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應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過程中,部分體制性、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二是地方性債務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對於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壓力會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資會縮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期後又需要大量舉債償還債務,同時還要通過舉債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穩定經濟。在多難選擇下,可能會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大,大量得到批準的基礎設施項目不能開工的局面。
三是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產能過剩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預算軟約束部門的巨大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房地產市場回調和部分理財產品違約風險上升,金融機構和企業流動性偏好提高,導致資本「避實就虛」,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難以進入實體部門,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經營較為困難。
四是財政金融風險加大。與房地產調整、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相關的金融產品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實體經濟問題開始向財政金融領域傳導。融資難融資貴也導致部分地區非法融資現象抬頭。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
五是企業進入去庫存階段。我國工業企業自2013年9月份以來進入補庫存階段,2014年3月份我國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增強了企業信心,產成品庫存持續較快增加,到2014年8月產成品庫存累計增長15.6%,產成品存貨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9倍。2014年9月以後,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國內經濟下行,產成品庫存增速連續四個月放緩,企業開始進入去庫存階段,這將對2015年上半年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需要關注的四大問題
一是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是體制性、結構性、周期性的。從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增加、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看,我國經濟中的問題主要是體制性和結構性,必須通過行政體制、國企改革、財稅金融等改革加以解決。
三是我國是否進入通貨緊縮階段。截至2015年1月,我國工業品價格已經連續35個月下跌,超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連續31個月下跌的紀錄。產能過剩嚴重的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石油加工等價格降幅較大,競爭性充分的行業價格基本穩定。除了產能過剩影響價格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成為重要影響因素,計量經濟模型測算表明,2014年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價格下跌分別影響我國PPI下降0.4和0.8個百分點,分別影響CPI下降0.3和0.3個百分點,推動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農產品價格下跌導致2014年我國PPI下跌1.3%,佔全年降幅的68%,CPI下跌0.6%。同時,電商等新的商業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商品的價格。此外,還應關注資金大量流入股市帶來的資產價格波動。而且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服務價格仍保持穩步上漲。因此,我國並沒有進入通貨緊縮,只是存在通貨緊縮的風險,不應對價格形勢估計的過於嚴重,下葯過猛。
②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困境,如何破解這一困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③ 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相應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為怎樣才能走出「刺激-調控-再刺激-再調控」的怪圈,我認為從現實來說,會比較難,但再難也要走出這個圈子。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要改變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很多方式和方法,正如「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做,要沉得住氣,要對市場要有敬畏之心,用市場的方式做市場經濟的調控,而不是說就用簡單的行政方式,行政的方式往往效果能更立竿見影,但是這不是一個長治久安的方式。所以要走出這個怪圈,政府、市場、參與者,一定要有自己的邊界,如果沒有劃分好邊界,要走出這個怪圈就比較難。
拓展資料:
1、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簡而言之,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2、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④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我們應採取哪些對策和措施。論述文不少於8
1、一是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重點是建好自貿區,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引進高質量的外資、技術和服務等。
2、二是強化製造業的基礎地位,加快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在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工程和先進製造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3、三是落實金融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助力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4、四是多措並舉積極擴大消費,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消費關鍵是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充實老百姓的錢袋子;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質量、品牌、安全和售後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使得老百姓敢於消費、樂於消費。
(4)經濟面臨挑戰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我國處在增長階段轉換、發展方式轉型、體制轉軌的過程之中,有些東西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有些東西是轉型期具有過渡性的,有些東西則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則正在成長的,還有一些東西屬於「新瓶裝老酒」。
必須把自己真正的特色優勢與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過渡性的、要改的東西區分開來,不能把後者當成體制優勢加以固守。
⑤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爭取對半式雙贏,以求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利益均沾我們不能僅僅強調與國際「接軌」,不能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制定的模式和規則走,而要參與制定全球化運行的規則,積極謀求本國的利益。我們旗幟鮮明的主張應是對半式雙贏,即要努力爭取獲得同等比例的利益。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滑落到很可能來臨的新一輪的「中心—邊緣」世界格局的邊緣。在全球化的制度形成中,我們要關注制度的定位,要關注本國獲得的利益份額。
2、盡快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以為本國企業爭取好的競爭環境一般來說,各個主權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都對民族產業實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所謂的幼稚產業尤其如此。但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較大地吸收外來資本,反而對外資實行一種較國內資本更有利、更優惠的政策,即「超國民待遇」。
迄今為止,中國仍在對外資實行這種「超國民待遇」。結果,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存在,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不平等競爭,反而惡化了市場環境,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假合資和被迫合資的現象。
3、加大科教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一直停留在農產品(相關,行情)和紡織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貿易狀況同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
科教在提高知識資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國目前科教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爭取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
試圖主動讓出國內教育市場來搞強中國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的做法,並不合乎日韓等新興國家的普遍經驗,當前亟須避免。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⑥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⑦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應對
1,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現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是否還適用?
2,收入分配結構問題,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所以必須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
解決辦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⑧ 如何應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
轉型期國企常見問題分析
由於歷史和體制原因,國企的特點、發展的主要障礙和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民企都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是中美嘉倫總結的國企存在三大矛盾:
1、發展積淀與歷史包袱之間的矛盾。相比較民營企業,國企的歷史更為悠久,發展積淀更為深厚,長期的發展使國企掌握了很多資源,但與此同時也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這個矛盾導致一方面企業沉重的歷史包袱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活力,並且導致企業改革阻力重重,企業內部穩定的因素壓倒一切;同時又導致大量的資源難以轉化為企業的現實的資本和競爭力,導致企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降低。
2、企業規模和靈活決策之間的矛盾。相比較民營企業,國企的規模更大,規模優勢為國企帶來融資、政策等方面的諸多優惠,但船大難調頭,龐大的規模也導致國企難以根據外部形勢快速、靈活的調整經營決策,降低了企業的反應速度。如何讓大象跳舞,成為國企發展的普遍難題。
3、體制支持與機制束縛之間的矛盾。國企由於自身體制,容易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優惠政策,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政府部門的約束,如在產品定價、社會就業方面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必要時需要為社會效益暫時犧牲企業的經濟效益。體制的支持和體制的束縛成為國企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調和的矛盾。
1、國企問題往往會牽涉眾多的利益主體。國企的問題往往牽涉到管理層、在職員工、離退休員工、上級機構、政府部門等多方利益主體,國企的問題往往不是從企業內部產生,而是在眾多利益主體的沖突和矛盾中產生。
2、國企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盤考慮和設計。正因為國企的問題和眾多利益主體相關,國企問題的解決就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而需要從全盤進行考慮,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最大限度的兼顧各方的利益訴求,保證解決方案的平穩推進。
中美嘉倫在為國企長期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國企特點的認識,加強對國企的研究,根據國企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服務模式和咨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