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貨幣怎樣進入實體經濟
目前經濟學界有一種說法,就是社會流動性離開了實體經濟,轉入了資本市場或房地產,因而造成潛在的危機。原因是實體經濟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利潤較小或盈利比較困難。國外的解釋大概是由於企業的盈利預期低,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偏於謹慎,造成企業(實體經濟)領域的流動性減少。為了使貨幣流通方向傾向實體經濟,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
1. 我國目前的政策基本是打擊和限制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脹。再加上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存款准備金和利率)。但是這些以防止通脹為目的的政策是否會間接地影響貨幣向實體經濟領域的傾斜,應該是沒有顯著關系。
2. 目前美聯儲的QE2計劃是要降低投入美國國債市場的資金的收益率,逼迫資本向高收益和高風險領域流動,例如公司債。同時,市場在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可能對通脹的預期有所提高,進而提高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的預期,促使資本向生產部門,也就是我們說的實體經濟流入。
3. 格林斯潘對美聯儲目前的做法不太同意,他還是堅持他一貫的刺激股市上漲的政策,股市上漲會使企業在股市融資更加容易,融資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這些向企業或實體經濟流入的資金會刺激經濟的增長。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QE2向市場注入太多流動性而容易導致的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
4. 日本2001-2006實行的定量寬松政策是向商業銀行注入資金,如果商業銀行自身設定的存款准備金率固定,則產生存款准備金超額的效應,迫使銀行增加貸款,使實體經濟獲得更多的流動性。而在資本市場直接買入資產的操作,會提振市場信心,間接地促使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投資。
總之,使貨幣進入實體經濟的方法基本有兩類: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增加貸款,資本市場的資本向實體經濟領域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