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歐庄園經濟的形成原因,特點以及影響
庄園(manor),是中世紀歐洲基本經濟單位。當時因城市毀壞、商業衰退,歐洲經濟,淪為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經濟關系也是以勞務交換、以物易物為主。
庄園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治的政治單位,內有耕地、公地、教堂、領主邸第與農奴住宅等。庄園土地屬領主擁有,農奴負責耕作。領主與農奴之間有互相約定的權利與義務──農奴提供勞役、耕作、繳稅;而領主則必須分給土地、提供保護、執行司法。領主在庄園中設置的生產設施,如磨坊、烤爐與榨酒設備,農奴必須付費使用。
農奴〔serf〕身份介於自由人與奴隸之間。人身自由並沒完全失去,但身份又附著於土地。倘無領主同意,不可任意離開庄園,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雖然農奴自由受限制,且生活艱苦,但有一定的保障。農奴只要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難,領主亦有義務提供適當的協助。
庄園制度的意義
封建制度的基礎在土地;經營這土地的方式則是庄園制度。「庄園制度」"manorialism"來自"manor",類似羅馬詞彙的"villa"。所謂的庄園可以有以下三層意義,這三者都是組成庄園制度的重要因素。第一、地緣上的意義,也就是指一個鄉村,有土地,有人民;農業是他的生活方式。第二、是農耕上的地位,是基於一種特殊的土地分配、耕種方式,以及領主私有地和其他農人持有時間的復雜關系。第三、是一種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地位,在領主的統治下,每一個庄園自成一個獨立的政治系統。所以庄園制度跟封建制度是不可分的兩者。領主對於庄園內有相對的統治權。綜合上述所言,政治經濟層面上庄園制度固然是封建的一部分,但從社會的角度,庄園經濟跟封建制度沒有關系。因為兩者構成的主角是兩個世界的人。封建制度限於領主跟武士,而庄園制度則是農奴。這是兩個不相流通的世界。這兩者個關系是政治跟經濟的,而不是社會的。
庄園制度的歷史背景
庄園制度的起源跟封建制度一樣古老,也包含許多羅馬與日耳曼傳統。庄園經濟之所以成為中世紀歐洲的主要制度,如同封建制度一樣,是因為第十世紀卡洛林王朝的解體與歐洲政治的混亂。羅馬時代就有大庄園(villa)的存在。地主擁有廣大土地,由奴隸與佃農來耕種。但兩者有根本性質上的不同,第一,羅馬大庄園的所有者是地主本身,奴隸是替他工作的,地主直接控制每一塊土地。中古庄園則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是貴族與武士,他們無瑕參與耕種,為了獲得農奴的勞力,將庄園土地分割給農奴耕種,自己保留較小的「私地」(demesne)或者稱為「直屬地」。中古庄園的領主對於土地沒有所有權,所有權在國王,只有使用權跟管理權。羅馬地主對於土地內的奴隸,沒有政治權利,不同於中古庄園。
庄園經濟的特質
中古歐洲的混亂導致庄園必須自己自足,退回到原始的經濟。貨幣經濟可以說完全不存在,完全以物易物。直到十二世紀開始,商業復興,城市興起才慢慢改變這種體制。庄園經濟的一個特色就是「公社合作」(communal
cooperation),就是農奴必須共同生產。由於經濟的困難,各種農具與牲口都由領主提供。所以農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因此必須共同耕作。另外因為土地的貧瘠與耕種技術的落後,庄園經濟普遍採行三年輪耕制。把耕地分為三個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
❷ 請問西歐封建領主庄園制度的瓦解時間大約是什麼時候
16世紀前後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資本主義最先在歐洲興起、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世界各民族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尋求發展的條件,發起了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歐各國資產階級開展了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這也是一場在宗教改革掩飾下的政治運動。
資本主義工商業興起、發展,使得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西歐封建社會逐漸趨向瓦解。人們從土地的束縛中,從封建人身附庸關系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從封閉的封建城堡走出來,進入城鎮和工商業中心,投入市場;商品經濟逐漸取代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以其外向型、開放型特徵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日益推動著西方國家殖民擴張,以滿足其市場、原始資本積累的要求。新航路的開辟是最明顯的表現,它不但引起了「商業上的革命」、「價格革命」,而且為西方國家的
殖民擴張和資本原始積累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後越來越多的亞、非、拉美地區淪為西方殖民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為尋求發展的政治環境、條件,在政治領域里開展了斗爭。一是宗教改革運動。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也是封建主階級進行精神統治的有力工具。15世紀以來,天主教會日益腐敗,成為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會。因此,16世紀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掀起了在宗教改革掩飾下的,反對天主教會的政治運動。二是尼德蘭革命。尼德蘭革命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在政治上的突出反映。它以民族獨立為表現形式,以加爾文教為旗幟,以城市平民和農民為主力,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領導,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為荷蘭在17世紀成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開辟了道路。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首先在意識形態領域發起了一場革命——文藝復興。它以人文主義為核心,以文學藝術和天文學革命為表現形式,反對教會神學和各種傳統觀念,對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與文藝復興一樣,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以反對天主教神學的形式進行的反封建斗爭,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打擊了西:歐封建勢力,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這一時期,世界各地區間彼此隔絕的狀態被打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殖民者在美、亞、非洲展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歐洲人開始對美、亞、非洲進行政治控制和滲透,由於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滲透,殖民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歐洲人對美、亞、非洲進行經濟剝削和掠奪,造成這些地區的貧窮落後,這些地區的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壓迫剝削的斗爭開始。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和途徑
條件;社會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商晶經濟的迅速發展。
途徑;①在城市,首先,富裕的手工業作坊主成為資本家,他們僱傭的大量學徒和幫工成為僱傭勞動者;其次,商人階級的出現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商人成為包買主資本家,把分散的小生產者集合在一起,組成集中生產的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②在農村,商品經濟沖擊下,貨幣地租盛行+富裕農民開始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農業;一些封建貴族在自己的土地上經營資本主義農業生產;另一些則把土地租給別人經營,成為資產階級化的貴族,租地農業家成為資本主義農場主。
❸ 西歐庄園經濟的形成原因,特點以及影響
西歐庄園經濟的形成原因:生產力低下和封建等級制度的發展。
西歐庄園經濟的形成特點:地租剝削、農奴勞役、以庄園為社會單位與經濟單位。
西歐庄園經濟的形成影響:穩固統治穩定社會,促進生產力發展.;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封建領主坐大產生階級矛盾影響社會穩定。
西歐封建社會中涉及依附農民經濟地位和法律身份的制度。它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農奴對封建主人身依附關系的基礎之上。封建主將土地以份地的方式分給農民,把他們世代束縛在土地上。
(3)西歐庄園經濟如何解體擴展閱讀:
從法律地位看,農奴是不自由人,人身屬於主人,世代相傳。其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隨便將其殺害,但可以買賣、轉讓、交換或贈送他人(實際上買賣農奴的情況並不很多)。
農奴要負擔作為人身不自由標志的捐稅,如結婚稅(理論上認為當農奴和別的庄園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結婚時交納)、財產繼承稅(意味著農奴的財產屬於主人)和人頭稅(源於農奴外出庄園謀生要得到主人允許)等。
農奴在法律上和主人沒有平等地位,他們歸主人審判,但無權控告主人,國家法庭也不受理農奴案件。農奴不得服軍役,亦不得擔任教職。
❹ 歐洲封建經濟解體時間及原因
經濟,其實就是自然經濟,歐洲封建社會制度的根本,
所以應該是在14,15世紀時開始解體了,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由此產生了僱傭制,封建庄園制度的解體是一個特徵,隨後又興起了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17,18世紀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使自然經濟在英國徹底解體,在於著名的圈地運動,所以英國雖然起步晚,但結束的早。但在西歐其他國家仍部分承認小農經濟,所以徹底的解體應該在19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