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美國靠印鈔發財,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卻沒有大幅通貨膨脹貶值
全球市場太大了,美國確實靠印鈔發大財,美元霸權,給美國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一者是,美國印鈔,根據全球市場行情,宏觀調控。二者是,美國使用貨幣規則主動權,轉嫁通貨膨脹的方向,讓部分別的國家受損失。如果美國掌控的不好,印鈔無限制,那麼離美元霸權的破產,就日子不遠了!
為何美國靠印鈔發財,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卻沒有大幅通貨膨賬貶值?。對於金融雖是外行,但對於美元有關資料,尚有點記憶。美國所以強大,獨霸世界,靠的是三駕馬車:一是軍事,二是 科技 ,第三靠印鈔、發行美債掠奪他國財富,而他國也心甘情願用資源財富,人民的血汗去換取美聯儲的廢紙。
至於說「為何美國靠印鈔發財,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卻沒有大幅通貨膨脹貶值?」,顯然,這種說法不對。人們大多時侯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件,並非客觀不存在,而是不可能有主觀想像為。當然,同樣道理,對於發生太久的事情,也易失去記憶。
美元存不存在大幅通貨膨脹貶值?請看 歷史 :,太遠的可能沒了印像,看幾條近的,1985年到1988年,美元指數,37個月下跌40%。2002年至2004年,34個月美元下跌30%。2009年至2011年,又是美元下跌17%,這算不算美元貶值?是不是值得考慮?。
至於即將過去的2020年,因全世界新冠疫情爆發,而美國又穩居世界之冠,感染和死亡人數雙創世界第一。美國內經濟不是不爭氣,而是面臨崩潰?,這種情況下不少專家學者普遍予測美元可能會貶值35%?,但也有人說不會。
至於有沒有這個可能,拜登上台後,看他能否力挽狂瀾,東山再起?面對特朗普留下爛攤子,也只能送給這個近80歲的老者,兩個字「懷疑」。
為何美國靠印鈔發財,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卻沒有大幅通貨膨脹貶值?
著急了!太著急了!等它美國的政府債務達到它GDP的200%或者是更大債務規模以後,再慢慢觀察。現在的美國,雖然巳現頹勢,但到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地步都還沒到,何談不可收拾的通貨膨脹呢!
老老實實的說,在美國發生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至少還得十年以後再看,這么說是有事實依據的。
一是目前全世界的高 科技 企業仍然美國第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站出來說能代替美國,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二是軍力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是美國最強;三是美元仍然在這個世界上占著霸主地位,在短時間內仍然沒有可替代的幣種,在國際貿易中仍然要以美元計價交易。我們國家雖然在國際貿易中也開始使用人民幣,但僅僅是開始,在國際貿易中佔比太少,在短時間內形成不了勢力。
其實歐元是最有條件代替美元的,好像很令人失望,不僅僅是令人失望,好像越混越差了,由失望快變成絕望了。也就是說想靠歐元翻盤代替美元也是指望不上的。
這就是美國無底線印鈔而沒有在美國發生的通貨膨脹的實質性原因。
多年來美國印發了大量的美鈔,以致現在債務規模高達26.8萬億美元之巨。美聯儲在今年發行了50,000億美元的債務,但也促使美國的GDP達到200,000億以上。美國現在依然是經濟最強的國家,不過其中美國債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明確表示,美國通貨膨脹率將會維持在2%以下
現在美國的物價開始普遍上漲,而物價上漲已是一個全球現象,這是因為世界各大銀行都實行零利率,甚至實行負利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明確表示,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要維持在2%以下,在這之前美國要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就是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只要這個幅度超過了2%,美聯儲就會採取措施;如果這個幅度沒有超過2%,美聯儲就會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5萬億美元的債務由世界上擁有美國債務的國家擔負,這些國家的經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包括日本和英國。日本是受美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國家,也是持有美國債務最多的國家。當然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買得起如此多的美國債務,最後還是美聯儲買了自己的債務。
所以現在美國經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正因此無論特朗普還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都不會再次封鎖美國經濟。一旦美國經濟遭到封鎖,美國的債務泡沫就會破裂,這會導致產生難以想像的毀滅性災難。目前,美國經濟只有維持高速運轉,才不會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另外,世界大宗貨物價格急速上漲,無論是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還是煤炭價格都飛速上漲,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資金流入到自然資源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不管是石油、煤炭還是鐵礦石價格都在暴漲,這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
不僅如此,比特幣的價格也迎來了 歷史 新高,當前市值超過了茅台,達到了驚人的2.33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大量的資金流入到比特幣領域。委內瑞拉之前曾動用軍隊的力量去挖比特幣,現在可以說賺了盆滿缽滿。
比特幣價格急速上漲,反映出世界資本在炒作。也就是說世界資本已經開始流入到不同的領域,主要領域是大宗商品和比特幣。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世界上有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如今,歐洲國家又開始封閉;日本開始封國;美國和我國在打貿易戰;美國國內疫情又非常的嚴重。於是過多的貨幣資金,就開始流入到大宗商品和比特幣領域,最終導致這些物品的價格急速攀升。
美聯儲正在收割全球財富,金融領域的戰爭在所難免
當然,世界各國有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但是民生物資價格上漲會得到政府的重視。因為現在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各個國家的關系也非常緊張。如果哪個國家內部出現了政治動盪,世界地緣政治局勢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維持各個國家內部的穩定尤為關鍵。
正因此,俄羅斯總統普京才會重視國內民生物資的上漲,而美聯儲把國內的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也是比較理性的。當然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表示現在印的鈔票還不夠多,到明年還會繼續「放水」。在這樣的情況下,全世界各國就面臨著一場金融戰爭,能否守住本國的基本盤,防止貨幣貶值的同時避免通貨膨脹是關鍵所在。
現階段,印度和土耳其已經出現了內部動盪。一些新興經濟體將會在這次全球「大放水」中受到巨大的沖擊。美聯儲正在收割全球財富,雖然這是全世界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經濟主導權在美國手裡,能夠抵禦住這種危機的國家並不是很多。
明年金融領域可能會迎來巨變,這也是我國在監管金融的主要原因,防止出現過度的超前消費,導致 社會 不穩定。
恕題主原諒,你這題問帶有一定傾向性和欺騙性。美國印鈔表面是在為刺激世界經濟發展。看看他的規律便知其真正目的。每當國內出現經濟危機,便用印鈔機解決問題,從而轉嫁經濟危機,利用落後國家發展的心理,去薅他們的羊毛,此達到自己國家平穩過渡。遠的不說,自一九八八年和一九九八年都是這么乾的。
這個問題也是我特別關心的問題,一直想在網上找答案,可惜的是不能如願。
最早美國把負債上限設定為十萬億美元,理論上超過十萬億對美元及美國經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可是到今天已向三十萬億美元逼近,不可理解的是到目前為止美元仍是唯一最安全的貨幣,並且美元指數還沒有下降趨勢。
那美國是否可以無限制把美元印下去,我認為既然是債務一定不可以無限制借下去,會有臨界點。並且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最後一定是美國全國人民去買單。
那為什麼美國現在還沒問題,我認為一方面是美國國力強,即在金融、軍事、 科技 等方面目前還是世界最強的國家,另一方面也不能說債務對美國沒有影響,幾十年來美國經濟一直在增長,但美國人的收入,生活水平好像沒有什麼提高,這應該和其負債有關。還有就是美國印鈔其它國家也在印,美國以國債形式,其它國家可能以多種形式罷了。
換句話說,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美元要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通貨膨脹貶值,必須成為世界唯一的貨幣,並超量發行,也就是說美元的數量大大超過世界的財富,那才有可能。現在各國有自己的主權貨幣,美元雖然作為國際貨幣,只是在世界各地通用,被各國所接受。它與其它國家貨幣的關系,只是一個兌換的關系。比如一美元可以兌換6·5人民幣。正因為有這種兌換關系,給了美元特權,使它可以多印鈔票,收刮其它國家的財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薅羊毛」。
美國的國際地位是二戰後世界賦於它的。當時美國通過二次世界大戰發了財,囤集了世界70%的黃金,美國答應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這樣原來的金本位制就給了美元同樣的地位,美元等同於黃金。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後,由於美國在海外發動戰爭等原因,美國的黃金已支持不下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局面。但當時世界的結算支付體系已經適應了這個狀態,美元的霸權已形成,它已經成了國際貿易大宗貨物的結算和支付貨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成功地將美元與石油掛鉤,使美元的霸權地位繼續保持。
美元的發行量是遠遠大於美國的實際財富的。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美元回歸美國,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定高於委內瑞拉。但美元的大頭在國外,佔美元數量的60%。由於分散在全世界,所以很難引起世界性通貨膨脹。但當它集中向某一國家多投放一點時,就可能引起該國的通貨膨脹。比如韓國的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美元大量進入韓國,刺激了韓國的消費,表面上看韓國的經濟是繁榮的。但這裡面有虛擬的成份,美元一但撤出,韓元就會掉下來,韓元就會大幅度貶值,通貨膨脹發生。經濟危機之後,美元還會返回來低價收購破產的優良資產。這樣,通過第一次兌換和第二次收購,美國完成了對其它國家財富的掠奪。
美國曾經說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美元現在確實已成了世界公害。美國人不用生產,只用金融服務就可以讓世界各國養活它們。而且,這種服務也是它的霸權組成。比如美國人常常制裁別人,其中的一種方式就是金融方面的。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就是因為石油要用美元計價結算,支付系統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伊朗每出口一筆石油,美國就會知道,這樣美國就卡住了。歐盟也曾開通歐元支付系統與伊朗交易。但世界大多數國家還是與美元關系來往密切,所以影響還是主要的。美元確實成了世界的枷鎖,但要想解套還需要有個過程。
打個比方,美元是水庫里的水,美元與石油貿易掛鉤,石油就是水庫堤壩,堤壩決定水庫能裝多少水。石油貿易不停,美元流量就正常,雖然美國多印點鈔,尚未達到水庫警戒線,還不會出現通脹貶值。有朝一日,石油貿易與美元脫鉤,美國國家信用崩塌,各國棄用美元結算,美元霸權崩潰,美元自然貼貶值了,美國立即就淪落為二流國家。美國目前最害怕的就是這一點,所以千方百計挖空心思毫無底線地打壓遏制中國,擔心人民幣威脅美元霸權。
這真還是個值得探討的事,我想如果多印的美鈔被美國拿去全球購物,這樣是不是就是剪全球羊毛?如果我們國家也以牙還牙印鈔票買美國的物資會怎樣?
美國3億3千萬人,如果美國人口上升到7億一8億你說的事肯定發生,世界上的羊毛就不夠美國薅的了,會發生三件事,1美國勝利人類回到奴隸 社會 ,2毀滅性戰爭人類輪回,3美國滅亡。美國人肯定不傻,否則就不會和盟友打貿易戰,盟友也只能是二等公民。
⑵ 美國通脹對美國及世界有什麼影響
美國通脹對美國及世界的影響:會讓美國經濟陷入可怕衰退,也會給世界經濟埋下特大的隱患。
1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北卡羅來納州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通貨膨脹持續上升,政府迫切需要採取行動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成本。事實上,美國通脹一年前就開始加速上升,CPI漲幅連續六個月高於6%。
美聯儲開啟的加息周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波動風險,也可能導致全球債務違約風險升高。正是由於外匯儲備急劇的下降,斯里蘭卡貨幣盧連續大幅貶值,斯里蘭卡12日決定暫時中止償還全部外債;拉美地區,阿根廷央行今年已三次加息,穩定本幣匯率。阿根廷經濟也擔心美聯儲加息導致阿根廷償還美元債務成本提升,而造成國家債務風險。
國際貨幣組織警告,美聯儲更快的收緊貨幣政策,會造成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以及貨幣貶值,經濟增長前景更加不確定。總而言之。美國通脹對美國及世界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⑶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畢敏握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拿和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手慶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
⑷ 二戰後美國的狀況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阿波羅登月計劃」
1959年,美國提出了「奔月」的設想,即「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5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羅」計劃。
在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飛出了地球的43天之後,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國要在10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使他重新返回地面。」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計劃」,即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以測試人在太空中的活動能力。這項計劃很快就成功了。1963年5月15日「水星1號」載人發射,飛行了34小時,繞地球21圈,宣告「水星計劃」結束。
第二步,是「雙子星座計劃」。這個計劃有二個目的,一是測試人在太空中長時間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問題,一是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中對接,從而奠定登月技術的基礎。該項計劃實施得也比較順利。1965年,「雙子星座3號」飛船做了變軌實驗;同年,「雙子星座7號」和「雙子星座6號」做了太空會合實驗,雙子星座號在太空中飛行了14天,宇航員的身體安然無恙。
第三步,是「土星計劃」,即製造能將載人飛船送出地球進入月球軌道的大動力火箭,最終完成登月計劃。1965年4月,在馮.布朗領導下,研製出了「土星5號」火箭,它總長85米,豎起來有30層樓那麼高,其第一級推力達3 500噸。「土星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它的出現標志著在運載火箭技術方面,美國已經超過了蘇聯。「阿波羅計劃」終於可以實施了。
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指令艙是飛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終由它將宇航員送回地球;服務艙主要裝燃料和宇航員的生活資料,包括氧氣、食物和水;登月艙在登月時與母艙分離,宇航員由此登月。
在美國宇航局組織下,動員了2萬多家廠商,120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萬人參加,開發項目1 300多個,共耗資250億美元,歷時9年,整個系統共使用300多萬個零部件。1967年,因火箭發射台起火,3名宇航員死亡。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40秒,「阿波羅」在月面上「靜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艙,一步一步走下了階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們地球人的第一個腳印,他興奮地說:「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講只是一小步,而對整個人類卻是一次飛躍。」奧爾德林緊跟其後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動,「這是一個荒涼冷寂的世界,沒有生命,沒有一些綠色,故鄉地球像一個明亮的圓盤懸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叢中。」他們倆將一塊特製的金屬牌豎立在月球地面上,並默念:「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為和平而來。」金屬牌下放置了5位遇難宇航員的金質像章。他們在月球上逗留兩個半小時,並將月球的電視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3種科學實驗儀器,採集了約五十千克月球上的石塊和土壤標本。按計劃,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人駕駛「登月艙」離開了月球,與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駕駛的「哥倫比亞號」指令艙會合,並開始返回地球。24日,指令艙重新進入大氣層,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了。
自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之後,美國又相繼進行了6次登月飛行(阿波羅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除了13號外,其他都獲得了成功。前後共有12名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較久的停留(總計302小時),利用「月球車」進行較遠的探索,並搜集了365.9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標本。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執行了該計劃中最後一次飛行。此後,人類又向著新目標邁進。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面臨的經濟難題
1969年1月,共和黨人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此時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處於轉折時期。由於越南戰爭耗資巨大,加上長期赤字財政的後果開始顯露,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不斷加重,美元危機由此出現。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9世紀末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不少國家的政府將大量的美元資產兌換成黃金,西方金融市場的投機商們乘機興風作浪,拋出美元,購進黃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馬克。1971年8月,為應付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機,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挽救對外收支的困難局面,以及為對付國內的通貨膨脹,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並且對工業產品的進口徵收10%的附加稅,這等於使作為外匯的美元貶值。當年12月,通過華盛頓貨幣協定,美元正式貶值7.8%,美國官方維持的黃金比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形成所謂的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價格便宜的石油是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價大幅度上漲,就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乃至引發經濟危機。
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接著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加拿大也先後被捲入。從1973年開始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具有一系列明顯的特徵。首先,與戰後曾經出現過的危機或經濟衰退相比,在這次危機中西方各國的生產下降幅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其中美國的汽車工業下降最甚,下降幅度達到32%。其次,股市跌幅大,企業破產嚴重。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英國的股市下跌更為嚴重,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甚至超過了30年代大危機的幅度。第三,這次危機所造成的失業人數創戰後最高紀錄。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 448萬人,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第四,危機造成了絕大部分西方國家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並且使國際貿易狀況惡化。由於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國家除聯邦德國外,都因為石油付款大增而產生國際收支逆差,逆差的總額共達3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順差的日本,也出現了52億美元的逆差。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然而,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除了有上述幾方面的特徵外,還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是指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一方面,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60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出現長時期的蕭條而遲遲不進入繁榮。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本來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應該是刺激經濟增長、治癒蕭條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70年代這一「良方」失靈了。在危機期間,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國為最,達到24%。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即使通脹率比較低的德國,消費物價的上升指數也達到5.1%。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
70年代的「滯脹」使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固定資本投資不振,生產停滯嚴重。這一切又造成了失業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機過去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仍在1 700萬人以上。在西歐,失業的人口甚至還不斷增加,1975年西歐失業人口為520萬,而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710萬人。大量的失業加劇了西方社會的不穩定。
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及其實施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根據「里根經濟學」所制訂的「經濟復興計劃」,里根政府把1982年度預算砍去414億美元,1986年度砍去958億美元。砍去預算後,被削減的項目涉及范圍很廣,從失業補助金到鐵路、郵政的津貼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並沒有削減國防開支。為了與蘇聯爭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軍費,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訂和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在大砍預算的同時,里根政府推出減稅和加速設備折舊以及減少行政規章等方案,1981年7月,里根的減稅方案在國會通過,聯邦政府稅收在1982年度就將減少539億美元,而到1985年度就將減少1 000億美元以上。作為政府放鬆管制、減少規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對石油價格的管制。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並未如里根所認為的那樣能夠迅速解決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里根上台後的第一二年,美國的經濟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沒有回升,財政赤字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失業率高達9.8%,創戰後最高紀錄。然而,轉機還是出現了。1983年美國的經濟開始大幅度回升,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2%,1984年達7%。雖然1985年美國經濟增長水平又降了下來,只有3%,但是直到1989年裡根將要離任時,美國的經濟增長沒有停止。在1989年1月的經濟報告中,里根宣稱:「今天,世界彷彿再生。那些懷疑美國人民決心和經濟復甦能力的人們不再懷疑了。歷史潮流向我們走來,而一些懷疑論者曾認為這種潮流遠離了西方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事業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過減少稅收和減少官僚政府的干預,我們調動了普通美國人的創造力,預示了一個空前的和平繁榮時期的到來。」
雖然里根政府運用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政策促使美國經濟走出「滯脹」而出現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卻沒有能夠削減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由於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舉借債,美國國債的總額由此而飈升。里根曾嚴厲地批評過他的前任政府實行高赤字,並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目前暫時的方便,而把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子女的未來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沒有料到,因為減稅和不斷地擴大軍費開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執政年代。卡特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債為9 000多億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已突破了2萬億美元。這是對「里根經濟學」的一個諷刺,也給里根後的美國經濟造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盡管如此,就解決美國經濟的「滯脹」而言,「里根經濟學」還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及其原因
20世紀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即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數字化以及以此為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是微觀層面的含義,這就是全世界的公司企業不論大小都從90年代起走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發展業務,加強聯系,擴大市場。網路經濟逐漸形成規模。自從便捷的瀏覽器在電腦上得到廣泛運用之後,網際網路便對世界市場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網際網路不僅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買賣關系更為有效、更為廣泛、更為快速地聯系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各地的公司企業相互聯系起來。這種嶄新的企業與客戶、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某種具有超級效率的現代電子化世界市場,而世界市場的這種因高新科技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必然促使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公司企業盡快地上網,成為電子網路世界市場中的一員。由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而產生的網路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無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網路經濟不僅提高公司企業的效率,而且加強了世界市場的深層次整合,建立起更加廣泛的世界市場的競爭機制。
世界經濟網路化的第二個層面的含義在宏觀層面上,這就是世界經濟在資本流動、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組織等方面越來越相互依賴而構成網路。在這個世界經濟的網路中,信貸資本的籌集、發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場對全球性生產的影響日益增大;知識結構與專家系統的作用即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者階層日益發展。世界經濟這一層面的網路化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也加速了生產、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轉移。即生產轉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區,企業的各部分業務活動遷移到世界各地的許多生產基地上,而對企業的協調則集中到全球的國際性大都市,這些大都市正在發展成極其專門化的服務中心。世界經濟在宏觀層面上如此網路化的發展,為全球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⑸ 現在的市場真讓人擔心,下一場金融危機離我們還有多遠呢
伴隨疫情邁入第三年、俄烏困境第五個月、美聯儲升息發布年之內第四次升息、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降價,新起市場我國第一次倒閉,歐洲地域重要經濟大國發行債券成本費再度上升。
假如美聯儲在後半年依然堅持持續放水,而經濟發展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以預見這一泡沫很快就要裂開了。目前美國標普500的價格比次貸危機以前最貴的時候還要貴一倍,如今美國政府的負債甚至是2008年的2.5倍,而下一次經濟危機,則關繫到美國百年盛世的拐點,美金在國際儲備和商貿貸幣中的份額也將大幅下降,從而以美元霸權為核心的美國霸權將逐步分裂。
⑹ 每次美國加息,都是一場世界級危機
新一輪周期,開始了。
01
美國加息靴子落地
美聯儲這次加息了,但和俄烏形勢無關,和中美關系也無關,一次正常的貨幣操作。
加息是從去年中期開始就在一步步計劃著的事情。而三月份這個節點,是在去年十二月份的議息會議上確定並傳達給市場的。
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劇本走。
那麼至於美聯儲這次加息的理由,很簡單——應對通脹。睜族但是加息能夠解決美國現在遇到的問題嗎?
顯然不能, 本次美國通脹不僅僅是貨幣超發導致的,夾雜著企業勞動生產率下降,供應鏈不穩定,企業虧損的因素。
只有從疫情中恢復,美國才能徹底穩住CPI。
要是美國沒有從疫情中恢復,能有什麼辦法抑制通脹?
一是房價不再上漲導致有些人能夠買房退出租房市場 。房租在美國的CPI裡面佔了30%的比例,疫情發生後租金飆漲,部分地區上漲40%,推動了美國的通脹程度。
但房租下降是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提高供給,或者讓大家去買房壓低住房需求。全球化可以降低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可是房租是沒法外包給中國、印度、東南亞這些國家。
二是硬加息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現在美聯儲的加息計劃,根本不能從貨幣層面抑制通脹,原因為何?才計劃提高1.5%的利率,通脹率卻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一個1.5%的利率還真的不足以控制通脹。
無法通過貨幣政策改善加息,那麼將重新陷入到一個死循環: 房租、物價上漲 -> 生活難以為繼 -> 繼續放水、工資上漲 -> 由於工資的上漲房租、物價再次上漲 ->繼續通脹。
可是,一旦加息超過1.5%,會發生什麼情況?最先倒鍵早激下的可能是美國政府。
當前,美國聯邦政府坐擁28萬億的債務,2018年加息加到2%的時候,川普已經受不了,隔空大罵美聯儲,雙方口水戰不斷。
要是一口氣給加到4%、5%,只怕通脹沒下來,美國政府先破產,美債暴雷了。
所以,世界經濟的前景並不好,一旦美國無法妥善解決國內通脹問題,大流行的影響持續下去,估計要爆出所有人都難以承受的大事來。
02
每次美國加息就是一次經濟危機?
過去四十年,美聯儲共有6次加息周期,包括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沃爾克以「一己之力」對抗大通脹。這些加息周期的類型豐富,既有供給端壓力導致的高通脹,地產、股票帶來的泡沫壓力,也有非常規政策稿襪實施後的正常化過程。
按理說美聯儲加息只是一個常規的貨幣政策,但每次影響都不簡單,幾乎次次都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第一次:1983年3月-1984年8月 ,受到石油危機和大滯漲的影響,通脹率達到驚人的13.5%,於是美聯儲從8.5%加息至11.5%。
結果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成為壓垮拉美地區國家(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爆債務危機,沖擊了拉美國家前期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經濟嚴重下滑。從此拉丁美洲一蹶不振,巴西、阿根廷徹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次:1988年3月-1989年5月,從6.5%加息至9.8125% ,引發黑色星期四、日本泡沫經濟被刺破等連鎖反應。
其原因在於持續寬松導致美國通脹抬頭,美國貨幣政策在1986年後逐步收緊。為避免貨幣貶值和資本外逃,遏制房價和股市過快上漲,日本也在1989年開始加息。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導致房地產和股市的崩盤,銀行業也受到重創,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三十年」。
第三次:1994年2月-1995年2月,從3.25%加息至6% ,誘發了1997亞洲金融危機。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遭受劇烈沖擊,港股、港元近乎崩盤。
原因就是國際金融市場投機勢力利用美元加息這一機會,大量做空,主動刺破東南亞金融泡沫。
第四次:1999年6月-2000年5月,從4.75%加息至6.5% ,刺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納斯達克指數崩潰,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第五次:2004年6月-2006年7月,從1%加息至5.25%。時過不久,加息導致美國地產泡沫破滅,引發次貸危機,當天美元近乎崩潰邊緣,據說連美國海軍的賬戶都劃不出來一分錢,之後進一步擴散至全球金融危機。
第六次: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從0%加息至2.25%,疫情出現後開啟無限量QE,疊加疫情影響,大宗商品暴漲,全球性經濟衰退。
原因就在這,大家都被搞怕了,每次美國一加息,全球經濟危機不久便接踵而至。
03
這一次加息,會發生什麼?
全世界都不希望美國加息,美國國內很多人也不希望加息,但美國又面臨不得不加息的情況。
從美聯儲的表態來看,今年恐怕還會加息4-6次,甚至更多!
那美國一旦開啟加息周期,持有美國收益率提升,資金會從全世界迴流到美國。對於資本結構不合理的國家,會面臨匯率危機和資本危機,例如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和俄羅斯。
如今,各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土耳其、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些應該是最緊張的,國內資產價格極有可能一地雞毛。
加息周期開啟,債券大牛市到頭了,債券持有收益率可能為負,可能會迎來一波債市的拋售潮。
而且,美元利率還錨定著全球資產價格的基礎,這回不僅僅可能發生全球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動,還有全球資產價格重估的風險。而到底幅度有多大,有多劇烈,只能看美國的貨幣政策來得有多猛烈。
但至於股市,也許不會有太大的利空。從過往經驗看,每次美國迎來一個加息周期,股市不降反升。
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基準利率從4.75%上調到6.5%,開始加息後納斯達克持續走高,加息期間漲幅甚至翻倍。
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國又迎來一輪加息,股市雖有短暫波動,中長線來看同樣走高,只是幅度不如之前。
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距離我們最近的加息周期,美股走出一波大牛市。
因此,拉長時間線來看,加息大概率並非會影響到股市,反而成了經濟震盪期的一個避風港。
不只是美股,對於A股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本次美國或啟動第7輪加息,恰逢我們處於第7次寬松的重要時間關口,所帶來的沖擊應該會更小。
同時,這次美國再次進入加息周期,又疊加疫情、俄烏沖突等因素,經濟格局會面臨一次規模較大的洗牌,對部分人來說,危機或許是個機會。
因為貨幣政策、經濟政策的調整,往往意味著一個新周期的開始。
經濟學上觀察中期經濟走勢,有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模型—— 朱格拉周期。
我們有句老話叫: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提出這個理論模型的法國經濟學者朱格拉也有句意思接近的經典名言: 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
背後的原理有點像《道德經》中所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正是因為知道什麼是丑,才明白什麼是美。兩者有對比才顯得合理。
每一次經濟危機跟上一次經濟繁榮關系密切,同樣的,每一次繁榮也跟上一次經濟危機密切相關。
因為刺激經濟的力度過猛,導致經濟出現繁榮景象。這種繁榮景象並不會一直持續,而是會在達到某一個臨界點後開始掉頭轉向;經濟衰退亦然。
一個完整的朱格拉周期大約為9-10年——復甦、過熱、衰退、蕭條的輪回。 看到這再想想資本主義國家,是不是大約每10年就出現一次危機呢?1987年的金融危機、1997年的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2020年的經濟蕭條。
美元的運作,一般首先在朱格拉周期的中後期加息,美元迴流,境內通脹,境外通縮。
其次,在朱格拉周期衰退期降息,並提高美債讓美元繼續困在國內通脹,資產價格膨脹到最高點。
其國內資產價格膨脹代表高信用,而其餘國家是資產價格萎縮,是低信用。
等到朱格拉周期進入復甦期,再用高信用資產去杠國外低信用的資產。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巨大的預期差,當低信用資產處於價格低位,還沒有被美國的高信用資產杠的時候,就是一個價值窪地。
只要提前買入,等待美國資本外溢來抬高資產價格,便能夠收獲一波可觀的利潤。那哪些在美元迴流的時候,容易成為這類資產呢?在我們觸手能即的范圍內,大概只有港股了,或許a股也算一個。
⑺ 美國8月CPI同比漲幅仍處於歷史高位,對美聯儲決議有何影響
這個數據會影響到美聯儲的決議,並且會導致美聯儲放大加息的幅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不能解決美國的通貨膨脹的問題的話,美國的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恢復正常。在這個預期之下,只要能夠遏制通貨膨脹,美聯儲一定會放大加春鄭息的幅度,所以美聯儲的加息幅度可能會直接被擴大到100個基點。在此之前,即便美聯儲用非常嚴肅的方式來應對通貨膨脹,但這個問題確實會比較棘手,美國的通貨膨脹也屬於體系性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會嚴重干擾到美聯儲的各個措施。
總的來說猛森仿,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會直接影響到美聯儲的加息問題,後者的問題將會對全球的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⑻ 美國通脹刷新近40年以來最高紀錄,未來美國要怎樣擺脫高通脹
美國通貨膨脹刷新40年來的記錄,現在進入高通貨膨脹率並且經濟發展速度下降的事情,有點類似於上世紀的羅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國經濟狀態只不過還沒有那麼嚴重。現在已經有朝那個方向發展的趨勢了。
要破解這種高通貨膨脹率的狀態,有辦法就是穩定就業,但是現在這個情況跟上世紀又不一樣,上世紀是當初的經濟危機,現在是由於疫情這種人為的病毒傳播所導致的情況他跟以前不同了,所以疫情不解決的話,這個經濟高通貨膨脹率的狀態是解決不了的。因為美國的經濟要想維持發展,它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貨幣政策上的刺激,而這離不開高通脹。
⑼ 通脹致雞蛋價格暴漲47%,美國人餐桌「通脹」起來了,當地人該如何應對
只能夠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給出有效的措施,來減緩通貨膨脹的現象。當地居民也只能夠選擇用其他物資來代替日常生活所需的雞蛋。
通貨膨脹是一種經濟危機,宴團許多國家也曾經發生過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很難夠通過外界手段消除的,從本身上來講。通貨膨脹也是資本主義制度所需要經歷的困難,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通貨膨脹都是由於外界因素造成,物價上漲,而民眾的基本生活水平卻沒有上升。
美國一直以來都深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物資價格都普遍上漲。尤其是日常當中所必須的雞蛋,截止目前為止,價格已經相比於之前上漲了百分之四十七。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嚴重反對以及抗議,甚至要求政府拿出相關的策略。但是很可惜的是,美國政府面對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影響猜辯,避免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正是由於美國政府的不作為,直接導致本國的通貨膨脹現象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