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越自衛反擊戰簡介
對越自衛反擊戰(國際稱「中越戰爭」,越南稱「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
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1)和平經濟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對內的意義是,直接檢驗了備戰經濟的成效,為結束備戰經濟搞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證。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面對險惡的國際地緣環境。先是面對美帝集團的戰爭壓力,後來又加上了蘇聯集團。為了預防戰爭,中國被迫實行備戰經濟。
所謂「備戰經濟」,是針對「和平經濟」和「戰時經濟」而言的。「和平經濟」就是最常見的也是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的經濟,此時國家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沒有大規模戰爭的危險。而「戰時經濟」,則是大規模戰爭已經打響以後的經濟。
與這兩者不同,「備戰經濟」 則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有一個相當大但是不等於1的概率,遭到攻擊被迫捲入大規模戰爭。
而對外的意義是,直接粉碎了越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囂張氣焰和狼子野心,揭穿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其實是個紙老虎,從而改變了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的戰略格局。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前,越南在蘇聯支持下,對中國取攻勢,甚至叫囂「打到南寧過春節」。中國則要南邊防越南,北邊防蘇聯,處於兩線防禦的惡劣態勢。而對越自衛反擊戰一打,首先把越南打回原形,南線成為中國進攻或以守為攻的有利態勢。
更重要的是,在快速打擊越南這個狗腿子的同時,北線嚴陣以待,使得蘇聯無暇也無力動作。這就讓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看清楚,蘇聯看起來強大,其實虛弱得很,而且這個主子關鍵時刻是不會管狗腿子死活的。蘇聯的戰略威懾信用在中國這里完全破產。
於是中蘇雙方的戰略信心完全改變,中國一天天好起來,蘇聯則一天天壞下去,僅僅13年以後就解體了,北方威脅就此消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
2. 戰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是什麼
戰爭與經濟是一門科學
戰爭與經濟是值得研究的一門科學,它可以使人們從中得到啟示,戰爭是如何發生的?戰爭作為政治手段對經濟的反作用是什麼?如何消滅戰爭,在和平環境中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人民。當然,戰爭不僅與經濟相連,它除了包括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商業以及人民生活等各個經濟領域外,還與政治、文化、宗教等有密切關系。
戰爭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活動並制約著經濟的走向
戰爭不僅是軍事領域的事情,它與經濟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代戰爭的說法。現代戰爭亦然。現代戰爭武器種類繁多、龐大,包括海、陸、空各類武器以及兵種和燃料的運輸任務更大。美國在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為准備發動侵略伊拉克的戰爭,後勤運輸進行了將近一年。
經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戰爭的決定因素。而戰爭本身就是一種在特定條件的經濟活動,驅動著經濟活動的走向。戰爭需要巨額投資,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工業技術投入到軍事工業生產。這就要由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入戰爭時期的經濟。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戰爭經濟與和平經濟"。
戰爭的消耗需要更多的錢,把盡可能多的錢用於戰爭的需要。這就是拿破崙所說的戰爭就是"錢,錢,錢。"2004年,全球用於軍費開支高達9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了一半)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戰爭與經濟關系方面的一個核心內容,也就是把本來可以用到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錢,都被戰爭消耗掉了。
戰爭的殘酷性及其對經濟的破壞
戰爭對經濟的破壞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員的死傷外,戰爭幾乎總是與通貨膨脹相伴而生。戰爭意味著軍工企業增長,民用企業下降,貨物匱乏,物價上漲,民不聊生。戰爭的規模越大,現代化程度越高,殺傷力越大,死亡人數越多,對經濟的破壞也就越嚴重。現代戰爭不僅對交戰雙方會造成重大損失,在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對世界各國也會帶來程度不同的損失。
如目前仍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據西班牙《起義報》2004年9月7日發表的文章分析,僅石油價格上漲一項,給世界經濟造成的損失多達7800億美元。戰爭的時間越長,破壞的程度也就越嚴重。
所以在每次戰爭結束以後,都有一個醫治戰爭創傷的問題,有一個經濟恢復時期。由於現代化戰爭遠比過去對基礎設施、生產力破壞程度大得多,有的幾乎是毀滅性的,所以不是什麼恢復,而是重新建設的問題。阿富汗、伊拉克的"重建"問題,就是根據破壞十分嚴重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新概念。
軍事學家都知道,一個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人民和民族,最終都能戰勝侵略。對侵略者來說,他們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看不到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戰爭潛力。戰爭的基本原則是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但在對軍事力量,包括戰斗部隊、戰機、坦克、導彈和大炮等裝備是相當容易計算出來的,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有些無形的因素是很難用數字計算出來的。只考慮到軍事實力方面的優勢是不全面的,甚至會陷入惟武器論的泥淖。
毋庸諱言,軍事實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在軍事實力背後的制約和激勵因素,是人們往往容易忽視與估計不到的。為什麼小國能夠戰勝大國,弱國能夠戰勝強國?這就是戰爭的性質在起著決定的作用。歷史上凡是侵略別國的非正義戰爭,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實現經濟目的的手段
戰爭是政治性質的行動,早在春秋時代,中國的《孫子兵法》就論及戰爭和政治的關系。十九世紀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其所著《戰爭論》一書中提出了他的至理名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最早的政治學著作,也曾論及政治和戰爭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繼承和發展了一切先進思想,也繼承和發展了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點,成為馬克思主義考察戰爭問題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屬於上層建築,經濟是基礎,政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決定的,同時它又反作用於經濟,給予經濟巨大的影響。
列寧指出:"任何戰爭都是同產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開的。某個國家即該國某個階級在戰時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戰前長時期在國內所推行的政治的繼續,只不過在行動方式上有所不同罷了"(引自《列寧選集》第3卷第71-72頁)。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利益對立的各階級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中的政治的基本內容,它表現在處理階級內部、階級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關系等方面,以及代表一定階級的政黨、社會集團、社會勢力在國家生活和國際關系方面所採取的政策。
當今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對外所採取的政策,是它在國內所推行的政治政策在國外的繼續。政治是有階級性的。
資產階級的政治,維護本階級的狹隘利益,實質上也就是要堅持和強化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對外實行擴張侵略,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集中表現;無產階級的政治,是要推翻地主資產階級的政權,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公有制,為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對外堅持國家平等,爭取和平,反對戰爭,是無產階級利益的集中表現。
由此可見,政治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從長遠的歷史來看,政治不是目的,它主要是實現各個歷史時期經濟目的的手段,同時也是實現各個歷史時期其它社會目的的手段。社會主義的政治,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文化目的的手段。
3. 和平對經濟文化有什麼意義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務、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4. 兩岸要實行和平統一經濟是什麼文化是什麼
兩岸要實行和平統一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紐帶。兩岸要實現和平統一。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紐帶。經濟融合是兩岸和平統一的硬體。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則是軟體。要理直氣壯向廣大台灣同胞講清楚統一是正道。台獨是絕路。
5. 什麼是和平發展
和平與發展
對當代世界經濟、政治基本特徵和發展趨勢的一種基本概括。和平問題,主要是指反對一切侵略戰爭,要求消除核戰爭威脅,不訴諸武力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祥和安寧。發展問題,主要是指消除國際社會經濟不平等,要求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文化都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使廣大第三世界即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兩者密切相關。沒有和平的環境,各國經濟就無法得到發展;沒有廣大第三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沒有世界各國經濟協調的發展,也會影響世界持久的和平。目前,世界格局復雜多變,舊的世界格局已經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各種競爭仍然存在,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日趨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基本問題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我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發展對外關系,努力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6. 和平精英等級2800分到底屬於什麼段位
一般的話,2800分的話,在和平精英裡面應該屬於是鑽石的段位
7. 戰時共產主義制度是什麼東西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外國武裝力量干涉和內亂迭起,在國家極度困難的條件下,為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以保證戰爭需要,蘇維埃政府在經濟領域實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總稱為「戰時共產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18年6月開始到1921年底結束,以192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主要措施有:頒布余糧收集制;大、中等工業收歸國有,對小工業實行監督,排斥自由貿易,實行糧食和日用工業品的配給制,對全國成年人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1919年底,蘇俄人民先後粉碎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兩次重點進攻,取得決定性勝利。列寧認為,雖然「不能削弱自己的軍事力量,但必須同時把整個蘇維埃政權機器由全力從從事戰爭的軌道轉到和平經濟建設的新軌道上來。」所以,從1920年國內戰爭結束到1921年,蘇維埃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日益強化、擴大,主要目的是為了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主要表現為,降低收歸國有的企業的標准,更多的小企業被收歸國有;擴大余糧收集的范圍;取消一切貿易;義務勞動以多種形式廣泛推行。同時,人民委員會頒布公用膳法令,對工人、職員、紅軍家屬的口糧實行免費供應。同時國家宣布在郵電、水電、房租、鐵路等部門實行免費制度。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更堅決徹底的推行,體現出共產黨人想藉以建立一種由「國家生產和國家分配的新制度」,以便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但這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和生產力水平的下降,造成蘇維埃俄國嚴重的經濟乃至政治危機。 戰時共產主義前後兩個階段的實施說明,前一階段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功績是主要的,而政策後一階段的實施,出現了嚴重的失誤。貿易國有化超過了理論和統治上所需要的限度;余糧收集制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有損於工農聯盟;把一切生產和分配集中在國家手中,消滅個體經濟,取消商業環節,廢除市場關系,縮小貨幣作用,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俄國是力不能及的;用「國家法令」的形式強制性的改變經濟關系,違背了經濟規律;不通過中間環節而「直接過渡」,也是不可能的。 此外,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王浩斌博士,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同和諧社會極其經濟制度基礎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在《列寧對和諧社會經濟制度基礎的實踐詮釋——基於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理論省思》一文中,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構建和諧社會經濟制度基礎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做出了探討。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塑造了強有力的建設和諧社會經濟制度基礎的領導權威。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戰爭的條件下實施的一項准軍事化的經濟政策,是一種要求人民勒緊褲帶以支持國家贏得國內戰爭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從而使新生蘇維埃政權得以生存的應急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穩固了政權,為日後蘇聯開展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國內戰爭的爆發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為提高和塑造良好的蘇維埃領導權威提供了條件。 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確保了和諧社會經濟制度基礎的社會主義方向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原則,就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原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原則在國內戰爭爆發後很有可能會中斷的條件下獲得新生。主要體現為:列寧實現了小農經濟的共耕制和集體化,實現了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轉化;取消私人貿易,實現了商業的社會主義化;將工業集中和國有化,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構建。正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堅持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才使得俄國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和諧社會經濟制度的建設,事實上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和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事業。 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建設和諧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中的局限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盡管在戰爭的特殊條件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准軍事化的管理、取消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做法、「直接過渡」的理念,具有較強的超前性,嚴重脫離了俄國的國情,因而它是一種嚴重的錯誤,必然因行不通而陷於失敗。
8. 和平區的經濟狀況
200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00.6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33.4% ,這一增長速度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點。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 17.4 億元,同比增長 15.6%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 83.2 億元,同比增長 37.9% 。實現財政收入 8.61 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84.59 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3.3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15.4 億元,比上年增長 7.2 %。實際利用外資 16252 萬美元,增長 24.9 %。番的目標,國內生產總值、經營收入、利潤、企業稅收等主要指標分別達到24億元、60億元。
2013年,和平區實現GDP 805億元,財政總收入為174.8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1.43億元(稅收收入90.65億元,佔比89.37%);基金收入50.72億元(主要為土地出讓收入)。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和平區政府直接債務為45.48億元,擔保債務余額為1.8億元,地方政府負債余額為46.38億元,債務率29.84%,負債率5.76%。 和平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9.5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高耗能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10.4%,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12.4%。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168.2億元,比上年增長25.8%;流動資產61.4億元,增長25.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6億元,增長2.3%;利稅總額14.4億元,增長29.2%。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7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建築業總產值312.9億元,增長9.9%;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共簽訂工程合同額562.9億元,增長28.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67.9萬平方米,增長27.8%;實際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62.7萬平方米,增長43.2%;利潤總額9.2億元,增長12.2%。
沈陽市和平區具有近百年的商業發展歷史和文化積淀,商貿集聚功能十分突出。全國著名商業街之一的太原街和世界上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區的西塔街等商貿街區的集散能力極強,匯聚了中興商業大廈、萬象城、新世界百貨等一大批知名商貿企業。和平區市場體系完善,擁有汽車配件城、炊具城等16個大型專業市場、10餘條特色商業街、50餘個貿易市場及近萬個商業網點,構成全市最大的產品交易市場和購物區域,輻射人口達2400多萬,直接影響著沈陽周邊8座超百萬人口的城市群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勝利大街市場群被授予「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系統管理創新先進單位」。在全省發展服務業先進城區評比中,連續3年榮獲第一名;全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8年全市排名第一。201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8.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6.1億元,增長1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98.1億元,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8.3億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270元,增長9%。近年來,先後被評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中國商業名區、中國金融生態區、遼寧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全年批發零售業增加值76.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住宿餐飲業增加值44.3億元,增長5.2%。
全年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 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5.3億元,同比增長14.4%;限額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3.9億元,增長11.5%。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2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其中汽車類零售額13.8億元,增長23.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42.3億元,增長0.9%;中西葯品類零售額110.7億元,增長37.1%;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13.5億元,增長5.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4.0億元,增長16.9%;日用品類零售額13.2億元,增長7.1%;通訊器材類零售額7.3億元,增長6.1%;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0.4億元,增長68.7%。
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55.2億元,同比下降4.1%。其中住宿業企業實現零售額3.4億元,增長11.3%;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51.8億元,同比下降5.0%。
全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4個,交易額46.9億元。
9. 什麼是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包容和和平
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包容和和平的意思就是:讓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基本上都保持向好或者說增長的狀態,各國之間相互包容,努力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