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

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24 00:25:36

㈠ 規模效應是指什麼

規模效應又稱規模經濟,即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但是規模過大可能產生信息傳遞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規模效應是一個經濟學上研究的課題,即生產要達到或超過盈虧平衡點,即規模效益。

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則可以分解為這兩種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1)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規模經濟是當企業的產量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後,由於各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應。平均成本呈現下降的趨勢。流水線是規模經濟的體現之一。

與規模經濟相對應,是企業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出現各要素相互制約,平均成本上升的效應。

反規模效應指一些企業在規模擴大後出現的因為規模擴大而帶來的諸多問題,比如管理混亂、溝通不暢、人員參差不齊等問題。

反規模效應的根源

主觀上是由於企業規模擴大後,企業的管理配套沒跟上,沒有做好積極的預案和應變措施。實質上是由於規模變大後內部機構人員變得更加復雜,利益沖突和文化沖突增加,管理的執行效率下降等內部原因所致。

反規模效應的預防

每個企業都想不斷發展壯大,不思進取的公司絕不是好公司。因此企業應該不論何時都要做好應對規模擴大的准備,持續不斷改進管理措施,提高企業管理執行力,提高員工專業化水準和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擬定相關預案積極應對規模的擴大。

㈡ 什麼是規模化經營它與規模經濟有什麼區別

1、規模化經營:

簡單來說,規模化經營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時達到了一定數量的產量,這個產量的標准來自於不同部門或者產業的界定。

一般規模化經營都是適度規模經營,是在一定的適合的環境和適合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2、區別:

(1)規模經濟是指企業因擴大某種產品的生產規模或經營規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現象。而規模經濟分為生產規模經濟和經營規模經濟。

(2)規模化經營是指同一企業通過發展多種經營功能而產生的經營功能的擴大,其效果健全和完善企業組織機構,發揮企業經營的綜合優勢。

(3)規模經濟由於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業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

(2)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規模化經營原因:

1、管理優勢:

一般在小企業會發現這種現象,它的管理人員往往是身兼數職,如此做法的結果就是管理許可權不明確,以及管理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

企業規模較大,就可以對管理人員進行較合理的分工,做到人盡其才,達到較高的管理效率。此外,大規模企業也較有能力使用自動化辦公設備,從而提高管理的自動化水平,獲得較高的管理效率並降低管理成本。這就是規模經濟的管理優勢。

2、營銷優勢:

以廣告和售後服務為例,大規模的企業較有能力在廣告和售後服務上做較大的投入,獲得明顯的宣傳效果和建立較為完善的售後服務網路。

這種優勢尤其體現在產品的地域市場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企業規模較小,它的廣告投入和為客戶提供的售後服務,可能就會佔用一大筆成本。而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它不可能做好售後服務。

3、采購優勢:

批量采購可以獲得的效果:節約交易費用和高效、低成本的運輸。

4、融資優勢:

在貸款或集資時,企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是以其信用為支撐的。

相對而言,大規模的企業,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產品比較穩定,抵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強,因而資信程度也較高,它們更容易獲得借貸方或投資方的信任。實際上,多數國家的金融系統都對中小企業規定了特殊利率。

以我國為例,這個利率就比對大企業的貸款利率高三個百分點。因而中小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也會比較高。

5、科研優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規模企業的能夠投入雄厚的資金,支持科研,並且大規模生產也能使單件產品分攤的科研成本更少。相反,中小企業很難負擔對科研的投入,其單位科研成本也會比較高。

二、規模經濟特點

長期費用曲線的下降不是無限的,曲線最低點稱為最小最終規模;

隨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最終規模不斷變化;不同產業因其生產技術特性不同,工廠及企業規模經濟的利用途徑和形式亦有所不同。

現代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並沒有使規模經濟因此而喪失。而是通過產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標准化,實行「多品種、少批量、大量生產體制」,使規模經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

對規模經濟的研究,是地區工業合理布局和對某一產業在大范圍進行調整的重要依據。

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數量組合方式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和控制生產規模,求得生產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就是確定最佳生產規模的問題。

規模經濟包括部門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里,規模經濟主要用來研究企業經濟。

但作為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宏觀到微觀的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個層次的經濟規模 。

㈢ 什麼是規模經濟理論 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

兼並

兼並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並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於:通過兼並,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並,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並,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並的外在規模經濟在於:兼並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佔有率,能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產生

從經濟學說史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是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指出:「勞動生產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以制針工場為例,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針工序細化之所以能提高生產率的原因在於:分工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勞動技巧和熟練程度,節約了由變換工作而浪費的時間,並且有利於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由於勞動分工的基礎是一定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斯密的理論可以說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古典解釋。

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理論起源於美國,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產的經濟性規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1),張伯倫(EHChamberin),羅賓遜(JoanRobinson)和貝恩(JSBain)等。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大規模生產的利益在工業上表現得最為清楚。大工廠的利益在於:專門機構的使用與改革、采購與銷售、專門技術和經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劃分。」馬歇爾還論述了規模經濟形成的兩種途徑,即依賴於個別企業對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組織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內部規模經濟」和依賴於多個企業之間因合理的分工與聯合、合理的地區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規模經濟」。他進一步研究了規模經濟報酬的變化規律,即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規模報酬將依次經過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個階段。

此外,馬歇爾還發現了由「大規模」而帶來的壟斷問題,以及壟斷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破壞作用。規模經濟與市場壟斷之間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馬歇爾沖突(Marshall』sdilemma)」。他說明企業規模不能無節制地擴大,否則所形成的壟斷組織將使市場失去「完全競爭」的活力。之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針對「馬歇爾沖突」提出了壟斷競爭的理論主張,使傳統規模經濟理論得到補充。

傳統規模經濟理論的另一個分支是馬克思的規模經濟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詳細分析了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大規模的生產與協作為前提的主張。他認為,大規模生產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是近代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於大規模積聚而得到節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適於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馬克思還指出,生產規模的擴大,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目的:(1)產、供、銷的聯合與資本的擴張;(2)降低生產成本。顯然,馬克思的理論與馬歇爾關於「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的論述具有異曲同工的結果.新古典經濟學派則從生產的邊際成本出發,認為只有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企業才能達到最佳規模。

發展

美國第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0年)保羅·A·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在《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生產在企業里進行的原因在於效率通常要求大規模的生產、籌集巨額資金以及對正在進行的活動實行細致的管理與監督.」他認為:「導致在企業里組織生產的最強有力的因素來自於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從傳統成本理論觀點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在大規模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企業生產成本將不斷降低,直到實現適度生產規模.如再繼續擴大規模,則會因管理上的不經濟而導致成本增加。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哈維·萊賓斯坦(HarveyLeibenstein)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效率理論。哈維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業特別是壟斷性大企業,面臨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內部組織層次多,機構龐大,關系復雜,企業制度安排往往出現內在的弊端,使企業費用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難以實現,從而導致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企業病」.「X非效率」所帶來的「大企業病」,正是企業發展規模經濟的內在制約。

以美國學者科斯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論則從市場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對企業規模經濟做出獨到的解釋。科斯在他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交易費用的存在是企業產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認為,企業最顯著的特徵是,它是市場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以價格機制為導向的市場每組織一筆交易都要花費一定費用,即交易成本,包括獲得市場信息的成本、談判和簽約的成本、合同風險的成本等.當生產同樣產品、零部件以及工藝流程階段的人將各生產要素集中生產時,就可以減少交易數目、交易次數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換言之,如果通過「組織」並以「權威」方式來「安排」有關活動,交易成本就會得到節省。這里的「組織」就是企業;「權威」是指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內部化」。因此,企業實際上成為市場的替代物.只有當組織交易時企業內部的管理費用等於其所節約的市場交易成本時,企業的規模擴張才會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的一體化問題也做了解釋.科斯認為,當兩個或更多企業組織的交易由一個企業來組織時,便出現了一體化,企業一體化的過程就是交易活動內部化的過程.或者說,企業間關系結構的每一步變化,都和規模經濟有關.企業間合並是否成功取決於所增加的組織費用和所節約的交易費用的比較。

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AlfredDChandler)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也指出:「當管理上的協調比市場機制的協調帶來更大的生產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利潤時,現代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就會取代傳統的大小公司.」以科斯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論闡明了企業代替市場機制組織交易條件下,管理對規模經濟的貢獻.企業管理水平越高,則在相同生產條件下,管理成本越低,從而企業規模擴張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見,交易成本理論不僅是現代企業理論的核心,同時也是規模經濟理論的重要發展。

經驗總結

1.規模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通過購並活動實現規模報酬遞增的原因,必然是由於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以後,企業能夠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隨著對較多的人力和機器的使用,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能夠更合理和專業化;人數較多的技術培訓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都可以節約成本。但是隨著規模的繼續擴大,生產的各個方面難以得到協調,從而降低了生產效率,用圖形表示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

規模經濟理論實質上是規模經濟的工廠模型,反應的是投入與產出關系,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廠的技術經濟條件,體現技術規律的要求,而企業在購並的過程中並不是以產出最大化為最終目的,即使是實現了最優的投入產出比也不是企業理想中的規模經濟,因為作為一個理性的廠商,他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無論如何,生產中的規模經濟也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步驟之一。

2.理論界認為規模經濟至少包括三個層次,即工廠模型和眾多企業在局部空間上的集中而產生的聚集經濟,還有就是下文將要談到的范圍經濟。聚集經濟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現為LAC曲線的平移,外在經濟使LAC曲線向下平移,成本節約。外在經濟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改善而產生的。

何謂聚集經濟,即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呈現局部集中特徵,這種空間上的局部集中現象往往伴隨著在分散狀態下所沒有的經濟效率,產生了企業聚集而成的整體系統功能大於在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能實現的功能之和。我們把這種因眾多企業的空間聚集而產生的額外好處,稱為聚集經濟。屬於不同產業部門的眾多企業之所以會在某一局部空間上聚集,並形成聚集規模.通常也正是由於該空間點上存在著一家或若幹家核心企業,這些企業所利用的正是該核心企業給它們帶來的外部經濟好處。聚集規模經濟的存在對單個企業的規模擴張的作用是雙重性質的: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正的外在經濟時,由於眾多企業彼此都享受著外在經濟的好處,亦即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是較低的,此時單個企業並不存在規模擴張的客觀需要.而是產生了組織分化的傾向,即把企業組織內部的某些職能分化出去,通過外部市場交易來完成。反之,另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負的外在經濟(亦稱為外在不經濟)時,由於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較高,此時,聚集可能會誘使企業之間進行縱向一體化或橫向聯合,亦即產生組織整合的傾向,即企業規模將趨於擴大。

3.建立在多樣化經營基礎上的規模經濟,我們稱之為范圍經濟。企業生產所面I臨的最大制約就是市場容量不足,生產極易出現過剩。產業內的激烈競爭對企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外在壓力,迫使企業千方百計地去尋求新的花色品種、新的使用功能、新的製造工藝。企業的這種追求競爭優勢的行為是通過開展R D(研究與開發)活動來實現的,其最終結果則是形成了企業多元化經營和企業規模的擴張。但因此而導致的規模擴張必須注意購並企業與被購並企業產品之間的關聯性,這樣才能產生范圍經濟,而且許多表面上無關的產品實際上具有關聯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顯示技術,使其可以在筆記本電腦、袖珍計算器、大屏幕電視顯像技術等許多領域都比較容易獲得一席之地;摩托羅拉公司建立在其無線電通訊技術專長之上的核心競爭力,使其不僅在核心業務交換機等通訊產品中享有持久的優勢地位,而且在BP機、雙向無線移動裝置和蜂窩式電話等產品領域也遙遙領先。

以上三個理論都以購並後的生產能力為核心展開探討,忽視了有效規模是在工廠規模經濟條件下,由經營和管理等能力所決定的一個區間規模,並且受到市場的制約,利潤率的最大化不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業控制好財務結構和財務費用,還要發揮對市場的影響力,爭取價格自由等等。規模經濟最終必須以資本利潤率的形式表現出來,檢驗企業規模經濟與不經濟的最後標準是資本利潤率。以下兩個理論則涉及這方面的因素。

4.在正統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市場交易還是企業內的交易都實際上被假設是瞬間完成的,這意味著交易活動是不稀缺的,「交易費用」為零。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對這樣的假設作了典範性的突破。在這篇論文里,科斯回答了他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的問題:企業的起源或縱向一體化的原因。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科斯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這一概念的首要含意是:交易活動是稀缺性的.可計量的.也是可比較的,因而可以納入經濟學分析的軌道。企業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由於單個的私產所有者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比較優勢而必須進行合作生產。由於合作生產的總產品要大於他們分別進行生產所得出的產品之和,這樣,每個參與合作生產的人的報酬也比分散生產時更高。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的規模被決定在企業內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那一點上。相繼生產階段或相繼產業之間是訂立長期合同,還是實行縱向一體化,則取決於兩種形式的交易費用哪個更低。

5.由「木桶理論」可引出這樣的推論:一個企業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發展必須關注「瓶頸」環節,即找到最短的一塊木板,只有做長了那塊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將各項因素看成是支撐整個企業管理運作的平台,那麼各部分能力的強弱失調,必將使得整個企業管理陷入混亂之中。快速做長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內部進行,也可以在外部展開,比較而言,內部整合更為平穩。但長時間的以內部生產要素為改造重點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後,單個企業所能挖掘的資源也將逐漸枯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面對「短板子」而沒有做長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轉變思路,通過外向整合對全社會乃至全球的經營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環境上台階,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實現途徑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可以找到企業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即通過購並活動使其資產、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得到不斷下降的LAC曲線。但是LAC曲線下降到最低點以後開始上升,這說明作為特定的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適宜的生產規模受到購並後企業資產存量、管理能力、人員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產規模一旦超出了最優狀態,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在大多數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在得到規模內在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後,規模內在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會出現,所以大型企業之間的購並要考慮購並後是否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問題。中小企業要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通過購並擴大生產能力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購並需要成本。中小企業往往存在資金瓶頸,然而在存在聚集經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也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這時大可不必從事購並活動。

然而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購並行為也不例外。生產中的規模經濟未必能帶來利潤的最大化,它受到市場容量以及企業的其他能力的制約。即使實現了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如果市場容量有限,產品難以賣出,則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不斷變換產品的品種、花色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實現范圍經濟,企業可以加強研發而對產品進行不斷創新,或者購並其產品與本企業產品具有關聯性的企業。到底是自主研發還是購並則取決於交易費用,如果企業內交易費用小於市場交易費用,那麼就購並;如果企業內交易費用大於市場交易費用,則自主研發。同樣,前面所談到的聚集經濟問題,聚集經濟是由外部經濟所引起的,外部經濟的本質就是節約了市場交易費用。如果企業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惡化了,從而提高了市場交易費用,這時進行購並又有了必要,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購並實現產業一體化,從而節約交易費用並實現規模經濟。

企業的規模經濟除了受到市場容量的制約以外,還受到企業的管理能力、財務實力、市場營銷等能力的制約。很簡單,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麼過大的規模只會造成管理混亂而降低效益;營銷渠道不夠多,過大的規模就會造成產品積壓;研發能力差,再大的規模、再多的產品也提供不了更強的發展後勁,反而造成過高的退出成本;財務實力差,資金短缺,正如人會貧血一樣,規模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企業的貧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決於長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樣,企業的效率也取決於效率最差的那一環節。所以企業在購並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謹慎地進行決策。

內部規模經濟影響因素

影響內部規模經濟的因素

普遍因素:又稱技術經濟因素,決定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是指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起來的企業應該達到的規模。關鍵設備:每個大型企業的生產過程都包括許多環節,其中總有一些環節的機器設備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起核心作用,這些機器設備稱為關鍵設備。生產中各環節設備和人力的配套規模。如汽車廠:沖壓設備100萬套/年,發動機生產線50萬台/年,汽車組裝線6~10萬輛/年。組合:1×2×10~17。1地理因素;2、地區勞動力與資本供應狀況;3、地區市場規模;4、原料與燃料生產分布狀況;5、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分布狀況;6、地區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接受能力。

最優經濟規模

最優經濟規模的確定

1、根據普遍因素確定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2、公倍數原則;3、一項關鍵設備的出力原則;4、確定企業規模經濟曲線,得出隨著工廠規模的每一變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幅度;5、根據地理因素確定具體地區的工廠的最優規模。

外部規模經濟集聚類型

指向性集聚:為充分利用地區的某種優勢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同指向同產業部門集聚:基於一種區位優勢而集聚了大量相同產業部門的企業。同指向多產業部門集聚:基於一種區位優勢而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門的產業,形成產業群落。多指向多產業部門集聚:基於地區的多種區位優勢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門的企業,形成多產業群落。經濟聯系集聚:為了加強地區內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而形成的集聚,因縱向經濟聯系而形成的集聚:縱向經濟聯系是指一個企業的投入如果主要來源於另一企業的產出,那麼二者之間存在著縱向經濟聯系。因橫向經濟聯系而形成的集聚:橫向經濟聯系是指那些圍繞地區主導產業而形成的產業群體內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圍繞第二層次的產業部門還可能向外擴展形成第三層次的產業群體及其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聯系,構成一個象太陽系似的多圈層的橫向聯系系統。

發展模式

集聚經濟的發展模式

地區集聚群體的發展過程往往是從建立在地區優勢基礎上的部門開始的,以後逐步圍繞該主導部門形成縱向與橫向經濟聯系的部門。可以概括為:Exp Agl Exp』

Agl』 Exp』』… (Exp——主導部門(出口部門);Agl——集聚經濟效益;Exp』——增大的主導部門;Agl』——增大的集聚經濟效益)

影響因素

影響集聚規模的因素

1、資源條件;2、地區的經濟基礎;3、地區及地區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組織能力、城市的承載能力、政策環境等軟環境條件;4、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觀念、開放程度、生活條件、素質;5、地區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

6、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

,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擴大

聚焦規模發展模式擴大

集聚不經濟:集聚不經濟是指因集聚不合理或集聚超過一定限度導致的產品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降。

集聚不經濟產生的原因:1、因不合理的集聚而造成的不經濟: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密切的企業集聚在一起,指向性不同的企業集聚在一起。2、因集聚過度而造成的不經濟:過度集聚造成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影響整體經濟發展,過度集聚超過地區的承受能力,帶來一系列問題。

㈣ 規模化和集約化有什麼區別

規模化指事物的規模大小達到了一定的標准,如規模化辦學、規模化生產等。
集約化指最充分利用一切資源的基礎上,更集中合理地運用現代管理與技術,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積極效應,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種形式。
兩者區別一個是在范圍上,一個是在質量上。舉個例子公司生產機器,年產10W,規模化就是要沖到1000W;集約化就是在10W基礎上延伸其他附加功能效益。

㈤ 請舉例說明什麼是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1、案例一

全球每四個微波爐就有一台格蘭仕         

面臨著越來越廣闊的市場,每個企業都有兩種戰略選擇:一是多產業、小規模,低 市場佔有率;二是少產業,大規模,高市場佔有率。格蘭仕選擇的是後者。格蘭仕的微波爐,在國內已達到70%的市場佔有率;在國外已達到35%的市場佔有率。

格蘭仕的成功就運用規模經濟的理論,即某種產品的生產,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微波爐生產的最小經濟規模為100萬台。格蘭仕的做法是,當生產規模達到100萬台時,將出廠價定在規模80萬台企業的成本價以下;

當規模達到400萬台時,將出廠價又調到規模為200萬台的企業的成本價以下;而現在規模達到1000萬台以上時,又把出廠價降到規模為500萬台企業的成本價以下。這種在成本下降的基礎上所進行的降價,是一種合理的降價。

降價的結果是將價格平衡點以下的企業一次又一次大規模淘汰,使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使行業的規模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由此帶動整個行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斷下降,進而帶來整個行業的成本不斷下降。 

成本低價格必然就低,降價最大的受益者是廣大消費者。從1993年格蘭仕進入微波爐行業到現在的10年之內,微波爐的價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這不能不說是格蘭仕的功勞,不能不說是格蘭仕對中國廣大消費者的巨大貢獻。

2、案例二

斯密以制針工場為例,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針工序細化之所以能提高生產率的原因在於:分工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勞動技巧和熟練程度,節約了由變換工作而浪費的時間,並且有利於機器的發明和應用。

由於勞動分工的基礎是一定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斯密的理論可以說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古典解釋。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學起源於美國,揭示的是大批量生產的經濟性規模。

(5)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規模經濟是通過擴大規模來表現的,經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企業的規模經濟應通過對企業規模的分析。

確定的最佳經濟規模,按照這個經濟規模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使企業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經濟規模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從而使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生產能力。當經濟效益達到最佳狀態時所對應的經濟規模,就規模經濟。

㈥ 數字經濟規模化什麼意思

數字經濟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託,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其主要特徵是:數據是重要生產要素,網路是重要載體,信息技術應用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數字經濟的概念及其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探索期。數字經濟概念源於互聯網商用及發展,主要用於指稱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電子交易。同時,學界也展開了概念探討。第二階段,拓展期。政府政策開始助力數字經濟,概念內涵擴展。標志性事件:英國發布《數字英國》計劃,「數字化」首次出現在國家頂層設計中。第三階段,成型期。作為新經濟業態被廣泛認知,成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已成為各國戰略部署的重要一環,數字化轉型、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數字治理、數據安全成為重點主題。在這一階段,G20杭州峰會通過的《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給出了目前公認的數字經濟的定義。

數字經濟在我國的基本共識。數字經濟已經在黨和政府的文件中頻頻出現,比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涉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字政府等概念。國家統計局曾發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對數字經濟做了一個基本界定。它把數字經濟分為兩部分,一是數字產業化,也就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包括數字產品製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要素驅動。另一是產業數字化,也就是數字化效率提升

㈦ 經濟學中的市場化、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分別是什麼意思

市場化就是沒有政府管控,由資本去自由開發市場;現代化就是指在社會的進程經過機械化後達到更高效率的生產活動;規模化是指企業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佔有率,從而獲得更大利潤;產業化是指一種產品從分散式的,小規模的,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發展到大規模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並形成相應的產業.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的規模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利事業發展中心是干什麼的 瀏覽:43
健康知識普及講座流程包括哪些 瀏覽:986
如何做到身心健康英文 瀏覽:127
晚上哪個頻道講愛情 瀏覽:220
用的故事和是什麼的嗎 瀏覽:385
輔助功能怎麼設置健康碼 瀏覽:650
幸福智慧課的感悟怎麼寫 瀏覽:161
一本故事書第一天讀多少天 瀏覽:503
健康的乳暈是什麼顏色 瀏覽:421
婚姻期間欠款離婚後去哪裡開證明 瀏覽:148
愛情里什麼都需要花錢嗎 瀏覽:629
天天向上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41
如何與主持人溝通愛情的故事 瀏覽:51
窮大叔遇到美女富婆什麼電影 瀏覽:465
男性辦理健康證血脂正常值是多少 瀏覽:479
胡夏話劇里我的愛情在哪裡視頻 瀏覽:163
佛教怎麼獲得婚姻 瀏覽:966
抖音上全是美女但不想看怎麼辦 瀏覽:753
家人說沒得幸福感要怎麼回復 瀏覽:322
公務員事業單位為什麼不存在辭退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