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學知識,在當時的形勢下,蘇俄實行了什麼經濟政策
(1)材料一是針對當時蘇俄實行的什麼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說明了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分析政策變化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
答案:
(1)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②變化: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原因:蘇維埃急需恢復遭戰爭破壞的經濟,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超出了俄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農民對佘糧收集制極為不滿,頻頻發生暴動;國家無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影響:嬴得廣大工人、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❷ 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導讀:十月革命後,蘇俄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極其不滿。所以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一個美國青年來到克里姆林宮前,路上的人們以驚異的眼光注視著他。很快人們就得知他就是受列寧熱情邀請而來的美國商人阿曼德·哈默。
當時23歲的哈默已是在哥倫比亞醫學院就讀的、獨一無二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1921年6月,他克服種種困難來到蘇俄,原本想幫助醫治當時流行的斑疹傷寒,但大規模的飢荒所引起的災難卻使他大為震驚。他立刻用100萬美元購買了100萬普特小麥,用船運到蘇俄銷售。
列寧知道這件事後,熱情邀請哈默前來。在辦公室里,列寧用英語和哈默交談著,他問起哈默在蘇俄旅行的印象。哈默告訴他說自己剛在飢荒地區和烏拉爾地區呆了一個月。列寧聽到這里,臉色露出憂郁的神情,緩慢地說:「是的,飢荒。我聽說你本來想做些醫務救濟工作,當然這種工作很需要,不過,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列寧順手從桌上拿起一本《科學的美國人》雜志,一邊翻,一邊說:「瞧!這是你們人民做出的成績。這就是進步的含義,高樓大廈,發明,發展機械來代替人的雙手。」他放下雜志,「我們是個落後的國家,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你們和我們可以取長補短。美國可以在這里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後還可以在這里推銷工業產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 方法 ,以及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
哈默談起訪問烏拉爾區的印象,認為俄國的物資人力都很充足,許多工廠的狀況比他預計的要好。列寧點點頭。「不錯,內戰使一切陷於停頓,現在我們必須從頭做起。我們剛剛制定出的新經濟政策就是要求重新發掘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的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它將為你提供很好的機會。」
哈默懷著極大的興趣聽列寧談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維埃俄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列強驚恐萬分,正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法、美、日各國以及德國,都派出軍隊入侵蘇俄,進行直接的武裝干涉;國內的反動勢力也紛紛叛亂,企圖一舉顛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府帶領著人民,經過近3年的浴血奮斗,到1920年10月,終於打敗了國內外的武裝,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但是,新的政權面臨著更為艱巨的任務,那就是治理戰爭留下的巨大創傷。飢荒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災難,農民迫切需要蘇維埃政府經濟上幫助他們,要求城市供給他們布匹、靴子、釘子、犁和其他工業品,要求改善生活。而連年的戰禍同樣使工業衰敗不堪,千百個工廠處於半毀壞狀態,多數設備破舊得如同廢鋼爛鐵;鐵路運輸幾乎停頓,幾百座鐵路橋被炸毀,幾千公里長的鐵軌報廢,大部分機車和車廂已經超期限使用;一部分工人失業,跑到了農村。
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還在暗地裡組織匪幫和富農暴動,時刻准備進行顛覆活動。
面對嚴峻的形勢,列寧認識到,黨和政府必須來個重大轉變。斗爭的重心要逐漸轉到經濟方面,在改進農業的基礎上,恢復工業,必須把機器和貨物供應到農村,從經濟上加強工農聯盟;在國家電氣化的基礎上恢復工業。
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新經濟政策的決議。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余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准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等等。
盡管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它明顯對恢復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
哈默從同列寧的談話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不久後,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賃企業的美國人。他還勸說大資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經銷汽車和 拖拉機 ,於是其他一些公司也蜂擁而來。後來,福特還在俄國修建了一個汽車廠。雖然福特一向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為敵,但對這筆生意卻頗為滿意。因為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保證了外國商人有利可圖,有錢可賺,也使蘇俄沖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新經濟政策使蘇維埃國家的經濟順利恢復起來,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22年12月,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❸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啊
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
②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貿易方面: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❹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背景: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內容: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1、背景:1921年初,國內戰爭結束。蘇俄取得了勝利,然而它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戰爭使工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也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不滿情緒影響了政治穩定。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據列寧的報告,決定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2、內容:
(1)實行糧食稅,稅後余糧由農民自行支配;
(2)採取租讓制與租賃制等方式,把外國資本與私人資本重新引入國有企業,並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恢復商品貨幣關系,允許自由貿易;
(3)廢止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製,實行以工人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制。
蘇俄新經濟政策新的經濟政策是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用)它從俄國的實際出發.發展經濟、鞏固工農聯盟為主要目標,通過利用市場機制和商品貨幣關系較快地恢復了國民經濟,穩定了政治形勢。
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心措施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心不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在於經濟方面。在蘇聯發現戰時共產主義不再適合實際國情時,列寧改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通過資本經濟為社會主義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蘇俄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俄共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
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後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後的生產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新經濟政策受到工人和農民的支援,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局限性近十年來,關於蘇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原因,目前學術界仍眾說紛紜,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蘇聯共齤產黨特別是領袖人物的社會主義觀對新經濟政策的終結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黨內權力斗爭等,當然有的研究也提出當時的客觀環境的作用。
關鍵詞:新經濟政策、失敗原因、終結
自蘇聯劇變後,新經濟政策問題再次引起社會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極大關注。許多人把新經濟政策看作是一種更加理想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內涵。然而新經濟政策在20年代的蘇聯畢竟是一種失敗的選擇。它為什麼會失敗?迄今人們並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從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個人因素等等,總結各方學者關於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方面
孫國慧認為「蘇聯新經濟政策的終結有多種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經濟政策理論不夠明確和完善,新經濟政策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俄國歷史傳統上的專制主義和村社傳統的影響,當時蘇聯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以及急於求成的趕超心理等」。
另一學者李述森則認為,「新經濟政策得不到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觀念的支撐」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這是因為「新經濟政策是一個政治決定,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的核心仍是反市場經濟。」「既然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並沒有帶來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觀念的轉變,市場經濟仍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異己的東西。布林什維克黨的意識形態觀念沒有實現相應的轉型,導致新經濟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列寧去世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直至最終被取消②」。
王曉榮學者提出的觀點中有一部分是與孫國清學者相似的原因,在這里不再做相同的敘述。同時除了和其他學者的觀點有重疊的部分外,王曉榮學者還提出了個人獨特的一些見解。
王曉榮認為當時的蘇共內部盛行「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王曉榮通過研究陸續解密的蘇聯絕密檔案得出,「在黨內爭論中,許多人引以為據的常常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把新經濟政策中的一些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做法也當作資本主義,認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將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辭。」「斯大林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時,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某些設想當作現實社會主義的理想模式,直接廢棄適合當時蘇聯社會發展需求的新經濟政策,盲目追求社會主義的『經典模式』。結果不僅使蘇聯本國步入僵化的教條主義,而且把蘇聯的建設經驗當作普遍真理在社會主義陣營推廣,造成教條主義盛行,嚴重遏制了社會主義的生機」。
對於王曉榮的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鄭異凡學者同意這一看法。另外鄭異凡提出「蘇共內部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的不同詮釋直接影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
對此鄭異凡解釋為「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並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繼續;斯大林和季諾維也夫等人強調新經濟政策僅僅是退卻,是對農民的暫時讓步,要求轉入進攻;布哈林則認為新經濟政策中的決定因素是運用市場機制。這些不同詮釋直接影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正是領導層對這一政策沒有取得共識,斷章取義,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列寧的言論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解釋,誰執掌最高權力,就按照誰的主張辦。在政治上高度集權的狀態下,斯大林一旦大權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堅持新經濟政策,把取消新經濟政策斥為『反革齤命謠言』後不久,就憑他個人一句話,輕輕鬆鬆地送新經濟政策『見鬼去了』!」。
這時候,國內大部分學者對從思想文化方面解釋新經濟政策都是不可避免的承認這幾個觀點。如高繼文的對新經濟政策失敗原因分析是「一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新經濟政策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援;二是國內普遍存在著著急於發展的焦急趕超心理;三是社會歷史傳統力量影響至深,不利於新經濟政策的推行。」。如劉劍飛認為「缺乏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支撐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直接原因」,因為「列寧逝世後,列寧的後繼者們除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少數人尚能擁護和支援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外,大多數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認識不足」,並且「大多數領導人不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切合蘇聯社會現實的,他們不去對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或者說他們對列寧主義根本就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從而不能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於是「新經濟政策在實踐中由於缺乏完整的理論支援而被終結了」。
王曉榮認為「由於歷史實踐的局限,新經濟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備性」。這是因為「由於歷史實踐的局限,列寧和俄共(布)在提出和實施新經濟政策時,沒有徹底弄清有關社會主義的一些問題。」例如最基本的「關於經濟落後的俄國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時間問題」還有「關於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問題」至於「關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和「在解決黨如何掌握國家政權與如何組織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上」,蘇聯領導人們「由於在這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認識不清楚,使新經濟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備性」。
同時,「民粹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也是王曉榮認為影響新經濟政策失敗的一個因素,「長期的村社傳統培養了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習慣勢力,成為農村發展商業關系和個體經濟的強大阻力」,「這種村社傳統又成為民粹主義思潮產生的社會基礎」。「在民粹主義思想影響下,許多人十分迷戀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戰時共產主義的經驗」「擔心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會把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引向資本主義方向,這是新經濟政策遭致廢棄的一個遠因」。②
「教條式地理解和搬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結論;急於加快發展的趕超思想」也是王曉榮對新經濟政策失敗的觀點之一。②
二、政治和行政方面
近年來,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蘇聯的政治體制對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影響,尤其集中於從決策角度分析了新經濟政策的確立與民齤主集中制決策機制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分析這一政策的過早終結,但也有其他角度的觀點。
黃蓉芳認為,「新經濟政策的過早夭折,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決策體制的轉變———從民齤主(的)集中制到極端集中制的轉變」。黃蓉芳對此解釋為「如果說在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前,各種政策建議還能反映到決策層,並有可能被接受的話,那麼在1928—1929年斯大林要『拋開』新經濟政策之時,對斯大林不顧黨的決議自行其事的行為,並沒有制約機制。」於是,當斯大林決定要廢除新經濟政策時,即使當時有不同的意見,但並沒有人敢提和相當有效的制約斯大林個人獨齤裁的機制。
王曉榮則提出,「新的經濟政策的推行,有賴於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蘇聯在實施新經濟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後,在要不要堅持既定方針的問題上,俄共齤(布)黨內出現了認識分歧」,所以是「黨內理論觀點分歧影響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在政治體制沒有進行相應改革,黨內民齤主不健全的情況下,黨內理論觀點的分歧同政治斗爭攪在一起,理論和政策之爭的結果往往不取決於它們本身的是與非,而取決於爭論各方在政治斗爭中的輸贏勝敗,這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黨內斗爭的結局」。
李述森認為,「在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新經濟政策既是因政治需要而出台的,也是因政治問題而被中止的,是政治因素決定了它的興衰命運」。首先,「一是政治考慮新經濟政策的先天不足。」,因為「新經濟政策雖然是意在發展經濟的政策,但它的出台卻不是布林什維克黨認識到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結果,而是出於保住政權的考慮。」一旦形勢改變,蘇聯領導人會毫不猶豫的改變政策。其次,「二是政治發展趨勢:與新經濟政策本質的背離」當「集權體制越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空間就越狹小。當一齤黨專政演變成個人專制後,新經濟政策就終結了。」
第三個政治因素是「黨內權力斗爭:推動新經濟政策走向終結」。在這里李述森指出「目前國內學者們傾向於把新經濟政策在20年代末被中止歸咎於斯大林,指責斯大林沒有很好地領會列寧的思想,把新經濟政策當成了權宜之計。這種指責是有失公允的。應該說,無論誰獲得了最高領導地位,都會作出類似的抉擇。」②,斯大林只是順應當時集權的需要而做出的選擇而已。
劉劍飛認為,「沒有民齤主化政治土壤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它的論文中,他說「任何理論的產生、形成和完善離不開相應的政治土壤,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不能沒有政治的民齤主化和法制化。換言之,蘇聯推行任何新的經濟政策都要有賴於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經濟改革要求有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作保證」,「質言之,是蘇聯政治體制原因扼制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體系的確立,導致了新經濟政策的終結」。①
任曉偉則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史過程」,列寧時期新經濟政策的三大內在矛盾影響了新經濟政策的失敗。主要是「計劃和市場的矛盾」、「意識形態與實踐的矛盾」、「政治與經濟的矛盾」這三大內在矛盾「不可避免地與戰時共產主義的計劃遺產、傳統的意識形態以及這一時期重新開始集中化的政治體制發生著結構性矛盾。」,最終為蘇聯從新經濟政策向計劃經濟的轉變提供動力。
劉長江指出,「對於新經濟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蘇聯共齤產黨的政策變化」,「實際上,在新經濟政策的制定與終結的過程中,蘇聯的經濟學家提出的解決蘇聯面臨的經濟問題特別是農村經濟問題的設想方案,對蘇聯共齤產黨的政策選擇都發揮了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而高繼文認為,「沒有適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黨內民齤主生活部健全,政治斗爭嚴重妨礙了新經濟政策的的執行和深化」這是導致新經濟政策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斯大林通過組織手段逐漸控制了黨內大權,監督機關名存實亡」,「斯大林動用組織手段去反對反對派,使他們的理論觀點敗於權勢之下。這種不正常的爭論中,理論、政策爭論的內容和觀點越來越居於次要地位,爭論的勝敗結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的權利大。反對派的失敗首先是政治和組織上的失敗,他們的觀點即使正確也難以取勝」,「從這個側面看,新經濟政策終結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
如鄭異凡認為,「新經濟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的問題之一是領導層對這一政策沒有取得共識,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誰執掌最高權力,就按照誰的主張辦。更重要的是,政治體制的改革不同步,經濟體製得不到政治體制的保障」,當「斯大林一旦大權在握,就憑他個人一句話,輕輕鬆鬆地送新經濟政策『見鬼去了』」[1]
簡述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原因。1.實行的原因: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1)農業方面:推行糧食稅,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用勞工。(2)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3)流通方面:允許自由貿易。(4)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會的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也是新經濟政策「新」之處。
3.評價:(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逐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小農占優勢的落後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實踐表明,新經濟政策可以作為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內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結果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怎樣評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評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蘇俄的新經濟政策(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使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3)內容:新經濟政策包括: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起初實行產品交換,後允許自由貿易;廢除平均主義的配給制,實行工資級別制。(4)實質: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5)作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起到了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到1925年,蘇俄的國民經濟已基本恢復了。
❺ 1921年俄國實施了什麼政策
1、1921年蘇維埃俄國實施了新經濟政策。
注意這里不是俄國,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
2、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
3、新經濟政策使蘇維埃國家的經濟順利恢復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國上下團結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5)蘇俄為了恢復經濟實行了什麼政策擴展閱讀:
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膽探索,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積極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啟示意義。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十分突出。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回顧這一段歷史片段、審視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根源、剖析其失敗的原因以及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總結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