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為產糧最多的東三省,為什麼還是經濟比較落後,你認為該怎麼解決
作為產糧最多的東三省,糧食收購價太低,好多人不願意種,即使種也賺不到多少錢,經濟當然落後啊。東三省在新中國開國之初,作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國最大的油田,最大的林場,最肥沃的黑土地,還有被譽為「北大倉」的「北大荒。
㈡ 人才流失與經濟落後,地方發展的死循環該怎麼解
找到地方經濟的比較優勢,吸引產業投資。人才流動沒事,經濟結構轉變必然帶來人才流動,有出,也有進。人要走,靠攔是攔不住的。人要進來,也是攔不住的。
㈢ 怎樣解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是極其迅猛的,達到。在此過程中,一些區域經濟在年實現了戰略性發展,但中國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區域經濟是區域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其綜合集群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水平的明顯提高。
首先是經濟水平。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再富起來”的經濟發展路線,逐漸將中國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隨著不斷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而中西部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和社會因素,略次於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
㈣ 對於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國家怎麼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 ■步德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抑制,但東西部經濟發展絕對水平仍在繼續拉大。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不利於東西部地區差距的縮小。因此,應結合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實事求是地對東西部地區的關系進行研究,在正確認識開發西部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制定符合WTO原則的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政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1、自然、歷史和政策的差別造成東西部經濟差別拉大。東部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生活環境、經濟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都優越於西部地區,而且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十四個城市作為對外開放城市,給予了較優惠的經濟政策。因此,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經濟增長遠遠快於西部地區。2、市場經濟只是在靜態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配置經濟資源。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越來越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更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這相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但在許多同志的思想上,沒有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即市場配置資源只能做到靜態最優,而做不到動態最優,只能做到短期最優,而做不到長期最優。因此,在地區經濟布局上宏觀調控不夠有力,導致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3、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人力資源卻沒有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勞動力向經濟發達的東部的流動,加大了東西部地區人均佔有資源的差距,同時,東部地區憑著較高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質的人才,形成所謂「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使西部經濟發展更加困難。4、西部地區的貧困與封閉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由於我國經濟發達、開放度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部地區,因而各種新觀念、新信息、新技術也大都集中在東部。西部地區則由於距離遙遠,獲取信息的成本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5、長期的計劃經濟對以資源開發為主的西部地區影響深遠。一是由於價格的不合理使西部為東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即東部創造的財富中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西部人民貢獻的。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布局是按照西部資源、東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經濟基礎的落後,資源開采多,產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業的附加價值較低。6、統一的產業政策未考慮地區差別,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沒有考慮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特點,不論是西部落後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都一刀切地採取同樣的政策,如規定許多產品的最低生產規模過高,限制了西部企業的發展空間,再如國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灘卻要與東部的土地實行同樣的政策,制約了西部招商引資。此類情況很多,極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7、現行稅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收流向東部。由於西部的生活環境較艱苦,許多西部優勢企業將總部注冊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按照現行稅收制度,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注冊地上繳,因而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款的流失,加大了東西部經濟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同時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從而改變西部在生產經營和吸引資金方面的劣勢。對保護西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議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以下特殊政策:1、採取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規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經濟的行為。國家應適當降低中西部地區企業應交納的國稅稅率,並通過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稅稅率的權力,通過稅收的優惠抵消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東部的企業到西部投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加強,使西部的投資硬環境得到改善,但還無法改變西部企業與東部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人才、運輸等許多競爭條件方面的不公平狀況。只有在增值稅率和所得稅率方面都給西部企業以一定的優惠,才能使西部企業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只有在對西部實行企業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嚴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實行非稅收性質的地方保護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場上使外地產品、國外產品與當地產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應當指出,給落後地區企業在稅收上以優惠待遇應有一些行業限制,對那些對集中度要求較高、資金技術密集、協作條件要求高的產品如汽車,就不應給予優惠待遇,以促進行業的快速集中。2、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這與中央對西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一起,是中央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必然導致經濟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而地區發展水平的過度分化會造成總需求不足,影響經濟的增長。所以,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由政府採取各種不同措施促使部分產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並扶持不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而不能依賴於市場做這些事。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具體用途,一是加快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落後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支援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同時支持一部分工業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對待地區結構的調整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資效益。在開發西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對西部直接投資的效益低於東部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長期看,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經濟布局對於改善各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3、在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上應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都是針對全國的普遍情況而制定的,許多政策並不適應西部的特殊情況,如國家為了保護土地限制生產和使用黏土磚的政策,在黃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肅就不適用,在那裡由於缺水,大片黃土崗寸草不生,用來生產黏土磚並不會減少耕地資源,為什麼不能與東部地區區別對待呢?還有環境政策,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廣人稀,遠離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的自我凈化能力較強,不應要求這里的企業與東部執行同樣的廢氣排放標准。還有對小水泥、小火電、小鋼鐵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適應西部特別是新疆城市分散、距離遙遠的特點。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西部中等城市的發展。研究經濟發展,對於資金、技術、原料、能源、運輸條件等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都能達成共識,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口數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區地廣人稀,根本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的基本條件。因此,開發西部的過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工業化,也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西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和優惠的政策獲得較快發展,並對整個西部經濟產生帶動作用。開發西部地區的中央財政投資應首先向中等城市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經濟較快發展,並向周邊小城鎮輻射,帶動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此外,應選擇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加以扶持,使之盡快發展成為一個個經濟圈,形成對周圍更強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5、下大力氣解決落後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加強對地方領導的選拔、任用和監督。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天賦的自然條件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國企的改革、民營企業的活力、科學的區域規劃、高效廉潔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識和良好社會風氣,而這些都決定於這個地方的主要領導人和領導班子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這就要求探索一套對地方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的機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從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越嚴重,機構越臃腫辦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惡性循環,必須下大決心加以解決。6、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促進東西部企業聯姻。西部有許多國有企業發展困難、改革滯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承擔起所有者職責,推動企業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幫助西部企業與東部優勢企業聯合,以資產為紐帶,實現資產重組,利用東部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品牌方面的優勢,使西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 [稿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步德迎]
㈤ 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徑
三、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思路選擇
1、完善我國生產力布局機制。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國生產力布局機制的塑造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宏觀調控層的塑造。中央政府主要從事全國生產力布局總體規劃的制定,確定生產力布局的總體目標和總體框架與戰略,制定並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政策,強化並完善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行政及法律手段,調控全國生產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務是在執行全國生產力布局規劃與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本區域生產力布局的規劃、目標、戰略與框架,調控本區域生產力布局。(2)市場體系和統一市場的發育與完善。其主要任務是在完善商品市場的同時,加快發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場,促進區域市場和全國統一市場形成和發育,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制定國內區際貿易法規,如《競爭法》、《反壟斷法》、《市場法》等,為市場機制在區域間正常的經濟技術聯系和生產要素流動中發揮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後發效應」。首先,應正確地、積極地對待自己和別人的長短。既要「揚長避短」,又積極「化短為長」。其次,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這是中西部地區通過塑造體制優勢、加快發展的唯一出路,因為經濟落後不等於改革落後。中西部地區完全可以通過率先建立新體制來創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從而為加快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和機遇。要促進「西進」,關鍵在於加快模式轉換,形成生產要素向中西部轉移並優化組合的經濟機制。最後,「後來居上」的根本在人才。實踐證明,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破除禁錮著人們頭腦的、錯誤的、陳舊的理論和觀念,這一點也許在中西部地區反映更突出。解決很多新的重大問題,必須「轉換思想」,尤其對需要大踏步趕上東部地區甚至爭取「後來居上」的中西部地區的人們來說,「轉換思想」的任務更繁重、更迫切。
總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要引導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合理布局。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定、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總體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建立跨省(區、市)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與發揮各省(區、市)積極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促進東、中、西部經濟的共同繁榮和國家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㈥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現狀及消除措施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分析
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主要表現
(1)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平衡發展戰略,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和落後地區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來了一個大轉變,從平衡發展戰略轉向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發展和開放的政策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使得沿海地區得以迅速發展起來,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03年廣東省為13626億元,約相當於3個湖南(4639億元)或10個貴州(1365億元)或35個青海(390億元).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03年浙江為20147億元,3倍於江西(6678元),4倍於甘肅,5.6倍於貴州
(2)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
中國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於20世紀30年代用一條簡單的線條描述了中國自然地理,人口地理與經濟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點:從東北黑龍江省璦琿縣到西南雲南省騰沖縣之間,用一條近乎直線連接起來,把中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49.2%,人口卻只有全國總人口的3.7%;東部面積佔全國50.8%,而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6.3%.相應地,西部貧窮,東部富裕."胡煥庸線"只是大體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員遼闊的中國東西部的地理分界.現今對中國區域經濟的劃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區,輔之以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這三大地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由東向西呈遞減階梯狀態.
(3)省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中,最高的廣東達13625.9億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億元,廣東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最高的內蒙古有116.8,最低的雲南為108.6,相差8.2.2003年地區工業總產值,前五位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分別為21513.5億元,18036.7億元,15380億元,12864.2億元,10342.8億元,後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寧夏,貴州分別只有21.4億元,247.9億元,333.5億元,352.8億元,977.6億元,後五位都在1000億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億元以上.
(4)南北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在改革開放以前,北方地區領先於南方地區;在改革開放前期,北方地區仍然領先於南方地區,而且差距進一步拉開.20世紀90年代以後,南方地區經濟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7.2%,北方地區經濟的領先地位受到動搖,南方地區後來居上,不僅在增長速度上超過北方地區,而且在人均GDP的絕對值上也超過了北方地區,其來勢之猛烈,使南北地區間的靜態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著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享有"遼老大"美譽的遼寧省,近年來經濟發展水平已降到全國第10位左右,黑龍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城鄉二元結構被視為造成中國城鄉差別的主要因素,城鄉差距的實質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大大高於大多數國家(1.6:1)的水平,按照國際勞工組織1995年發表的36個國家的相關資料,城鄉差距超過2:1的國家只有3個,中國便是其中之一.從絕對差距看,1978年農民年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後幾乎每年都在擴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達1242.6元,2000年達到4027.0元,2003年達到5850.0元.
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歷史基礎.
(2)區位條件
1978年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使沿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中部地區同樣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託,但在地理區位上與東部地區相比,其對外聯系明顯不如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雖也開通了一些對外貿易口岸,但由於與中國西部接壤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無力帶動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另外,東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好,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於開展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和產業布局,而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特別是西北地區乾旱嚴重,生態惡化,土地貧瘠,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較大.
(3)制度因素
中國自1978年以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於各地區體制轉軌的程度不同,從而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一般說來,一個地區的非國有化程度越高,計劃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場化程度也就越高.從表2-3可以看出,中國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發展速度和市場化程度都明顯高於內地.
(4)政策傾斜效應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給予沿海地區的傾斜政策,包括投資,財稅,外資外貿,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在發展能力上產生了極大的差距.據有關資料統計,1985-1995年中國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1499.50億美元,其中東部沿海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達1309.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87.3%,而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分別為127.06億美元和62.88億美元,僅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8.5%和4.2%
(5)人力資源差異
區域間人力資源差異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差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從表2-4中可以看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無論從絕對數還是所佔比重在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分布狀況是: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這種人力資源條件的差異,不僅導致了現有的發展差距,而且還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源條件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3,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評價
(1)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積極意義
①區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差距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時,發展程度較好的地區就自然成為發展狀態較差地區所效法的榜樣,發達地區就會更加進一步發達,落後地區就會奮力追趕,從而形成你爭我趕的整體經濟發展的活力.
②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區際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區域的條件優勢要素的差異形成的競爭優勢的不同,各區域的經濟主體可在各自的區域優勢及其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尋找經濟聯合,如資源型優勢與加工型優勢的區際聯合.
③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給落後地區造成一種壓力.
區域經濟發展中有了發達與落後的差異,才迫使落後地區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向發達地區學習,從而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來說,會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這種示範效應,使得落後地區在追趕發達地區進程中大大節省成本,少走彎路,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4.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各地區經濟都應融於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一國要有效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首先整合國內經濟,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只有實現國內經濟的一體化,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加強各區域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內消彌時,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應是鼓勵各區域之間加強經濟聯系,為各區域之間經濟依賴性的增強創造軟(制度等方面),硬(基礎設施等方面)條件.
(2)遵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繼續允許和鼓勵有優勢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領全國經濟發展.
(3)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緩解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
㈦ 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 論文報告
問題描述:
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急
解析:
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一、這些年裡凡是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無不與外資和外部力量的湧入有關,象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周邊地區大多是外資拉動的發展模式。但浙江某些地區是例外,是靠內生的力量發展起來的,如義烏、溫洲、永康等小商品城市,完全是靠當地洗腳上田的農民一分一厘地掙出來的。這些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前甚至完全沒有工業基礎和工業力量,只能發展力所能及的小商品,象打火機、吸管一類的產品,但就是靠這些小商品,集腋成裘,積累起巨額的資本。
總結起來看,我國的地區發展有三種模式:一是外資推動型,如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今天的長江三角洲;二是政策優惠型,如深圳、海南等特區,靠著免稅減稅等優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三是自力更生型,那就是以浙江義烏等城市為代表的一批城鎮。
對比之下,赤峰目前有哪些條件?有大批外資的湧入嗎?有格外優惠的政策嗎?有浙江人的資本主義商業精神嗎?如果這幾種因素都沒有,那麼快速發展就很難。光著急是不行的,要創造條件,創造外資湧入的條件、國家政策優惠的條件,特別是要創造本地區內生的資本主義精神條件。改變以往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 *** 主導型經濟模式,調動起千千萬萬民眾的力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民眾經濟,而不是長官經濟。目前看,第三種模式可能是赤峰市最需要選擇的模式。
二、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赤峰是北京的後花園,也是一個生態環境相當脆弱的地區,如果過分強調GDP的增長,那就很容易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破壞,因此赤峰的經濟發展要謹慎,要兩條腿走路,一隻手抓錢,一隻手搞環境保護。沒有錢就很難有能力保護環境,沒有好的環境也很難賺到錢。這兩者的關系要搞清楚。對於那些生活在生態環境特別惡化的地區的人民,要有「安貧樂道」的精神,沒有致富的條件就不要硬來,「樂道」 是指遵守客觀的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在惡劣的生態環境里再搞經濟大躍進。要引導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們適當地外流,減輕當地的生態壓力,給負擔過重的土地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三、與此同時,赤峰還要在盡量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工礦業,利用現有的礦產資源和農牧業資源,積累資本。通過這些工農業生產的所得,反饋環境保護,投資旅遊產業,經過大約幾十年的時間,旅遊休閑產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收入較大的產業。
總起來看,赤峰地區未來的產業結構可能是兩頭大、中間小,也就是一產和三產比例大,二產比重小。這種產業結構是否適合赤峰這樣的地區,還有待於實踐證明。另外,赤峰地區還要注意輕重工業的比重,輕工業更多地是與中小民營企業相聯系,重工業多與國有企業相聯系,要注意兩者的發展關系。
四、農業產業化與土地產權問題。赤峰這樣生態惡化的地區要特別注意「公地悲劇」現象的發生,土地使用權特別是產權不明晰,很容易產生過度放牧和過度使用這樣的「公地悲劇」。因此,赤峰地區要在土地產權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把土地的生態責任落實到人頭。我國建國50多年來,生態環境之所以遭到這么大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公有制的結果。公有制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家都不負責任制。因此,西部地區出現的生態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五、 *** 的管理成本問題。 *** 的成本如果過高,不利於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因此,越是在欠發達地區, *** 越要簡練廉潔,盡量降低農民和工商企業的負擔。
六、在招商引資方面要有新思路,譬如旅遊業是否尋找有能力開發經營的外地企業前來開發經營。是否可以採取桂林陽朔的承包手法,將一片風景點整片出租或承包出去,長期開發投資,長期收益。
西部開發的問題是與生態環境不協調,工業發展是好事,但有負面影響,赤峰當前的綠色環境是很寶貴的,但可惜的是赤峰人身在其中不覺得寶貴,要注意工業發展的節奏,要注意概念上的影響,譬如一提赤峰,是個工業基地,可能產生對旅遊不利的影響。赤峰的農業要收縮,退耕還林,但你們的規劃上說要增大灌溉面積,這可能導致鹽鹼化,赤峰的水利設施如修水庫要考慮是否對水資源體系形成破壞。一些地區下游乾涸都與上游修水庫有關。旅遊本身也會帶來污染,發展戰略要考慮負面影響。
至於新城的建設,要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每個地方都要有區別,要顯示出獨特的本地文化。赤峰將來的重點是旅遊業,因為旅遊業的特點是獨此一家,具有對景點的壟斷特點,別的行業都有競爭者,唯有旅遊景點是獨特資源,並且它的資源可以長久持續,工業資源是可以消耗掉的,唯有旅遊資源可以隨著時間升值。
赤峰的地理位置資源決定著它的興衰,歷史上經常出現路改城衰的事情,但赤峰的地理位置決定著它未來的重要性,赤峰是內蒙的東大門,東部出口,也是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與內蒙聯系的交通要道,要強調貿易對本市的作用。
我贊成草原文化,但還不夠,要更獨特些。當前我國各個地區都在競爭資源,誰獲勝誰受益。但是在某些領域引進民營企業,在這些領域里市場有時是失靈的, *** 要製造市場。要對價格進行監管。在自然壟斷的行業中,價格機制往往是失靈的,即使是民營企業進入後,也要有一整套的體系進行監管。我國有一些地區把整個區域交給一家企業去開發,這是一種模式,但非常復雜,如何簽協議,要仔細推敲。如何進行官民合作,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課題,而在國外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
赤峰是人口眾多的地區,占內蒙的1/5,生態環境脆弱,不斷地治沙,收效不大。傳統的結構需要調整,新的結構還未建立起來,城鄉人口收入差距較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多元,農村不到2000元。我國過去的城市化與工業化是分離的,要想讓農民富起來,最好的辦法是減少農民。赤峰周邊是京津塘和沈陽工業地帶,輻射距離不到一百公里,90年代後期,我國的重工業增長速度超過了輕工業,看來還要維持幾年的時間。這種情況使沈陽的重工業重新煥發生機。赤峰要利用這些機會研究如何與沈陽和北京地區接軌。蘇州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主要是靠與上海接軌。發動所有的蘇州市民到上海去拉親戚回來,親戚工程師帶動了蘇州經濟。
赤峰最重要的是搞「富民工程」,東北的國有工業比重很大,但財政收不上錢來,老百姓也窮。海南的口號是變成全國的後花園,盡管對 *** 的財政收入無大影響,但對居民收入帶來好處。第三是操作問題,過度的開發會帶來環境破壞,要使人口集中發展,減少環境壓力,甘肅地區已經實行了人口集中。總起來看赤峰今後要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農產品供應京津和東北地區,二是向華北地區輸送電力,赤峰在這一點上比西北地區有優勢,輸電距離超過800公里就不經濟了,而赤峰電廠的位置距北京只有300公里,要與華北電站聯網。第三,發揮當地銅鋅礦的作用,這些項目可以短期見效,收益也非常高。總之,要實行富民政策,以城鎮為動力,接收兩大區的輻射,不搞單一經濟,多元發展。
赤峰第一個優勢是資源優勢,第二是區位優勢,靠近下一階段經濟翻兩番的環渤海地區。赤峰落後的地方是城鎮化率低,只有20%左右,這個比例的經濟結構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要加速工業化,克服底子薄的困難,赤峰的工業比重只有30%多,比例太低,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與全國平均數960美元差好多。要尋找外部資本前來承包荒山,長期經營,誰經營誰獲利。
但赤峰目前沒有一個總體發展規劃,下階段必須把發展重點放到工業上,目前赤峰25%的工業創造了40%多的稅收,旅遊業帶動力太小,工業上不去,經濟也上不去。第三,要突出城鎮化戰略,開發赤峰新城,要盡量使用象太陽能一樣的新能源。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
㈧ 如何徹底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
發展經濟,同時要加強教育建設。
不管做什麼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才能做很多後續工作。
而教育則是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思想觀點,提高人們素質的渠道。只有觀念改變了,社會風氣才會改變。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對社會的良性發展是相當有用的。
㈨ 我國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絕對貧困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
因為我國絕對貧困的地區本身就不多,在進行了各種指向型的措施以後,絕對貧困的問題基本上已經得以解決。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會發現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絕對貧困地區的數量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各種好的福利措施推到中西部城市,同時也可以多去關注那些偏遠山區的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可適用非常快,很多地區也得到了充分建設,所以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進一步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權益,特別對於那些貧困人口來說,貧困人口基本上不需要過分擔心自己的生活質量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地區都會專門針對貧困人口給出相應的福利優惠。
㈩ 國家應該如何支持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1、針對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發展旅遊業、特色種植、養殖業、林業等,保護、保留部分少數民族及其傳統
2、針對過度偏遠或山區,可以實行統一移民,並安排住房、就業
3、針對文明層次較低或經濟欠發達但有發展潛力的,可以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
4、大力興辦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實施,降低基礎實施層面上的差距
5、漢化,通過教育、移民、電視電影宣傳等辦法,漢化少數民族,使之接受更加先進的文明模式,同時消除民族問題
6、人口政策(這點暫時做得不好),通過人口政策和行政引導,逐漸消除少數民族,五十四個民族,五十四朵花,五十四家並一家,如此,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