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經濟發達嗎 和天津比怎摸樣 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都高嗎
福州屬於二線城市,經濟發達程度在2020年中國GDP總量排名第23位,相比天津,天津經濟比福州發達,天津是新一線城市,2020年中國GDP總量三十強城市排行榜中,天津排名11位,高於福州。
2020年福建人平均工資,其中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福州年平均工資為93513元,排名全省第二,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06倍。2020年,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分設區市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814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7%。其中,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1.45倍和1.45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幅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為:農、林、牧、漁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增長16%、10.8%和10.6%。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是國有單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29倍,年平均工資最低的是集體單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9.7%。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❷ 龍岩連城,上杭,長汀哪個縣經濟實力比較強,居民的生活水平計較好呢急用,謝謝
上杭:2011年,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4.9億元,增長14.0%;財政總收入18.7億元,增長28.9%;城鄉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增長5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2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首次超過城鎮居民。在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工業園區產值、建築業產值、礦產冶金產業產值相繼突破百億大關的基礎上,2011年又實現了城鄉固定資產投資、銅產業產值、紫金本土項目產值、市場主體注冊資本均突破百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含表外)突破200億元,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十五個國家級榮譽和品牌。
長汀:
據市統計局初步反饋,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6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52.68億元,增長22.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6.71億元,增長9.0%。
連城: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98.57億元,增長12.3%;城鄉500萬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3.6億元,增長54.1%;財政收入4.26億元,增長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億元,增長1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84元,分別增長14.1%和17.7%。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79.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3%,完成年度計劃的116.0%。
生活水平這個真不敢說,貧富差距你懂的,不過上杭有紫金會富點。
❸ 中國各省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2004年各省人均收入
各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排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29988萬人,其中:城鎮54283 萬人,占總人口的41.8%;鄉村75705萬人,占總人口的5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
根據以上數據計算:
2004年全國城鎮居民總收入為:9422元×54283 萬人=51145.4426億元
2004年全國農村居民總收入為:2936元×75705萬人=29797.4880億元
2004年全國城鄉居民總收入為:51145.4426億元+29797.4880億元=80942.9306億元
2004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80942.9306億元÷129988萬人=6226.95元
參照以上計算方法,計算2004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
2004年上海市戶籍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15749.44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位。
200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10962.74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位。
2004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10659.00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3位。
廣東省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10185.03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4位。
2004年江蘇省常住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7513.70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5位。
福建省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7348.94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6位。
天津市2004年戶籍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7102.35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7位。
2004年山東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6057.4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8位。
2004年遼寧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986.34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9位。
吉林省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505.59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0位。
2004年重慶市常住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444.19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1位。
2004年黑龍江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364.51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2位。
內蒙古自治區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033.4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3位。
2004年湖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5136.01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4位。
2004年海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981.95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5位。
2004年湖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889.71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6位。
2004年河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844.1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7位。
2004年山西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695.20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8位。
江西省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592.1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9位。
200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329.29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0位。
200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178.05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1位。
2004年四川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175.61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2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132.20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3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093.39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4位。
2004年青海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052.3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5位。
河南省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4042.42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6位。
2004年雲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3831.87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7位。
2004年陝西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3722.28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8位。
2004年甘肅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3432.62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29位。
2004年貴州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3193.91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30位。
2004年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3128.89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第31位
2005年各省人均收入
(2005年11月)
地區
調查戶數(戶)
平均每戶家庭人口(人
平均每戶就業
人口(人)
平均每人月總
收入(元)
平均每人月可支配
收入(元)
全國
54495.00
2.95
1.52
912.52
843.83
北京
2000.00
2.91
1.63
1635.95
1480.68
天津
1500.00
2.92
1.47
1092.01
1010.35
河北
2380.00
2.90
1.50
794.45
749.86
山西
1810.00
2.96
1.47
814.21
760.70
內蒙古
2420.00
3.22
1.69
744.83
712.79
遼寧
3650.00
2.83
1.41
847.99
787.13
吉林
1450.00
2.92
1.52
776.45
745.46
黑龍江
2150.00
2.83
1.32
753.61
709.04
上海
1000.00
3.01
1.55
1641.12
1479.23
江蘇
5000.00
2.90
1.42
1068.61
977.25
浙江
4150.00
2.79
1.45
1324.94
1207.57
安徽
2150.00
2.94
1.54
748.26
689.96
福建
1700.00
3.03
1.60
1058.44
964.58
江西
1280.00
2.86
1.51
708.22
678.50
山東
2800.00
2.91
1.69
957.55
883.89
河南
2406.00
2.95
1.52
751.20
708.72
湖北
1800.00
2.98
1.52
743.51
691.56
湖南
1250.00
2.93
1.46
770.06
724.36
廣東
1600.00
3.26
1.72
1261.74
1141.95
廣西
900.00
2.96
1.52
785.71
728.87
海南
600.00
3.58
1.56
682.08
633.18
重慶
300.00
3.13
1.63
896.00
826.43
四川
2100.00
2.85
1.42
709.53
656.31
貴州
1189.00
3.03
1.44
662.31
643.37
雲南
1600.00
2.95
1.33
823.22
759.48
西藏
100.00
3.41
1.70
884.07
786.37
陝西
1450.00
2.94
1.46
687.70
639.35
甘肅
880.00
2.89
1.52
795.21
743.72
青海
550.00
3.06
1.34
753.67
693.38
寧夏
950.00
2.87
1.32
755.76
702.98
新疆
1380.00
3.01
1.50
740.19
參考資料:新華網
❹ 連城縣的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在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下,生產水平低,農民主要從事單一的糧食生產,到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才3.22萬噸,畝產135公斤,人均297公斤,除交租外,實際口糧人僅150公斤左右;此外,還種植一些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養豬、牛、兔、雞、鴨之類的畜禽。人均產值為117.72元,但由於購糧和交納苛捐雜稅,貧困者居多。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運動,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到1956年全縣實現合作化時,糧食總產達到4.52萬噸,畝產達166公斤,人均佔有量320公斤。與1949年對比,總產增1.34萬噸,畝產增31公斤,人均佔有量增23公斤。
1959~1961年,由於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挫傷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使糧食連續三年歉收。1961年與1956年比,總產減1.10萬噸,畝產減33公斤,人均佔有糧食減111公斤。1961年9月,貫徹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糾正「左」的錯誤,經三年國民經濟調整,至1965年糧食總產恢復到4.76萬噸,畝產上升到178公斤,兩項均超過1956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普遍被沖擊,幹部遭批鬥,機構癱瘓,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被破壞,農業生產再次滑坡。1968年糧食總產又減至3.88萬噸,倒退到1951年水平。至1972年後,逐步恢復農業機構,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推廣矮稈良種,改進栽培技術,增加農葯化肥供應,產量逐年增長。至1977年糧食總產達7.99萬噸,畝產296公斤,比1956年畝增130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得到全面發展,1983年糧食總產達到11.09萬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此後幾年,因諸多因素的制約,糧食總產徘徊在10萬噸左右。1987年糧食總產10.70萬噸,佔地區第五位;畝產266公斤,佔地區第4位;人均佔有量384公斤,佔地區第四位;人均農業產值165.79元;人均向國家提供糧食(征糧、購糧、加價糧、超購糧四項合計)80公斤。與1949年對比,糧食總產增加2.32倍,畝產增加2.19倍,人均糧食增加30.30%,人均農業產值增加48.40%。烤煙、茶葉、水果、生豬、水產品也大幅度增加。
連城縣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紅心地瓜、白鶩鴨、花卉、烤煙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培育壯大。2013年1月至10月,累計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擔保資金4400萬,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547家,帶動農戶4.4萬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10.8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45.3%。實現「三農」綜合保險17個鄉鎮全覆蓋。實施「花卉苗木整鄉(村)推進」工程,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2.8萬畝,邁入全省花卉苗木生產大縣。連城蘭花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全國十佳花木種植企業」。地瓜干加工實現產值8億元;連城白鴨出欄324.3萬羽,連城白鴨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成並投入運行。福建連城農民創業園連城白鴨標准養殖與蛋品加工和特色國蘭種質資源庫項目基本完成。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園2013年新增投資8400萬元。連城縣獲第五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展館布置金獎、最佳組織獎,連城蘭花、毛竹分別獲市「花王」、「竹王」稱號;連城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宣和鄉被認定為「省級休閑農業示範鄉鎮」。 清朝以前,境內工業均屬於手工業范疇,其門類有陶瓷、造紙、采礦、冶煉、雕版印刷等。到民國,除在縣城增辦有一所半機化操作的印刷廠、一座發電量8千瓦的小電廠外,其餘則仍是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手工業。現代工業品全由外地輸入。故195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76.1萬元。
1952年起,將分散的個體手工業再組織起來,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創辦了縣松香廠、火電廠、印刷廠和輾米廠等工業企業,至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上升為704萬元,是1950年的9.25倍。1958年「大躍進」期間,在「大辦鋼鐵」的推動下,建立了一批工業企業,但因違反了經濟規律,在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時,大部分工礦企業被壓縮下馬。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313.31萬元,不到1957年的一半。1963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建設總方針後,工業生產有所回升,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679.89萬元,為1962年的2.1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生產管理混亂,絕大多數工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工業生產徘徊不前,到196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834.2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041萬元的25.22%,1975年,整頓工業企業,健全管理制度,生產逐步回升。並興辦了鐵廠、造紙廠、氨廠、水電站、膨潤土礦、水泥廠、北團煤礦等工礦企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79年,工業總產值達373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666萬元的38.68%,比1969年增長近4.5倍。1984年,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後,陸續辦起汽車修配廠、啤酒廠、塑料彩印廠等。各企業在改革中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擴大生產能力,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到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23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0064萬元的61.32%,比1979年增長3.29倍。全縣工業企業職工有7260人(含縣境內省地工業企業和集體工業),其中幹部880人,工程技術人員284人,工人6096人(含學徒、服務人員、臨時工),共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8個,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27個,鄉(鎮)(包括村辦)工業企業111個。
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葯產業實現產值9.6億元、增長38.4%,其中光電產業產值3.7億元、增長31.1%;海峽生物醫葯產業園開工建設,海峽光電產業園、鑫晶光電信息產業園和賽特新材料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福建鑫晶35公斤級和80公斤級人造藍寶石生長爐,分別投產70台和11台,成為國內最大的LED襯底材料供應商;賽特新材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五個重點發展的產業持續壯大。
❺ 福建十大最富有的縣
福建最窮的十大縣如下:
10、寧德古田縣
GDP 168.8億元 人均 5.12萬元。
9、泉州安溪縣
GDP 515.3億元 人均 5.11萬元。
泉州要早日迎頭趕上,變雙子星為三子星,將閩南經濟帶繼續擴大。可以加強閩台合作,互利共贏(但估計很難……)二是福州要帶著莆田寧德一起玩,形成閩東經濟帶。最後和閩南經濟帶匯合,這樣還比較要前景可言。
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晉江市、石獅市、福清市、閩侯縣、南安市、惠安縣、龍海市、上杭縣、永安市、連江縣
經濟發展「十佳」縣(市):雲霄縣、詔安縣、建寧縣、長汀縣、南靖縣、永泰縣、武平縣、長泰縣、閩清縣、連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