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
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⑵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⑶ 英國的經濟特點
經濟的五大特點:
1、堅持以貨幣主義為主的緊縮政策,制定並推行中期財政戰略
2、放鬆政府管制,強調市場機制,鼓勵自由競爭,以調動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
3、通過實行減稅等措施,刺激投資和消費。積極引進外資。
4、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5、改革福利制度。削減福利津貼,撤銷部分福利機構,使政府節約了大量的福利開支。
(3)英國經濟形勢下有什麼公司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其中英國的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而旅遊業也在英國的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近幾年英國經濟雖然基本上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沼澤,但其經濟復甦的腳步卻顯得十分沉重,而且其後續的經濟動力顯然不足。
而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該行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且從事該行業的人員100多萬,產值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
英國主要是以出口汽車、航空設備、化工產品和石油為主,此外,英國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其中,倫敦是世界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倫敦主要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此外,倫敦還有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近年來,英國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然是服務業。目前該行業發展迅速,而且很多投資者也非常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外商向英國投資的領域有很多,如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
⑷ 現在英國的經濟支柱有哪些
英國的經濟支柱應該是金融。英國過去的製造業雖然輝煌過,但現在並沒有出口的優勢,其它行業近年來更是不行。本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朋友參考。
⑸ 2021英國經濟現狀及地位
在經濟方面,英國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據估計,英國GDP在2021年第三季度增長了1.3%,較上一季度(5.5%)顯著下降。目前,英國的實際經濟規模較2019年底疫情前水平低2.1%。在此之前,英國央行和路透社預估該國第三季度GDP增長1.5%。英國國家統計局稱,鑒於英國進一步放鬆疫情限制和重新開放經濟,第三季度GDP增長主要來源於服務業和醫療行業。
拓展資料
一、 經濟危機
第一,供應鏈危機。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商業洞察和經濟影響報告》,在所有納入統計調查的行業中,有11%的受訪企業表示,必須尋找原材料、中間產品的替代供應商或制定替代生產方案。這其中,建築企業所佔比例最高,達25%;汽車和摩托車配件以及維修行業分別佔20%和14%。在所有行業中,7%的受訪企業表示,無法獲得所需的原材料、商品或服務,也無法找到替代供應商,這其中食品加工行業企業佔比最大。
第二,原材料價格上漲。《商業洞察和經濟影響報告》顯示,有37%的受訪企業表示,其購買的原材料、中間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漲幅大於以往正常的價格波動水平,其中報告最多的是建築和製造業企業。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將部分價格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有15%的受訪企業表示提高了10月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計劃上漲商品價格的企業數量高於此前的統計,其中批發和零售端企業漲價意願最強烈。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加息預期。英格蘭銀行上周表示,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比預期要弱,將密切關注英國政府在10月《就業保護計劃》退出後勞動力市場的狀況。11月初的議息會議上,英格蘭銀行表示,受天然氣價格上漲等影響,10月份通脹升至略低於4%的水平,11月將升至4.5%,預計在2022年4月達到5%左右的峰值。英格蘭銀行認為,為了在中期實現2%的通脹目標,可能需要在未來適度收緊貨幣政策。市場普遍認為,12月英格蘭銀行將加息15個基點,並在明年2月繼續收緊貨幣政策。
二、 堅固的倫敦金融城
二戰之後,英國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開始逐漸衰落。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爭取獨立自由的浪潮。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美國反對英法兩國對埃及的入侵,英國作為殖民大國的地位走向了終結。與此同時,美元的崛起也讓這個老牌金融強國感到了危機。倫敦金融城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決定採取行動,維護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