,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和毒性化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一是起步較早,二是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5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和一大批生態戶、生態村、生態流域等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的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為本世紀末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2010年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一大舉措。
3.4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高新農業技術,尤其是高新生物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進步、技術創新,才能在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做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要重點解決: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復和建造技術;小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技術;優良畜禽(作物)品種選育及其高產、高效飼養(栽培)管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產配套技術等等。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不解決,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即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優勢,努力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員,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推廣科學技術的寬松環境條件。只喊口號,只要求做什麼,不告訴怎麼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因而也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⑤ 如何有效的解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區域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將給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負面作用,並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有效的解決相關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以解決這些問題為目的而提出了以下幾種舉措:
一、加大政府扶持以及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投入
政府應該從協調發展的層面出發,將發展和繁榮農村區域經濟作為重點工作,制定有利於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加大對外來資本的引入,培養本地資本的興旺,幫助農村區域經濟實現良性發展。
四、充分利用政府的服務職能
保障農民權利是政府的義務,政府應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的構建,規范土地流轉的相關行為。促進流轉服務組織的建設力度的加大,進行各種流轉服務體系的構建,確保科學土地登記制度得到實施,對土地流轉的備案與監督給予更高的關注。
五、加大政策扶持
一方面,從資金上予以幫助。政府通過建立專項基金,增加投入,專門作為創業啟動金、信用擔保以及貸款貼息等扶持相對落後的村子,通過資金投入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為落後村經濟起步開好頭。另一方面,形成政策扶持,通過各方面的政策優惠,為村級經濟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