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後日本面對經濟危機應該怎麼做
日本經濟危機
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制的日本經濟一方面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面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系。 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Ⅱ 日本經濟大幅萎縮,想要完全恢復為何困難重重
消費稅的提升是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日本的經濟萎縮其實是由來已久,而這一次又趕上了新冠疫情,可以說是雪上加霜,雖然在2020年 第三季度依靠中國出口市場迅速恢復,日本的經濟有所恢復。但是 由於日本的疫情仍在持續,市場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經濟復甦還是難度非常大的。日本 經濟學家認為想要回恢復到2019年以前的水平都要用數年的時間。
日本媒體曾說過, 日本目前的GDP降幅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 消費稅上調、中美貿易爭端再加上疫情是導致日本經濟萎縮的主要因素。 本來日本想靠著中國在新年後經濟有所增長,因為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日本旅遊最大的客源國,其中許多遊客在日本購物。但 隨著國外遊客驟減,日本國民出行也急劇下降 ,旅遊及相關服務業營業額驟降,很多中小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破產企業越來越多,日本的經濟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Ⅲ 日本經濟為何會停滯不前二十多年
很多人可能想到廣場協議之類的,但是別忘記了,簽署廣場協議的可不止美國和日本兩家,歐洲國家也參與了,德國就沒有陷入停滯的二十年,這說明還是有差的。
關鍵在於日本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日本的產業空心化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因為我們一直是接受他國的轉移,而不是轉移到他國。
日本的企業大多數是跨國集團,比如說松下索尼之類的,你有沒有翻過索尼的財務報表?知道不知道索尼現在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是索尼金融部門。
其次才是 娛樂 類,電影, 游戲 ,音樂,電子產品。
索尼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消費電子生產商,墮落至此。
日本企業的空心化和產業轉移往往是這樣的:先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利用中國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待中國這幫的工廠充分消化了技術以後,直接把日本的生產線關閉或者全部換成機器人。
今天的「日本製造」可能和各位想像的不太一樣,是中國這邊製造了所有的零部件,然後運到日本進行組裝,在日本組裝有很多好處,比如說可以貼上「日本製造」的標簽。
等到中國工廠慢慢完全消化掉日本的技術,並且返聘了那些日本非常有技能的老技工以後,只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整個日本相關產業會被搬運一空,全面轉向海外生產。
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這么干,日本的企業就越發空心化。這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絕非好事。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台以後,一天到晚的叫嚷著要求「製造業迴流」的原因。
安倍過去一直想用「安倍經濟學」來扭轉頹廢的日本經濟,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三支箭基本上是失敗的,在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寄希望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不現實的。
且現在有中國企業到日本挖牆角之勢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不少中國企業跑到日本,專門收購那些技術特別強,但是被接班人問題或者銷售問題困擾的日本中小企業,比如說為英特爾提供小型馬達的新思考 科技 ,一度壟斷了蘋果公司的訂單,但是在蘋果砍掉單子以後,公司幾乎破產,此時中國歐菲光集團出現,收購了這家企業。
目前整個日本1712家企業被其他亞洲企業參股,其中中國出資51%,占據控股地位的企業就有448家。
在中國不停向產業鏈上方游動的同時,日本企業卻一直停滯不前。
我覺得以現在的情況看,未來的日本可能同樣不容樂觀。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而且是在日本比較大的公司裡面工作,對日本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了解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向下坡路,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其實這個下坡路遠不止十年。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日本的GDP基本上維持在持平,或者是負增長,或者稍有正增長的一個狀態,他們下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0%,成為世界第二位的經濟體,和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地位是一樣的,當時日本在經濟蒸蒸日上,日本東京的房子的價值就可以買下美國。日本的 汽車 工業電子工業對全球形成碾壓的氣勢,嚴重沖擊了美國和歐洲的 汽車 和電子工業產業,嚴重威脅了美國的霸權地位。所以美國拋出了廣場協議,強制日元升值,全力打壓東芝。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面積狹窄的島國,資源極其匱乏,所以上世紀日本高速發展都是以出口為主帶動的經濟。日本國內當時只有一億多人,消費能力和當時生產量相比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日元升值給日本帶來的是致命的打擊。其實現在美國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我們,但是我們有所不同的是,我們是第一大人口國和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所以中央及時提出了強化內循環,爭取雙循環驅動的戰略,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出口不暢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其實日本的經濟衰退,還有內部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第一點就是日本人幾十年高速發展,特別是各個行業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的時候,出現了驕傲的情緒,他們對自己的所有的產業、所有的技術都充滿了自信,對很多技術的發展趨勢的判斷也充滿自信 。比如現在蓬勃發展的網路經濟和數字化的產品。當時的索尼,東芝,日立等電子廠家可以說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他們一直迷信於他們非常喜歡的CD等產品的發展方向,對網路化的產品不夠重視,但是美國以其強大的實力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互聯網之下的數字化產品的發展,並且在全球迅速的普及,使美國在這輪競爭中完全超越日本。在手機上,日本人最初也是非常發達的,而他們的手機是不裝手機卡的,必須在申請的時候將號碼固化在硬體裡面,對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電話卡手機日本一直非常看不上,導致手機不能更換號碼,外國的手機在日本無法使用,同時日本的手機在國外也不好使用。在經過很多年,全球都已經普及了電話卡了,2010年後才由孫正義控制的軟銀集團首先引入了蘋果手機,然後手機卡才在日本普及,但已經被其他國家佔領了龐大全球手機市場,日本手機業日漸衰退。以上只是各個產業自以為是,盲目自信的兩例具體例子,其實每一個產業都存在這種現象。
日本衰退了的另外一個內因就是日本人特別保守、特別固執,這種性格是不進行深入接觸所無法感受到的。這種性格特點有的好的一面,就是任何事情都做得非常嚴謹,但更多的現在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很多的事情被他們以各種擔心、各種理由而耽誤了。比如日本的高鐵在1964年就已經達到了200公里的速度,50多年裡面單從技術上來講,日本的高鐵完全可以開到300公里以上,但就是他們擔心風險,擔心事故等因素,現在速度還是200多公里。而且現在很多的產業都已經處於競爭劣勢,比如非常典型的家電產業已經越來越小,有的人會說這是日本人戰略性的調整,產業調整放棄了低端的製造,而轉向元器件研發,其實這是非常牽強的解釋,如果是單純因為成本問題無法支撐下去的話,其實日本在全球的海外投資非常的多,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海外建廠解決,而且事實上他們已經將大部分的產業轉移到了海外,依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依然無法和其它的同類企業競爭。而且現在日本著重於元器件的研發生產,也不是轉向了元器件的生產,其實日本在上世紀像索尼,東芝,日立等自己都有原器件的研發和生產,現在是被迫退守到了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而已。撤退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企業內部保守、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承擔風險、缺乏創新意識,很多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現在有不少中國企業收購了日本的企業,收購以後通過管理過程的深入接觸,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日本的很多老頭們坐在公司高位上,掙著高工資,因循守舊的一天天熬日子,對於發展創新總會找到理由或者原因來否決。近年來在日本發展比較快的企業基本都是老闆不是正宗的日本人,像軟銀的老闆孫正義是韓裔,優衣庫的老闆柳井正,被傳統的日本人認為做法不像日本人。
當然日本雖然失去了很多年,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有上世紀長期的積累,日本在經濟 科技 實力等各方面還是全球領先,日本人的一根筋的性格,也使得很多專業技術人員能夠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從事技術研究,在各項技術的研發上還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創新上已經遠遠落後於一些國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日本雖然整體上處於科研領先地位,日本每年都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從來沒有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現在的現實就是日本人,雖然底子雄厚,但是現在也基本上跑不動了而其他國家雖然基礎薄弱,但是在大步流星的往前趕,日本還面臨著老年少子化問題,人口日益減少的問題, 社會 負擔沉重,財政常年赤字問題,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嚴重影響,日本走出泥潭的難度越來越大。
總有一幫自以為是的人,一說到日本停滯,他就跟你扯日本發達、日本先進、日本比中國富裕……
這壓根是兩碼子事好吧?
好比,馬雲資產縮水90%,仍然比你富裕。
但不能因此說,縮水後跟縮水後一樣吧?否則,你數學老師也不會放過你。
日本從90年代的高峰,到現在GDP幾乎沒有增長,世界五百強大幅縮水,由相當於美國的70%,到現在不足1/3……
這不是停滯是什麼?
至於為什麼停滯了仍然是發達國家,仍然比你富裕,你仍然趕不上人家,這是另一個話題——馬雲即便10年不上班,仍然比你有錢。
況且,30年前,日本GDP是中國的10倍,現在只有中國的一半,差距已經大幅縮小了!
我都懷疑這些人是文盲,沒讀過書嗎?人家說東他說西,不會審題嗎?這種答題法,考試就是0分。
有時真的被這些智商欠費,還自以為是的傢伙給蠢氣到了。
這里只說停滯的原因:
1.日元升值。
貨幣升值利於進口,貶值利於出口(經濟學常識,不解釋)。《廣場協定》逼迫日元升值,這給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日本,帶來沉重打擊。產品賣不出去,還怎麼發展經濟?
2.人口老齡化。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都面臨老齡化問題,但由於歐美國家不是移民大國,就是殖民帝國,對外國比較開放,通過引進移民來改善人口結構(看法國足球隊,都變成黑人了。)
但日本歷來都是單一民族國家,對移民非常排斥。加上工業 社會 競爭激烈,生育意願低,導致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一幫老頭老太太,怎麼發展經濟?
3.外部競爭加劇。
日本崛起時,幾乎沒什麼對手。
而現在,中國、韓國也崛起了,中日韓三國的產業結構相似,例如,電子、 汽車 、造船、鋼鐵……都擠在少數幾個產業里,錢自然沒那麼好賺了。
4.美國拋棄。
日本崛起,很大程度是美國扶持的結果。
但隨著蘇聯解體,日本已經沒啥用了。相反,日本在強盛時,還一度威脅到美國的地位。
所以,美國自然改扶持為打壓,日本經濟也就停滯不前了。
一、當年的日本經濟實力
日本曾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第二位的經濟大國,在亞洲第一個實現了「經濟奇跡」。在石油價格非常高的特殊年代,耗油量低的日本 汽車 在全世界大受歡迎,日本 汽車 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日本人開始大量投資美國房地產。1986 年,日本第一不動產公司以破紀錄的價格買下了紐約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三菱公司一舉買下紐約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棟大樓。當時,日本東京的土地價格是美國土地價格的四倍,所以有些日本投資商還戲稱,「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很多日本人當時都認為日本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 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泡沫經濟破滅,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進入了長期的經濟增長困境。有的學者認為這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有的學者認為是二十年。當然,不要誤會,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並不是說日本經濟一無是處,在一些產業領域仍然日本仍然掌控著很強的技術競爭力,但是至少與當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長相比,這個落差已經非常明顯。
二、日本長期經濟低迷的表現
第一,經濟增長率一直很低。 20世紀90年代到至今,日本的實際GDP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基本上都在2%以下。1993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09年,2011年都出現了負增長。最近的2018年和2019年經濟增長率達到0.79%和0.65%。
第二,通貨緊縮明顯,民間內需不足。 長期的通貨緊縮成為日本經濟標志性的特徵,而且日本家庭消費支出一直很低,1990年代基本上處在負增長。也就是說,日本經濟低迷情況下,居民無法或者不敢消費太多。
三、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原因
第一,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長期影響。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主要內容是讓日元升值。結果,不僅日本出口受挫,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引發泡沫經濟。1989年末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股市暴跌,企業和個人資產大幅縮水,日本經濟出現嚴重蕭條。
當年簽署廣場協議的歐美五個國家財政部長
第二,國際經濟環境對日本經濟增長不利。
2000年以來,美國以及世界經濟增長放緩,進口需求下降,原本出口至歐美市場的日本也受到嚴重影響。日本破產企業增加,失業率提升,股市嚴重下挫。
第三,日本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不當。
日本政府用大量舉債的方式拉動經濟,結果日本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遠遠高於國際警戒線。2000年,日本企業和銀行的不良債權達到100萬億日元以上。
第四,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是日本經濟低迷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成功升級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微軟,英特爾,IBM,摩托羅拉,諾基亞等跨國企業迅速崛起,但日本在與歐美企業競爭中失去競爭力,甚至一些信息產業領域中,被韓國和中國台灣趕上甚至超越。日本經濟增長的動力下降,多數日本製造業向海外投資,導致日本國內行業出現嚴重空洞化,少數行業還在日本國內進行壟斷,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蕭條,再也無法實現高增長率。
推薦你下載個APPj叫「喜馬拉雅」,然後搜索「靜說日本」節目,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日本經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達到了美國的60%左右,後來美國的經濟猛增,但是日本的經濟數據一直在四萬多億美元左右徘徊,整整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面,日本的經濟數據一直不瘟不火,讓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經濟以及沒有了增長的動力,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輝煌。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些只是表面現象,日本在經歷了美國霸道的廣場協議以後,走上了發展房地產的道路,但是又遭受到房地產泡沫的影響沖擊,使得日本的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多年內都沒有恢復元氣,日本的經濟幾乎被美國拖垮,但是小日本其實並沒有服輸,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日本的 科技 實力在世界都是排在前面的,日本不只是經濟數據厲害,在 科技 支撐的條件下,日本承受住了經濟危機挺了過來,但是給別人的印象是日本經濟停下來沒有增長,其實日本國內經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而且為了防止美國的猜疑和打壓,日本對國內經濟做到穩而不發,把經濟擴展到國際上面去。
日本在本土經濟的確看起來到了瓶頸,但是在國際上面日本企業的發展卻是非常的厲害,只要國內經濟發展保持穩定,不去挑戰美國的權威,日本自己就很少會被美國特殊針對,這也是防止第二次廣場協議的發生,吃過一次虧,日本人不可能再次走上老路,日本人其實也知道美國對世界老二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所以盡量的通過各種方式避免成為世界老二。
日本國內經濟指數不上漲其實也是在防範美國對美國表態而已,而且由於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和領土小國,國內的發展有飽和的時候,企業走出去成為了突破原有思維的一種方式,這樣就不會只是受限於一定的范圍,也不用整天被美國頂著看,憑現在日本的 科技 水平,說日本的經濟只有現在這個規模那根本不可能,只能說日本隱藏了經濟數據而已。
停歇二十年只是表面的假象,真正相信日本經濟不發展的人才是傻瓜了,日本這樣做主要是突破防範美國的針對,日本的經濟數據其實應該隱藏了很多,日本大量企業把產業專移出去,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和更廣闊的空間,這些轉移出去的產業有相當的部分都不算在經濟指數裡面的,不要認為我們這些年的發展就看輕了日本,其實日本隱藏得深著呢。
一切都是不想讓美國過多的針對自己而演的戲,世界老二美國都是重點針對的對象 ,比如英國,比如前蘇聯,比如過去的日本,比如現在的我們,而現在日本經濟數據一直沒有上漲這是事實,其中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過去日本的經濟泡沫嚴重,裡面水分太多,這十幾二十年都是在擠水分,第二就是躲避美國的注意,第三就是經濟外遷暗地發展,不是日本經濟不發展,其實是我們的速度太快,讓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經濟不過如此的錯覺而已。
日本經濟停滯二十多年,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外因大家已經很明確了,就是來自美國的直接干預和打壓。內因有一點小復雜,既有日本人投機取巧栽跟頭,也有 科技 方向點錯 科技 樹的問題。
日本經濟最明顯的一個外因,就是新聞廣為報道的廣場協議。當年日本和歐洲列強陪著美帝一起簽約,各家貨幣對著美元升值。而日元升得幅度大、速度快,一方面打擊了日本出口,另一方面刺破了樓市泡沫,使得日本經濟一下子掉下來,這一打擊,就影響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
網上新聞說,美帝在日本有個錦衣衛,全稱叫日本東京地方檢察廳特別搜查本部。這個檢察機關可以獨立辦案,不受日本官方影響,上至首相下至普通辦事員,誰都可以抓。事實上,眾所周知他們專門抓捕影響美帝利益的日本官員。提這個幹嘛?因為,這個機構讓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當年日本會那麼自覺的主動降低對美國的出口,比如 汽車 ,日本官方直接給 汽車 廠商規定,出口量達到多少,就不允許再賣到美國去了。
這還是為日本服務的日本官員嗎!簡直就是美國駐日本代表處的美國官員啊!最近中美之間的問題,讓我們知道了一段日本往事:70年代,日本晶元產業已經有超越美國同行的趨勢,到1980年,美國惠普公司檢測發現,日本晶元的良品率遠超美國同行。1986年,美國逼著日本簽了《半導體協議》,不但要日本抬高在美國的產品價格,還要日本開放內部市場20%的份額給美國企業。1991年,美國又逼著日本簽了新的半導體協議。
所以,今天日本在晶元產業的前端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的:比如生產光刻機的機器、比如生產光刻膠、比如晶圓片等等,日本企業至今都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原本日本在終端領域也有競爭優勢,可惜被美國強力打壓沒了。
因此,日本 科技 領域被美國無情打壓,使得他們在尖端領域無法持續發展,也就無法佔據最前沿產業的制高點和利潤大頭,最顯著的外在表現就是:日本人均GDP只有4萬美元出頭,而美國則達到了6.5萬美元。
至於日本的內因,投機取巧這一點確實是逃不掉的。大家不要被日本所謂的匠人精神給迷得神魂顛倒的,日本大企業各種產品造假、數據造假的事情沒少干,著名的就有高田公司「氣囊門」事件、三菱公司油耗造假等。這個問題和九十年代日本房產泡沫是一個道理:有錢了以後,不是大家都想著搞 科技 研發,往更新、更好的技術前沿發展,而是投機倒把、玩樂享受去了。
這一點可能也間接地影響了日本點 科技 樹的事情。比如電視機,今天我們都知道數字電視,但是站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到底是發展模擬電視技術還是數字電視技術,沒人知道哪條路正確。日本人就堅持了模擬技術,而沒有走數字技術路線。如果不是很多人沉迷於投機倒把,讓更多的企業和人員沉下心來搞技術研發,日本也不至於在今天的信息技術產業領域一個像樣的本土巨頭都沒有啊!因此,日本現在還是三十年前的老產業玩兒來玩兒去,雖說技術不斷進步,但確實導致了經濟的停滯。
因此,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自主是多麼重要。被別人捏著脖子,永遠都要看別人臉色吃飯,說不讓你發展尖端產業就不讓你搞。而且,掙錢了以後,真的不能在前沿 科技 領域停下腳步,還要多條路線並行發展、不斷試錯,才能讓自己不落後於其他列強。
瞎扯蛋的問題?誰說日本經濟停滯20年?看看人家的gnp, 科技 ,人民的生活水平燈方面!別提這么無知的問題、有時間多學點知識,出國長點見識!
我只能說日本選錯了道路,在當時其實日本繁榮的經濟促使日本必須做出選擇,在未來的幾條道路之中選擇一條走下去。很不幸,日本選擇了錯誤的一條。
其實就兩條第一條繼續維持實體經濟不動搖,這么做的好處非常明顯,日本的實體經濟走的相當穩,日本的 汽車 世界第一。這句話絕不是說說而已的,在主要大國之中,日本是唯一一個不對進口 汽車 徵收關稅的國家。足可見日本對自己 汽車 行業的自信,但是這么做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實體經濟畢竟來錢慢。
所以日本選擇了第二條倒向金融。而日本的金融是以房地產作為起點作為引子的。而日本選擇了房地產,簡直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日本的國土面積就那麼大,日本的人口就那麼多。這就決定了讓全日本人每人都擁有一套房子。也只需要20年。但是一套房子,至少它的生命周期是50年,這意味著在20年之後,日本的房地產公司即將面臨一個問題,房子賣不出去。
所以日本的房地產不出意料的崩潰了,連帶的就是股市的崩潰。那一年,多少日本人跳樓那一年,日本的首富變成了首負。
其實這就體現了日本當時已經被繁榮沖昏了眼,沒有看到繁榮背後的危機。在這一點上,韓國就吸取了日本的教訓,依然也選擇了發展房地產。但是韓國深知自己國土比日本還小,人口比日本還少。因此果斷走出去,韓國的房地產走出了世界,走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在世界上許多標志性建築都由韓國房地產公司進行建造。比如說原來的世界第一高塔。吉隆坡的雙子塔。比如說現在的世界第一高塔哈利法塔,這都是由韓國的房地產公司進行建造的。
所以日本之所以會有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原因就是在於。日本選錯了道路,既然選擇錯了,那麼就必須付出代價。但其實也不能說選擇錯了吧,只是說沒有走好這條路,最終翻車了。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日本並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無論怎麼為廣場協議洗白也必須看到廣場協議,就是美國用來打擊日本的。因為美國不允許日本的經濟超過美國,那樣的日本將是一個不滿美國控制的,不足以成為美國的忠犬的日本,這已經超出了美國賦予日本的職責和使命。
日本的教訓告訴了我們,但是一個國家站得越高之後,如果他不繼續向上攀爬的話。等待他的就是懸崖。
日本人的經濟這二十年來一直都在擴張,他們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和布局比任何其他國家都來得大,這是在國外不在國內,別被經濟數據的表像給誤導了,那隻是日本的GDP,應該算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是國內生產總值GDP。
Ⅳ 日本為應對90年代經濟危機採取了哪些措施100字以上
1.調整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是經濟總量的物質增長、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結構及經濟制度的改進共同作用和發展的一個全面過程,日本的泡沫經濟表面上是資產膨脹的結果,但其根本原因還在於經濟結構的失衡與調節的滯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失衡以及銀行、企業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和不完善。日本進入九十年代後主導產業缺位, 傳統產業又轉換不及時且躍遷不到位在產業結構方面,故要注重調整和改革經濟結構,逐步走上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道路,使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化和高級化,政府大力鼓勵和發展新興產業 2.改革「日本式」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先進與落後是決定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由於過分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作用,而使市場的作用被削弱。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出有利於企業自主投資的鼓勵措施,為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經濟結構的調整也要求解除終身僱傭,變年功序列制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3.經濟政策目標的調整。長期以來日本的經濟增長都是嚴重依賴外需的,然而以外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向具有明顯的外部性,而真正的經濟增長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內在支撐機制。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勢下,將出口與擴大內需、推動個人消費相結合才是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政府應該把促進與民間收人相適應的民間消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重新喚起國民的信心。 4.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重視基礎研究與開發, 佔領高技術領域5.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 當今的市場經濟是以金融業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術要想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新興產業要想發展壯大, 離不開金融業這個強大後盾的支撐。Ⅳ 日本大蕭條時期對日本老百姓的影響是什麼,日本老百姓是如何應對的
影響是日本的失業率升高,約有100至200萬人失業,並導致生活狀況的惡化。百姓在應對由政府政策干預的措施表現為盲目。
1985年,紐約出台《廣場協議》,日本在這次協議中迫於美國等經濟大國的逼迫,被迫同意,允許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國內資產泡沫,僅僅1年時間,國內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和股市。
日本央行從1986年起連續降息,期盼阻止國內經濟崩潰,然而時至今日,日元利率已經接近於0,通貨緊縮卻依然如故,銀行呆賬因而大量積累,致使日本經濟空前蕭條。 這就是90年代,日本「失落的十年」,即經濟大蕭條。
(5)日本如何走出經濟蕭條擴展閱讀: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
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
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Ⅵ 日本如何應對經濟衰退
日本維持經濟兩個方面因素支撐了日本經濟。
一個是日本民眾持續減少的儲蓄。在1990年之前,日本人對於住宅和子女教育的投資判斷,都是建立在永遠不會失業,並且薪酬持續增長的預期之上的。
但是,在經濟泡沫破滅後,企業員工變成企業債務償還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受害者。企業員工在獎金和紅利減少甚至完全取消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房貸和教育費用卻並沒有減少,於是很多人不得不開始動用以前的儲蓄來彌補虧空。
例如個人本來打算存1000元,因為收入減少,現在只能存500元。對個人來說,儲蓄縮水是件不幸的事情,但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樣反而使滯留在銀行系統的資金減少,從而起到支撐經濟的作用。
另一個支撐日本經濟的因素是政府的財政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從上圖中的政府部分資金盈餘曲線,可以看出來,1990年經濟泡沫破滅後,政府的財政盈餘開始減少,到1992年之後,財政支出已經開始大於財政收入。
這是因為經濟危機發生後,日本政府為了緩解流動性危機,及企業加速償還債務造成的投資低迷,通過發行國債並擴大支出,例如修建橋梁、高速公路等措施,實施財政刺激政策。
通常來說,一旦經濟形勢如預期的那樣穩定下來,就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政策開始湊效,但是到這種刺激效果開始消退時,經濟頹勢必然會再次出現。
為什麼財政政策只能產生暫時性的效果呢?
因為在六大城市商業不動產價格暴跌87%,1500萬億日元國民財富灰飛煙滅的形勢下,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在一兩年內修復遭受重創的資產負債表。
對於一個正常的企業,這樣的修復過程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而對於那些不幸在泡沫高峰期購買了不動產的企業,則可能需要20年。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企業有現金收入,就會繼續償還債務,而只要這個過程不結束,他們就始終不會從個人儲蓄部分借貸,最終迫使政府年復一年地利用財政政策來彌補缺口。
這樣就出現了上圖中的情形,政府的財政赤字急速膨脹,導致了規模龐大的國債。但是正是這些支出,才使得日本在國民財富喪失殆盡之際,依然能夠維持高於經濟泡沫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
如果日本政府當時不以此代價去刺激經濟,那麼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樂觀估計也會跌去一小半。例如美國大蕭條期間,資產價格暴跌摧毀了與1929年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相當的國民財富之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46%,直到後來羅斯福上台,實行「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才慢慢從蕭條中走出來。
正是日本政府實施的財政政策,使日本避免了從經濟衰退走向蕭條,也支撐了日本經濟,一步步走出經濟衰退。
另外,1997年日本政府頒布的存款全額擔保政策,也有助於化解危機。因為如果一家銀行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公眾對於所有金融機構的擔憂,進而導致大規模的擠兌風潮。
所以,在1997年之後,銀行問題一旦出現,日本政府就宣布所有存款都將受到保障,這一舉措成功地阻止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化解了一場規模更大、有可能導致1/3日本銀行倒閉、數百萬億日元經濟損失的危機。
日本政府雖然擁有龐大規模的國債,但是支撐著國民生產總值始終平穩運行,給企業緩解資產負債表衰退預留了時間和空間,也避免了日本民眾大面積失業及收入大幅減少,真正的做到了藏富於民,是日本大衰退中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