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三角經濟區的簡介
長三角經濟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3個省份及1個直轄市。
長江三角洲北起江蘇徐州,南抵浙江溫州,東到海邊,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長江三角洲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體制比較完善,城鎮體系完整,科教文化發達,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歷經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個歷史階段的發展,長三角以全國2.1%的陸地面積、1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7%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47.2%的進出口總額,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綜合實力最強、城鎮體系較為完備的區域。
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
2008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
2009年4月14日,國務院發表《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2009年5月,國務院批復上海市《關於撤銷南匯區建制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的請示》,同意撤銷上海市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浦東新區,面積1210.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8.60萬。「大浦東」突破行政區劃,使得土地、政策、資金、競爭等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建設、迪斯尼項目等將能通盤考慮。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勢下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優化升級和整體實力提升,完善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強我國與中亞、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3月28日,滬、蘇、浙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簽署「共同推進長三角地區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
2010年5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准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
199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長三角15個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發展而來,是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合作機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等6個城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此次擴容後,協調會成員城市達22個。
2014年,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沿江五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15年12月3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全面總結了「十二五」以來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情況,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來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建設,推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的政策舉措和經驗做法,綜合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情況,重點圍繞「共同謀劃『十三五』長三角協同發展新篇章」的主題,就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化重點專題合作、完善合作發展機制等事項進行了深入討論。
② 珠三角比長三角究竟差在哪了為何世界定義中國城市群為長三角
關於長三角強還是珠三角強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如今珠三角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一起角逐世界級城市群,那麼珠三角對比長三角,到底有何異同,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今天蔣老師就給大家深入探討下:
兩個城市群,分別代表了城市群的不同經濟發展模式,長三角未來最大的阻礙是產業協同,因為橫跨三省一市,很多產業無法協同式發展,所以在經濟生產效率上,比不上大灣區,而大灣區目前最大的「麻煩」是,群龍無首,大家都知道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有龍頭,而粵港澳大灣區有香港、深圳、廣州三個中心,要想粵港澳大灣區沖擊世界級城市群,甚至走向領先位置,那麼勢必要打造一個超級中心,這個超級中心,會落在哪個城市呢?歡迎參與話題討論!
③ 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歷史
長三角歷史發展回顧
長三角經濟圈概念的形成,其間跨越了20多年極不平凡的歷程。1982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這是「長三角」經濟圈概念的最早雛形。成立上海經濟區的原因和主要任務有3個:一是解決條塊矛盾,解放生產力。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工作中常常碰到條條塊塊的矛盾,而當時的經濟管理體制按條條塊塊管理,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二是走依靠中心城市的路子。從經濟上看,上海是面向全國的中心城市,而蘇浙兩地的一批中小城市是上海的星城,但又不能在行政上把這些城市劃歸上海。三是帶有探索試驗性質。通過這一區域的探索,在全國逐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依託的網路型的經濟區。1983年3月22日,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的上海經濟區的范圍是:以上海為中心,包括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和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等10城市。在後來的幾年中,安徽、江西和福建三省先後主動申請加入。1983年8月18日上海經濟區規劃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決定建立經濟區省市長會議制度。1984年12月6日上海經濟區省市長會議在上海召開,安徽省首次作為經濟區成員與會。1986年7月10 日上海經濟區省市長會議在杭州召開,基本同意《上海經濟區發展戰略綱要》,通過《上海經濟區章程》。由於多種原因,1988年6月1日國家計委發出通知,撤銷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1988年7月上海經濟區最後一次省市長會議在上海召開,處理各項善後工作。
沉寂8年之後,直到1997年,原上海經濟區城市經協辦牽頭,成立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經濟圈概念第一次被明確提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每2年召開1次會議,2003年在南京召開的第四次會議上,浙江台州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使「長三角」城市由傳統的15個擴展為 16個,首次突破長三角地理概念,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概念。2004年11月2日在上海召開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五次會議,在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把經協會由每2年召開1次改為每年召開1次。
目前,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會議主要有三個層次:副省(市)長級別的「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長三角16城市市長級別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各城市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會。副省(市)長級別的「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主要是決策。而長三角16城市市長級別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則側重於落實決策。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漸漸演變為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最具有代表性質的機構和方式「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成立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駐地上海,負責協調、組織和實施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日常事務。從1983年的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到2004年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21年的演變,實質內容只有一個:長三角經濟圈。
④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簡介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市場發育最好、產業關聯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政府間的合作已經成為推動長三角的主導力量。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是以經濟為紐帶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其脫胎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上海經濟區,始獲雛形於1985年國務院劃定滬蘇浙三省市內的15座地級以上城市,是一個以上海河口為起點、半徑300公里以內的扇形區域。至而今,長三角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正式成員擴大至16個。
長期演進之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副省(市)長級別的「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二是長三角15城市市長級別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三是長三角各城市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會。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是最具實質性的一個工作會議。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協作部門主任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會按城市筆畫每兩年在執行主席方城市舉行一次市長會議,由市長或分管市長參加,一次工作會議。常務主席方是上海市,企業由長江經濟帶企業聯合會聯絡,政府常設聯絡處設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在2004年11月的第五次會議上,常設聯絡處改建為協調會辦公室,常設聯絡處設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負責協調會日常工作;協調會的市長會議由兩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在2003年8月第四次會議上,台州市被接納為正式成員。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等6個城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此次擴容後,協調會成員城市達22個。2013年4月13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三次市長聯席會議召開,正式吸收徐州、蕪湖、滁州、淮南、麗水、溫州、宿遷、連雲港等8座城市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至此,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擴容至30個。至此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馬鞍山、蕪湖等5地市。
⑤ 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22 個會員城市的對外經濟
(1)海陸間;陸地內 (2)舟山 (3)城市化發展使得城市人口激增,生活排污量大;農業上化肥、農葯使用過多,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體污染;工業三廢的排放;船舶行駛排放的污染物等。(3點即可) (4)原料導向型和勞動力導向型,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該地區出現了用地緊張、地價上升、環境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現象,原料導向型和勞動力導向型產業不適合在該地區繼續發展,因而產生了產業轉移。 (5)外來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增多;人口老齡化嚴重。(兩點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