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專業有哪些優勢將來的就業方向要怎麼選
一、經濟學專業的優勢就是可以學到很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其中就包含會計知識、金融知識、經濟學知識、相關法律知識、市場經濟規律知識。
金融和會計都會有相關的專業資格證書,如果你在學經濟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在對哪一個方向有特別的愛好,那麼就直接向這一個方向前進。在大學的時候就可以去試著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因為這些證書是沒有任何強制性的要求,大部分應屆生都可以考取,最主要的是要有獨立鑽研的精神。
② 請對比東亞和拉丁美洲的發展,為什麼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相對來說比較好的結果
兩地區經濟發展不同表現的原因
(一)東亞國家(地區)能根據本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而拉美則多次貽誤調整發展戰略的時機
東亞國家(地區)在戰後或獨立後都經歷過一段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時期。當時它們剛剛從帝國主義手裡收回經濟主權,開始掌握本國的經濟命脈,本國的民族經濟還很幼弱,企業的競爭能力較差,著重發展替代進口的產業,在國家保護下,使本國經濟度過「孩童」時期,是必要的。但是這個區域中有不少是資源不足、幅員較小、國內市場有限的經濟體。在這種條件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一般都遇到生產要素供給不足,生產性進口需求增長較快,而產品出口能力增長緩慢的問題,從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也使經濟的迅速擴展受到較大的限制。戰後世界經濟的突出特點之一是經濟國際化迅速發展。經濟國際化意味著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大變化。60年代中期以後是跨國公司廣泛興起和世界范圍內工業轉移逐漸展開的時期。東亞國家(地區)瞄準了這個有利時機,及時地轉換發展戰略,先後從發展進口替代產業為主轉為推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如「四小」在60年代後半期、東盟在70年代都完成了這一轉變。從那時以後,東亞「四小」和「東盟」國家就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加速發展外向產業,並從外匯管理、關稅制度、外資政策和進出口政策等方面進行一系列調整改革,使本國(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充分接軌。在參與世界經濟運行的過程中,企業經過優勝劣汰的考驗,競爭能力大大提高,對世界市場風浪的適應能力也大大加強。
拉美國家情況正好相反。從30-40年代已有若干主要國家開始實行進口替代發展戰略,戰後幾乎所有國家都普遍推行這一戰略。當東亞經濟發展戰略轉軌時,拉美國家還普遍地墨守發展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理論思想,突出地強調保持和爭取民族經濟的獨立性,追求進口替代的升級。即從一般消費品的進口替代轉向耐用消費品的進口替代,從輕工業品的進口替代轉向部分重工業品的進口替代。在這種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的支配下,工業化是在國家高度保護下發展的。進口替代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較弱,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進口增長很快。工業化進程較慢,出口商品結構在較長時間中也未發生很大的變化。到90年代初期,初級產品出口仍占拉美全部出口的2/3。實際上是靠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積累資金,提供外匯,支持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工業對非工業部門的扶助不足。這就使工業發展缺乏後勁。這一發展戰略從三、四十年代一直沿續到80年代中期,歷時約40多年。其優勢已發揮到了盡頭,而弊端卻日益顯見。(二)東亞國家(地區)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注意將通貨膨脹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拉美對控制通脹重視不夠,措施不當
東亞多數國家(地區)在通貨膨脹率升高時,立即採取措施,使之抑制在升高的初期。如台灣省在1949年以後曾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該地採取更換貨幣的措施,加上美援的支持,緩解了財政失衡,到1953年以後物價基本穩定。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除受兩次石油提價的沖擊而短暫地升高外,基本上能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自60年代以來僅有4年的通脹率達兩位數,其餘年份均在1位數,並有4年是負數。泰國政府明確地提出「穩定第一、發展第二」的宏觀經濟指導方針,沒有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給經濟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61-1987年間經濟年均增長7%。韓國是東亞通貨膨脹較高的國家。尤其是70年代在石油提價沖擊和世界性通貨膨脹影響下,1973-1979年平均的年通貨膨脹率上升為18%,1978年一度達到60%。政府立即採取調整發展戰略,降低增長速度,在穩定中求增長的方針。同時實行嚴格控制貨幣發行,提高利率,平衡預算,管制公用事業收費,凍結物價等措施。到1983年以後,消費物價上漲率已降到1位數。
拉美的通貨膨脹不是簡單的經濟過熱現象,而是經濟結構性失衡引起的嚴重後果之一。拉美的產業結構低層次,總供給與總需求長期失衡,國家過度干預引起的價格嚴重扭曲,匯率長期偏高,過量地引進外資,再加上追逐高增長指標和不適當的貨幣信貸政策,造成世界上奇特的長期地超高通貨膨脹現象。在幾個通脹最嚴重的國家曾實行過一些反通脹計劃或反通脹政策,然而,無論是貨幣主義的緊縮型做法,還是結構主義的放開型做法,都左右為難,收不到良好的實效。有些國家(如巴西)無可奈何地實行使貨幣資產和貨幣收入與通脹率掛鉤的指數化措施,雖對保障實際收入不過份受損起了一定作用,然最終又引起通貨膨脹慣性化的後果。直到近幾年,通過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狀態,反通貨膨脹措施才得以奏效。然而,長期以來得不到控制的惡性通貨膨脹破壞市場機制的正常發揮,妨礙了經濟發展。
(三)東亞國家(地區)注重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而拉美的產業結構變化較為緩慢
東亞國家(地區)產業結構由低向高循序演進。在各個不同時期它們根據本國(地區)經濟的發展變化和世界產業發展動向,不斷推動本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以韓國為例,它在60年代集中力量發展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到70年代轉向著重開發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發展了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造船、汽車、電子、石油化工、水泥、陶瓷和纖維工業的十大戰略工業。政府對這十大工業部門實行傾斜政策,予以扶助。到80年代進一步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政府明確地提出「科技立國」的口號,將電子、機械、生物工程、信息產業、原子能利用五個部門列為「國策戰略產業」,大力推動其發展。按照韓國開發研究院的規劃,到2000年,第三產業將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9.1%,工礦和公共建設將佔32.8%,農業將降到8.1%。並計劃在7個高技術領域中趕上先進國家,這7個產業的產值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8%。東亞其他國家(地區)也是沿著這樣的軌跡,採取措施,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如新加坡在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口號,台灣省在1990年頒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它們都有發展新興產業,迎接21世紀,躍上新台階的宏偉計劃,並且正在實施中。東盟國家產業結構的檔次參差不齊,基本上還處在工業化過程中,還未進入以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產業為主的階段,但它們力求步「四小」的後塵,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東亞各國(地區)的產業升級藉助於東亞的階梯式國際分工。日本產業升級帶動「四小」的產業升級,「四小」產業升級又帶動「東盟」的產業升級以及中國華南及印支國家的產業升級。因為在居於高階梯的國家中,已失去比較優勢的成熟過度產業或不適應本國變化了的條件(如工資上升、勞動力短缺或匯率變化等因素)的產業,需要向外轉移,尋求有利的投資場所。這必然會首先帶動產業結構相對落後的相鄰國家(地區)的產業升級。而後者的產業升級又給前者造成競爭壓力,反過來推動前者加快產業升級。這種互動互補的作用推動東亞各國(地區)產業結構的不斷提高。
而拉美則沒有出現這種狀況。雖然拉美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除個別國家外均屬中等收入國家的區域,雖然拉美的工業在戰後也有了可觀的發展,然而產業結構並沒有明顯的逐步升級現象。拉美的現代產業部門的傳統產業部門的二元結構現象非常突出。拉美的大部分國家仍屬資源開發型的產業結構。過去歷史上形成的以一、兩種或少數幾種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為主的產業結構尚未根本改變,盡管其所佔比重已有所下降,產業的多樣化也有所發展。譬如,委內瑞拉、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石油,秘魯的礦業,智利的銅,赤道兩側國家的咖啡,加勒比地區的香蕉等,仍然是左右各該國經濟形勢的關鍵部門。這是拉美經濟活力增強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東亞國家(地區)內部資金積累率高,利用外資效益較好,而拉美自身資金積累率不高,利用外資也頗多失誤
東亞國家(地區)素有勤儉節約、精於聚斂財富的傳統。這些國家(地區)的積累率一般都較高。而拉美受西方消費主義的影響,超前消費傾向較普遍。因而,兩個地區的積累率顯然不同。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65、1970和1990年三個年份的國內儲蓄率東亞為22%、25%和35%,拉美為22%、20%和22%。東亞地區的高儲蓄率形成了高資金積累,從而保證了高投資率。如「四小」在80年代的儲蓄率都在30%以上。其中新加坡高達42.3%,因而其投資率也高達42%。而拉美地區較低的儲蓄率使其投資率也難以大幅度提高。拉美的投資率一般在20%上下,80年代還明顯下降。在80年代中期曾降到16%左右。
在利用外資方面,東亞對外開放程度遠遠超過拉美。由於東亞早在六、七十年代先後完成了向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轉變,利用外資的阻力較小,管理能力也較強。以「四小」為例,香港實行自由港的管理方式,對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國銀行、外國金融機構基本上是敞開的,香港已形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法令,建立一套管理效率很高的管理機構,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鼓勵能帶來高新技術的外國投資。而把國內企業放在外資企業強烈競爭的環境中去鍛煉生存和發展能力。韓國利用外資方式以借債為主,適當引進外國直接投資。60年代以利用美援為主,70年代則以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市場借款為主。韓國借債規模很大,1985年外債總額曾接近5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債務國。雖然在美國高利率政策背景下,償債負擔較重,但由於所借款項使用管理得當,80%以上用於進口資本貨和投資於面向出口的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因而出口增長迅速,資金周轉較快,易於形成新的償債能力,沒有釀成債務危機。80年代以後注意了控制借債規模,增加外國直接投資在利用外資中的比重,保持了利用外資的良性循環。台灣省是以借款和引進外僑直接投資並重。50年代主要是利用美援,60年代以引進僑、外直接投資為主,70年代為解決實施「十項建設」、「十二項建設」資金不足而大量借款。其借款和引進直接投資主要用於增強出口能力、引進先進技術和配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因而能較快地形成新的生產力,其償債能力也隨之增強。
拉美也是借款和引進直接投資兩種方式都採用,但是更側重於借款。從1961-1983年凈流入拉美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累計不到1000億美元,借入外國貸款的債務余額到1983年底已累計達3600億美元。拉美大量利用外資,在60和70年代對於彌補自身積累能力不足,促進經濟發展,確曾起過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理論思想上的偏頗,認為借款比引進直接投資較為有利於維護民族經濟的獨立性,以及受到70年代國際低利率的誘惑,錯誤地估計了國際利率的變動趨勢,借入了遠遠超出償債能力的巨額外債,種下了80年代爆發債務危機的禍根。除了借債規模失控和國際利率驟然升高等原因外,釀成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還在於拉美國家對外債使用的管理不當。有的國家將借款過多地用於周期長、收效慢的工程上,不能及時創造清償能力。有的國家用於非建設性支出,如支付軍事開支、彌補財政赤字,或用於金融投機活動,其自身不能創造償債能力。
(五)、東亞和拉美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不同
東亞國家(地區)和拉美國家都是政府幹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國家(地區)。但是政府幹預的程度和方式很不相同。香港是干預程度最低的,一般稱不幹預型或積極不幹預型。它按自由港方式管理,但是遇到通貨膨脹、經濟蕭條、股市波動、出口遇阻時,政府還是要干預的。一般情況下,政府著重從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法令和提供法律保障,社會福利保險等方面,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東亞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主導作用表現在:1.政府制定長期或短期經濟發展計劃。雖然不是指令性計劃,政府也從投資、稅收、利率等方面採取配套措施和獎懲辦法,去促進計劃的實施;2.政府擁有一定數量的國營企業,以控制經濟命脈;3.國家控制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4.政府通過各種經濟杠桿指導市場經濟,推動經濟增長,預防和克服經濟不景氣,抑制通貨膨脹,改善投資環境,平衡國際收支;5.調解和處理勞資糾紛;6.打開對外經濟關系渠道,為企業的對外經濟交往服務等。以上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所有國家(地區)都是不可缺少的。東亞與拉美不同之處在於東亞的政府幹預程度從70年代初以後就呈減弱趨勢。因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內經濟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運行,以利與世界市場的接軌。過多的行政干預容易引起市場扭曲,造成人為的失衡。而拉美國內市場的高度保護使政府行政干預難以削弱。許多國家長期實行高關稅、高匯率、嚴格的金融管制、企業和銀行國有化比重高,進出口貿易控制比較嚴格,所有這些都不利於發揮經濟潛力,直到80年代中期以後,經過經濟改革,才有較明顯的改變。其結果,東亞的市場經濟發育較為充分,而拉美的市場體系則很不完善,市場機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80年代拉美的經濟調整改革帶有轉型的特徵,而顯得十分費勁。
(六)、其他因素的影響
東亞和拉美發展趨勢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樣和復雜的,還包含其他一些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譬如,東亞比拉美政治局勢更為穩定。東亞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儒家文化有其獨特的長處。東亞國家(地區)受前資本主義因素的牽制較小,香港、新加坡是城市和城市國家,沒有改造農村的重負;台灣省和韓國戰後進行土改比較認真;東盟國家農村經濟也受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束縛,但其經營方式以小農經濟為主,容易與市場經濟接軌。拉美農村落後的庄園制度不僅造成分配不合理,還造成大量土地荒蕪,資源浪費,而且拉美許多國家的政府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決心不大,進展緩慢,發展也很不平衡。顯然,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是妨礙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很多,不能一一贅述。
東亞和拉美作為兩個區域進行比較,可見明顯的差異,但每個區域內部各國情況也有不同。由於篇幅所限,在進行兩區域比較時,只能選擇其多數國家共有的特點加以對比。對於不同於本文敘述的少數國家情況,如智利和拉美多數國家不同,菲律賓、汶萊和其他東盟國家也不同,就不可能再進行過細的分析了。
東亞和拉美在上述許多重要方面表現的差異,歸結起來,就是發展模式的不同。通過比較看出,東亞發展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
③ 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值不值得去學習這個專業
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於大學裡面的很多專業而言,實際上也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所以現在其實很多大學裡面都是有經濟學這個專業的,這也就是為了能夠是個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有些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知不知道我們去學習這個專業呢?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其實我覺得就業前景是非常好的,而且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在我個人看來,我覺得經濟學專業,它的大部分的學科包括政治經濟學以及國際經濟學等,而且不同的專業,它所學習的內容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