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在聯合國經濟體制是什麼

中國在聯合國經濟體制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2 13:29:48

① 我國過去的經濟體制是什麼,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過去是計劃經濟體制,現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以市場經濟求效率,以社會主義保公平。
拓展資料:
我國從1949年至1978年是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1985年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下具體介紹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
中國的國家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經濟體制。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中國無法做到市場決定價格,尤其是人力資源價格、資本要素等商品價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階標准。比如人力資源工資、銀行的利率、股票發行價格、交通價格、大學的學費、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都是官商單方面壟斷價格,與市場無關。市場經濟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競爭,實行統一的規則,沒有法治是不可想像的,而中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

② 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正確看待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
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2、公有制主體地位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所規定並由憲法固化了的法律原則,不能動搖也不會動搖。所有制是一種經濟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社會性質。公有製作為一種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一種經濟制度,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
3、公有制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地位,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並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當前,公有制經濟的優勢猶存,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動搖。
4、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主要載體,也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正確認識國有企業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重要意義,不能割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和當前實際。

③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麼會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一、建國初期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我國選擇計劃經濟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由於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與壓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非常低下,工農業生產極端落後。

1、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平抑物價,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我們必須實行計劃經濟 。

解放前最高產量,鋼只有90多萬噸,原煤6000萬噸(主要集中於日本佔領的東北),糧食為2700多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而經歷連年戰亂的1949年,與歷史上最高的產量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左右,其中,重工業減少了70%,輕工業減少了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25%,棉花產量減少48%。由於生產大幅度的下降,物資奇缺,物價猛漲,通貨膨脹加劇,財政赤字也來越大。據統計,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到1949年5月的12年間,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通貨增發了1400多倍,物價上漲了8500多倍。廣大勞動人民貧困失業,生活下降到可怕的地步。

面對這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國內經濟狀況,在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爭取國家參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為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心任務,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然而,連年戰亂不僅使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貧困,民不聊生,同時必須認識到,帝國主義在侵略過程中,長期控制著我國的主要經濟命脈。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以前的近一個世紀中,我國接受帝國主義多條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通過條約特權,掠奪我國經濟,壟斷了中國煤產量的70%,鐵產量的95%以上,航運噸位的73%(其中外洋航線佔83.8%)和絕大部分的公用事業,並控制著我國的金融、保險和對外貿易。他們使用各種特權,攫取驚人的高額利潤。

1936年以後,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憑借國家政權的壟斷力量,通過發行公債、苛捐雜稅、商業投機、通貨膨脹等手段巧取豪奪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工商企業。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和戰時經濟統制手段大發橫財,進而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到1949年,官僚資本大約佔有全國工礦和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壟斷全國鋼鐵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發電量的67%,並擁有全國最大的銀行和十幾個壟斷性貿易公司。

由此可見,經過百年抗爭終於贏得民族解放和國家主權的中國人民為實現現代化、實現中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在建國初期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因此,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平抑物價,為了調整建國初期面臨的官僚資本主義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就必須實現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有計劃的建設社會主義。

2、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們必須實行計劃經濟。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指出:實現共產主義――當然包括其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但是,不管是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都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發展中國家。

因此,這些國家在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權後,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因為工業化過程的主要內容是機器操作基本上代替手工勞動,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農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經濟發達的國家,必然是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只有實現工業化,達到較高的生產力水平,我們才能更好的實現共產主義。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曲折,並且形成了近代畸形的產業結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1949年為4.9%,1936年為10.8%,1949年為17%,而且布局不合理,70%的工業集中在沿海,只有30%的工業集中在內地。

顯而易見,建國初期,我國面臨著多麼嚴峻的考驗,毛澤東在1954年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建國初期,我們迫切的需要實現工業化,實現祖國的繁榮和富強,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

1956年年底,中共八大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的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

面對建國初期我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資匱乏,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低且布局不合理,人才奇缺,技術非常落後等等的現實情況,要想優先發展資金、技術、人才密集的重工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加上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封鎖,那種以市場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辦法在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實現不了的,建國初期我國的現實狀況只能通過國家的統一計劃來配置資源,保障重點建設,恢復國民經濟,有效調動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集中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才能實現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比如幾大鋼鐵基地、能源基地、機械製造基地,創造了原子彈爆炸、衛星上天、成為鋼鐵大國等等)和國民經濟體系,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二、蘇聯模式的影響是實行計劃經濟的理論因素:

我國建國初期實行的計劃經濟,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但也不是不考慮我國自身實際情況,照搬蘇聯模式。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但同時,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內憂外患、困難重重,俄國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余糧收集制,企業國有化,實物配給制和勞動義務制,這個政策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適應了戰時需要,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恢復了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機製作用,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迅速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經濟, 使蘇俄經濟走出困境,在1927年蘇聯經濟達到戰時水平,並且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轉,從而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在1928年,斯大林作出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重大決策,在農業領域實行集體化。並於1929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從此,揭開了蘇聯長達60年的計劃經濟模式序幕。通過實行計劃經濟,蘇聯在經濟基礎薄弱,帝國主義經濟封鎖,政治軍事威脅的新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順利實現工業化發展目標,在二戰中同法西斯的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加快了戰爭停止的步伐。通過三組數據,我們可以明了的看到計劃經濟主導下蘇聯的發展:

第一組是以1940年與1913年比較:1940年,蘇聯生產生鐵1500萬噸,幾乎等於1913年的4倍;鋼1830萬噸,等於1913年的4.5倍;煤16600萬噸,等於1913年的5.5倍;石油3100萬噸,等於1913的3.5倍;商品穀物3830萬噸,比1913年多1700萬噸;原棉270萬噸,等於1913年的3.5倍。

第二組是以1953年與1940年、1913年進行比較:1953年蘇聯工業的固定生產基金等於1940年的2倍多,等於1913年的22倍。1953年大工業總產值等於1913年的30倍(按可比價格計算)。1953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加1.5倍以上,其中機器製造業的產值差不多增加3倍。重工業各個重要部門的產量從1913年到1953年的增長情形如下:煤從2900萬噸增加到32000萬噸,石油從900萬噸增加到5200萬噸,鋼從420萬噸增加到3800萬噸,水泥從150萬噸增加到1600萬噸,電力從19億瓦時增加到1330億瓦時。機器製造業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1938年為27%,1950年為39%。

第三組是從1951年到1984年的發展來看:1951年至1984年,蘇聯國民收入增長8.9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3倍,農業總產值增長1.7倍,年平均增長率分別是7%、8.1%和3.1%。而同期美國的這幾項指標分別只增長2.1倍、2.6倍和0.8倍,平均增長率分別是3.4%、3.9%和1.7%。

建國初期,我國面臨著與當時蘇聯蘇維埃政權同樣的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困境,蘇聯經過計劃經濟的實施,成功的鞏固發展了蘇維埃政權,使蘇聯從1918年向德國乞求休戰,變成為一個20世紀80年代初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不得不讓全世界感到震驚。並且,我國缺少足夠的經濟管理經驗,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蘇聯成功的發展經驗。

但同時,我們也絕不是照搬蘇聯模式。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有著豐富的反教條主義經驗,形成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毛澤東認為,我們應該向蘇聯學習,同時,「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蘇聯所有制過於整齊劃一、部門管理體制過於集中,而我們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公私合營經濟和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的補充,指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注意運用價值規律,調節某些生產和流通的價格、稅收和供銷關系,從而為社會主義服務。

三、建國初期面臨的帝國主義封鎖是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的外部因素:

建國初期,美國從各方面孤立封鎖新中國,美帝國主義不承認新中國的合法性,並且並操縱聯合國阻撓新中國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國民黨非法佔據的席位。由於美帝國主義的阻撓,國際上只有蘇聯和東歐、亞洲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國家和民族獨立國家承認新中國。

同時,美國阻撓所有國家的商船進入新中國的港口,企圖切斷中國的海上貿易,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眾所周知,美國於1950年6月25日,發動朝鮮戰爭,並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生政權。為了維護新生政權,新中國在外交上實行對蘇聯「一邊倒」的方針,做出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定。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政治上的獨立要以經濟獨立為支撐,要想鞏固和發展新生的革命政權,新中國經濟必須獨立自主,為了實現經濟獨立目標,相對於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輕工業發展戰略,我國必須實現內部循環的重工業發展。

④ 改革開放30年來 我國在經濟體制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小荷作文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⑤ 我國經濟體制是什麼

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條中提到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所以,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體制。
拓展資料: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的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實行這種經濟制度的原因是因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與這一基本國情相適應,我們國家必然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這種分配製度的原因是在我國現階段,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腰酸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經濟體制:通常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區域內 (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是一定 經濟制度下國家組織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具體形式或者說就是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3.經濟體制主要分類:
(1)計劃經濟也叫指令型經濟: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資源由政府所有,由政府配置,幾乎完全由政府決定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經濟問題。
(2)_諧【濟:生產性活動私人擁有,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及其數量不由任何人計劃;生產由供求關系決定,通過價格機制將信息傳遞給生產者;由市場配置資源,要求政府盡可能少的干預經濟。現在不存在純粹的市場經濟
(3)混合經濟:既無純粹的市場經濟,也無純粹的計劃經濟,經濟決策主要由市場制定,資源主要由私人佔有,但政府幹預許多經濟決策。因此混合經濟既有市場經濟成分也有計劃經濟成分,即政府佔有關鍵生產要素,而消費者和私人廠商仍然影響價格和產量,結合兩種經濟體制的長處,既提倡自由競爭,又支持政府適當干預。

⑥ 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什麼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具體說來,當前我國主要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在聯合國經濟體制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家莊事業編人員住房公積金多少 瀏覽:915
貴州人的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420
可惜不是美女怎麼回復 瀏覽:121
湖北商家如何申請疫情健康碼 瀏覽:788
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瀏覽:667
微妙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927
幸福五村距福山振華有多少公里 瀏覽:385
看動漫美女該搜什麼 瀏覽:701
別人評論太幸福了叭怎麼回復 瀏覽:46
沒有故事怎麼鑒寶 瀏覽:476
古代美女在房中金什麼 瀏覽:961
男兔和女猴婚姻怎麼樣 瀏覽:819
口腔健康標准你知道多少 瀏覽:985
廣西宜州外地人如何申請婚姻登記 瀏覽:524
廣州幸福堂是什麼牌子的 瀏覽:957
愛情公寓的曾小賢住在哪裡 瀏覽:575
父母30多年的婚姻告訴了我什麼 瀏覽:497
鬼故事書可以回多少元錢 瀏覽:493
7天的經濟房什麼意思 瀏覽:792
為什麼卡梅拉故事裡叫卡梅利多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