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動全域旅遊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是現代國際產業發展的業態創新趨勢之一,也是現代旅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潮流。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的方向,可涉及到多方位全方面,農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交旅融合、 「教」旅融合等,都是今後旅遊產業的融合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旅遊產業要和眾多產業進行融合,但產業融合也不是一個生硬的強加的過程,而是一個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過程。傳統產業不是放棄自身的職能,而是在自身職能的基礎上將旅遊要素糅合到產業發展中去,重新整合資源,更好的促進自身發展,同時促進旅遊業發展。
十三陵特區為實現對十三陵一日游的管理監督,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拉動十三陵特區經濟發展,提升十三陵旅遊的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自2016年開始,與北京中景合天攜手合作,展開旅遊大數據雲平台、旅遊監督管理、旅遊全域營銷、旅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設,具體來講,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提高十三陵旅遊生態環境檢測和保護的能力,提高對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和保護能力,提高對十三陵旅遊綜合管理監控能力,提高十三陵旅遊業務的營銷和服務能力。
2、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將十三陵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所涵蓋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娛、購)進行有序的整合,為遊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使景區旅遊經濟效應最大化。
3、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使企業經營與十三陵旅遊更有效地進行結合,拓展企業的營銷宣傳渠道,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相信十三陵全域旅遊平台的建設,能夠有效改善十三陵地區的旅遊環境,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
⑵ 著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新時代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舉措。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川渝兩地要從頂層設計、政策供給、要素配置、利益協調方面發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立足國家戰略方針,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整體規劃,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結合成渝地區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帶動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助推產業和人口集聚,努力實現城鄉互動、產業融合。加快出台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國性5G樞紐、製造業樞紐、科技創新中心樞紐、金融產業樞紐建設規劃,促進高科技產業極化效應形成,帶動成渝地區汽車製造、電子裝配等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空間布局,增進成渝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市場統一、制度安排等領域的互動,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礎設施的對接;構築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加快實現互聯互通,促進要素流動,為產業發展賦能。三是著眼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提高產業融合發展質量。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西部產業發展中的優勢,規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實現由「成渝製造」向「成渝創造」轉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
強化公共政策供給,提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一是發揮好財稅政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對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考慮到成渝地區間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差異,根據各自產業定位,設立專業化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對落戶共建園區重點區域內、有利於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企業予以扶持。稅收方面,推進涉稅數據共享,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託川渝金融資源優勢,拓展金融服務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作用。鼓勵兩地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權和資本市場試點,打通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的通道,拓寬成渝地區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和擔保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爭取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銀團、國際金融機構等資金支持,確保成渝地區私企與國企平等享受金融資源,為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推進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加強與各類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對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發區內的企業產品,政府采購時給予優先支持。
優化市場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壁壘。實現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於實踐競爭優先理念,尊重市場作用。必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分工有序的區域良性發展機制。二是實施產業空間分區規劃指引。統籌規劃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優勢傳統產業園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空間載體,促進產業集聚化、高端化發展。以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等為依託,促進在自貿區建設、口岸、物流等領域加強合作,推動國家級新區協同開放,以重點區域開放提升成渝地區資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發揮交通物流設施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作用。聯動海關、鐵路等相關部門,促進貨源組織、口岸服務、一體通關、硬體設施共享的合作,縮短「雙核」間時空距離;共同拓展四川、重慶經廣西、雲南至東盟的國際道路跨境運輸線路,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協調機制,確保雙城共享發展紅利。一是建立政府內部協作機制,破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流動壁壘。重構兩地產業價值鏈,避免產業過度同構、重復投資,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利益協調機制力度,削弱各種壁壘,加速產業資源的區域流動,提高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區域外部聯動機制。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目的,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動,由點到面向外擴散發展,產業間彼此取長補短,避免出現同質現象,進一步深化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更好地實現成渝地區產業間協同發展。三是強化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硬約束。產業融合的實現以相應工業園區為載體,要加強雙城經濟、產業園區等合作發展平台建設。要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⑶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