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平昌縣工業經濟怎麼樣

平昌縣工業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23 07:28:19

① 皮口街道的經濟產業

作為被國家漁業部確定為全國水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的皮口街道,一直在做大做強水產文章。近年來,皮口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初步形成了以水產品養殖加工、服裝加工為主,建安、鑄造、旅遊、機械加工為補充的地區產業框架。
2006年,實現固定資產1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20.9億元,完成財政收入416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億元,實際使用外資56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07元,增長19.5%。 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25.6億元。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30.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100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9%、35%、17%,各項重要指標綜合排序位於全省涉農縣市鎮第38位。
皮口街道規劃建設1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和8平方公里的水產品加工園區,現已完成社區居民休閑廣場休閑長廊、涼亭、鵝卵石甬道、棧橋、太陽能景觀燈、主幹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20萬元;西疏港路景觀河改造工程現已經完成地形實測,並進入招投標程序,截至目前,完成投資10萬元。全鎮擁有以大連太陽鷹服裝、合成富服裝為龍頭的服裝企業43家,擁有以大連天倫、玉璘、萬眾、科洋、靖龍為龍頭的水產品加工企業28家,以及大連華明鑄工、碧海環保、業發印刷等骨幹企業。其中天倫公司為提高海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及市場競爭力,已建成了中國東北地區一流規模和科技含量的海產品精加工基地——「天倫海洋生物科技園」,還有投資2億元的有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74億元的大連玉璘海洋生物科技園、投資2.75億元的萬眾海洋科技園、投資9,000萬元的碧海環保、投資7,000萬元的華明鑄工以及合成富服裝、太陽鷹服裝等企業已成為兩個園區的先導企業。
皮口街道在臨港產業區規劃出4平方公里作為長海「飛地」經濟發展的腹地,陸島雙方實現了合作。「合作發展、雙贏共進」便是它的主旋律。長海縣漁業加工區的建設,標志著東北地區最大的陸島交通港———皮口港,開始由一個簡單的交通物流港變成一個多元的集群產業發展港,並與長海縣形成聯動發展。而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推進,這種聯動發展的集群效應正在向廣度和深度延伸。
建築開發、鹽業化工、機械裝備等皮口街道主導產業優勢日益明顯,產業集聚、規模效益增勢迅猛,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園區內三縱三橫路網已經形成。碧海環保、白雲輔料等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紛紛落戶。長海漁業加工區建設迅速推進,已投入資金1億元。基礎設施的強力推進,使園區的承載能力迅速增強,將成為支持皮口未來發展的產業區、新城區和重要稅源經濟基地。

② 甘肅平涼經濟怎麼樣

2009年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678元和2800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以「平涼金果」為主的果樹經濟林118萬畝,年產果品40萬噸以上。「平涼金果」榮獲2004年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金獎。「平涼紅牛」品種優良,年存欄73.6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470多萬張,肉、蛋、奶年總產量達8.97萬噸。2004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4.9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84.69萬噸,草畜、果菜等農村支柱產業總收入達到11.75億元,「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兩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譽全國。工業經濟在促改革、調結構、求發展中不斷開拓前進,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以煤炭、電力、建材、醫葯、食品、製革等行業為主體,以「全國煤炭優秀企業」華煤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骨幹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2004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8億元,增長2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億元,增長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分別調整到25.95:39.57:34.48,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進一步凸顯。

③ 雲南省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在持續提高,哪些措施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呢

雲南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雲南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培育民營小巨頭和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現全省民營企業數量和質量同步發展。

④ 四川省各縣的GDP排名

2016年10月20日,四川省統計局從經濟規模、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等五個方面,對2015年全省175個縣、市、區(成都市青羊區、武侯區、金牛區、成華區、錦江區,攀枝花市的東區、西區和自貢市自流井區等8個區未納入評價范圍)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龍泉驛區、雙流區、涪城區、新都區、溫江區、郫縣、旌陽區、青白江區、新津縣、翠屏區成為全省十強縣。

TOP1龍泉驛

位於成都市東部,為成都市10個市轄區之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面積558平方公里,人口約80.94萬。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榮獲四川省十強縣榜首。主要產業為汽車生產。

TOP2雙流區

天府新區核心區域,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發展的中心地帶,全區有建成區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2平方公里。人口約53.26萬。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TOP3涪城區

綿陽市轄區,位於綿陽市中部偏西,地處涪江西岸。面積597平方公里,人口約69.18萬。是高端製造業、軟體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

TOP4新都區

位於成都平原腹心地帶,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IT、電子、食品、生物制葯、旅遊和物流基地的功能。面積428平方公里,人口約81.41萬。

TOP5溫江區

位於成都平原腹地,面積277平方公里,人口約47.57萬。健康食品產業、生物醫葯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三大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TOP6郫縣

成都市下轄縣,地處成都市西北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管理2個街道、13個鎮。2014年末常住人口81.73萬人。國家軟體產業化基地、國家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園。

TOP7旌陽區

德陽市主城區,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邊緣,德陽市主城區。面積648平方千米,人口約688350人。省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纜、天然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

TOP8青白江區

位於成都城區北部,面積378.94平方公里,人口約40餘萬。四川重要的冶金、建材和機械製造基地;是西部最大的鐵路物流樞紐,四川省唯一的鐵路貨運型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成都市4個商品市場集中發展區之一,全國十大最具投資潛力市場商圈。

TOP9新津縣

成都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面積330平方公里,總人口30.96萬人(2014年)。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省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的必經之地。

TOP10翠屏區

屬於四川省宜賓市,截至2013年,總面積1123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83.0萬人。是宜賓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

⑤ 五雲鎮的經濟概況

全鎮共轄12個村,17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232人,其中農業人口5人。該鎮的名特優產品有無公害蔬菜、無籽西瓜、茶油、食用菌、板鴨、烤牛肉、果業、煙葉等。2004年人均純收入1238元。無公害蔬菜生產被列入了贛州市政府「菜籃子工程」建設項目,2004年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蔬菜產地檢測認證,被評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先進鄉鎮。計劃生育、黨建、宣傳思想、社會綜合治理等多項工作獲縣表彰。
2004年由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銀根收縮,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五雲鎮全體幹部硬是憑著一股「五雲精神」,實干、苦幹加巧幹,確保了經濟實力穩步增長。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達9.53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18億元,工業總產值9.3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114元。財政收入3880萬元,其中國稅收入3000萬元,地稅收入880萬元。
工業工業經濟持續增長。五雲鎮繼續圍繞縣委、縣政府「工業強縣」戰略,優化企業發展軟環境,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克服用地、資金、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企業外遷等諸多不利因素,社會經濟保持持續的發展勢頭。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3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98.46%,比去年同期增長29%,實現銷售收入88861萬元,產銷比例為95%;出口交貨值10324萬元,同期下降30.5%,完成全年技改投入數6725萬元,同比增長34.5%。一是突出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五雲鎮現有工業企業450家,實現工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23家。五雲鎮繼續以摩配、電光源、石材加工、刀刃具等為四大支柱產業扶優扶強,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9家,其中2000萬元以上的4家,超億元的2家。全鎮最強的刀刃具公司——浙江東方工具製造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29億元,浙江耐特工具製造公司實現產值1.235億元。此外,本年度,四大優勢產業共完成產值62255萬元,佔全鎮工業產值的66.56%。
二是技改投入有所增加,雖然由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企業自有資金不足,但五雲鎮技改投入的熱情不減。1-12月份,全鎮各企業實際投入技改總額達6725萬元,比去年(6518.97)萬元同期增長3.2%。
三是推行現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引導企業開展質量體系認證。
四是工業園區運行有所進展。五雲鎮把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速度,把工業園區的整合提升作為全鎮工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結合園區建設,統籌規劃,對全鎮的工業用地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共徵用土地988畝,已向23家企業出讓土地746.6畝。
五是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同時加強對統計、會計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做好企業的參謀和助手。
農業鎮內盛產各類蔬菜、食用菌、茶油、無籽西瓜、柑桔、柚子、桃、李、梨等農產品,具有非常豐富的花崗岩、瓷土、砂石、竹木、水面等資源,資源優勢非常突出。
農業經濟運行平衡。2004年,農業總產值1830萬元,農業生產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由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台,農作物價格較往年有所提升,使農民在豐收的同時得到增收,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種糧的積極性也有所增加。
糧食生產增幅較大。2004年,根據省委、省政府、縣委、縣政府關於對種糧大戶、良種種植戶、早稻種戶實行直補的精神,充分調動了廣大農產的生產積極性。今年糧食種植面積實際完成3164畝,總產1151噸,比去年增加33噸。近郊農業得到發展。今年,五雲鎮把雙龍、周村作為近郊農業發展的重點,分別撥款60000萬元和40000萬元予以扶持。目前兩村己擁有蔬菜面積130畝和200畝,發展標准鋼架大棚375個和36個,竹棚8000平方米。同時農辦還將洋嶴村大鳥山高山蔬菜基地上報立項,到現在為止,五雲鎮城區周圍已有洋潭頭、灣潭、橋頭、周村、雙龍等多個近郊蔬菜基地。
此外,落實農村生產安全、二輪土地承包工作得到進一步完善,「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取得初步實效。
第三產業三產發展勢頭強勁。隨著新區的開發和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區范圍內的商業、交通運輸、餐飲業、娛樂休閑等行業得到快速的發展,一些高檔消費場所也進駐縉雲縣城。據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有關數據顯示,五雲鎮城區范圍內,共有商業、個體工商戶2728戶。約佔全縣的40%左右。三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勢頭。同時,加大對現代物流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教育業等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撐五雲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

⑥ 山東諸城的具體資料

諸城市地處魯東南,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轄10處鄉鎮、3處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07萬人口,1987年撤縣建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首批省級文明城市。
諸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舜王街道諸馮村而得名。漢代置縣,宋代為密州州治所在地,蘇東坡在此任太守兩年,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千古絕句。諸城名人輩出,古有春秋七十二賢士之一、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宋代宮廷畫家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宰相劉墉,《四庫全書》總閱竇光鼐等名士重臣;近有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代錶王盡美,一代詩翁臧克家,文學巨匠王統照、陶鈍、王願堅名垂青史。諸城還是全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並陳列於諸城,因此,諸城又稱「龍城」。
諸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北依世界風箏都濰坊,東臨濱海名城青島,南靠新興港口城市日照,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膠新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貫穿諸城,市內6條干線公路四通八達,乘車1小時可達青島、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濰坊兩大機場。
諸城自然資源豐富。全市耕地面積160萬畝;水資源總量6億立方米;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餘種,總儲量1.3億噸以上,其中沸石岩、明礬石、金紅石儲量豐富,且為山東所獨有,極具開采價值。
諸城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造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改制、為民服務聯動、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等聞名全國的「諸城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過294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總收入預計超過2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3億元,分別增長36.1%和34.7%。綜合經濟實力在2008年度全國百強縣(市)中列第42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屬山東省經濟綜合實力30強。
工業發展迅速。成功培育起了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紡織服裝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利稅分別佔全市工業總量的85%以上。同時,著力培植了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造紙包裝、木器傢具、建築建材等新興產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培強做大了福田、外貿、得利斯、新郎、桑莎、龍光、義和等一批骨幹企業,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602家,規模以上企業預計完成增加值151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75家。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中國名牌13件、國家免檢產品13件,省著名商標29件、省名牌產品41件,省級優質服務品牌2件。知名品牌從層次到數量均居全省縣級市最前列。
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全國糧食、主料煙、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現已發展起肉雞、生豬、黃煙、糧油、蔬菜、棉花、淡水養殖、桑蠶、食用菌、萬壽菊等十二大主導產業。2007年預計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87元,分別增長22.6%和12%。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目前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日本住友、伊藤忠、仁木,韓國尚真、興亞,美國泰森、沃爾瑪,馬來西亞金獅,以及北汽福田、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諸城建立了獨資或合資合作企業。2007年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70個,到位資金54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境外資金6300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8億美元,增長15%,其中出口5.8億美元,增長16%。
服務業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先後建起了龍城市場、密州商城、九龍商貿城、龍海水產城等一大批骨幹市場和商業網點,其中龍海水產城規模居全國同行業第一。2007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15.7%。加快發展現代旅遊業,拉起了以恐龍文化為主調、名人文化為主線、以「六山七水八園」(馬耳山、障日山、大山、常山、竹山、盧山、濰河、涓河、扶淇河、蘆河、牆夼水庫、三里庄水庫、青墩水庫、萬畝板栗園、萬畝桃園、萬畝梨園、萬畝茶園、萬興植物園、大源園林、密州園林、松島鹿園)為主體的現代旅遊城市框架。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以「四城聯創」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科學制定並深入實施了中心城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拉起了「一中心、四個副中心」城市發展框架,規劃建設了近百棟高層樓宇;對濰河城區段進行了綜合治理,改造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完成了城區主要道路以及206國道城區段、央贛路、薛館路、平日路拓寬改造和城市四個出入口綜合改造,完成管網配套356公里;高水平實施了城市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諸城發展環境優越。為適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規劃建設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城東項目區,市財政累計投資18億多元,實現了「八通一平」(「八通」即通水、通路、通電、通暖氣、通天然氣、通有線電視、通排污管道、通通訊光纜,「一平」為土地平整)。為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機關行政效能監察中心和經濟軟環境投訴中心,設立了諸城海關辦事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
歷史淵源 諸城春秋時為魯之諸邑。
魯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庄)。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內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余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屬琅琊郡(郡治琅琊)。
諸城置縣始於西漢初年。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後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內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內並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內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並,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縣北)。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復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於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並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並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復為密州。縣因變隨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復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佑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歷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復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並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
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內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於濱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諸城市為縣級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自然景觀 障日山,位於山東膠東半島,隸屬於山東省諸城市。是青島、濰坊、日照三地級市中心接壤之地,相距均在百公里內,距離黃海岸48公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東赴青島、南下日照、北去濰坊、西走臨沂,交通十分便利,當日均可從容往返。障日山景區,總面積1.3萬余畝,與青島市著名的嶗山遙相呼應,並以姐東妹西之稱而毗鄰。是道教、佛教鼎盛薈萃之地,孕育了障日山獨特、濃郁的宗教文化內涵。障日山自然景觀則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名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由於地殼運動,塑造了肖人肖物、形象逼真的360個奇景,孕育了100多處大型走廊式裂隙岩崖、岩洞、遊人為之叫絕;由此衍生的各類美妙、動人的傳說引人入勝;更有金龜探海、天柱山嶽、九鯉溪瀑、福遙列島、茶園翠湖、石門鎖鑰、東坡古井、神鞭裂岩等八大景區和「太平天國」所留下的紅崖古戰場;據載:障日山香火最鼎盛時期是明未清初,共建有五寺、二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庵,當時僧尼、道士達二千多人,真是「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現名勝古跡大多存在,每逢「清明」和節假日,到山下祭祀掃墓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常山,位於諸城市城南10公里處,原名「卧虎山」。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幫更名為「常山」。
雩泉亭,坐落於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澗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達於山下.......」是扶淇河的一條支流。
雩泉亭歷經滄桑,今已無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眾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鑿痕宛在,即為原雩泉。
滄灣,又名滄浪灣,位於市中心。滄灣其來歷已不可考,但很早就成為群眾之游樂場所。隨著舊城改造和新型建築的不斷興起,先後在灣北建起了禮堂,灣西蓋起了文化館、圖書館,灣東北修建了電影院,滄灣就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縣城文化娛樂的中心地帶。1983年7月滄灣得以重修建,東西長63米,南北寬68米,灣邊為石砌,四周置欄桿,水邊壘假山,中央建「漾月亭」,有九曲橋通往北岸。亭下瓷蛙噴霧,水中紅鯉嬉戲,水面芙蕖爭妍,岸邊柳翠欲滴。每逢朝陽初露,霞光萬道,流金溢彩,別有情趣。月夜遊觀,周圍萬盞燈火倒映水中,猶如繁星綴天,更加引人入勝,實為城內一游覽勝地。更為有趣的是,「金蟾在水不暄噪」。
盧山,原名故山,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海拔382.9米。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山前有盧山洞,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趙周賓題寫的「盧山洞」三個大字。洞中有許多宋人刻詞,中央置有盧敖像。洞西南有「聖燈岩」,山巔有「飲酒台」,山後有磨菇石等古跡。山之陽還有興國寺、盧山寺等寺院,寺內石塔林立於群山環抱之中,景色秀麗,環境幽雅,為諸城重要名勝。
盧山洞,又名休糧洞,傳說即盧敖藏匿之所。石洞南向,洞高約2米,似一間房屋大小。摩崖刻有題名,洞中頂部刻有「陳行之攜稚子知自、知晦、知×、知素、知恪、知恭到此洞。」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九月初六日」。東壁刻有「趙周賓、高在用、趙守中同游,宣和三年(公元1113年)」。洞外上端刻有 「守中、周賓、大用同游」。洞口上橫題「盧山洞」三個大字。縣志記載為邑人張侗所題。
飲酒台,台位於盧山西峰之巔,台呈方形,台北即為10餘米的峭壁,台中部有一大裂縫,但尚完好。傳說為盧敖飲酒處。
聖燈岩,在飲酒台西南盧山半坳中,一排拔地而起的怪石,高約20餘米,遠望似燈台排列,故名「聖燈岩」。尚完好。
盧山不公景色秀麗,古跡聞名,而且最引人神往的是它的「山市」。
清同治甲子(1864)春,四川丹陵人彭促尹來諸城登戶山,寫下《游東武盧山記》,其中雲:
晨起,效東坡禱海神。巳刻,登山。山極峭,屐幾損。至巔,忽見東南有青黑氣屏擋如障,俄,五嶂結為浮屠,有僧來往。又頃刻,傑閣摩天,飛檐廠楔,氣象直欲吞日,緊與浮屠對。其下,沃野中開,阡陌橫袤,垂柳夾道,茅屋土垣隱露人家半面。......未幾,景物消散,目前唯煙霧掠耳也。僕夫為余言:「此山市也。本地官民數年不見,公似有緣焉。」
九仙山,在諸城市南八十七里。《山東通志》:「漢明帝時,有九老日飲酒萬壽峰下。一日,同化去。人稱仙人。」故名。蘇軾有詩贊曰:「九仙今已壓京東。」自註:「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雁盪者也。」明代文學家張世則《九仙石閣賦》雲:「三齊頌靈景,九仙稱名山。」請代文學家、史學家李澄中《九仙山賦》亦雲:「齊魯名山,實甲九仙,蓋《易》所謂地中山也。」勘考此山,主峰海拔697米,比馬耳山稍矮,總面積27平方公里,群峰競峭,高入雲表,奇石突兀,各具形態,確令人流連忘返。熙寧九年九月,密州太守蘇軾再次游覽九仙山,在流杯亭之西的懸崖峭壁上題刻了「第一山」三個遒勁大字,跋題:「熙寧九年九月蘇軾」。且在其下的一巨石上刻有「白鶴樓」三字,跋題:「宋熙寧九年蘇軾書於石東」。今題刻猶存,豎排陰刻,「第一山」每字3米見方,「白鶴樓」三字0.5米見方,赫然醒目,令人驚嘆不已。
馬耳山,佔地約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06米,為魯東南最高的一座山。主峰二巨石並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山勢為東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崗岩構成。五老峰、松朵峰、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山間嵐氣靄靄,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蓋,荊榛遍生。山石嶙峋,山勢陡峭,但有曲徑通幽。這兒有仙人洞、龍王泉、隱龍寺、石龍寺、齊長城和橋上庄等勝跡。據唐代文學蕭穎士《馬耳山記》記載,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隱龍寺、石龍寺為北魏正光時所建,至清末仍完好,今已廢圯,公存遺址。山脊處有橫亘綿延的齊長城。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琊巨海,千里余里,蓋田氏所造也。」《竹書紀年》記載:「齊長城」為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築建,至今已有2349年的歷史。今有些地段,殘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寬10米左右,基礎多以塊石壘砌。其上以沙土夯築。每遇溝壑以巨石填築。曲折蜿蜒,高低綿亘,十分壯觀。「齊長城」經歷的諸城段,西自郝戈庄的馬耳山,東延至皇華鎮的龍灣頭,再延至石門鄉的馬山後,桃園鄉的台家溝南嶺,然後入膠南市境,全長30多公里。打開乾隆《諸城縣志·總圖》可見,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為「黃草關」。這是「齊長城」一道險峻的關隘。
馬耳山自古有名。唐開元年間,官秘書正字、史館待制的「蕭夫子」——蕭穎士,「慕名託疾」不遠萬里,來諸城馬耳山游覽,寫下了《游馬耳山》著名長詩。詩雲:
茲山表東服,
遠近瞻其名。
合冥盡溟漲,
渾渾連太清。
我來疑初伏,
幽路無炎精。
流水出溪盡,
覆蘿搖風輕。
高深度氣候,
俯仰暮天晴。
入谷煙雨澗,
登崖雲口明。
乾坤正含養,
種植總滋榮。
白龍山會,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今百尺河鎮駐地北2公里處——筆者注),其巔有古塔。東西麓有黑,白二龍池。
此志《疆域考》還載:百尺河之北為白龍山,每歲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貸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土人雲「山會」也。......相州春、秋亦有山會,與枳溝、勝水相若,皆不及白龍之盛。四鄉集場,蓋幾倍於前矣。據當地老人言,此塔為磚石結構的五層六角高塔,通高近20米,峙立於白龍山之巔,歷時930年余年,到1959年被毀。塔周圍建有許多廟宇,北有「老母殿」,南有羅漢廟,東有自來佛廟、西有如來佛廟,形成了一個以高塔為中心的建築群。廟宇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十分壯觀。每年農歷二月一日、四月八日、六月八日和十月十五日,這兒舉辦「山會」,情景正如乾隆縣志所載的「百貨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相同。尤令人注目的是二月一日和十月十五日的山會,專門是葯材交易。此時,來自全國的商賈雲集,市面上有來自四川的貝母、黃連,東北的鹿茸、人參,隴洮的枸杞、甘草,兩粵的木香、硃砂,滇貴的三七,穿山甲,西藏的紅花,靈石,齊魯的阿膠、海狗......至於羚角、牛黃、狗寶等名貴葯材,也真委其市,蔚為大觀。於是,在此設葯房者有之,設購銷店者有之,設邸棧者有之,凡數百家。因此,「白龍山會」成為名播海內的葯材集散地。
今天,白龍山的古塔、山寺和廟宇已盪然無存,「山會」亦隨之銷聲匿跡。但當地的鎮辦工業卻悄然崛起,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社團紛紛來此合資興辦企業,其三維管件、美陽太陽能熱水器和保安器材等產品又蜚聲海內外。
「龍池」小景,諸城東北25公里處有一「龍池子」材(今屬百尺河鎮)。材東北角有一個小池塘,面積約400平方米,水極清澈,水中游魚歷歷可數。其側有一小泉,泉眼碗口大小,常年涌水。水入池塘,池滿復入北邊的水潭,潭深數米。1954年,當地人民政府對其進行整修,以石圍徹,並立一石碑,上刻「龍池」二字。池邊綠草如茵,樹木環繞,水天相映,景色如畫。
都吉台原名「斗雞台」,為春秋時魯國季氏與後氏的斗雞之處。《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大夫季平子(季孫意如)與魯大夫後昭伯(後惡)以雞角高下,季氏敗北,羞怒辱後氏。後氏聯合臧氏去魯昭公處告訐,昭公偏袒後氏,遂討伐季氏。季氏聯合叔孫,孟孫,三家共伐魯昭公。昭公敗而失國出亡,後氏亦為孟孫所殺。
碑文,吾邑石橋鎮北舊有三官神祠,面荊山環荊水,福庇一方......
[編輯本段]文物古跡
古 跡 類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牆偏西處,今台下巷北端與北關路交匯處。台高10米左右,北面緊靠城牆,檯面略成梯形,前沿東西長約28米,南北寬25米。台上分前後兩院,前院中間有3間廳堂,明柱出廈,門懸橫匾"慕賢亭";後院有東西兩廡,各3間,較前矮小,內置刻石。後堂3間,內有蘇軾泥塑坐像,一手捧書,一手扶膝,神態文雅莊重,風度超然脫俗。
齊國長城: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國為防楚國入侵,在國境南部邊陲群山之巔築造,後稱"齊國長城"。齊長城蜿蜒於市境南部群山之巔,西南自馬耳山入境,沿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盤、黑溜頂、摘星樓、馬山、磊石山至台家溝南嶺入膠南縣境,經郝戈庄、皇華等6個鄉鎮,境內全長60餘里。遠看如帶,近看似嶺,頗為壯觀。齊長城古跡,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1979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標志予以保護。
文 物 類
鷹首提梁壺:1970年出土於臧家莊大型戰國古墓。高56厘米,腰圍90厘米,重10公斤。通體瓦紋,嘴似鷹首,口上唇可自由張合,並有提梁用雙環連於壺蓋之上,造型奇特,製作精湛,是全國罕見的藝術珍品,多次參加國外、北京和省文物展覽,經省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蛋殼黑陶杯:1976年出土於呈子遺址,共12件,4種造型。此為2式高柄杯,高12.5厘米,口徑10.8厘米,底徑4.7厘米。杯口作大淺盤狀,杯底部外鼓作圜底狀,下部外撇,杯底垂入中間粗柄內。柄上作鼓形,上作束腰狀,外觀無明顯分界,矮圈足,腹部飾細弦紋,柄上部飾條形紋,二楔形鏤孔,造型靈巧,精美異常。
漢代編鍾:1970年出土於臧家莊大型戰國墓,一組,共9件。最大的通高37.8厘米,最小的16.5厘米。鍾方形紐,口呈月牙形,通體布滿乳丁及繁縟的紋飾,下部均有銘文。
宣德青花碗:1975年建房時發現,高11厘米,口徑30厘米。大口、園腹、圈底,周身飾纏枝牡丹,碗下部及圈足飾花紋圖案,碗口沿外側橫書"大明宣德年制"6個正楷字。造型厚重古樸,青花釉潤濃重,是青花瓷器中之代表,亦是明代青花瓷之珍品,經省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諸城龍文化特色突出,恐龍化石蘊藏豐富,長16.6米、高9.1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就出土並陳列於諸城恐龍博物館,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有「南自貢、北諸城」之說。
[編輯本段]地方特產
諸城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土壤質地較好,氣候條件適宜,生物資源豐富。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形成了大量的土特名產而享譽國內外。經粗略調查,有50多個品種(產品),可分煙、油、林果、畜禽、瓜菜、水產、食品等11大類。
諸城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文化,養育了世代眾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其中,有滿腹韜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風的軍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學藝術家,更有為遠大理想報效祖國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們猶如璀璨的群星,不僅在諸城,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閃爍著奪目的光華。

⑦ 平利縣的經濟

平利縣是陝西省邊遠貧困山區之一,其中耕地面積37.8514萬畝,並具有發展林特生產的各類資源。解放前,由於土地是封建私有制,受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舊政府不重視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栽培技術粗放,農村經濟落後,1949年糧食畝產44.5公斤,人均佔有糧食88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結束了封建壓迫和反動統治的苦難史,實行反霸減租,土地改革,發展互助合作運動,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堅持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改革農機具和耕作制度,調整作物布局,引進培育良種,實行科學種田,提高抗災能力。
1990年糧食畝產161公斤,比1949年提高2.62倍。糧食總產98313噸,比1949年提高2.92倍,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566.80萬元提高到1990年的20405萬元,增長35倍。大牲畜由1949年的6778頭發展到1990年的14917頭,增長1.2倍。
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36.9187萬畝,比上年下降7.62%。全年糧食產量6.9502萬噸,比上年下降12.98%。其中:夏糧產量2.089萬噸,下降3.01%;秋糧產量4.8683萬噸,下降14.53%。 平利縣手工製品始於秦漢,主要有磚瓦、石灰生產。清乾隆後,鐵竹木農具製造及紡線織布業迅速發展。道光年間,開始出現油坊、紙廠、鍋鏵廠等作坊。民國前期,手工業繼續發展,「每年輸出桐油三十餘萬斤,漆油十餘萬斤,皮紙數千捆,生絲數百斤」,「社會經濟胥持此為基礎」。抗戰爆發,手工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內戰期間社會動亂,手工業每況愈下,1949年全縣僅存手工業和私營工業278家,從業人員674人,總產值為30萬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平利縣委、縣人民政府立即著手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工業生產,1953年全縣有個體手工業、私營工業316家,從業人員424人,總產值67.33萬元。1954年8月,開始對個體手工業、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基本實現手工業合作化,全縣共建集體工業企業52個,從業人員905人,工業總產值102.38萬元。1958年開始「大辦地方工業」,到1960年全縣創辦工業企業達30個(含國營企業13個),職工1712人,總產值上升到303.46萬元。
由於發展過快,經濟效益很差。1961~1963年通過「關、停、並、轉」,共保留工業企業19個(含國營企業5個),職工377人,總產值65.95萬元。1968年總產值下降到64.67萬元。70年代,平利縣工業有較大發展,截止1980年全縣有工業企業(含鄉鎮企業)67個,職工1912人,總產值781.95萬元,實現利稅76.15萬元。80年代,進一步貫徹執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新建一批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蓬勃崛起,使全縣工業生產出現嶄新局面。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均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值達1588.1萬元。1989年工業生產有所滑坡。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4773億元,實現增加值11.777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到全縣GDP的40%,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7戶。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已經成為拉動全縣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⑧ 英俊鎮的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6億元(鎮本級5.6億、省市企業2億)。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
別為0.72億元、6億元和0.8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5:79:1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8536元。全口徑財政收入9161萬元,其中,鎮本級財政收入1021萬元。
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以熱電、建材、醫葯、化二工、汽車配件等為主體的工業框架。全鎮工業企業153家,2005年產值18億元,工業增加值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戶,其中長春市熱電二廠,年產值12億元;東郊煤氣廠,年產值2億元;鼎鹿水泥廠,年產值2.2億元;四通水泥廠,年產值4000萬元;長紅葯業,年產值3200萬元。 2005年全鎮第三產業年創增加值8800萬元,商業企業有176戶,年創增加值2200萬元;餐飲服務業158戶,年創增加值1500萬元;交通運輸、倉儲企業8戶,年創增加值3000萬元;建築安裝企業2戶,年創增加值1000萬元,社會事業支出1100萬元。
英俊鎮用工業化發展思路謀劃農業。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2億元,增加值7200萬元;牧業總產值5000萬元,增加值2700萬元;種植業總產值7000萬元,增加值4500萬元。全鎮分別以村為依託,堅持農村建設城市化,建立了省級小康示範村一個,在小康村內,居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准,農民吃上了自來水,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發展特色農業成效明顯。建立了蔬菜出口基地一個,蔬菜出口基地採用公司加農戶的聯營方式生產香菇、平菇、荷蘭豆等蔬菜,出口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年出口量2000噸,年創匯120萬美元。建立了牧業養殖專業村一個,衛星牧業養殖專業村有養殖專業戶153戶,養殖項目有蛋雞、肉雞、豬、肉牛和奶牛,年產鮮蛋5000噸,肉雞4000噸,鮮奶10000噸。在國家取消了農業稅的同時,政府努力增加對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幾年來投入資金120萬元,對低窪地進行農田改造,修築了排水溝、渠,使低產地增效。 從二道區出城向東進入英俊鎮,車行不過幾公里,就可以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工業新區。這里過去是鬱郁
蔥蔥的田地,如今已經成為二道區工業化的平台和推進城市化的前沿陣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必將成為長春市「退二進三」、集中發展工業產業的理想選擇。 工業集中區是2005年底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開發區。這里是二道區委、區政府實施「工業強區、項目帶動」戰略、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的突破口,是長春市工業企業「退二進三」集中發展的戰略平台。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位於省級經濟發展「十強鎮」英俊鎮境內。西起馬家店,東至西湖觀光農場,北至吉長公路南線北1250米,南至劉家屯,含和平農場及胡家、泉眼2個村5個自然屯,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眾多企業到這里安家落戶,看中的是這里具有的優勢。
最具區位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分別與長春市經濟開發區、長春市凈月旅遊開發區、長春市物流開發區、長春市蓮花山旅遊分區接壤,坐落在霧開河畔,近城、地勢平坦,適宜成片開發,易於投資建廠。
最具能源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內水、電、氣能源充足,長春市熱電二廠可提供電能和熱能,長春市東郊煤氣廠可提供煤氣,中日友好水廠可以滿足工業用水的需要,區內和每個居民小區還將分別建造一座變電所、電信所,這些能源企業可以提供優質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和充足的能源保證。
最具交通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環抱長吉南線,長雙鐵路、長吉高速貫穿全境,距長吉高速出口處1.5公里,距市區7公里,距龍家堡國際機場15公里。獨特的「鐵、路、空」立體交通優勢,將帶來充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貿流。
最具發展空間
英俊鎮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前期建設用地25平方公里,可滿足現實和長遠用地需要。
最具環境質量
區內環境質量優良,可凈化空氣中TSP,SO2,NO2的日均濃度符合國家2級標准;霧開河河水直接注入卡倫湖,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質量可達到四類水標准;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雜訊規定標准。
最具工業發展基礎
英俊鎮的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合並前的英俊鄉曾獲得「鄉鎮企業經濟發展第一鄉」的榮譽稱號,2003年;英俊鄉是「長春市三十強鄉鎮」之第五名,有成熟的企業管理經歷和建設工業小區的成功經驗,人文環境優越。而且,英俊鎮工業基礎較強,全鎮現有企業175戶,個體工商戶353戶,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5.6億元,工業產業已粗具規模。
最具政策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享有省級開發區優惠政策。2005年底,英俊鎮被省政府批准為省「十強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又享受到特殊的優惠政策。據統計,截至目前,工業集中區內現有企業66戶,個體工商業戶115戶。已引進恆力汽車廠、大唐熱電二期工程、聚氨脂輕脂泡沫項目等22個,計劃投資4.6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2000萬元以上項目12個;1000萬元以上3個;1000萬以下3個。續建項目10個;項目達產後可新增產值2.6億元,利稅2000萬元。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雖然剛剛起步,但是折射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和帶動效益已初露端倪,巨大的潛
在效應完全可以預期,尤其是投資者在增資擴產過程中存在著「從眾效益」與「模仿現象」,相關產業跟隨其後的「羊群效應」,在工業集中區表現得會更加強烈。據了解,2006年通過「融資先建、域內獨建、合作共建」的形式,全面啟動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的服務設施建設,至少要達到「五通一平」的標准,即:水、電、路、通訊、供熱達到國家開發區標准,工業集中區域內完成縱橫一級公路交匯。平整土地加快工業集中區路網建設,南起長吉南線,北到長石公路,縱向兩條柏油路12公里,橫向五條路18公里,使集中發展區實現路路通。同時相關配套的設施建設已經展開,依託四水廠落實用水工程,加快供水、排水管網的建設速度;依託二熱電熱能資源,做好集中供熱工程;依託城郊供電局落實電力工程;依託四八局,落實電信工程。同時積極建立工業集中區建設信息服務平台,逐步創建「數字集中區」,推進工業集中區信息化。
2008年,區內已引進項目66個,大唐熱電二期、恆力汽車等均已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已有3個億元以上項目即將入駐集中區。
集中區本著高起點建設、高標准規劃、高質量管理的建設原則,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二年見成效,形成集中區發展雛形;五年上水平,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備、管理先進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土地掛鉤試點鎮
2008年11月正是農閑時節,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和平村農民,幾乎每天都要「選派」代表,來到霧開河東側幾棟在建的樓房前看看工程進展情況。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季節,這個村兩個社的250戶農民,就能告別平房,搬進這幾棟水、電、氣一應俱全的新樓房。而他們現有佔地29公頃的宅基地,鎮里打算統一規劃,建設成溫室和大棚,致富於農民。鎮委書記田興民告訴記者,和平村的作法,就是人們常說的「土地掛鉤」。作為全國第二批土地掛鉤9個試點鎮之一,英俊鎮還是吉林省唯一的試點鎮,而和平村正是「試點中的試點」。
所謂「土地掛鉤」,是對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的簡稱。即:在耕地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2006年7月,從天津、四川等中國第一批土地掛鉤試點省市學習考察回來的英俊鎮黨政一班人,開始向國家發改委和國土資源部申報掛鉤試點。2007年4月,國家發改委確定英俊鎮為吉林省唯一的掛鉤試點申報鎮。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英俊鎮為全國第二批土地掛鉤9個試點鎮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的試點鎮。
按照英俊鎮的總體設想,實施土地掛鉤試點,就是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堅持土地承包責任制不變、耕地總量不減少、充分尊重農民自願,高水平規劃、設計和建設一個有特色、適合產業聚集和生態宜居的新型小城鎮。農民通過原有耕地規模化、產業化獲得土地收益,通過人口集聚增加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向新型農民和新型居民的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長春市二道區掛鉤試點項目區實施規劃》,試點項目區分為拆舊復墾區和建新區,規劃總面積132.2公頃,周轉指標63.3公頃,預計農民騰出宅基地68.9公頃,可置換建設用地59.5公頃,安置農民佔地3.8公頃。
掛鉤試點成功後,英俊鎮將發生顯著變化:新建鎮區位於霧開河東側,自然景觀秀美,而且新居在設計上突出布局特色、生態特色和建築特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將新增耕地68.9公頃,而安置農民居住僅需3.8公頃,可置換建設用地59.5公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計劃從土地收益中拿出9300萬元,為遷出農民交付養老保險,解決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在建新區拿出5公頃建設經營、出租性用房,將出租收益回補農民,解決農民上樓後的新增費用和開支;復墾新增耕地68.9公頃。其中:40公頃將為農民建設溫室、大棚;其餘用於引進養殖、種植等農業產業化調整項目,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經測算,在無需政府投入的情況下,整個項目可獲得純收益2413萬元。

⑨ 四川這三個縣哪個縣經濟發展好些,通江縣,南江縣_講

肯定是平昌縣,平昌縣近幾年的GDP總量在巴中都是第一,財政收入和城市框架都是最好的,南江縣受到的政策照顧最多,三個縣都不是貧困縣,未來三個縣發展方向不一樣,南江通江更注重生態旅遊,平昌最近的目標是縣級市。
縣域經濟經濟特點
1.但是,區域經濟學的不少理論、方法在運用時還需要結合中國縣域經濟的具體情況,有關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還需要我們努力探索。
2.縣域經濟具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
3.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個縣級財政,因此,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溫家寶同志指出「農村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
4.縣域經濟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
5.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縣域經濟雖然是在縣級行政區劃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於縣級行政區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縣域經濟還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6.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但是,縣域經濟又不同於國民經濟,縣域經濟不能「小而全」,要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 、「宜商則商」 「宜游則(旅)游」,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
7.縣域經濟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和方向。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是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

⑩ 九江的經濟

唐宋時期,九江就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稻穀、茶葉、蠶桑、魚苗以及竹木、船舶等暢銷各地,為全國「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來,九江成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葉和淡水魚類生產基地,同時商業貿易也更加繁榮,其中永修縣吳城鎮以「裝不盡的吳城」之稱與「卸不完的漢口」相比肩。清咸豐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開埠通商,近代民族工業也隨之逐漸開始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九江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成就。全市擁有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建材冶金、紡織服裝、能源電力、醫葯食品等支柱產業為骨乾的工業體系,京九、華東、柴桑、天馬以及糧食、果品等輻射全國的10大市場初具規模。
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7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72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984.95億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658.29億元,增長10.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5%、63.5%和33.0%。人均生產總值37097元,增長9.9%。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7:55.3:37.0。第三產業佔比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126.71億元,增長10.5%,佔GDP的比重為63.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28.53億元,增長17.2%。其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23萬人,城鎮就業率95.5%。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07.9萬人。年末城財政收支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2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3.66億元,增長21.3%。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18.5%,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年稅收收入276.06億元,增長17.3%,占財政總收入比重84.0%。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83.53億元,增長13.4%。鎮登記失業率為4.5%。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其中食品類和衣著類,均上漲3.8%,居住類上漲3.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0%,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1.8%,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7%。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下降1.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下降1.8%。 九江農業生產具有優勢。農業的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籽、芝麻、茶葉、薴麻等二十多大類別。水稻、棉花、油菜、薴麻、茶葉屬江西省的重要產區之一,其中棉花產量佔全省三分之二。林、牧、副、漁業生產在全省也佔有相當位置。1949年以來以來,九江的農田基本建設成就顯著;農業機械擁有量迅速增長;農業科學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向前發展。九十年代初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永修、修水、都昌、德安四縣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彭澤縣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湖口為全省油菜生產基地。農墾事業是九江一大特色,在全省農墾戰線佔有重要位置。它集農、工、商、運、建、旅遊、服務業於一體,全面開發,綜合經營。
2014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87萬公頃,增長0.8%;糧食產量165.20萬噸,增長2.7%。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3.34萬公頃,增長0.2%;油料產量22.80萬噸,增長5.1%。棉花播種面積6.34萬公頃,增長1.0%;棉花產量9.50萬噸,增長3.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59萬公頃,零星植樹838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45.45萬公頃,成林撫育面積5.67萬公頃。
全年肉類總產量21.76萬噸,比上年增長2.7%。生豬出欄221.64萬頭,增長2.7%;生豬存欄128.03萬頭,下降1.1%。全年水產品產量42.31萬噸,增長4.3%,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15.23萬噸,增長6.9%。
全市規模以上農業企業47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82家,市級龍頭企業258家。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同比增長17.2%。培育了博萊、嘉盛糧油、仙客來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劃建設了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新增農產品江西著名商標33個,江西名牌2個,綠色有機食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3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744家,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121萬戶(次),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2500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九江工業基礎薄弱,市區只有棉紡、織布、印刷、麵粉、火柴等幾家小廠和一些手工業作坊。各縣區也只有一些土法榨油、軋花、釀酒等小型家庭手工業。可稱之為企業的僅56家。1949年後,九江逐步建成具有相當規模、門類比較齊全、內部結構趨於合理的工業體系。擁有紡織、機械、建材、采礦、冶煉、造船、石油加工、化工、電力、電子、食品等幾十個行業,企業戶數達2千餘家。鄉村工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礦產、建材、服裝、紡織、化工、機械等9大支柱產業,有40多種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工業主要產品有柴油機、金屬切削機床、鍛壓設備、工業電爐、食品機械、木工機械、汽車拖拉機配件、高低壓電瓷、礦山機械、冷藏集裝箱等38大類160餘種產品系列。石油化學工業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瀝青、燒鹼、鹽酸、漂白粉、聚氯乙烯、氮肥、磷肥、農葯、塑料及其製品等。電力工業火電、水電皆備,以火力發電為主。九江發電廠擁有全省第一座超高壓發電機組。建材工業由新中國成立初只能單一生產磚瓦發展到生產水泥及其製品、建築陶瓷、玻璃纖維、花崗石、人造纖維板等多種產品,初步形成了一個品種多,用途廣,較完備的建材工業體系。由於地處江岸,九江造船工業歷史較為悠久,新中國成立後九江的造船業獲得新生,得到發展。1990年,全市共有造船工業企業30家,具有建造一萬噸級以下種類船舶、船用機械、導航儀器及其他機電產品的能力。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現代化造船工業基地之一。1919年的「久興紗廠」,為江西現代紡織工業之始。新中國成立後,紡織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現已成為全市工業的重要支柱。1990年末,紡織工業企業達120多家(含鄉鎮企業),形成棉紡、棉織、毛紡織、麻紡織、化纖、印染、針織、絲綢、紡織器材、服裝等門類齊全行業配套的現代紡織工業新格局。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45.53億元,同比增長12.5%。十大產業集群完成工業增加值795.02億元,增長12.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4.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4.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4.3個百分點。
全年發電量91.80億千瓦時,增長1.1%;化學纖維37.36萬噸,增長9.9%;紗89.76萬噸,增長8.5%;水泥1980.45萬噸,增長22.0%。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31.09億元,增長19.8%;實現利稅總額485.5億元,增長15.3%;實現利潤307.32億元,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23.66%,比上年提高37.2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入園投產工業企業1076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安置從業人數28.21萬人,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895.54億元,增長15.6%。主營業務收入3949.02億元,增長16.0%。實現利潤總額268億元,增長17.1%。上交稅金155.04億元,增長11.3%。
全年實現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53.85億元,增長7.0%。全年資質內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311.20億元,增長1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38.69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49.3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888.69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89.27萬平方米。
九江自晉代起,即成為「米商納賈」的都會。鴉片戰爭後,九江被辟為通商口岸,英、日等國在此設租界,辦洋行,成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華洋商家雜處,南北貨物匯集,一度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財閥壟斷,城區商號減至不到300家。解放前夕,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業衰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經濟恢復,以及先「改造」,後「調整」的曲折過程,全市城鄉商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改革開放方針,改變流通領域長期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狀況,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的格局。供銷合作社恢復集體所有制性質,私營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市場繁榮,購銷兩旺。
主要商圈:八角石商圈,四碼頭商圈,沃爾瑪名湖廣場商圈,十里大樓商圈,八里湖商業圈
主要商業街:大中路步行街,濂溪區上海路步行街,潯陽路商業街,廬山南路飲食文化一條街,環城路茶飲特色街,柴桑大市場,潯陽東路地下商業街等
主要商業場所:九江萬達廣場(在建),中航九方購物中心,麥德龍超市九江店,沃爾瑪超市九江廬山南路店,大潤發超市九江店,上海農工商超市九江店,上海華聯超市九江店,人人樂超市九江店,華潤萬家九江店,聯盛九龍廣場(在建),聯盛購物廣場,新大中大太平洋百貨,崇尚百貨及市內多家聯盛、派拉蒙連鎖超市。 2014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2.89億元,增長14.5%;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52億元,增長13.2%。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6.77億元,增長19.0%;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29.64億元,增長13.2%。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39.60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7.43億元,增長15.8%;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28.55億元,增長21.0%;石油及製品類60.38億元,增長10.8%;金銀珠寶類3.37億元,增長28.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0.57億元,增長20.0%。
全年進出口總額57.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出口46.48億美元,增長15.2%。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14.5億美元,增長17.8%。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584.93億元,增長22.8% 九江金融業源遠流長。清同治二年(1863年)設立華洋眾商公估局。光緒三十一年(1889年)設立戶部銀行九江分行。辛亥革命後,1913年成立交通銀行九江辦公處,1916年成立中國銀行九江分行,1928年成立中央銀行九江分行。接著,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中國農民銀行、江西裕民銀行相繼在九江設立分行或辦事處。1931至1934年,湘鄂贛蘇維埃革命根據地曾建立金融機構,並發行貨幣。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九江支行,相繼組建各縣中國人民銀行,開展金融業務活動。1984年底,九江市人民銀行與工商銀行分開,1985年成立外匯管理局九江分局,形成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專業銀行為主體、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並存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1990年,全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871個,職工6820人。各項存款余額21460萬元。銀行信貸投入不但成為發展九江經濟的重要財源,而且為科學技術、文教衛生、旅遊服務和住房消費等事業的繁榮作出貢獻。
2014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864.54億元,比年初增加105.50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760.03億元,比年初增加15.76億元;個人存款余額1065.17億元,比年初增加89.8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19.24億元,比年初增加163.1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483.09億元,比年初增加29.37億元;中長期貸款為705.17億元,比年初增加113.07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6.59億元,增長26.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3.75億元,增長22.8%;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2.84億元,增長29.3%。賠款支出14億元,增長27.4%。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6.66億元,增長18.9%;壽險賠款支出7.34億元,增長36.2%。 九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景點可達2000處。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蠢觀,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是朱元璋所建定名為定江王爺廟,鄰近的鄱陽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陽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如彭澤的龍宮洞、就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長江,南屏廬山,東臨鄱陽湖,西望幕阜山,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九,岸柳成蔭。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浪井、九江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九江長江三橋、鎖江樓,98抗洪廣場、龍源峽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
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後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築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500餘人。
1996年廬山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被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閱讀全文

與平昌縣工業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會說話的石頭民間故事怎麼寫 瀏覽:792
花旦小美女怎麼畫 瀏覽:355
聽故事怎麼聽聽小豬佩奇 瀏覽:97
美女晚上好請你仔細想想在什麼地方 瀏覽:901
爺們兒是什麼地方的故事 瀏覽:984
鄭炳考研經濟學專業怎麼樣 瀏覽:333
懷孕沒有感覺怎麼才知道健康 瀏覽:725
玫瑰花送美女有什麼特別 瀏覽:117
這個美女叫什麼 瀏覽:350
如何喝酒喝出健康 瀏覽:928
什麼是健康賬戶余額 瀏覽:616
如何定義愛情與親情的界限 瀏覽:679
我該買多少錢的健康險 瀏覽:864
海口府城哪裡弄健康證 瀏覽:911
78年屬馬女臘月的婚姻如何 瀏覽:152
豬男女蛇婚姻如何 瀏覽:495
愛情公寓字體設計有什麼含義 瀏覽:310
美女你在哪裡房子裝修好沒有 瀏覽:615
美女問你現在在哪裡上班 瀏覽:551
當前如何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