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
十八大報告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局勢深刻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
持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高新技術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
一是需求結構失衡,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
二是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勞動、資本、土地和物質資源投入。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經濟布局與資源分布的空間失衡,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區域之間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懸殊、人口季節性流動規模龐大。
四是城鄉發展不協調,土地投入邊際效率遞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民工進城既不能分享城市化的福祉又形成大量城市流動人口。
② 什麼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由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即用能源消耗來換取GDP增長,轉為可持續發展。
③ 黨為什麼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發展規律基礎上確定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轉變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付出的代價過大。自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方針以來,我國雖然已在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從總體上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更加突出,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影響短期的健康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將嚴重製約長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當前的發展實際出發,將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但這種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增加。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不穩定、不協調、不全面、不可持續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就是簡單地把增長當作發展、把增長作為第一位的追求。「增長方式」主要是就增長過程中資源、勞動、資本等投人的效率而言的。而發展方式則不僅包括了經濟效益的提高、資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內容。增長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麼辦法做大「蛋糕」的問題,而「發展方式」不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樣做大「蛋糕」的問題,而且在發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麼樣的經濟結構、什麼樣的環境代價做大「蛋糕」的問題。所以,用「發展方式」替代「增長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要求。內外需結構不平衡,國內需求結構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以及體制機制不健全,是轉變增長方式提出多年而沒有實質性進展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我國各方面條件比較好,必然成為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廠」或「生產車間」。這就必然帶來投資、工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而投資、工業的快速增長又必然帶動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資品生產的擴張及這些產業的投資擴張。加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佔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貼牌生產方式來實現。這是支撐現階段粗放增長方式的機制。因此,單純就轉變增長方式做文章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必須直奔成因,從本源上抓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等的調整,抓好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內外需結構平衡了,產業結構優化了,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發展方式」替代「增長方式」,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更強、現實指導意義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要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服務,也包括獲得清潔的水、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空間、愜意的環境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於一些地區不顧自然規律竭澤而漁式的開發,導致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退化,越來越多的區域成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空間。由於一些地區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綠色空間銳減,環境污染加劇。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快速增長和收人增加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而且也要求以盡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要求我們確定更全面、更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發展方針。所以,用「經濟發展方式」代替「經濟增長方式」,更好地體現了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需要的內容。
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國今後一個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是包括內外需結構、內需中消費與投資結構在內的整體需求結構的調整方向,是針對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的問題提出的。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更加突出,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將嚴重製約長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當前的發展實際出發,將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寓意深遠,意義重大。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國今後一個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
國內需求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1979—2005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 9.6%,其中,國內需求的貢獻率高達92.6%,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只有7.4%,即使近幾年,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91.9%。而且,我國今後仍然能夠主要依靠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人口大國尤其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加具備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的有利條件: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將為經濟增長創造龐大的消費需求;工業化進程加速,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投資需求;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將為經濟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內需空間。
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必須處理好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的關系。近幾年,我國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的貢獻率持續降低。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 38.9%。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增長並不慢。據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2000—2004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年均增長7%,遠遠高於美國的3%、世界平均的2.4%。但問題是,我國投資增長更快,從而使投資與消費出現不協調,經濟增長過多依靠資本形成;從消費領域自身來看,消費結構性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不強。這一問題,制約了經濟健康發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穩定的增長而不是短期的繁榮,必須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把經濟發展根植於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這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針對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以及三大產業之間比例不合理的問題提出的。
農業基礎薄弱,「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工業大而不強,製造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業和企業所佔比重過高;服務業發展滯後,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方向出現偏差,近年來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不僅沒有改變,反而繼續強化,進一步加重了資源環境的壓力。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2年以來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5.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02年達到峰值以來一路走低,由41.5%減低到2006年的39.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5.7%降到38.6%。
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不僅加大了資源環境的壓力,影響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於緩解就業壓力,影響經濟的穩定性。因此,必須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發展的主線,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逐步實現農業由弱變壯;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加速發展服務業,實現服務業由慢變快,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針對經濟增長中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投人的增加和簡單勞動,而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的問題提出的。
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26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生產總值的5%左右。但為此投入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卻比產出所佔比例高得多。2005年,我國消費石油3億噸、原煤21.4億噸、粗鋼3.5億噸、水泥10.5億噸和氧化鋁1561萬噸,分別約為世界消費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慮匯率因素,我國經濟增長付出的能源、資源代價過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換來微薄的利益,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我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佔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沒有一個世界名牌。美國《商業周刊》和國際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個著名品牌中,美國擁有50個,歐洲佔有38個,亞洲也有11個(其中日本8個、韓國3個),而我國卻一個也沒有。我國彩電、手機、台式計算機、DVD播放機等產品的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但關鍵晶元依賴進口。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趨勢看,還是從我國勞動力供給出現的新情況以及資源環境的壓力看,我國己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等帶動經濟發展的階段。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按照「三個轉變」的要求,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應著力完成以下帶有戰略性的重大任務。(一)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著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三)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四)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七)著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④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一)經濟社會情況
1、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根據新公布的普查結果,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這並未改變當前我國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總體現狀。我國2004年調整後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佔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5〕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2、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據有關方面報告,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8億噸上升到2000年的8.16億噸;日污水排放量在1.3億噸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萬公頃;北方河流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30%—40%),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達60%,海河達9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6〕。據世界銀行1997年統計,我國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8%。〔7〕
3、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我國農村有超過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鎮非農業中就業,城鎮每年還有1500萬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增加就業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由於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大企業,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大量佔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萬失地農民。「近幾年我國每年建設佔用耕地250萬畝到300萬畝,如果按人均一畝地攤算,就意味著每年大致有250萬到300萬的農民失去土地。」〔8〕所謂「失地農民」有相當數量的增加,這對於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產生了消極影響。
⑤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國策吧,因為中國從加工、生產型大國轉變更有競爭力的產生鏈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與優化結構。
⑥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國人均擁有資源量少、生態環境脆弱。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避免被動、爭取主動,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增強抵禦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
(兩年前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廣泛而深遠,促使世界經濟朝增速減緩、結構調整、制度重建時期過渡,國際市場需求相對收縮,世界經濟恢復需要較長時間。這場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響的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實質則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對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結構的沖擊,使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突出顯現。)
3.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勢下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4.面對世界發展的新形勢,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創造新優勢,贏得主動權。
⑦ 為什麼要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⑧ 當代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因為中國的每一點GDP增長都是高消耗、高耗能,要比國際同等水平高出一倍以上!而且現階段中國企業過於依賴外國訂單、外國需求,以人口密集、資源密集、出口淺加工、代辦等地段生產模式為主要手段。為了中國經濟能正確的發展、獨立的發展、健康綠色的發展,就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⑨ 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其實質在於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即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⑩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