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
一、社會環境因素
1、社會政治環境
社會政治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狀況,以及社會法制的完備程度。現在的社會環境為各種人才成長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環境看起來不容樂觀,我們應在分析好社會現狀的基礎下,有針對性的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2、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具有決定性作用,制約著就業的數量和質量。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會使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大起大落,影響到大學生職業方向的發展與選擇。
3、社會文化
① 教育狀況
社會整體的教育狀況通過影響行業的發展,進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和未來職業發展前景。
② 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狀況和社會風俗習慣既影響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也影響著大學生們個人的職業選擇。
4、職業選擇的社會環境評價
職業的社會評價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成為不自覺的考慮因素,尤其是我們對某種職業缺乏深入了解與切身感受時,社會評價作用會格外突出。二、家庭因素
大學生職業選擇深深的融入了家長的意志。家庭作為大學生的後盾力量,對其職業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尤其當子女在職業選擇道路上猶豫不決並尋求幫助時,有些大學生被引入了父母正從事或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續或家庭的代表,他們的使命是實現父母的理想。三、個人綜合素質
1、性格
① 個性
個性作為一種潛質,在心理潛能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性格、氣質是個性中的穩定因素,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乃至職業成功發揮著持續作用。
② 興趣和想像力
興趣會為職業選擇提供強有力的驅動力,為職業成功奠定前提。大學生選擇與自己興趣相符的職業,其勞動生產率比不相符的勞動者要高40%。豐富的想像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指路明燈,是心理潛能形成的介質。
③ 個人信念
個人信念在心理潛能的形成過程中起類似「精神支柱」的作用。
④ 意志力、自我調控能力和自我意識
個體意志力為心理潛能的形成和開發提供強大的動力基礎。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必要條件。自我意識在某人的一生不斷發展中起著導向、控制和監督教育的作用。
⑤ 需求和自我激勵的能力
需求和正激勵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動機因素,負激勵對其有負面影響,但對於個性很強的主體來說,更能起到動機的作用。
2、個人能力
在職業選擇中,能力因素則起到了定位器作用。
3、個人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本原因素。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對精神實現型職業有強烈嚮往,僅僅在於價值觀結構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職業選擇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㈡ 經濟影響就業的因素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出現,與經濟增速減緩有關,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有關;與農民工在農業之外求職再不用「舍近求遠」有關;與農業本身吸引力的增強有關;與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協調有關;也與我國人口變動與勞動力供求狀況有關。可以說,「用工荒」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職業培訓和中介機構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1、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減弱
就業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據測算,每億元GDP容納的就業量,第二產業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後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十年來單位GDP增長拉動新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7.7%,處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但已連續兩年低於8%的水平,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變緩,下行的壓力短時期內還難以改變,用工整體需求下降,進而極大地減少了由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就業需求量的增加,影響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復甦減緩,直接影響著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我國的對外貿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業發展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為維護競爭優勢,各國多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後危機時代我國外部經濟發展環境比較復雜,對我國外部經濟拉動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2、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影響到就業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調整夕陽產業和淘汰落後產能時,要對涉及職工的轉移安置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4、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導致勞動力流動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如在東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30元左右。區域就業形勢差別明顯,東部地區求職人數同比出現大幅下降。隨著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
5、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導致供求雙方難以對接
從2009年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調增幅度為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調查反映,當前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工短缺。
6、人口結構變化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我國正在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開始減少,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學生將占據一半左右的水平,農民工總量特別是跨省流動農民工的增速減緩,並逐步趨於穩定。據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於2016年達到峰值,總量為9.99億人,之後逐漸下降,到2020年將下降至9.87億人。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比前期下降0.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4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推進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仍然不能彌補勞動力人數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㈢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家軟實力的增加,我國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由此可見,我國國民文化水平也越來越高,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也呈現出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高校走向社會,但是用人單位卻沒有那麼多的崗位提供給剛畢業的大學生。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這一問題。那麼,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呢?讓我們來分析分析。
1.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大學生就業與經濟發展速度掛鉤,只有經濟發展迅速,國民GDP才會相應增加,才會有更多的企業成立,相應的,就業崗位也會隨之增加。據測算,每億元GDP容納的就業量,第二產業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後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十年來單位GDP增長拉動新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
2.城市農村就業情況比例失調
現如今,我國發展迅速,我國城鎮化水平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向城鎮,准備在城裡找工作,安家落戶,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各種新式產業發展
在我國現有的發展情況下,許多落後產業逐漸淘汰,而落後產業的員工也需要安置,所以,本來少之又少的就業崗位就會變得更少,使得大學生畢業找到工作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各種新興產業興起,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由於以上各種因素,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無法更好的就業。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大學畢業生在學校中學習了一些學術性知識,無法應用到實踐中,也無法運用到工作中。這在另一方面反應了現在大學生缺少社會實際經驗,無法一畢業就是適應社會規律。所以,我們大學生自己也要多多關注社會,從實際做起,腳踏實地,才能更好的就業。
㈣ 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經濟因素2020
社會環境因素:
很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過於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時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服務社會的意識日漸薄弱。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些大學生忽視自身專業的特點和自身的優勢而追求待遇好的職業,對自身的就業觀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存在一定的偏見,首先是用人單位提高用人的標准,只注重畢業生的學歷而忽視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別歧視,很多用人單位明確規定性別要求,這就使得性別成為很多女學生就業的限制,極容易影響她們的就業觀念。
高校原因:
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就業指導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的關鍵因素。首先是高校中的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通過相關調查發現,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都不夠合理,很多課程中的內容過於陳舊,大學生的就業觀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例如有些課程中介紹求職的難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種說法並不合理。更為嚴重的是,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是在不斷提高的,因而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應該符合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並沒有從市場的需求來改變大學生課程體系。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不夠完善和全面,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並沒有落實到實處,很多大學生就業觀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並且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觀念過於落後,對學生來說沒有多大的作用,就這導致一些學生面對激勵的競爭環境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定位,從而影響到自身的就業觀念。
解決對策:
1、充分發揮社會的重要社會
首先國家要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就業政策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此來擴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的作用,採取積極的政策和措施來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同時加強對就業觀念的宣傳工作,逐漸改善嚴峻的就業情況,大力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其次就是發揮社會環境的正確引導作用,社會的大體環境會對大學生的觀念形成深刻的影響,例如可以宣傳一些優秀學生的事跡,以此來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在就業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態,切忌好高騖遠。同時就業形勢的變化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觀,因而需要引導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形成正確的了解,保持積極的心態。
2、深化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視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現如今很多高校並不重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尤其忽視了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就業觀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時候能夠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同時能夠對自身有著明確的認識,讓大學生意識到就業觀的重要性,從而為以後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備。其次就是廣泛開展各項就業觀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例如專題講座、就業指導活動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學校里提前感受就業的氛圍,同時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就業觀中存在的問題。
3、大學生對自身就業觀的調整
首先需要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這就需要學生意識到自身就業觀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對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自身的優勢有著明確的認識,同時樹立職業流動的觀念,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能夠從實際出發。其次就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就業的重要指導,也是未來發展的預計方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需要設定職業生涯的目標和制定完善的計劃,並且根據實際的就業情況進行後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後就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這對於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㈤ 請問,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方面謝謝!!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大學生就業與經濟發展速度掛鉤,只有經濟發展迅速,國民GDP才會相應增加,才會有更多的企業成立,相應的,就業崗位也會隨之增加。
2、城市農村就業情況比例失調
我國發展迅速,我國城鎮化水平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向城鎮,准備在城裡找工作,安家落戶,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
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各種新式產業發展
在我國現有的發展情況下,許多落後產業逐漸淘汰,而落後產業的員工也需要安置,所以,本來少之又少的就業崗位就會變得更少,使得大學生畢業找到工作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各種新興產業興起,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
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趨向多元形勢
就業市場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大學生就業趨向多元形勢,從《2021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發現,隨著就業市場競爭加劇及對人才要求提高,大學生群體也在調整發展路徑,越來越多人選擇繼續深造,或擁抱當下靈活就業、自由職業等多元的就業形態,拓寬自己的未來選擇。
具體看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去向,學歷越高,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越高。碩士生畢業後「單位就業」佔比達到72.1%,遠高於本科與專科學歷人才。同時,選擇「出國繼續學習」的比例也與學歷成正比,5%的碩士畢業生打算出國繼續深造。
對於專科生來說,作為應用型人才,在市場中的需求量較大,找工作這一傳統規劃並不是唯一出路。依託於專業技能和新就業形態的加持,專科生在自由職業、慢就業以及創業上的選擇均要高於其他學歷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