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鶴山沙坪哪個片區最繁華
中山路。中山路一直是沙坪最繁華、最老牌的商住街,代表著鶴山的繁榮與時尚。沙坪是鶴山市政府所在地,是鶴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貳』 江門鶴山和順德龍江哪個好
江門鶴山好。
1、地理位置好,江門鶴山位於廣東省的港口處,順德龍江位於廣東省內部,因此是江門鶴山好。
2、經濟發展好,江門鶴山位於港口處,經濟發展好,順德龍江位於內部,經濟發展慢,因此是江門鶴山好。
『叄』 江門鶴山市的鶴城鎮和址山鎮,1、那個經濟好2、那個環境好3、那個交通到縣城和江門最快、最方便
自從順發鞋廠搬走後,址山的工業經濟不如以前,但是去年碧桂園進駐址山,給這個小鎮注入不少活力。地理上址山靠近世界衛浴之都,水口,而且通往司前的公路也快修好了,這就意味著從址山去江門比從前方便了。鶴城這幾年發展得不錯的,是個山城,地理上比址山靠近沙坪(鶴山市市府所在)和江門,教育方面,有個鶴城二中。綜合環境、發展前景以及交通來說,本人認為鶴城略勝一籌。
『肆』 江門鶴山市哪幾個鎮比較繁榮
沙坪街(市區)
雅瑤鎮(市郊鎮,鶴山碧桂園所在地)
共和鎮(西部中心鎮,銀雨燈飾所在地)
『伍』 開平台山鶴山,哪個的經濟更好
台山!經濟體系發達,素有華僑之鄉美譽!第二應該鶴山,這幾年有目共睹!開平應該稍弱!這只是經濟方面,也就是錢的流通,跟人的生活不搭邊!都是錢在飛!
『陸』 鶴壁鶴山區和山城區哪個好
鶴壁鶴山區和山城區,山城區好。根據《關於印發〈關於在全市開展「八比八曬·爭先創優」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鶴能辦發〔2022〕5號),現將第二季度排名靠前的縣區和市直單位公布如下:平台載體建設大比拼;按照《鶴壁市科技創新平台評分標准》,主要從申報科技創新平台的前期准備工作、申報、認定情況進行排名。綜合排名:第一名:淇縣;第二名:山城區;第三名:淇濱區、鶴山區、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
『柒』 請問各位大神 鶴山共和鎮, 址山鎮, 鶴城鎮哪個發展前景比較好哪個
相對來說鶴城發展較好。自順發鞋廠搬遷以來,芝山的工業經濟不如從前,但去年碧桂園的到來為小鎮注入了活力。從地理位置上看,址山靠近世界衛生之都水口,通往思遷的道路很快就會修復,這意味著從址山到江門比以前更加方便。鶴城這些年發展良好,是一座山城。
關於城鎮發展
1. 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因: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城市的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使城市成為人類居住的主要形式。
2.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不平衡。1950年,佩魯提出了增長極核心理論: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發展,區域經濟趨於平衡,然後進入下一個極化和擴散發展階段。
(2)經濟理論:城市產業分為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和服務業。
(3)人文生態理論:相互依存和競爭是人類群落空間關系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交通理論》:梅耶於1962年出版的《城市發展的交通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運動日益密切的過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的年度報告,經濟全球化「是由於商品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相互依賴的過程」。
(6)城市演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持續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高於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減少,郊區人口增長)。
3.城市物質環境要素及其關系公共領域:引領、提供非公共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和制約。物理環境優化表現為可達性和外部效應。
4. 基本特徵:人口老齡化(60歲以上佔10%,65歲以上佔7%),家庭核心,休閑生活。城市社會的異質性高於農村社會。美國:貝爾有三個歷史時期: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5.城市化的定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的歷史過程,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以及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6.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城市化初期主要表現為工業化進程,工業化進程要求和促進人口在城鎮中積累。城市化後期主要表現為生產集約化、生活集約化、管理科學化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文化、教育和科技進步
7.城市與地區的關系
(1)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城市的發展必然會開發利用周邊地區的各種資源,所以城市與區域的發展條件和前景是密切相關的。中心城市的發展與區域內其他城鎮的發展相互作用,區域規劃應得到重視。城市與經濟區域之間的聯系——物流、資金流、人流量、信息流——分析一個城市的主要外部經濟聯系。
(2)城市發展區域分析:發展戰略(優勢與劣勢、功能、地位、作用)規模(人口、土地利用)的區域論證
8.區域城市體系和城鄉發展的一般規律
(1)在一個國家或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內,存在著功能不同、規模不同、空間分布有序、聯系緊密、相互依存的城市群。特點:群體性、相關性、層次性、開放性、動態性、整體性(動態交換組層)
(2)城鄉綜合發展動力:農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向周邊離心輻射的方式:規劃、引導和調節城市體系目的: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市與區域發展效益的統一。
『捌』 廣東江門鶴山市那個鎮工資高一些
您好,根據您提出的問題,江門鶴山市的工資水平各個鎮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鶴山市的工資水平比較高。根據官方數據,鶴山市的月平均工資約為7000元,比江門市平均工資高出20%。此外,鶴山市擁有許多發達的工業園區,如鶴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這些工業園區的企業招聘的工資水平也比較高,比江門市的其他地區高出很多。因此,總體來說,鶴山市的工資水平比較高,最低工資也達到了200元/天,最高可達500元/天。
『玖』 鶴山的經濟
2014年鶴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0.76億元,增長6.9%,增速在江門地區排名第4;三次產業比例為三產比7.3:55:37.7。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增長3.9%,第二產業增長9.6%,第三產業增長3.2%,其中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 建國前,鶴山基本上是一個單一農業經濟縣,商品經濟不發達,境內交通不便,工業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手工業,商業基本屬內向經營型。自然、地域培育了紅煙、茶葉這些鶴山著名特產,一業興,百業旺,煙、茶種植促進了煙、茶收購、加工、運銷業的發展,並逐步發展成為鶴山的支柱產業。據民國24年(1935年)《鶴山煙茶產銷狀況調查報告》(廣東省農林局)記載,在鶴山茶鼎盛時期的清道光年間,全縣茶園面積達8萬畝,年出口茶葉6萬擔,幾佔全省輸出總量的八九成。紅煙在清末民初時,每年出口值逾百萬金(白銀),銷往廣州約40萬元(毫銀)。抗日戰爭爆發後,鶴山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前萌芽的一點近代工業也於戰亂中被扼殺。但華南失陷,鶴山沒有成為敵占區,敵我邊緣地帶的獨特地理位置,使鶴山成了西南腹地與敵占區之間的交通孔道。廣州、中山、順德等地一些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學校遷入縣境,國民政府機關、官員和四方商賈匯集於沙坪發國難財。沙坪一帶成了戰時貨物中轉站,一時間,酒樓、食肆、運館應運而生,僅沙坪,商鋪就增至1000餘家,地攤數千,在商業上出現了短暫的「興旺」。戰後,商業上這種畸形的「繁榮」便迅速衰退。到1949年,全縣工商戶減至1300戶,從業人員3000人,僅及戰前一半。工農業生產雖有過短暫的恢復,後又因國民政府忙於發動內戰,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商企業倒閉,農業失收,社會經濟幾陷崩潰。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3622萬元(1980年不變價),人均112元,其中工業產值僅574萬元,占總產值不足16%,人均國民收入只100餘元。
新中國成立後,改革了生產關系,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1950 - 1985年35年間,盡管經歷了曲折,出現過失誤,全縣經濟仍取得長足的發展。其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4個時期。
1.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1950 - 1957)。建國後,經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全縣完成了土地改革,逐步建立起國營經濟,實現財政統一,解決了遺留的通貨膨脹問題,穩定了金融、物價,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發展。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展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5年間全縣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5531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49年增長52.7%,「一五」時期平均每年遞增8.8%,其中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20%,比1949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130萬元,比1949年增加1.2倍。
2.「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 - 1965)。1958年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高潮,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建了一批水利骨幹工程,為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全民辦工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鶴山縣地方工業建設。1960年工業產值比1957年翻了2翻。但由於不斷的「反右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和平均主義再度泛濫。據省有關部門在高鶴等12個縣調查統計,各級刮「共產風」的現金及實物折款,每個社平均66萬元,每戶平均72元,每人平均18.8元。「共產風」動搖了以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制,動搖了等價交換、按勞分配的原則,搞亂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使經濟工作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如1958年,全縣掀起的全民大煉鋼鐵高潮、大兵團深翻改土和大辦工業等,投入了巨大的人力,消耗了巨大的財力,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嚴重挫傷了群眾積極性,給縣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惡果,出現了後來三年經濟困難。1961年起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落實農村各項經濟政策,農村體制下放,實行「三級所有制、隊為基礎」,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工業恢復計劃管理,實行按勞分配,恢復農村集市貿易,搞好市場購銷。經過3年調整,工農業生產取得了協調發展。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7656萬元,比1957年增長38.4%。其中工業產值比1957年增長101%;糧食總產達9.11萬噸,比1957年增加34.2%;財政收入1377萬元,比1957年增長6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261萬元,比1957年增加53%。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 - 1977)。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全面展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經濟建設。學生「停課鬧革命」、工人「停產鬧革命」,領導機構癱瘓,工業生產一度受到沖擊,出現連續4年下降,1970年比1966年下降3%。在農村,由於廣大農民和農村幹部對「左」傾思想抵制,堅守生產崗位,加之調整時期為發展農業生產打下較好基礎,全縣農業生產仍能保持增長。1970年農業產值比1966年增長25.8%。「四五」時期,經濟管理機構相繼恢復、健全,工農業生產緩慢恢復、回升。197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44億元,比1970年增長42%。其中工業生產值5656萬元,農業產值8720萬元,分別比1970年增長82.2%和24.3%,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064萬元,比1970年增長48.7%。
建國後至1978年近30年間,全縣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由於長期以來受到「左」的思想影響,政策、體制多變,加之經濟底子薄,經濟發展仍相當緩慢,工農業總產值年平遞增5.1%。工業仍跳不出「五小」工業(小農機、小紡織、小化工、小水電、小五金)圈子,農業一直未能擺脫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困境,農村生產率低,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民收入低,1978年社會生產總值1.52億元,人均國民收入406元。
4.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時期(1978 - 1985)。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隨即在全縣開展撥亂反正,落實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僑務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工作。1978年開展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開展批判「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錯誤思想,解決了部分幹部思想僵化、半僵化的問題。把被「四人幫」顛倒、歪曲、篡改了的方針、政策、理論糾正過來,恢復、發揚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和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變。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全面推行經濟體制改革。 鶴山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作條件優越,歷來是廣東省商品糧基地。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初步建成優質糧、蔬菜、西瓜、粉葛、水果、生豬、三鳥、水產、花卉苗木、木薯十大農產品基地。
建國前由於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水利設施落後,加上境內交通不便,農業長期處於封閉式的自供自給的小農經濟中,農業生產水平低下,歷史上就是一個缺糧縣。水稻、紅煙、茶和桑仔為本縣傳統大宗農產品,1949年糧食總產44716噸,農業總產值1567萬元(當年價),農民人均產值僅92元。
建國後,變革生產關系,大力興修水利,推行科學種田,發展農業機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傳統的以糧為一的單一農業逐步向多元的開發性農業發展。1985年,農業總產值9905萬元(1980年不變價),農民人均產值374.5元,按可比價比1949年分別增加2.5倍和3.1倍。農村經濟總收入1.9億余元,農村人均收入484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3.25倍和2.67倍。
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224686 萬元,比上年增長(可比價)4.70 %。其中,農業產值81361萬元,比上年增長4.20 %,林業產值9723萬元,比上年增長43.00 %,牧業產值96051萬元,比上年增長3.60 %,漁業產值34911萬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4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
「十一五」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資金9962萬元。種養產值比重由2005年的56︰44調整為36︰64,獲得「生豬調出大縣」稱號。「十一五」期間,共改造低產農田1.7萬畝,低產魚塘6060畝。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江門市級6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農業產業化組織共帶動農戶1.97萬戶,戶均增收7602元。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企業2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編制完成了《鶴山市現代農業總體規劃》、《雙合現代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完成了一批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省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沙坪聯圍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順利推進。 鶴山的工業,在建國前僅有一些以農副產品加工和修理業為主的小手工業,產品以茶葉、煙絲、醬油、工藝獅頭等較為著名。民國12年(1923年)出現了印刷、土法造紙等行業。民國14年,沙坪興辦光明電燈公司,協隆米機,開始了鶴山近代工業。但自30年代起,連年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發展緩慢。到1949年,全縣僅有54家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水平低的輕工業和手工業小廠(場),職工770人,全年工業總產值僅有77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1.3%,主要產品是一些鐵木農具、傢具、竹器製品、煙絲、茶葉、醬油、面豉等手工業產品。
建國後,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3年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建設。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商業改造,全縣24個私營工業企業轉為公私合營,660個手工業個體勞動者先後組成48個生產合作社(組)。這一時期,全縣興辦起棉織、制磚、印刷、農機、煙絲、木器加工等13家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958年貫徹「全民辦工業」方針,縣地方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自後20年間,受「左」的路線干擾,工業發展曲折、緩慢,到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有138家,職工人數5470人,全年工業總產值581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6%,20年間,平均每年僅增長5%。
改革開放,給鶴山工業帶來新的轉機。貫徹「依靠科技,實行工業興縣」方針,調整工業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現代工業。1980 -1985年,全縣獨立核算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62萬元,是過去30年總投資的1.36倍。到1984年共引進價值696萬美元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推動了工業技術進步,加速了產品更新換代,為全縣工業發展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已實現了由傳統手工業向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工業的轉變。全縣工業初具規模,擁有紡織、服裝、建材、五金、造紙、磷肥、化工、水泥、掛車、機械、電子、電機、燈飾、煙絲、塑料、印刷、製鞋、釀酒、食品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2300家,職工1萬多人。主要工業產品50多種,名優產品30多個。其中國優產品1個,省優產品8個,棉布、毛巾、羊毛衫、毛毯、服裝等7個產品被列為省優等出口產品。工業出口產品佔全縣出口量的82%。1985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578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69.5%,比1949年增加38倍。其中紡織工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49.8%。「六·五」期間,工業每年平均以25%速度增長,高於全省的15.5%,1985年實現利稅3364萬元,為同期投資總額的129%,比1980年增長2.1倍,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452萬元。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5.31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中:輕工業產值178.46億元,增長14.8%;重工業產值136.85億元,增長19.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0.91億元,增長6.5%;股份制企業125.88億元,增長21.7%;外商及港澳台企業產值179.31億元,增長12.6%,其他經濟類型9.2億元,增長32.2%。工業銷售產值293.79億元,增長10.5%%,工業產銷率為93.18%,下降1.91%。我市規模以上重大行業中,紡織業完成產值19.32億元,下降0.28%;金屬製品業完成產值39.82億元,增長9.2%%,占總產值比重為12.63%;電氣機械與器材製造業完成產值37.47億元,增長15.9%;印刷業完成產值28.67億元,增長12.5%;皮具及其製品完成產值22.47億元,增長13.9%;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11.24億元,增長46.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37.79億元,增長30.2%,占總產值比重為12%;規模以上產值增幅超過25%的鎮有雙合、鶴城、桃源、龍口四個鎮。年產值超過1億元以上,而且增長速度超過30%企業有21家。億元產值的工業企業67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6家,凈增加58家。工業用電量達到14.76億千瓦時,增長2.7%。
2009年末全市私營企業2514戶,注冊資金38.77億元,分別增長9.1%和25.6%;個體工商戶16606戶,注冊資金4.05億元,分別微降0.5%和增長9.6%。全市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增加值25.66億元,增長24%。全年新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0家,產值2.94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78%。 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增長15.4%。新批企業數11間,增資企業數18間。合同利用外資金額0.25億美元,下降89.3%。
美雅集團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毛毯生產企業,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為世界較大的燈飾生產企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印刷企業之一。美雅拉舍爾毛毯、華山泉礦泉水、比力奇電熱水器、鶴山電機、明可達台燈、東古醬油、勝利廚具及鞋類、燈飾、制傘、時裝等一大批優質產品飲譽中外市場,近200個產品榮獲省以上名優新產品稱號。
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5.31億元,增長16.6%。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工業生產值超億元企業共67家,比上年增加4家。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演進為8.2:56.1:35.7。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 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1個,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73億元,增長13.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8.58萬平方米,增長9.5%。房屋竣工面積91.92萬平方米,下降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09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34億元,增長20.3%。按投資結構分,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52億元,增長2.65倍,更新改造投資15.05億元,增長12%;其他投資10.82億元,下降21.3%,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
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0.13億元, 下降52.3%;第二產業投資22.32億元, 下降6.2%;,第三產業投資45.89億元,增長40%%。
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商品房施工面積190.2萬平方米,增長35.9%,商品房竣工面積58.42萬平方米,增長1.28倍,商品房銷售面積79.03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商品房空置面積5.7萬平方米,增長18.75%。 第三產業成為鶴山發展的新亮點。通訊、電子、汽車、住房等高檔、大額商品銷售暢旺,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形成。交通運輸、旅遊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金融證券、保險、信息、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
2009年,全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37.3%。消費市場需求暢旺,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2.6億元,直接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1.9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79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金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啟動市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完成《鶴山物流園鐵路貨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展廣珠鐵路鶴山站場擴大的申報工作。
2010年房地產、金融、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繼續發展壯大。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58.1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7%。房地產業成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撐,「十一五」時期全市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83.58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5%,商品房銷售面積23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13億元。金融運行平穩,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加大,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達114.41億元,比2005年增長2.6倍。郵政儲蓄銀行鶴山支行、交通銀行鶴山支行、國民小額貸款公司開業營運,保險證券機構大幅增加,獲「廣東省金融穩定獎」。2010年旅遊總收入13.59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63倍。市現代物流中心成功納入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工程和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被認定為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拾』 鶴山市鶴城鎮有發展嗎
鶴山市鶴城鎮有發展。
鶴城鎮,隸屬於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位於鶴山市的中部,區域面積15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鶴城鎮戶籍人口28689人。截至2020年6月,鶴城鎮共下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鶴城圩。
鶴城鎮境內有325國道、雙和公路、古崖線貫穿鎮域,佛開高速、江中高速、江珠高速、江羅高速連接到鎮。
2016年,鶴城鎮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522萬元,同比增長13.8%。2019年,鶴城鎮有工業企業217個,其中規模以上5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個。
風景名勝:
休閑度假農庄:祥興休閑農庄地處325國道旁,四面環山,疊翠蔥蘢,分種植區、養殖區和旅遊度假區三大區域,既有大自然山清水秀的風貌,又具現代化都市的繁華氣象,擁有多功能飲食娛樂廳、山腰夜吧樓、豪華度假屋、鄉村別墅群、燒烤場、垂釣場和兒童樂園。
五星果園:五星果園位於鶴城鎮五星村,佔地1700畝,經多年發展已形成了家家有基地、戶戶有特色的「三高」農業生產規模,種植部分的楊桃、黃欖、青棗、大棚西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