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積極應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新趨勢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③從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③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④新常態下,中國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3)正確認識新常態。 ①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②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後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台階,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現在我們應當適時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台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同推進,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4)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我們在宏觀調控上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②要為創新拓寬道路;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④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貳』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叄』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態」。正確認識「新常態」的特徵,對於新階段的經濟政策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之初快速發展的條件隨著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已經不復存在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已經跨過了粗放經營、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一個不創新、不深化改革就難以持續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之所以30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存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崩潰的邊緣,即「窮」,「窮」的另一方面就是產業空間很大,從事什麼產業都是新的,都可以發展經濟。加之基數小,很容易快速發展。
第二,長期的封閉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外邊的世界,特別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其他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知道了我們是後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承接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跟在人家後邊亦步亦趨地做就是最經濟的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誕生了信息產業和網路經濟。這樣的態勢使世界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興奮點,並因此使產業結構上升到了更高層次。由於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使我們大批量地承接外來產業轉移,實行大進大出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不大,勞動力「紅利」相當充分。
第五,改革開放從制度層面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們創業的熱情。
基於上述發展之初的條件,我們形成了明顯粗放的速度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方式的特點是:一是粗放經營,鋪攤子,上項目,靠投資;二是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便宜,走低價格路線;三是招商引資,模仿,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四是過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動,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賽;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在這六個特徵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動。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使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顯代價和潛在代價都是難以估量的。此外,必須指出,低價格路線是低層次的競爭路線,是與更窮的國家競爭而不是與更富的國家競爭。
二、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
現在,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做大,我們面臨著做強的新的歷史任務,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人們所講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自然放緩。這是基於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經濟增長是由創新推動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大約從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這是第一個長波;第二個長波是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的蒸汽機和鋼鐵時代;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是電氣、化學和汽車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時代。西蒙·庫茲涅茨在其《長期運動》中也做了類似分析。他們的分析揭示了經濟何以發展,即一個革命性發明和發現被用於工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成為新階段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可以擔當引擎的新的經濟增長興奮點。
第二,經濟增長速度是有一定規律的,即「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制度環境下,不受緊縮政策或擴張政策等外來因素的干擾,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和既定的條件是協調的,是既定條件下的一種均衡。「自然增長率」是階段性的,是歷史的。據此,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成為過去時,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速率,一個中速的增長速度。
第三,「新常態」面臨的任務是為已經起飛的經濟持續加油,使整個經濟在做強的過程中展翅高飛。「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是貨真價實的創新,是扎實有效的結構調整。
三、面對「新常態」的應有形態和政策設計
既然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即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
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並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
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
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其《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中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是普遍大眾創新的結果。他說,「繁榮的歷史進程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廣泛實現自主創新的結果。」他強調,「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公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開發與普及,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後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
『肆』 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宏觀地看,「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告別了過去的「高歌猛進」,進入中速增長區間,未來「七上八下」甚至更低一些的增長率可能會成為常態。而與之相伴隨,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成為常態,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利潤增速也會放慢。
適應「新常態」並不是說政府面對經濟下行可以高枕無憂,而是需要建立經濟調控的新手段,切實轉變職能,改變對經濟的過多干預,讓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比如今年推出的新「國九條」提出,遵循市場化的方式建立高效而公平的直接融資市場,將成為未來的改革重點。其中,基建投資有很大一部分將不再來自於銀行貸款,而來自於股權、債權、期權等直接融資市場,同時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未來,宏觀政策也將扭轉以往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通過結構性和多角度的「散射」,向經濟肌體定點發力——
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在繼續強調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動作為」這一新提法,除非發生諸如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企業大面積虧損、金融機構負債表嚴重惡化,央行都會有「定力」地保持住貨幣政策口徑。
在財政政策方面,財政在「去杠桿」的同時須在總體上壓縮投資規模,如增加鐵路投資和城市軌道交通投資比重,扶持小微企業和棚戶區改造,強化「三農」資金支持力度。與此同時,將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創新地方政府融資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和強化預算軟約束。
在產業政策方面,一方面著力放寬市場准入,推動服務業的擴張;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尤其是國有壟斷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競爭因素,更新低層次產業的升級因子。
與此同時,產業調整與人力資本結構同步進行。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中國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來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此舉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從依賴於勞動力數量、土地規模供應等低端要素優勢轉向勞動者素質優化、崗位創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來,以此推動新的產業結構成功落地。
當然,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不意味著放棄戰術靈活性。經濟下行,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系統脆弱性,如果不能對一些可能的風險點做出及時反應,就可能出現連鎖反應。因此,未來在戰術上還需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伍』 如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推動小康建設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國內經濟大勢呈現「兩個沒有改變」、「兩個改變」,即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怎樣適應新常態?就黨委政府層面來說,要轉變經濟工作方式,深化改革,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多依靠市場力量、運用市場的手段推動發展,讓市場活力充分釋放;就市場主體層面來說,要轉變經營發展方式,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加快從產業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生存和發展;就社會層面來說,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前進中的問題,以成熟理性的心態適應新常態,以積極向上的姿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
基於上述認識和分析,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強化風險防控為底線,繼續堅持「兩增加兩提升」的工作衡量標准,持續聚焦六大重點工作,統籌「五位一體」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全面從嚴治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深入實施「以工強市」第一方略,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事,突出「項目建設」第一抓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3.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主攻方向,因勢利導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堅持特色化發展。
4.著力激發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關鍵是實現動力的轉換,創新驅動是根本和關鍵,改革開放是活力和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