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主要的經濟來源靠什麼
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內需、消費、投資和出口。此外,從發展因素看,優化經濟結構、把握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是主線,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科技創新動力是主攻方向,保障民生、促進和諧是主攻方向。首要任務。
依據:
1、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流通、管理和服務中成本和時間的分配和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因此,越是精簡、廉潔、高效的管理、服務、流通環節,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2、生產要素的變化包括數量的增加、結構的變化和質量的提高,以及實現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方式。
3、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不僅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等內容。
(1)中國經濟發展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B. 中國的主要經濟來源是
如果是經濟收入(我理解為GDP),則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最主要是出口,與出口導向相媲美的拉動經濟馬車,在中國顯然非固定投資莫屬。當資本和市場相遇,空前規模的固定投資開始風生水起。2003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了23%,以房地產為例,1997年至2006年間,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幅超過20%,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總貢獻率達到了五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產業迅速成長並帶動了銀行、土地、鋼鐵、水泥、建材、裝修、家電等上下游產業發展。隨之增收的,不僅僅是當地財政,還有與房地產業相關的各行各業。收入增加之後的人們,開始要求改善居住條件,房地產業的市場因此日漸擴大,行業不斷向前發展。
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追隨其後的人們暫時失去了理智——有人發現,房地產不僅僅是消費品,而且還是價值可觀的投資手段
出口和投資,就這樣成就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而同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則多年持續低迷。這導致了中國內需的長期低迷。老百姓為什麼不敢花錢?一方面,收入增長低於經濟增長,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已經市場化,而社會保障體系又不完善。這使得很多老百姓對未來難以把握,從而不得不放棄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費需求,把錢存起來以備不虞之需。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占我國財政收入的91%以上。並且近年每年稅收的增長均高於GDP的增長。
C. 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必須堅持把社會主義改革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30幾年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都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對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刻認識,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必須繼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必須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尤其是提高生產力,只有生產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才能改變落後的生產關系,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在與大國的競爭中佔有有利的位置。必須堅定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同時又成為指引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證,過去30年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今後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會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功。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經驗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D. 中國的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中國經濟起初1978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我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 一個新局面
我國的五個經濟特區, 深圳市. 廈門市.珠海市. 汕頭市.海南島.
珠江三角區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長江三角區以上海。:南京 無錫 常州 蘇州 南通 鹽城 揚州 鎮江 泰州:杭州 寧波 溫州 紹興 嘉興 台州 湖州 舟山 金華 是中國經濟體系。如今振興東北。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 未來又是中國一大經濟體系
E.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哪裡
現階段,中國經濟的重心應該是,經濟內容轉型升級,資本戰略重大調整,由此帶來了,產業的取捨,供求關系的重塑,也含有利益集團的整理,收入分配的合理改革,民生領域的完善需求。
具體說,個人覺得,應在保留部分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科技戰略領域,農業依舊堅持以我為主;資本經略向海外拓展,形成人民幣支付的世界潮流;形成牢牢掌握經濟命脈,穩固資本收益,各方共同促進,各取所需,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世界經濟新形勢。
國內重點是經濟發展的公平,伴隨國家發展階段而來的產業新的布局的形成,必須適應這個形勢,形成緊迫感,釋放房價壓力,將錢投入到有價值的行業和民生領域,通過政策及操作,引導經濟朝著公正、競爭有序的道路上發展。
F. 什麼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動力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科技創新而且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中國重要作用,從某些意義上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崛起都是需要科技創新來推動的,因此更應該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綜合國力,這才是經濟快速崛起的根本,要從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3,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來源於好的政策,政策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其實不得不說,是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經濟發展確實有很大的因素制約,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好的政策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動力,在新時期國家更應該增大科技創新投入,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為經濟實現下一個新增長創造源動力。
其實對我們來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源動力來自於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動力,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政策,良好的國內外形勢,才是維系經濟良性發展的根本。
G. 中國的經濟是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經濟學理論認為勞動、資本和技術都是經濟發展的源泉。中國過去三十年把世界上最廣大的勞動人口積極性調動起來,中國的廉價勞動在世界上非常具有競爭力;中國擁有世界上前列的儲蓄率,就是不差錢,鐵公基創造了巨大的GDP;中國靠市場換取了大量技術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但就這三項基本要素,中國的經濟至少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體制上再解放一下,那就更不得了了。但是如果改革停滯不前,中國接下來幾年乃至幾十年可能會陷入經濟增長極慢的中等收入陷阱中。
H. 中國的經濟核心是什麼中國發展重地是哪裡
中國的經濟核心有三點,在這里我以GDP的增長來給你分析:
【一、政治與經濟結合 國家投資確保GDP高增長】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稱為拉動中國GDP的三架馬車。而投資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政府。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10年,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場化、半計劃經濟。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向是由當地官員謀劃,各地官員的業績考核中,GDP發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標。
在這種機制下,各地的經濟發展往往是由當地行政官員掛帥,人力、財力、物力層層響應,如各地大建工業園、大搞房地產,而這些都是帶動GDP增長的重要力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規模擴張,往往忽略了社會效率和利潤,老百姓很難直接從中受益。
國家層面上,大搞基礎建設,如投資兩萬億大建高速鐵路。而據專家測算,修鐵路每投入一塊錢,可以拉動產業鏈形成5.7元的GDP。而兩萬億的投入,可以拉動11.4萬億的GDP。但是,從老百姓的層面講,國家修鐵路,除了增加部分就業,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未因此提高,相反要為比飛機票還要貴的高鐵車票買單。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參與高鐵建設的官員和商人。近日,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被中紀委調查,而有媒體稱其涉及高鐵腐敗,並傳其受賄10億元。
【二、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國家資源】
中國GDP高速增長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存量資源。
中國的13億人口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出口商品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廉價勞動力。出口使得大量外匯流入中國,貿易順差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但是,通過廉價勞動力而拉動經濟的模式,雖然使國家變富,但底層勞動者的待遇卻很低,富國的同時,並未富民。
此外,中國GDP的增長還建立在大量變現存量資源。中國的礦產、物產資源豐富,而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的存量資源被過度開發用於出口套現成外匯或者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以煤炭為例,中國的煤炭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國的煤炭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卻是世界最快。有報道稱,遼寧的煤炭資源僅能維持20年開采。本來留給子孫後代的資源就這樣為了拉動經濟的發展被嚴重透支。再以稀土為例,多年來,中國以佔世界37%的稀土儲量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應。在1996年至2009年間,中國的稀土儲量減少了37%,僅剩2700萬噸。即使在實行稀土出口配額緊縮的2010年,中國的稀土出口仍高達39813噸,超額31.6%。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擁有全球13%的稀土儲量,俄羅斯擁有全球19%的稀土儲量,而這兩個國家的開采量均為零,他們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進口。
【三、房地產驅動GDP 透支百姓消費能力】
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架馬車是消費。而很多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被房地產提前透支。隨著各級政府大搞土地財政,房價飛漲,房地產也早已成為驅動中國GDP增長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價透支了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幹了小兩口及雙方父母共3個家庭。而房貸則使得買房人在今後長達20年的時間內要為還貸勞作。
高房價套牢了一批買房的百姓,而沒有買房的百姓則要繼續攢錢買房或者為教育、醫療這另外兩大主要消費支出存錢。中國的富人們雖然有錢消費,但他們似乎更熱衷於對國外的GDP發展做貢獻,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國的富人買走。
消費能夠拉動GDP的增長,但中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通過出口和投資這另外兩架馬車拉動經濟。當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口受到到影響,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經濟,而台灣更注重通過消費的形式拉動內需,當地政府直接向全體百姓每人發放了3600元消費券。
中國的發展重點在:【百姓增收,富民強國】
貧富分化嚴重就不用再說了,要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強國和富民的雙重目標,中國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提高GDP的質量。
首先,需要將主要依靠國家投資拉動GDP增長轉變為通過消費拉動投資,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其次,必須改變分配體制和方式。分配體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問題,而是所有制問題和特權問題。實現公平分配,自然能夠帶動消費結構變化,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變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資源。中國是資源大國,但平均到13億人民身上卻是資源窮國,資源屬於所有人民,國家不能為拉動GDP增長,縱容過度甚至破壞式的開發資源,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拉動經濟增長。
強國之道在於富民,不能只重視GDP的增長而忽視富民,一個人民貧窮的國家,即使國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強。正如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議,"十二五"期間,中國應重點關注如何解決富民、解決分配不公等問題。
I.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動力來自哪裡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動力來自以下幾點:
1、一是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2、二是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
3、三是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
4、四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9)中國經濟發展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召開座談會,就中國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四個「沒有變」的科學歸納,為我們應對挑戰,把握未來確立了信心。
1、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7%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在目前世界上仍屬較高增長水平。
同時,伴隨著7%經濟增長率的是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收入增長略高於經濟增長,就業保持在5%左右。
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有利於改善市場供求關系,緩解資源環境和物價上漲壓力,把工作著力點放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由此顯示,中國經濟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大格局。
2、經濟韌性好是因為經過改革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較為厚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形成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潛力足是因為我國經濟有著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投資前景,在外部環境持續疲軟情況下,內需將繼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迴旋空間大是由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面積廣、區域差異大、消費層次多等因素決定的。
3、一是新型經濟彰顯市場動力,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仍處於加快發展過程之中,並與信息化高度融合,創造出新動力。
二是國家戰略增添市場活力,「一帶一路」戰略全面推進,將帶動沿線地區經濟全面布局,實現區域經濟高層次、高起點開放發展。
三是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潛力,我國經濟正由勞動力、資本、資源三大要素投入,轉變為創新驅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4、從三大產業分析,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分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
由此可見,產業轉型、結構優化、層次提升,都將使中國經濟持續保持穩中求進的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