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展綠色經濟的區位條件
發展綠色經濟的區位條件包含地域環境體系和農業資源承載力。發展綠色經濟的地域環境體系有助於我們掌握綠色農業生產區的區位特點,使綠色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根據各種生物所適應的特定繁殖生態位來發展相應的種植與養殖業,以逐步達到綠色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目標;有助於我們看清綠色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條件與不利環境條件。
② 如何分析經濟區的區位因素
分析經濟區的區位因素核心是地理位置的要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地理位置與地位),其他的分為三大類:
第一是農業區位因素
(1)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2)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3)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
第二是工業區位因素
(1) 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遠大於產品重量的行業(如煉鐵),或原料不易運輸且容易變質的行業(如水果、蔬菜、水產等加工工業),區位盡量靠近原料產地。
(2) 能源指向。某些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能源費用占很大比重的行業(如電解鋁),區位盡量靠近廉價的能源產地。
(3) 市場指向。某些產品不易運輸的行業(如硫酸),或隨時需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行業(如日用品工業),區位多靠近銷售市場。
(4) 勞動力指向。需佔用大量勞動力並在產品成本中工資占較大份額的行業(如采礦、縫紉等),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多選擇在勞動力資源充裕和工資水平不高的地區發展。
(5) 技術指向。有些高技術工業,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對技術熟練程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特種手工藝、陶瓷等),多在有生產歷史傳統和熟練工人較多的地區發展。
(6) 環境指向。有些企業要求有優質水源(如釀酒業),或清潔幽靜的環境(如電子工業);有些污染性企業,則往往尋求在環境自凈能力較強的地區建廠。
第三是交通區位因素
(1)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2) 交通線的區位因素
(3) 交通點的區位因素
③ 區位因素有哪些
1. 主要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 地形:高度:平原適宜耕作業;山地適宜畜牧業。
坡度:大於25°不適合種植業。
② 氣候:光照、熱量(溫差)、水分。
③ 土壤: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
④ 水源
(2)社會經濟因素:
① 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② 交通運輸: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
③ 國家政策:國家對農業的干預手段。
④ 勞動力:價格、素質
⑤ 工業和農業協作:工業——機械化,土地價格。
⑥ 生活習慣、歷史因素:類型
⑦「三廢」、化肥、農葯:產量及銷售,如綠色生態農業
⑧ 農業技術、科技
⑨ 經過的城市與工業區:市場
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
(2)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 通過培育良種,改革耕作制度,擴大某種作物區位范圍。
② 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但有一定限度(考慮經濟技術、投入產出比、環境)。如:玻璃溫室、噴灌、梯田等。
3.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1)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為農業區位選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④ 區位因素包括(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各指的是什麼)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區位因素包括,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各指的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區位因素包括,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各指的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區位因素是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和功能的形成和變化的原因或條件,這些原因和條件又被稱為區位因子。
2、根據區位因素本身的性質和狀態,可分為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
3、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區位形狀、地形、地貌、地質、地殼運動、太陽輻射、氣候、水體、生物、土壤等。
4、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政策、資金、土地價格、管理、市場等;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冷藏技術、良種育種、化肥、機械。
5、此外,歷史習慣、時間也屬於影響區位的因子。
6、2、區位條件,即區位本身具有的條件、特點、屬性、資質。
7、其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
8、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
9、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10、區位因素,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
11、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
12、因為不同場所具有不同的屬性或資質,即區位條件。
13、(4)經濟區位條件有什麼擴展閱讀:工業區位因素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遠大於產品重量的行業(如煉鐵),或原料不易運輸且容易變質的行業(如水果、蔬菜、水產等加工工業),區位盡量靠近原料產地。
14、2、能源指向某些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能源費用占很大比重的行業(如電解鋁),區位盡量靠近廉價的能源產地。
15、3、市場指向某些產品不易運輸的行業(如硫酸),或隨時需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行業(如日用品工業),區位多靠近銷售市場。
16、4、勞動力指向需佔用大量勞動力並在產品成本中工資占較大份額的行業(如采礦、縫紉等),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多選擇在勞動力資源充裕和工資水平不高的地區發展。
17、5、技術指向有些高技術工業,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對技術熟練程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特種手工藝、陶瓷等),多在有生產歷史傳統和熟練工人較多的地區發展。
18、6、環境指向有些企業要求有優質水源(如釀酒業),或清潔幽靜的環境(如電子工業);有些污染性企業,則往往尋求在環境自凈能力較強的地區建廠。
19、工業區位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僅需要綜合分析多種成本因素,還要對工業在一定區位集聚的效益、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效益,以及政策、行為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20、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位因素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位條件。
⑤ 區位條件有哪些
區位條件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
區位條件是區位本身具有的條件、特點、屬性、資質。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
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區位因素,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
傳統優勢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土地資源是經濟的基礎,決定農牧產品產量的土地資源與影響農牧業的集約程度、技術傳播與市場的距離是區位優勢的主要方面。工業革命後,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出現。
由工業社會初期的自然資源、勞力、運輸優勢發展到後期的技術、市場、政策、企業關聯等優勢。知識經濟時代的區位優勢不同於傳統的區位優勢。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從理論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為何不一定是窮國,領先國家最有效的是持續發展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佔主導地位。人的流動性,尤其是掌握知識、技能的人才的流動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並吸引高科技人員就成為發展經濟、提高區位優勢的關鍵。
⑥ 經濟帶區位因素
經濟帶是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帶狀地域經濟單元。 經濟帶是依託一定的交通運輸干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並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或經濟走廊。
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和規模,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結合的程度,並且是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經濟區帶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經濟區帶已建成高度發達的地域生產綜合體;而在一些邊遠地區,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地域生產綜合體,只能稱為「後備經濟區帶」或「正在形成中的經濟區帶」。
⑦ 區位條件和區位因素有什麼區別(什麼叫區位因素)
1.區位條件是指自然資源、地理位置。
2.區位因素是指一個地區發展某一行業所具有的條件,如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交通區位因素。
3.區位因素包括區位條件中的自然條件。
4.區位因素:比如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原料、動力、市場、勞動力)。
5.社會因素(國家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
6.環境因素。
7.區位條件:根據該地工業分析該地所具備的工業因素。
8.比如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9.人口眾多(勞動力)。
10.礦產和水力資源豐富(原料、動力)。
11.水運條件得天獨厚(交通)。
⑧ 經濟區位的區位因素
如果說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那麼區位因素則是指區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在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正是各區位因素的差異,才決定各區位的優劣,從而才有區位差異。如果各區位上的區位因素相同,則各區位的經濟利益是無差異的,此時,區位差異是不存在的,因而區位研究也就豪無意義。
根據埃德加·M·胡佛的總結,一個區位的相對優劣,主要取決於四類區位因素:
(1)地區性投入:該區位上不易轉移的投入的供應情況。它具體是指存在於某以區位、難以從它處移入的原料供應品或服務等。
(2)地區性需求:該區位上對不易轉移的產品的需求狀況。
(3)輸入的投入:從外部供給源輸入該區位的可轉移投入的供應情況。
(4)外部需求:從向外部市場銷售可轉移產出中得到的凈收入情況。
在不同的區位上,上述四類區位因素不同,其區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別,從而也就決定了各個區位的相對優劣。
⑨ 第三章 經濟區位及區位選擇
關鍵詞:區位選擇
本章討論了 經濟區位 和 區位選擇 問題。
區位
是由區位主體和區位單元構成,區位因素是支撐區位主體和區位單元形成特定區位的基本元素,是區位主體進行區位選擇的基本條件。無論是靜態區位選擇還是動態區域選擇,都要對區位因素進行認真的分析。
區位選擇
就是人們選擇性地接受具有不同成本和風險的具體地點對某種收益率的承諾。
就是在某些特定區位要素條件下,為了特定的目標而進行的區位選擇過程。特定區位要素促成特定區位模式的形成,區位主體為了達到其特定目標,根據自身的劣勢,盡可能地選擇適合於它本身的合理區位。
在 運輸成本導向性區位模式 下,區位選擇遵循「理論重量」最大化法則;
在 排斥力占優區位模式 下,產品市場具有競爭性,廠商希望與對手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形成空間壟斷市場和市場勢力范圍。如果廠商的壟斷市場范圍並不固定,則在利益的驅動下,廠商總是想方設法獲取對方的市場范圍,於是制定空間定價策略,通過降價來爭奪對方的市場范圍。
霍特林模型告訴我們,在線性市場,如果產品對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大,則兩個廠商最好是選擇在中央,如果相反,則最好是各自選擇線性市場的兩端。
在 聚集力占優區位模式 下,區位選擇情形與排斥力占優區位模式下正好相反。區位主體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人為構築生產區位和市場區位的外部經濟性,聚集到一起形成合理的產業鏈,獲取生產要素的互補優勢,以及提高多樣化產品市場的吸引力。
在 勞動力導向區位模式 下,工資率空間差異和生活成本空間差異是決定勞動力流向的根本因素,此時區位主體的區位選擇應根據投入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所佔比重的大小以及生產活動對勞動力技能的特殊要求。
從生產理論研究區位選擇是本章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傳統的生產理論在廠商利潤最大化目的下只考慮生產技術和投入要素的當地成本,完全忽視要素運進和產品運出的運輸成本、以及生產集中的外部經濟性,然而現實中的空間運輸成本和生產集中的外部性恰恰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如果把空間運輸成本和生產集中的外部經濟性納入到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則區位選擇問題的重要性顯現出來了。此時,不僅要考慮基礎價格、交易價格和生產規模所決定的市場約束問題,還要考慮產品和要素運輸成本和空間距離。在實際區位選擇過程中,考慮物理權重的同時還要考慮體現生產技術變化和規模經濟性的理論權重。
就是在區位要素變化條件下,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區位選擇。區域經濟是塊狀經濟,塊狀之間總存在著非均衡力,正是這種非均衡力所決定的循環累積因果鏈決定具體區位的優劣性。區位非均衡力是 市場引力、降價引力、競爭斥力之和 ,前兩項之和稱為聚集力,後一項稱為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決定要素的流動方向。
聚集力大於擴散力時,區位主體進入該區位;反之退出該區位。
具體來說,區位主體總是希望選擇市場規模較大的區位;
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區位主體將選擇區內市場開放度較大的區位;
當區際市場開放度很大時,區位主體的生產區位不穩定,會向市場規模大的區位轉移。
動態角度來考慮某一區位的優劣,則聚集性循環累積因果鏈不斷加強某一區位的區位優勢,而分散性循環累積因果鏈不斷削弱某一區位的區位優勢。這種機制的外在表現就是有些區位不斷自我強化本身的優勢,而有些區位自我削弱本身的優勢,最終淪落為蕭條區。
⑩ 經濟區位因素包括那些
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那麼區位因素則是區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在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或稱區位因子,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區位因素分為三大類第一是農業區位因素,第二是工業區位因素,第三是交通區位因素。區位條件:即區位本身具有的條件、特點、屬性、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