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貿區與經濟特區有什麼區別
1、選擇標准不同
經濟特區:對接港澳台,引進外資和技術;
自貿區:南北呼應,重在自我轉型和升級。
2、目標不同
經濟特區:對標港澳台的小經濟體模式;
自貿區:對標美日歐的大國經濟體模式。
3、著力點不同
經濟特區的誘餌是政策優惠;
自貿區的誘餌則是消除政策壁壘。
4、使命不同
經濟特區:「與國際慣例接軌」;
自貿區:新常態下主動應對全球化競爭。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2-0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貳』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的區別是
經濟特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別 一是社會政治制度不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而經濟特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二是行政管理許可權不同。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依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自行處理區內的行政事務,中央所屬各部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相應部門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經濟特區的行政事務則接受中央和省的管轄。 三是立法許可權不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不違反《基本法》的條件下自行立法,繼續實行不與《基本法》相抵觸的原有法律。特別行政區制定的法律,只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如果不符合《基本法》,也只是由人大常委會將有關法律發回,不作修改,退回即告失效。 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深圳地方立法必須遵循憲法的規定,並不與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是司法許可權不同。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而經濟特區的司法機關受中央和省級司法機關的管轄。 五是經濟政策不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將繼續實行自由港政策,比經濟特區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主要包括:在財政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財政獨立,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亦不在香港征稅;而我國經濟特區則要依法向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省政府上繳部分稅負,尤其是海關、銀行等稅收要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在金融政策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外匯管制政策,港幣自由兌換,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而經濟特區,人民幣尚不能在資本項目上自由兌換,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仍要依法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在關稅政策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為單獨的關稅地區,享有保持和發展國際經濟聯系的高度自治權,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關貿」及世界貿易組織,參加其他有關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貿易協定,包括優惠貿易安排;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權益將得到充分保護,它所取得的和以前的出口配額、關稅優惠和達成的其他類似安排,仍繼續由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自由港地位,除了現行法律規定的酒類、煙草、甲醇、碳氫油類、若干不含酒精飲品和化妝品,或者特別行政區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大多數商品無須徵收關稅;而經濟特區不是單獨關稅地區,原先對進口自用設備、原材料和部分生活資料採取的優惠關稅政策在逐步或全部取消。在貿易政策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政府不幹預對外貿易活動,允許商品在境內外市場自由競爭,對本地商品出口不給予特權和優惠,對境外進口商品也不加任何歧視或限制;而經濟特區並沒有完全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對本地商品出口有某些優惠鼓勵措施,對境外進口商品也有一定的限制。
『叄』 國家級新區、經濟特區、開發區、自貿區有什麼區別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主要是行政區劃調整的一種措施,由中央政府批准設立並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新區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是一個市內的某一個區域。「國家級新區」的布局更多的會考慮怎麼樣通過新區的建設帶動區域的發展,成為一個區域的增長極,改變整個區域的發展態勢,有輻射效應。
比如:上海的浦東新區對長三角、東南沿海及沿江的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程度的帶動作用;重慶的兩江新區,對重慶整個地方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肆』 自由貿易區與經濟特區的區別
區別:
一,選擇標准不
經濟特區:對接港澳台,引進外資和技術;
自貿區:南北呼應,重在自我轉型和升級。
二,目標不同
經濟特區:對標港澳台的小經濟體模式;
自貿區:對標美日歐的大國經濟體模式。
三,著力點不同
經濟特區的誘餌是政策優惠。
自貿區的誘餌則是消除政策壁壘。
自由貿易區:
四,使命不同
經濟特區:「與國際慣例接軌」。
自貿區:新常態下主動應對全球化競爭。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FTZ 是指由國家指定的交易貿易區,比世貿組織相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1] 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內外,劃出特定的區域,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採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經濟特區: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果斯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