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創新經濟指的是什麼

創新經濟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03 19:05:40

Ⅰ 新經濟是指什麼

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除此之外,國內的一本財經雜志也叫新經濟。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 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 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新經濟的特性主要有三點。 首先,企業越來越注重將價值從有形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上。企業擴張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與舊經濟時代相比,更加註重對無形資產的利用和控制,同時也更加關注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價值。例如,Marriott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它從不自己建造酒店或擁有任何酒店實體,而只負責對酒店管理。同時像SaraLee這樣的公司,他們不僅創造品牌,更想擁有品牌,他們是品牌持有人。這類公司不僅不組織生產,同時也很少將資本投入到固定資產上,他們更加重視對品牌的管理。
其次,價值從提供產品的企業,轉移到不僅提供產品同時提供低價且高度個性化產品的企業,或者能夠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企業。例如,世界著名的DELL公司,它出售的電腦可以根據每個客戶的要求進行組裝,實現高度的個性化,同時其售價相對低廉;IBM則為客戶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們有一整套的流程,可隨時為客戶解決各種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並且接受客戶的各類咨詢。
最後,企業可以方便地通過數據管理來降低成本,這也是新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性。傑克·韋爾奇過去常常在他的營銷人員會議上說「改變或者滅亡」,對於一個GE人來說這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做法,但是確實行之有效。現在他常說的則是「擁抱網路,不只是一個網頁」。要擁抱網路,而不只是給出一個網頁,意味著擁有一個網頁並不表示已經實現了網路化,網頁只是網路營銷的基礎。

Ⅱ 新經濟是什麼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
拓展資料
1、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弱化。
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經歷了二戰後罕見的持續高速增長。在信息技術部的領導下,自1991年4月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4%,失業率從6%下降到4%,通貨膨脹率也在不斷下降。排除食品和能源,1999年美國消費品的通貨膨脹率僅為1.9%,是34年來的最小增幅。
3、「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1996年12月30日《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是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術革命和以信息技術革命為驅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新經濟是信息化帶來的經濟和文化成果。新經濟的特點是低失業率、低通脹、低財政赤字和高增長。通俗地說,新經濟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經濟。
4、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上,李克強在主旨演講中介紹了「新經濟」的主要內容。李克強表示,各國應順應全球新技術革命大趨勢,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經驗,促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特別是青年人才培養,以綠色能源推動「新經濟」發展。環保、互聯網等重要內容,占據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提升產業和經濟競爭力。
5、政府工作報告起草小組的成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新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技術和新格式如「互聯網+」,及其增長速度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支持就業,幫助服務業加快發展。新經濟崛起後,將為傳統動能的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Ⅲ 創新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1.從生產函數出發, 研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變化實現的新組合。其創新概念堅持了發展的觀點,強調了實現創新的新組合是通過小步驟地不斷調整從舊組合中產生的。
2.提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循環性。
3.提出創新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創新者、模仿者、改進者互相競爭和蠶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創新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熊彼特在經濟學領域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將創新和企業生產聯系在一起,強調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創新經濟學理論的最初體系,為後人繼續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論基礎。其追隨者把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發展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分支:以技術變革和技術推廣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經濟學;以制度變革和制度形成為對象的制度創新經濟學。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許多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長達20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西方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並將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相聯系,從而出現了技術創新理論。

Ⅳ 經濟上的創新和社會經濟上的創新是什麼意思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為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形式化。

Ⅳ 什麼是創新經濟

[編輯本段]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產生 創新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適用於很多領域。在經濟學范疇,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創新理論。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別出版了《經濟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部專著,對創新理論加以補充完善,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內容主要包括: 1.從生產函數出發,研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變化實現的新組合。其創新概念堅持了發展的觀點,強調了實現創新的新組合是通過小步驟地不斷調整從舊組合中產生的。 2.提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循環性。 3.提出創新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創新者、模仿者、改進者互相競爭和蠶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創新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熊彼特在經濟學領域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將創新和企業生產聯系在一起,強調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創新經濟學理論的最初體系,為後人繼續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論基礎。其追隨者把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發展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分支:以技術變革和技術推廣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經濟學;以制度變革和制度形成為對象的制度創新經濟學。 [編輯本段]技術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許多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長達20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西方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並將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相聯系,從而出現了技術創新理論。 西方經濟學界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以技術進步為變數,構建生產函數進行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經濟學與統計學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以經濟部門的歷史數據為依託,通過統計學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1957年,索洛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了《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本身和「技術水平恆定」的限制加以改進,從希克斯中興技術進步出發,推導出增長速度方程,分析技術進步的作用,指出了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作的巨大貢獻。在產出增長型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技術變化項保持邊際替換率不變,而僅僅增加或減少由給定投入所能獲得的產出,索洛把生產函數寫成: Y =A\boldsymbol{f} (K,L) 其中Y、K、L、A分別代表產出、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 索洛通過對美國1909年至1949年間私營非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這段時期內,每人每小時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佔了87.5%,而其餘12.5則是依靠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據此,索洛進一步提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技術與其他商品一樣在帶來創新收益的同時,也受到非獨占性、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因素的影響,適當的政府幹預將極大地促進技術創新的進行。並建立了著名的技術進步索洛模型,專門用於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以技術創新的模仿和推廣為對象進行研究該階段的研究並不是對於技術進步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研究,而是將研究的視角轉換到技術進步的擴散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如何實現在部門間的技術擴散,是該階段研究的重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曼斯菲爾德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對模仿(某企業首先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以它為榜樣,也相繼採用這種新技術)和守成(某企業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並不模仿它,依然使用原來的技術)的研究,模仿率是以首先採用新技術的企業為榜樣的其他企業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這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如何在本部門逐步推廣,如何被其他企業相繼採用的關鍵。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試圖說明一種新技術首次被某個企業採用後,要多長時間才能被該部門多數企業採用。模仿率差別大的原因,可從技術推廣模式中對有關因素的分析和估算中得到解釋。 由於曼斯菲爾德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些純理論的假定基礎上,與現實有相當的差距,因此,他的技術推廣模式是一種理論化的模式,所研究的技術推廣是在一個部門內部的推廣。而實際上,技術推廣不單單局限在部門內部,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環境中都能夠推廣。 3.以技術進步與市場結構的關系為對象進行研究 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被更多的經濟學家所關注。通過對壟斷與競爭兩種不同市場結構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幅度的研究,經濟學家意識到:市場結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極大地制約了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從壟斷與競爭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提出了最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M·卡曼、N·施瓦茨認為,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二是企業規模的大小;三是壟斷力量的強弱。他們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預計可以獲取壟斷利潤的引誘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另一類是迫於競爭對手的威脅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他們認為,要使社會上的創新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兩類創新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如果只有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一旦企業的壟斷實力增強,足以保證壟斷利潤的獲取,創新活動就會衰減甚至停止;而如果只有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則所有企業都只想做花費成本較小的模仿者,而不願做花費成本較大的創新者。M·卡曼和N·施瓦茨的這種分析,旨在進一步論證,壟斷競爭型市場是最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 4.以國家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行研究熊彼特在其創新經濟學理論中曾經指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然而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過對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創新活動特徵的實證分析後,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功勞,它不是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國家創新系統是參與和影響創新資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為主體、關系網路和運行機制的綜合體系,在這個系統中,企業和其他組織等創新主體,通過國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動知識的創新、引進、擴散和應用,使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好績效。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側重分析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實績的關系,強調國家專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並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將創新作為國家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 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術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將創新主體的激勵機制與外部環境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繼發展了區域創新、產業集群創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論。 [編輯本段]制度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後,通過對企業環境的界定及其與組織制度動態性的研究,理論界普遍認為環境與組織制度之間是一種互動性的匹配關系,二者必須互相適應。格羅夫提出環境分析的「三維」概念,認為任何環境都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環境的動態性、環境的復雜性和環境的容量。這一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不可能去適應組織制度,為了保證企業的持續性增長,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 美國經濟學家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在1971年出版了《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一般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均衡方法,對制度創新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該理論認為,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它往往是採用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種新發明的結果,只有在預期純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制度創新才能成為可能,技術創新需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證。他們提出促成制度更新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規模經濟性。市場規模擴大,商品交易額增加,促進制度變革,降低經營管理成本,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二是技術經濟性。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增加,企業規模擴大,促使人們去進行制度創新,以獲取新的潛在經濟利益。三是預期收益剛性。社會集團力量為防止自己預期收益的下降而採取的制度變革措施。例如在通貨膨脹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工資、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實行收入指數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實際收入不因通貨膨脹而下降或不至於下降得過快過多。 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進一步把制度創新的全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形成「第一行動集團」階段。所謂「第一行動集團」是指那些能預見到潛在市場經濟利益,並認識到只要進行制度創新就能獲得這種潛在利益的人。他們是制度創新的決策者、首創者和推動者,他們中至少有一個成員是J·熊彼特所說的那種敢於冒風險的、有銳敏觀察力和組織能力的「企業家」。 第二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提出制度創新方案的階段。先提出制度創新方案,再進入下一階段的創新活動。 第三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對已提出的各種創新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的階段。方案的比較和選擇,必須符合能獲得最大利益之經濟原則。 第四階段是形成「第二行動集團」階段。所謂 「第二行動集團」是指在制度創新過程中幫助「第一行動集團」獲得經濟利益的組織和個人。這個集團可以是政府機構,也可以是民間組織和個人。 第五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和「第二行動集團」協作努力,實施制度創新並將制度創新變成現實的階段。 制度創新理論在肯定製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並不否認技術創新對於制度創新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響,從而使該理論內部因素的互動影響成為可能。技術創新不但可以增加制度安排改變的潛在利潤,而且可以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從而使建立更加復雜的經濟組織有利可圖。

閱讀全文

與創新經濟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管理專業能力怎麼寫 瀏覽:772
沒有實質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婚姻里為什麼能選到對的人 瀏覽:639
幸福大街屬於哪個派出所管轄 瀏覽:644
羅漢果如何喝才健康 瀏覽:787
幸福未來怎麼找業務員 瀏覽:693
阿圖森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92
59年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320
歐洲四大經濟有哪些國家 瀏覽:197
尤德婚姻狀況如何 瀏覽:661
從哪裡分析社會經濟 瀏覽:351
有哪些高中美女教師課程 瀏覽:882
為什麼年輕人缺乏幸福感 瀏覽:367
為什麼感覺美女越來越多 瀏覽:852
有哪些關於造字的神話故事 瀏覽:996
經歷了背叛婚姻怎麼辦 瀏覽:138
臉小女生如何讓人有幸福感 瀏覽:232
濟南市事業單位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05
美女怎麼瘦臉效果最好 瀏覽:41
婚姻包括哪些感情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