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房地產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
1.房地產資金來源結構單一,開發商自有資金比重低,房地產市場資金依賴度比較高。
2.圈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房價增長快,對民眾的心理預期比較大,住房比重偏小,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4.住房社會保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可操作性較差,門檻高、受益面窄。 5.房地產企業數量多、負債率高。
6.二手房房源沒有釋放,供給不足,市場需要規范。
7.房地產仲介誠信缺失。
8.拆遷安置補償不合理,城市房屋拆遷糾紛不斷。
9.觀念有待於改變,發達地區租價比例為40%,法國為36%,英國為34%,新加坡為30%,美國28%,這種狀況有利於人口的流動,對此適度的投資性購房具有積極的意義。
影響:
1、社會倫理
2、財富轉移
3、刺激經濟
4、經濟增長結構不平衡
5、產生泡沫
❷ 中國實體經濟與房地產經濟哪個重要
房地產經濟更重要吧,一系列的政策充分體現了穩定房價和保增長。而政府出台經濟政策肯定是綜合多方面的考量,作出的正確決策。
❸ 中國經濟為什麼要依靠房地產
房地產對經濟運行影響深遠,從經濟「三駕馬車」來看,不難發現消費、投資仍在下探,唯有受海外經濟回暖影響,凈出口超出預期。其中,消費受到房地產相關消費,比如傢具家電、建築材料等減少的影響,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2%,比6月下降了0.2個百分點。考慮到新房銷售持續下降,很難期待消費會有改善。
從投資看,構成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三個主要部分,房地產投資、製造業投資與基建投資,前二者持續下滑,目前僅僅依靠基建投資顯然是不夠的。
從已經出台的各地穩增長措施來看,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以及基建投資增長迅速,被寄予厚望。例如,1-7月基建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鐵路運輸業投資同比增速為19.6%,比上半年提升5.4個百分點;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同比增速27.7%,比上半年提升1.3個百分點;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投資增速都維持在20%以上。
但是,總體投資還是走低。1-7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7%,比上半年降低0.3個百分點,比17.5%的增長目標低0.5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6%,比上半年下降0.2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繼續下探,同比增速為13.7%,比上半年回落0.4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受 制於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而這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如此看來,未來提振內需的著力點依然是房地產市場。
對於當前房地產市場而言,新房銷售、新開工面積持續大幅萎縮,尚未看到任何轉好的態勢。例如,始於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下跌潮已經擴展到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7月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有64個環比下跌。盡管相當一部分城市已經取消了限購政策,但目前效果仍不顯著。房地產新開工保持負兩位數增長,銷售額下降也近10%,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部分城市土地流標頻發。
鑒於房地產市場與中國經濟的緊密聯系,房地產市場下滑,甚至導致刺破房地產泡沫,這對當前宏觀經濟是不利的。筆者認為,若要實現穩增長,應著重落實已有的微刺激政策,同時必須重視房地產市場走勢,從多個途徑採取措施對沖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首先,應解決住房按揭貸款「難和貴」的問題。購房限制逐步取消的效果不明顯,在接下來的樓市「金九銀十」期間,建議貨幣政策要在此之前,做好對首套房貸款可得性和優惠利率的安排,對建小戶型房地產開發貸款給予支持。
其次,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貨幣政策的實施結果看,近兩個月,新增貸款大幅減少,7月份不足4000億元。有報道稱,截至8月17日,國有四大行新增貸款投放僅為560億元,連續兩個月信貸數據低於預期,顯示寬貨幣緊信貸的情況需要改變。筆者認為,未來應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貸款,以及將全社會融資總量恢復到正常的水平。
除此之外,筆者建議,降息降准確有必要,特別是在外匯占款減少的背景下,定向降准擴圍至所有金融機構十分必要。
三是確保穩增長措施的落實。上半年決策層已經推出了諸多微刺激措施,包括加大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加快,降低企業稅負,吸引外資等等。可以發現,前期措施已經開始發揮一定的效果,未來還需不折不扣地繼續落實。即便在經濟下滑之時,也要吸取「四萬億」大規模經濟刺激後遺症的教訓,對於項目選擇要經過充分論證,但在審批環節則需要加快進度,確保穩增長與調結構兩大目標不要顧此失彼。
四是改革配套措施抓緊落實。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財稅改革的頂層設計都已經出爐,未來如果能夠切實落實,必將釋放改革紅利,對穩增長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眾多改革之中,財稅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近日國開行獲央行1萬億PSL貸款支持棚戶區改造是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但定向措施不是貨幣政策的長久之計,財政改革的加快對於彌補這部分資金短板,防止貨幣承擔准財政的功能,防範宏觀風險意義重大。
❹ 為什麼一個穩定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對國家經濟這么重要
在中國房地產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房地產的作用就相當於夜壺,宏觀經濟不行就重拳刺激房地產托底經濟。但是,為何夜壺是房地產,而不是其他行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當中佔比很高,對中國經濟具有短期內難以替代的重要性。房地產能否平穩運行,關繫到中國經濟、財政、就業和金融能否穩定。
一、房地產行業體量大,佔GDP比重高,對GDP增長貢獻大。
201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6萬億,是2003年銷售額的20倍,創歷史新高。同時,根據恆大研究院最新測算,2019年房地產業和拉動上下遊行業的增加值分別佔GDP的7%、17.2%,合計佔比2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7%、18,合計佔比25%,超過所有單一行業。而在20年前的1999年,房地產對GDP的比重為17.1%,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20年過去了,房地產經歷了幾個周期的宏觀調控,但是佔GDP的比重以及對GDP增長的貢獻不降反升,分別提高了7.3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2020年的經濟形勢本身已經較為困難,由於新型肺炎疫情的「黑天鵝」擾動,本來已經較為困難的經濟變得更加復雜。即使按照恆大研究院任澤平較為樂觀的預計,全年的GDP預計也只能達到5.4%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我們預計中央保持GDP增速達到5.6%左右的目標不會改變甚至是底線。在嚴峻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運行將是重要保證。
二、房地產投資不斷攀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大。
2019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3.22萬億,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4.0%,創20年來新高。而在20年前的1999年,房地產的投資額只有幾千億,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僅在15%左右。20年來,房地產投資額增長超過20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也增加了近十個百分點。
三、房地產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貢獻大,土地財政依賴度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分稅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以來,與土地有關的收入逐漸上升至地方政府「第二財政」的重要地位。應該說,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唯一地方政府切分比例超過一半且能自主控制的稅種。盡管土地財政有許多弊端,但土地財政切實地緩解了了地方財政的困難,有效地促進地方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建設。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2018年,地方政府房地產相關收入總計9萬億,佔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52.7%;其中5項房地產專項稅1.8萬億、房地產行業其他6項主要稅收估計0.7萬億、土地出讓金收入6.5萬億。我們可以看出僅土地出讓金收入一項在2018年就佔到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35%,這一比例較2007年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
四、房地產解決大量就業,且在居民財富中佔比大。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2018年房地產和建築業就業人數3176.9萬人,合計占城鎮就業人數7.3%。2.88億農民工中,建築業從業佔比18.6%,且建築業農民工月均收入比平均水平高13.1%。
根據海通證券估算,截至2018年末,我國居民財富中的房地產規模約為325.6萬億元人民幣,占居民總資產的70%。而金融資產規模約139.5萬億元人民幣,僅佔30%。兩者差距呈收窄趨勢,但在2015年後有所反復。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房地產是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2018年中國住房市值約321萬億元,是GDP的3.6倍、占股債房市值的71%。
五、房地產貸款在金融機構中佔比最大,影響金融穩定。
根據恆大研究院的研究,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房地產是最重要的抵押物。2018年末,抵押貸款超10萬億的上市銀行的抵債資產中,房地產佔比高達76.4%。
恆大研究院認為,無論房企項目投資還是居民住房消費,均需要信貸支持,天然具有杠桿屬性。2019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上市房企的剔除預收賬款資產負債率為59.5%;2018年居民住房杠桿率(居民住房貸款余額/GDP)為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