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飛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以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為主,以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為主。因此,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相對於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說。
這一轉變看起來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涉及到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特別是涉及到權力的重新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這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困難的轉變,又是一個非完成不可的轉變。
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體制在我國確立並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
1979年,我國提出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以計劃調節為主」的方針,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思想。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的主張。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註:我國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進行觀念更新的上述過程,是在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長達14年的時間內逐步實現的。這一觀念更新的過程表明,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我國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而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體化、系統化,這就引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2000年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是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質文件,必將進一步失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註: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使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Ⅲ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更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和強有力組織保障下進行的。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改革開放的動員令,到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選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確立,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部署,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十九大報告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無不是在黨中央統一安排和強有力推進下實現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頂層設計和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強調「一把手抓改革」,對進一步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搞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他還進一步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
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沒有40年前那場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就不會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沒有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就提不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同樣,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也不可能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論斷。
因此,習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新時期開啟全面深化改革,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生產力標准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堅持生產力標准,始終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
堅持生產力標准,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群眾進行改革探索和創新。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勞動者積極性不高,慵懶散盛行,根源在於「利益牽引和物質刺激」不夠,平均主義嚴重。因此,承認並堅持物質利益原則,放權讓利,建構與物質利益直接掛鉤的激勵機制,破除平均主義,就成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邏輯支點。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是怎樣的
主要是在鄧公南巡講話的時候建立的
講話內容如下
1、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關鍵是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2、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糾纏於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改革開放的判斷標准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現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3、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4、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5、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注意培養人,按照「四化」標准選拔人才進入領導層。要反對形式主義,學馬列要精,要管用。 6、堅持社會主義信念,社會主義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這個講話完後就開始建立了
後來的國企改制是朱鎔基推動的 主要就是國企改成股份制 改掉了鐵飯碗等
Ⅵ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是什麼急急急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三是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 制,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四是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按照這一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應特別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強化制度約束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這就要求從制度上在國家規劃、計劃和產業政策的導向下,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注重統籌協調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體制創新面臨新形勢新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以利益關系調整為重點的 新階段,多數改革都涉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構建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重構利益關系格局,統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已成為順利推進改革的重要前提。其次,改革已經進入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四位一體」的新時期,必須協調配套推進政治、文化、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新。
3、力求實質性突破按照十七屆二中全會的要求,統籌兼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各項改革之間的關系,以政府轉型為主線帶動全局,以各項改革的實質性突破促進政府轉型,成為新階段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時,與過去的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新階段的改革更具系統性、復雜性、深刻性,因此,對改革的總體協調和總體設計的要求更高,也更為緊迫。在這里,相當關鍵的問題是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比如重建國家體制改革領導機構,以適應全面改革的形勢。
{作者:趙秀麗 來自:山東大學報 2009-5-13 編輯:宣傳部理論教育科 責任編輯:兆海}
Ⅶ 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若干問題和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
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優化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在《決定》指導下,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明顯加強,當然,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進展,還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
標,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要
做。
第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企改革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
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第二,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
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這就要求政府職能相應轉變,
從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轉到間接的宏觀調控上來。
第四,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由社會救助,
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組成。其中,社會保險居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