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參與縣域經濟開發

如何參與縣域經濟開發

發布時間:2023-03-03 05:25:00

⑴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採納哦

⑵ 如何發揮特色農業示範區作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是提高對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是擴內需保增長,培育縣域經濟新優勢的認識。當前,我省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的態勢和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東部地區「農業城鎮」由農民來投資、融資或合作開發建設的經驗,南方旅遊地區許多小城鎮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的經驗,國內一些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為我省在避免資源性城市建設已走過的彎路,走土地節約、資源循環再生型的建設和發展路子,完善工業、貿易、文化服務體系,形成開放面向城市、輻射通往農村的經濟結構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建議在借鑒這些經驗的同時,要從當地實際需要出發做好小城鎮布局的規劃,做到規模適度,不搞「大而洋」的脫離實際開發。目前,應把發展重點放在縣城和部分條件好、發展潛力大、交通方便的建制鎮,盡快完善功能,培育新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緊緊扣住以業興鎮,以鎮聚人發展方向,不搞一刀切、一窩風。小城鎮建設是一個經濟發展、產業多元、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過程,在建設和發展中應注意圍繞中心城市來配套發展,形成一批工業化加工企業。也可以根據地區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內引外聯,吸引資金、項目和人才的流入,創建一批企業,打造一批品牌,形成產業鏈條。應加大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的力度,靠龍頭帶農戶,將農業產業鏈條做粗、做長,由小城鎮向農村輻射工業文明,提高農村生產水平,抵禦農產品市場波動和交易風險。在此強調要注意小城鎮建設的合理布局,引導和推進理性的人口遷移,按照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在二、三產業,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在一個地區的優化配置,並通過產業的開發,完善中心城鎮設施的綜合性配套,加快人口的聚集,使城鎮成為一定區域內的經濟中心。

三是全面提高小城鎮規劃水平,突出特色。建議我省加強小城鎮的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以縣域城鎮規劃為切入點,協調產業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使農村人口和產業呈現合理分布,避免無序的、均質的空間結構。要編制出每一個小城鎮以工業園、農業園、居住小區為重點的控詳規劃,加強與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的鎮(鄉)村道路、供排水系統、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從實質上改善農村地區設施嚴重不足的落後面貌,進而增強小城鎮擴大就業和聚集人口的產業帶動和生活服務能力。

四是打破小城鎮發展的制約瓶頸,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建設中的市場機製作用,以市場為主導,合理配置建設資源。進一步疏通資金渠道,設立、落實各項村鎮建設專項財政補助;金融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格局。調整對小城鎮建設土地的供給政策,搞好耕地佔補平衡。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向小城鎮傾斜。深化現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取消對農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引導剩餘勞動力合理流動。要以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小城鎮建設,在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思路上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試驗,實現體制創新。大力提倡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綠色建築上,即讓房屋與自然很好地結合起來,打造宜居房屋、宜居環境、宜居生態。

五是大力發展小城鎮社會事業,切實提高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的素質。建立並完善小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就醫、住房、上學、法律援助、計劃生育等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非學歷職業技術教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展文化事業,改造農村鄉鎮文化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個體素質,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人,讓農村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發展縣域經濟的帶頭人。
一是提高對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是擴內需保增長,培育縣域經濟新優勢的認識。當前,我省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的態勢和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東部地區「農業城鎮」由農民來投資、融資或合作開發建設的經驗,南方旅遊地區許多小城鎮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的經驗,國內一些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為我省在避免資源性城市建設已走過的彎路,走土地節約、資源循環再生型的建設和發展路子,完善工業、貿易、文化服務體系,形成開放面向城市、輻射通往農村的經濟結構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建議在借鑒這些經驗的同時,要從當地實際需要出發做好小城鎮布局的規劃,做到規模適度,不搞「大而洋」的脫離實際開發。目前,應把發展重點放在縣城和部分條件好、發展潛力大、交通方便的建制鎮,盡快完善功能,培育新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緊緊扣住以業興鎮,以鎮聚人發展方向,不搞一刀切、一窩風。小城鎮建設是一個經濟發展、產業多元、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過程,在建設和發展中應注意圍繞中心城市來配套發展,形成一批工業化加工企業。也可以根據地區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內引外聯,吸引資金、項目和人才的流入,創建一批企業,打造一批品牌,形成產業鏈條。應加大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的力度,靠龍頭帶農戶,將農業產業鏈條做粗、做長,由小城鎮向農村輻射工業文明,提高農村生產水平,抵禦農產品市場波動和交易風險。在此強調要注意小城鎮建設的合理布局,引導和推進理性的人口遷移,按照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在二、三產業,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在一個地區的優化配置,並通過產業的開發,完善中心城鎮設施的綜合性配套,加快人口的聚集,使城鎮成為一定區域內的經濟中心。

三是全面提高小城鎮規劃水平,突出特色。建議我省加強小城鎮的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以縣域城鎮規劃為切入點,協調產業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使農村人口和產業呈現合理分布,避免無序的、均質的空間結構。要編制出每一個小城鎮以工業園、農業園、居住小區為重點的控詳規劃,加強與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的鎮(鄉)村道路、供排水系統、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從實質上改善農村地區設施嚴重不足的落後面貌,進而增強小城鎮擴大就業和聚集人口的產業帶動和生活服務能力。

四是打破小城鎮發展的制約瓶頸,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建設中的市場機製作用,以市場為主導,合理配置建設資源。進一步疏通資金渠道,設立、落實各項村鎮建設專項財政補助;金融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格局。調整對小城鎮建設土地的供給政策,搞好耕地佔補平衡。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向小城鎮傾斜。深化現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取消對農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引導剩餘勞動力合理流動。要以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小城鎮建設,在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思路上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試驗,實現體制創新。大力提倡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綠色建築上,即讓房屋與自然很好地結合起來,打造宜居房屋、宜居環境、宜居生態。

五是大力發展小城鎮社會事業,切實提高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的素質。建立並完善小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就醫、住房、上學、法律援助、計劃生育等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非學歷職業技術教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展文化事業,改造農村鄉鎮文化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個體素質,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人,讓農村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發展縣域經濟的帶頭人。

⑶ 論述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

論述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

[ 論 文 摘要] 農業是縣域的基礎。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經濟的根本出路。河南省縣域經濟已形成推動型、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產業集聚型、勞動經濟型、農業產業化推動型、開放帶動型等模式。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開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化進程。

[ 論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聚類分析;發展模式

河南省縣域經濟單位共有108個,包括20個縣級市和88個縣。全省國土總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縣域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0.7%。縣域人口為8122萬,佔全省人口總量的85%左右。從GDP來看,全省108個縣市的GDP佔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縣域經濟的聚類分析

河南省有108個縣市,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將所有縣市進行分類,便於更好的分類指導縣域經濟的發展。將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存款余額、人均投資、工業佔GDP的比重、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七項指標作為變數進行快速聚類分析。利用歐氏距離公式:EUCLID=■

K表示每個樣本有k個變數;X■表示第一個樣本在第i個變數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個樣本在第i個變數上的取值。

1.結果

第一類:11個縣市。包括義馬市、鞏義市、長葛市、沁陽市、堰師市、新密市、新安縣、新鄭市、榮陽市、林州市。

第二類:27個縣市。包括桐柏縣、獲嘉縣、陝縣、輝縣市、淇縣、孟州市、寶豐縣、西峽縣、舞鋼市、中牟縣、靈寶市、汝州市、臨穎縣、伊川縣、新野縣、許昌縣、禹州市、修武縣、混池縣、新鄉縣、長垣縣、光山縣、永城市等。

第三類:70個縣市。包括沈丘縣、確山縣、清豐縣、寧陵縣、上蔡縣、夏邑縣、浚縣、台前縣、扶溝縣、淮陽縣、羅山縣、魯山縣、商水縣、拓城縣、范縣、祀縣、唯縣、高縣、泌陽縣、滑具、息縣、民權縣、汝南縣、盧氏縣、原陽縣、固始縣、商城縣、封丘縣、宜陽縣、葉縣、洛寧縣、汝陽縣、虞城縣、平輿縣、正陽縣、淮陽縣、新蔡縣、淮濱縣、太康縣、鄲城縣、開封縣、尉氏縣、通許縣、唐河縣、鹿邑縣、蘭考縣、遂平縣、安陽縣、孟津縣、項城市、西華縣、內黃縣、南樂縣等。

2.聚類結果分析

第一類縣工業強縣,強調工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比較靠前,這11個縣的綜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這11個縣市的總人口761.55萬,佔全省縣域總人口的9.4%,人均GDP為13224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類1.6倍、第三類縣市的3.2倍;人均財政收入378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類縣市的1.8、第三類縣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額6425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資水平3966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產業所佔GDP比重分別為7.4%、60%、27.4%。

第二類縣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資源豐富,比如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縣伊川縣、桐柏縣、禹州市、汝州市、靈寶市、永城市、輝縣市、繩池縣等;此外,第二類縣域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農產品加工有較好基礎的資源型縣和農業大縣,較容易形成產業集聚,農業產業化等。第二類縣縣域總人口1664.19萬人,占河南省省縣域總人口的20.6%。各類經濟指標高於第三類縣市,且高於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而低於第一類縣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額、人均投資水平是第一類縣市的62%、56%、58%、51%。第二類縣域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19.2:54.6:26.2。

第三類縣是集中河南省的邊緣地帶,多數經濟發展落後,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貧困縣都集中在這一類。第三類縣市在河南省108個縣市中佔得比重比較大,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測度中處於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陽、南陽、駐馬店;豫北的安陽(除林州)、濮陽;豫東的開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門峽、洛陽等所轄的部分縣市。該類縣總人口佔全省縣域的70%,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投資水平、人均儲蓄額低於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該類縣的三次產業比重為33.4:39.2:27.4。

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已形成模式

1.工業推動型

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優勢、膨脹總量、集中布局、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繼續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領跑。義馬、欒川、鞏義、新安等縣(市)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藉助工業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加速實現工業化,從而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經濟實力,如鞏義、新鄭、偃師、新安、伊川、沁陽、永城、禹州、輝縣等,大部分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一層次,基本屬於工業強縣,經濟發展水平均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均比較靠前。特別是地處豫西的新安縣,從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因為興起一個集團,帶動了一個縣的工業崛起,發展成今日的工業強縣。

2.非公有經濟推動型

非公有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充分發揮各縣域的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各色各樣的非公有經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突出縣域特色,以此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長葛、鄲城、遂平、 澠 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相當好,基本上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二層次,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區位優勢。例如,長葛在河南縣域經濟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產業,是全國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農機配件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還有黃河旋風、眾品食品、森源電器、奔馬機械等知名品牌。

3.產業集聚型

產業集聚模式特別適合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縣域,突出地方經濟特色,集中布局產業,如長垣、偃師、長葛、林州、濮陽、虞城等縣市,根據產業集聚理論,發展各類特色的產業集群。例如,長垣縣在“零資源”上逐步發展,從“點狀經濟”發展到“塊狀經濟”,形成了起重機械等為主產業集群。產業聚集效果非常明顯,現已建成年產26萬台起重機、165萬台起重機配件生產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噸位起重機佔全國市場份額60%以上。偃師市跨產業聚集和工業強縣兩大類型,有力的突出的.產業聚集的“塊狀經濟”。

4.勞動經濟型

處在河南省的邊緣地區以及貧困山區的一些縣域,經濟發展比較落後,一般分布在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三次產業和第一、二兩個層次的縣域相比均比較薄弱,但是這些縣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比如固始、新縣、柘城、淮陽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屬於經濟發展落後的農業縣。為了改變貧困命運的固始人遠走他鄉,因此成為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縣,成為河南勞務輸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創業,現在固始的房地產業、服務業、醫療衛生業等均由這部分人支撐。

5.農業產業化推動型

這個模式比較適用於農業大縣,潢川、淇縣、鄢陵、尉氏、湯陰、延津、正陽等縣市,這些縣市基本都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等各項指標都落後於一、二兩個層次。這些農業大縣要,最終還要靠農業產業化。一方面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另一方面改變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農業規模化和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強縣的道路。例如,尉氏縣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有74個,資產總值達到18.9億元,帶動26.8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此外花卉縣鄢陵縣全縣花卉面積達52.4萬畝,擁有各類花木園林612家,花木產業年產值達22億元以上;畜牧業發展迅猛,品種結構優化,逐漸形成規模養殖。

6.開放帶動型

立足本地特色,優化環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開放謀發展,以發展促開放的互動格局。許昌2003-2007年,出口創匯總額達7.1億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在全省縣市中連年保持領先地位。以瑞貝卡發製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發製品,出口額佔全縣出口總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總額達14483萬美元,2007年出口額達16903萬美元。目前許昌縣產品出口市場已拓展到英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歐盟、東盟和非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河南省發展縣域的對策

1.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

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增長點,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對增加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相對來說比較強,比如東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經濟具有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等優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長葛、鄲城、遂平、 澠 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比較好,但遠遠不夠,河南省要放寬准入政策,要積極引導扶持。落實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優惠政策,創造公平環境,為民營經濟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加快城鎮化建設

河南省經濟水平比較落後,經濟基礎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城鎮化就是人口向城鎮的集中的轉變過程。農村城鎮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城鎮化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河南省城鎮化建設步伐,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資金上支持。縣域應充分利用財政的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且加強縣城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帶動作用。部分縣市或城鎮,可結合自身的條件,建立園區,引導企業城鎮集中,把產業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努力形成集聚效應。

3.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化進程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根本出路。對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調整農業結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各縣域的條件和資源優勢,發展並做大把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規模,例如“花木第一縣”鄢陵縣,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發展格局。此外,還要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低效問題,這就要求對農產品從簡單加工到深度加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

4.積極開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是一大重要貢獻。針對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情況,積極發展勞務經濟,變人口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務工人員素質,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農民文化、技能等實際情況,開展了服裝、針織等專業培訓,用規模化方式組織農民工輸出,實施勞務輸出產業化經營,這樣為河南經濟總水平提高貢獻力量。位於河南豫南的信陽各縣市,在河南剩餘勞動力轉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縣,全縣36萬人中,農村人口28萬,靠勞務經濟富起來的就佔了四分之一。新縣近年來,2009年,在危機的背景下,新縣勞務輸出就7萬人。先後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新縣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段麗娜.促進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C].西北大學碩士學位,2008
介翔.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探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李亞閣.河南省縣域經濟分類和發展戰略研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劉俊傑.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出版社,2005-10
楊蔭凱.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縣域經濟發展的出路與思路[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縣域經濟發展對策淺析[J].經濟研究導報,2009(34)

;

⑷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科學發展觀是新形勢下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來發展。淄博作為一個正處於加速轉型時期的老工業城市,要把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作為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機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層次,扎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始終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始終把節能降耗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牢牢抓住不放。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針對我市傳統的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的現狀,牢固樹立新資源觀,把我市現有產業鏈中大量的中間型、原料型產品作為下一步加快發展的新資源,通過拉長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業已形成的龐大的存量資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產業布局、優化所有制結構等措施,注入優質增量,提高技術含量,搞好資本運作和品牌運營加以盤活,形成有效積累,夯實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突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講,產業特色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要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比較優勢原則,立足各區縣發展基礎和潛在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著力構建特色明顯、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區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把握好工業化進程,突出抓好「三個一批」,培植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大力繁榮發展服務業,有規劃、有重點地推動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目前,我市各區縣擁有國家批準的經濟園區12個,要引導區縣搞好園區產業發展定位,大力培育園區的差異性優勢,把園區建成有特色、有實力、有後勁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繼續抓好經濟強鄉鎮、強村居和強企業建設,努力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培植更多的區縣域經濟強勢增長點。

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發展區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必須擺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實施「陽光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以「水、電、路、醫、學、氣」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安全和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不斷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盡快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擴大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探索建立健全農村養老、失地農民保障等制度。以「一池三改」(即建設戶用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為重點,推動農村生態建設。三是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作為組群式發展的城市,淄博以城帶鄉的作用明顯,我們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科學編制和實施村鎮發展建設規劃。在城市近郊、重要經濟帶沿線,選擇部分有產業依託、區位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鄉鎮,整建制推進城鎮化,使其成為繁榮農村、服務農業、聚集農民的重要載體,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切實改善農村面貌。

四、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發展是增強區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緊緊抓住發達國家和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資本轉移的機遇,優化招商載體、改進招商方式,切實搞好項目策劃包裝,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堅持把招商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與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結合起來,提高項目准入門檻,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環保產業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項目。加強區縣域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圍繞園區產業集群培育及優勢產業鏈拉長和配套,通過資產並購、股權並購、增資擴股、上市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專業化招商。加強利用外資項目的管理和服務,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主動適應外經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大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把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作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在技改貼息、研發資金資助以及政策性貸款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著力擴大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引進產業鏈條長和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加工貿易項目,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五、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項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鼓勵就業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努力營造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全面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發展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使解決特殊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問題制度化、長效化。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醫療衛生體制和葯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村衛生保健水平,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以區縣文化中心為重點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平安縣區」建設,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六、大力優化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區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最根本的是通過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區縣域經濟自身發展活力。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理清事權,擴大區縣經濟決策權、事務統籌權和社會管理權,增強區縣域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繼續加大對高青、沂源兩個相對欠發達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深化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和政績考評制度,形成推進區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激勵機制。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要創造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積極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擔保基金,完善中小企業資金支持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成為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注重把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破解區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堅持依法行政,嚴厲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努力營造讓各類市場主體放心、滿意的創業環境。

⑸ 如何破解資金瓶頸,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礎和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縣一直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幾千年以來,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交融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縣域經濟已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六大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縣域經濟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本文在結合剖析谷城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頸制約,推進觀念創新,消除縣域經濟發展阻力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縣域絕大多數幹部群眾開始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思想觀念,但也有部分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舊」,穩重有餘,開拓不足,保守有餘,思進不足,因循守舊,創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資怕肥水外流,企業破產怕資產流失,租賃買斷怕別人發財。三是「慢」,對政策理解慢,對機遇認識慢,推動發展動作慢。四是「閉」,思想不開放,眼界不開闊,滿足於小打小鬧,不敢大幹快上。五是「懶」,不是奮發進取,而是坐等觀望,不是實干巧幹,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幹部水平低,懂傳統習慣的多,懂現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現象的多,懂經濟規律的少;懂生產環節的多,懂市場營銷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資本運營的少。有的對改革開放不僅不支持,反而妄加評說,把結構調整說成是「瞎折騰」,把企業改制說成是「敗家子」,把城市塑性說成是「圖名聲」,把招商引資說成是「大派送」。這些思想傾向與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思維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守舊,路子難走。推動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理念,確立工業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民營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自覺把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要務,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鎖定工業,在精力上聚焦工業,在責任上牽掛工業,形成談發展必講工業化、幹事業必抓工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優勢如果不大力張揚,最終會變成劣勢;劣勢如果正確引導,可能轉化為優勢。只要善抓機遇,趨利避害,銳意進取,任何條件都能大有作為。三是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既要靠自然資源,更要依賴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四是要樹立新的市場觀。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開放,資金、技術、項目全面引進。五是要樹立新的方法觀。著力實現「四個轉變」:(1)由習慣樣樣抓顧全大局向重點抓活全局轉變,變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點突破活全局。(2)由習慣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堅持以銷定產、以質定價,用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用市場規則來強化管理。(3)由習慣行政命令向示範服務轉變,大力興辦示範服務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4)由習慣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實轉變,整頓會風,倡導求真務實;力戒漂浮風,倡導實說實干;制止推萎風,倡導各負其責,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抓實干求發展。
二、突破結構瓶頸制約,推進產業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目前,縣域經濟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是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都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年來通過大力興辦工業和發展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經濟結構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業上,谷城產品真正在省內、國同人市場上堪稱名牌的只有前軸、駱駝蓄電池、棉紗等產品,而且產品結構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問題,即: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的弊端。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場份額有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各區域間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面大線廣、小而全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且多數企業關聯度低,難以形成協作能力,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上,雖然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階段性的。 結構不優,傳統種植、養殖仍然是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業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大路貨多,優質品少,農業名牌更少;農業科技水平低;區域性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對縣域經濟拉動力尚不明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經濟仍滿足於「小商小販」,缺乏辦大項目、建在企業的氣魄。為此,今後一個時期,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很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比較優勢,講求專業分工,在與國際、國內市場對接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變大而全為大而專,變小而全為小而精。具體到谷城來講,工業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場,中期抓開發,長期抓人才」的總體思路,千方百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重點培植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四大縣域特色工業板塊,進一步扶持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同步發展民營性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農業上,要堅持不懈地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取向,進一步壯大茶葉、花椒、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三產和新興三產的協調發展。根據谷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應在鞏固和提高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傳統三產的基礎上,培育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旅遊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新興產業。尤其要突破性地發展旅遊業,要加強規劃意識、加強行業管理,改善服務質量;要提高組織水平,擴大對外宣傳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外遊客和周邊地遊客,著力提高旅遊接待人次;要在開發新景點、上大項目等方面做文章。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建成全省旅遊經濟強縣。
三、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推進機制創新,注入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近幾年來,受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投入來源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投入拉動型的欠發達地區靠積累自身很弱,靠貸款銀行相繼撤走,靠扶持可爭資金有限,靠融資招商成本較高。受政策調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國家政策廣開財路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弱化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從金融政策看,金融體制改革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削弱。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少,國有商業銀行採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對縣域的信貸總幅減少,對農戶的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撤並了不少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把從縣域內吸收的大量存款轉到大中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所需的資金無法滿足。最需要投入的縣域經濟發展反而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該上的項目上不了,該搞的建設搞不成,企業在積累流動中自生自滅,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現狀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呈萎縮趨勢,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財政政策看,隨著新的財稅體制的實施,地方可用財力越來越少,加上取消財政周轉金政策,財政主要用於保吃飯、保穩定,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培植發展後勁,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日見衰弱。由於縣域經濟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輸血」能力不足,發展後勁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4年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後,留給地方都是零星的、徵收難度大的稅種,縣級財政徵收困難。再加上剛性支出逐年增長,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現行的縣級機構強調上下對口,機構人員過於臃腫,財政供養壓力大。所以,絕大多數縣級財政職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是「半飢餓財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財政收入2.3億元,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僅9279.5萬元,而財政供養人員是17518人,財政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為此,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調整和完善財政體制,按照分稅分享、向縣(市)傾斜的原則,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和省里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財政收入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強縣(市),中央、省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都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縣(市)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信用擔保公司按規定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適度擴大信貸擔保倍數;建立適應縣(市)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支持縣(市)的優勢企業、支柱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縣級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市場的辦法、運用市場的手段來破解資金投入難題。一是要著力發展項目經濟引來投資。要認真分析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選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著力盤活縣內人力、物力、智力資源,擴大開放領域,拓寬招商渠道,致力於以大招商促進大投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城鎮經濟聚集投資。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關鍵。突出發展重點,不斷提升縣城綜合功能。堅持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向縣城集中,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和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加快中心鎮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結合城鎮建設,規范工業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人才集中的「窪地」效應。 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投資。要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創業資源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一方面通過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完成產權置換,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從而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通過激活民間投資,啟動全縣大量儲蓄存款和民間資金進入民營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回投資。發展「回鄉經濟」就是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實現民富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越的環境吸引在外從事私營物業管理、商品營銷、企業生產和科技開發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回鄉置產興業。
四、突破體制瓶頸制約,推進制度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制度創新能大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中期,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辦工業的創新,使縣域經濟獲得較快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域經濟欠發達、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的地區來說,制度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應當看到,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農民戶籍制度、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然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為了有效地推進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應突出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明確新階段縣域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即要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掃除阻礙縣域經濟和工農業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整合和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二是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農戶土地使用權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創新縣域經濟組織,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採取「龍頭牽動」、「服務組織聯動」、「專業市場拉動」、「能人帶動」等方式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但無論採取哪些方式,都應堅持自願組成、互助合作,協調行動、保障利益,市場運作、民主決策,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等原則。四是要加快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推進縣域企業民營化進程,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五、突破條件瓶頸制約,推進環境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引力
由於長期得不到國家的重點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硬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山區縣經濟發展受硬環境的制約更為突出。以谷城縣為例,在硬環境方面,道路建設雖然下了很大氣力,但與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訊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很快發展,但還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與外界聯系;城鎮雖然檔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規模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水利設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庫使用日久,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薄弱;電力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夠充足;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載體,在谷城縣剛起步,基礎設施、服務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時難以形成資本、產業集聚的「窪地」效應。受硬環境影響,由於開發同樣的資源,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銷售同樣的產品,我們的代價比別人大;外商外資在利潤驅使下難進來,企業產品在環境制約下難出去,經濟外向度較低。在軟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衙門化,公共權力個人化的傾向,「吃、拿、卡、要」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招商引資,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縣域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

⑹ 縣域經濟的相關政策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對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大的難點和重點在於占國土面積93%、人口85%強的縣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鮮明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 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農村工業化,工業化水平低是絕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縣域經濟與農業劃等號。縣域經濟不僅是農業經濟,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產業,僅僅依靠農業發展不可能克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與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及縣級財政困難、農民增收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等各種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工業的迅速發展來解決。立足我市縣域現狀,著眼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引領縣域工業的發展
實踐已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富民強縣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於龍頭企業的帶動。縣域發展工業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工業發展的首要途徑是與農業結合、與農民結合,才能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實現個性特色,才能依託比較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贏家。2013年,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萬個,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25戶,占總數的0.2%。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示範帶動力不強,是我市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尚存在著做大做強的巨大潛力。
1、加大對產業化優勢龍頭企業的重組整合,形成一批競爭力更強,帶動力更大的龍頭企業集團。一是著力打造寶雞乳業「航空母艦」。據專家預測,從2013年全國900多萬噸產量看,今後乳製品還有400多萬噸的發展空間。從優勢企業規模較強的範例看,短短幾年就躍居全國乳製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團,1997年新上17條國際最先進的液態奶生產線,一舉成為亞洲最大的液態奶生產基地,僅液態奶年產量就突破25萬噸,2002年產量將近翻了一番,帶動了周圍4萬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銀橋乳業集團帶動了周邊十多個縣區,三十多個鄉鎮的1萬多戶農民致富,2001年投巨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這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足見乳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潛力。乳業作為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正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擁有乳製品加工企業12戶,佔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關山」、「得力康」、「飛天」等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具備進軍大市場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場中則爭原料、搶市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才力。這種局面不徹底扭轉,既不利於乳品加工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具體操作上,一方面瞄準液態奶的巨大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新上高標準的液態奶生產線,占據本地市場,並逐步向外擴張;另一方面,通過資產運作,使現有乳製品企業成為緊密型企業集團。在產品上,各個公司根據自身優勢,主攻一兩個拳頭產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採取相同的操作規程和認證體系;在對外宣傳上,由集團公司統一負責,使我市乳製品企業的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二是重組以糧食產銷一體化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我市東五縣已形成了用於方便麵生產的硬粒專用小麥基地,有多個方便麵生產企業,並在西北乃至全國有一定優勢。可以「熊毅武」、「世聯麵粉」為龍頭,整合華豐,華祥、建忠等企業,利用規模優勢,增強競爭力。三是以「恆興」為龍頭,整合華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產企業,使其成為帶動我市果業發展的「巨艦」。
2、立足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我市的秦椒、蔬菜、畜產品、干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在結構調整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很大,而與之相關的有影響、有實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卻很少。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的企業勢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爾羊、秦川肉牛為代表的肉類畜牧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必須依託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因此,我市應從項目儲備、媒體宣傳、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各個方面加強工作,盡快興辦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新亮點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排頭兵。
(二)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實現縣域工業新突破
工業園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點,是縣域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承接項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園區建設,實現產業的集中連片,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又利於污染的集中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壯大縣域工業,工業園區建設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我市縣域已有的五個工業園區,其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好,但客觀地看,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大項目、大產業支撐,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著力改善園區的硬環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期投入總量大、周期長、見效慢、資金籌措困難,這是制約園區建設的「瓶頸」之一,可先由市、縣財政負擔一部分,動員有關部門支持一部分,入園企業出資一部分,通過置換土地等方式來籌集,盡快實現園區硬環境的優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資是縣域工業園區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精心篩選成功率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項目,積極開展諸如旅遊節、文化節等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招商活動,廣泛參加各種形式的招商洽談會、博覽會。三要採取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導民營企業、鄉鎮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一個園區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充其量也只是個形象工程,有產業無特色,也就喪失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園區建設一方面要立足務實,防止園區成為空殼,另一方面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要在個性特徵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礎較好的縣城和中心鎮新建一批工業園。我市現有的五個縣域工業園分布於東五縣,五個山區縣還未形成明顯的工業園。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重點鎮,按照「成熟一片,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針,再新建一批工業園。使之成為帶動山區工業發展的加速器。新建工業園要科學地做好發展規劃,在規劃制定上要體現實事求是原則、突出重點原則、明確目標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要突出當地資源優勢,突出項目的載體作用兩個特點。政府各級部門要從征地、稅收等各項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協調和解決好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園區建設盡快成規模、見效益。
(三)重振鄉鎮工業雄風,壯大縣域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工業的迅速崛起,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在縣域工業中,鄉鎮工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工業當年高增長時期的市場環境、機制優勢已不復存在,鄉鎮企業這一中國農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在近幾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增長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下降、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等。因此,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鄉鎮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二次創業,是振興縣域工業的關鍵所在。
1、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不斷深化鄉鎮企業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生產過剩,鄉鎮企業的低起點、小規模、高污染,技術落後、產權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顯,必然導致鄉企發展步入低谷。從深層分析,則是受制於鄉鎮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後,使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的「國企病」充分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政企不分、產權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業難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因此,必須以產權制度為核心,採用股份制、合作制、民營化等多種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鄉鎮企業盡快成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2、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推進鄉鎮企業的資產重組。小、弱、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佔有率低是2005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鄉鎮企業要想重振雄風,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在資產重組上下功夫。小型企業要按照產品鏈,積極向大型企業靠擾,同行業之間也要從提高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戰略高度出發,廣泛開展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與協作。食品、造紙、建材等都是我市鄉鎮企業中的優勢產業,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潛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國內和國際市場大分工,敢於聯合起來「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調整結構,促進企業升級換代。鄉鎮企業普遍從「模仿」起家,沒有核心技術,加之裝備落後,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二次創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重振鄉鎮企業雄風。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從自己企業的市場定位出發,立足實際,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細分市場,選准消費群體,找准切入點,以此為目標,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強研發,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要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徹底改變作坊式生產的現狀,進而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是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鄉鎮企業要高度重視高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把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相結合。同時要做好對員工的終身培訓,鍛造學習型組織,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使我市鄉企能駕馭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真正成為立於不敗之地的市場競爭主體。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減少農民。如果大多數農民永遠停留在土地上,農業效益就難有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水平就永遠難有大的跨越。因此,減少依靠土地的農民數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轉移農民的另一重要途徑在於城鎮化。城鎮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礎設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邊際成本就越低,資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經濟主體間的交流就越多,產業間自然會形成相互銜接的鏈條,人流、物流、信息流、產業鏈的互動性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會出現以農興城、以城促農、城鄉聯動,農民不僅進得來、留得住,而且可以將城鎮的文化、科技、信息向農村擴散,更好地發揮「輻射源」的作用。我市與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與發達地區比差距更大,振興縣域經濟,就必須做好城鎮化這篇大文章。2012年這種撤鄉建鎮,遍地開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只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以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實行優勢城鎮率先崛起,達到產業、人口、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使城鎮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1、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從轉移農村人口目標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業成本遠遠高於小城鎮,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難支撐在各類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面臨的困境、社會保障支付的壓力以及現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而小城鎮與農村的天然聯系和較低的進入成本,使其成為離開土地農民的理想去處,從這一點來講,其作用是大中城市無法替代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小城鎮將在活躍縣域經濟、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經撤鄉並鎮後建制鎮的數量已達到96個,但小城鎮功能的發揮還遠遠不夠。加快小城鎮建設,一是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進行戶籍改革,加快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小城鎮的規模、功能做好科學規劃和定位,重點抓好十個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為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打好基礎。四是在山區縣要把扶貧攻堅、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滿足就業的前提下,使部分農民一步進城。
2、依託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體系
伴隨大城市建設,岐山、鳳翔撤縣設市和「一區七園」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小城市要抓住機遇,主動承接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和「城郊經濟」,大力引進大城市建設過程中轉移或外溢的產業和企業,積極開展與大城市大企業的生產合作,為其提供初級產品和零配件,實行配套協作生產,「借船出海」,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市規模,盡快成長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與小城鎮蓬勃發展的城市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鎮本身能否為進城農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在未來發展中,第三產業將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要舉措之一。我市縣域經濟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僅為21.8%,低於全市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更大,說明縣域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還相當廣闊。各縣縣城及中心鎮,要從自身優勢出發,積極發展服務於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各種服務業,特別要重視發展農副產品流通業。
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強,對技術和資本要求相對較低,與「三農」聯接緊密等特點,同時在縣域第三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市縣域的辣椒、畜產品、蔬菜、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特色產業要打開國內外市場,也必須依賴流通業的發展。各縣要根據本地實際,依託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搞好產前信息、產中科技和產後銷售服務,加快農產品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步伐,重點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1)培育幾個區域性的綜合批發市場,或有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2)擴建、改造現有批發市場,不斷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和管理的現代化程度。(3)營造品牌,培育優質名牌農產品,引導農民改變觀念,爭創名牌,以此開拓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同時要重視應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一方面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我市各縣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促進農產品跨區域的流通,搶占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面通過網路技術,為農戶把握市場信息,提供優質服務。 21世紀以來,雖然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農產品已出現市場飽和,進一步增加產量,市場已難以消化,加之入世後農產品的價格已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因此,簡單地依靠增產、提價已難以實現農民增收。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仍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特色仍不明顯,優勢產業還不成熟。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業這一縣域經濟的基礎產業得以煥發生機。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蘋果、彌猴桃、干雜果、蔬菜、中葯材等拳頭產品,擴大規模,連片開發,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形成山、川、塬特色鮮明,主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2、大力發展畜牧業。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實踐證明,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已有基礎上,做大規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區要結合退耕還林、還草,主攻畜牧業,進行無糧村、無糧鎮試點;川、塬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調整糧經飼比例,提倡在高效農田種植優質飼草,大力發展以高產奶牛為主的舍飼養殖,培育養殖大戶,以點帶面,推動畜牧業的大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我市縣域內有五個省級星火密集區,32個農科專家大院,又毗鄰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是一筆寶貴的科技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範引導,不斷擴大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終處於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興縣域經濟必須著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在廣泛引進各類高科技人才,不斷充實縣域科技隊伍實力的同時,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一要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暢、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教育培訓信息體系。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廣泛採集、加工國內外最新適用科技信息,研製開發新特優農林牧種子資料庫,運用科技成果資料庫,農林專家咨詢系統等多媒體產品,將農村、農業、農民急需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播到位,使科教與「三農」之間實現雙向直通,良性互動。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範體系。要依託專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範戶、示範村、示範鄉,形成層層有示範,處處有典型的格局。同時要加強鄉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示範方面的帶頭作用。三要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適用技術,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引進推廣農林牧新優品種、規模化設施養殖、農林畜產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新技術。
2、構建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要在鞏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農村教育和農村中小學技術滲透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職業中學招生,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教育,加快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圍繞結構調整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加大對農村專業戶、示範戶以及中青年勞動力的科教知識與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總之,要在不斷強化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形式,培養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推廣人才,普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吸納新技術的能力。
3、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農科教結合是實施「科教興縣」、「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主要途徑。農業、科技、教育部門要在各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項目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訓、科教推廣體系為手段,統籌制定計劃、安排項目、籌措資金、培訓人才,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力合作、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提高科教興農的整體效益。 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通過改革為發展增添動力,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發展注入活力。
一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二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縣級政府統籌的能力,把職能從用行政手段指揮和管理經濟轉變到用市場手段服務和調控經濟上來,轉變到營造經濟發展的環境上來。三要加快農村金融特別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許多縣級金融機構面臨很大的信貸風險,信貸資產流動性差,無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須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環境,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時建立縣級中小企業擔保機制,形成新的投融資體制。
互聯網發展
互聯網發展 :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縣域經濟是縣域頻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縣域頻道是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隆重推出的一個品牌頻道,頻道主旨是藉助中國產業信息網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以互聯網為平台,為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縣域頻道以宣傳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為關注點,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的成績,謳歌小康社會建設成就,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資訊傳播。
縣域頻道具有雄厚的新聞資源、良好的政府資源、扎實的技術資源,同時作為國家級網路新聞媒體,具有客觀真實性、媒體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縣域頻道所開辦的欄目有今日要聞、圖片新聞、熱點視頻、政策法規、記者調查、紀實專訪、聚焦三農、縣域論壇、工業園區、鄉鎮經濟、企業風采、魅力城鄉、縣域旅遊、名優產品、招商引資等,一網打開,有關縣域發展的各種信息應有盡有。
縣域頻道擁有強大的編輯和記者隊伍,既有在各大新聞媒體工作多年的老記者和老編輯,也有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同時縣域頻道還和各地宣傳部門廣泛合作,擴大和增加縣域頻道的新聞和信息來源。此外,縣域頻道擁有燈光系統和音響設備一流的演播廳,演播廳內可容納50人,精緻大氣,具備先進的無線寬頻上網設施,適合各種類型網上直播。
縣域頻道在審批後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試運營,在試運營階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國報協和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縣域頻道定於十月正式啟動開通。揚帆起航正當時,縣域頻道將在對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的報道上一領風騷。
2013年比較專業的論壇有: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

⑺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討論稿

改革開放以後,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縣域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經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出口訂單減少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縣域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要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結合,要與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各種稅費以後,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要堅定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植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服務業。只有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起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種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來進行。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小城鎮建設進行超前引導,科學規劃,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當地的優勢,以特色經濟作為龍頭。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本地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從本地區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某一產業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一是要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要分析市場,深挖需求,謀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其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並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三是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單有自身的資源優勢,而現有條件下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備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為主。鼓勵縣域內非農產業、中小規模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是非常有利的。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推進四大創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03-16 點擊: 32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外,關鍵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明晰的發展思路。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在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一流的民營經濟強縣、一流的旅遊景區」上,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上,把重點定點在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工業園區帶動、永興冰糖橙品牌、旅遊產業開發四大戰略上。一是創新發展城鎮經濟思路。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建成功能最強、生態最好、人居最佳、產業強壯、特色突出的特色工業城和現代山水旅遊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興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園區為依託,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
為主」(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落實「四不論」(不論何種形式,搞好就行;不論歸誰所有,繳稅就行;不論哪種所有制,能促進發展就行;不論級別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特色產業開發興辦企業)、「引」(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潛力辦企業)、「扶」(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工業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突破口,硬環境硬抓,軟環境抓硬,堅持「思想不通換腦子,工作不力換位子,阻礙發展摘帽子」,開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招商引資。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著力建設「一個園」(縣工業園)、「三個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大力整合金銀產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建設在全國有最大影響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開發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建成全省一流的旅遊景區。

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能,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四海,唯才是舉,廣納群賢,不拘一格選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合理流動。堅持以發展論功過,以業績定取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有為就有位,無為便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過論獎懲,以作為求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和部門包村辦實事、機關幹部「結對子」幫扶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了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行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立足優勢資源,圍繞 「黑」(煤炭)、 「白」(白銀)、
「凈」(水電)
、 「綠」(永興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煙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興財源,優化了財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政府單一投入為社會多元投入,運用市場機制籌措、公司化運作建設資金,做到了財盡其力。三是創新物力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競價拍賣、協議出讓,實現了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將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等經營權和使用權推向市場,把死錢變活錢;對戶外廣告標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進行轉讓、拍賣和租賃,把「無形」變「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了各類閑置資產,做到了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一是抓引進。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及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健全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廣泛搜集科技信息,引進當地需要、市場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託項目,引進「候鳥式」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一個項目、一個老闆,引進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大辦各類科技園區,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使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群眾認可。三是抓應用。以園區為依託,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標准化和有機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工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抓開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變,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加強校企、院企協作,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近幾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實施技改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種。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
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兼施」,力促硬環境上檔次,軟環境上水平。在硬環境上,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街道建築等,做到既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以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著力構築「園林永興」。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審聯批,特事特辦,專人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外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誠信、純朴」的人文環境,以最寬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努力打造「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營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創業主體的活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參與縣域經濟開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管理專業能力怎麼寫 瀏覽:772
沒有實質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婚姻里為什麼能選到對的人 瀏覽:639
幸福大街屬於哪個派出所管轄 瀏覽:644
羅漢果如何喝才健康 瀏覽:787
幸福未來怎麼找業務員 瀏覽:693
阿圖森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92
59年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320
歐洲四大經濟有哪些國家 瀏覽:197
尤德婚姻狀況如何 瀏覽:661
從哪裡分析社會經濟 瀏覽:351
有哪些高中美女教師課程 瀏覽:882
為什麼年輕人缺乏幸福感 瀏覽:367
為什麼感覺美女越來越多 瀏覽:852
有哪些關於造字的神話故事 瀏覽:996
經歷了背叛婚姻怎麼辦 瀏覽:138
臉小女生如何讓人有幸福感 瀏覽:232
濟南市事業單位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05
美女怎麼瘦臉效果最好 瀏覽:41
婚姻包括哪些感情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