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建議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快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以政府自身革命帶動重要領域改革,著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實施,抓緊推出一批激活市場、釋放活力、有利於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改革新舉措,使改革新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力。
牢牢把握問題導向,使改革更好服務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把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作為經濟體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准。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新老問題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等困難和問題,推動有利於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改革措施及早出台、加快落地,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發展潛力、化解潛在風險,促進經濟穩中有進和提質增效升級。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既高度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又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實踐和首創精神,善於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尋找改革的切入點,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更加符合群眾需要和發展實際,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實現深化改革與法治保障的有機統一。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及時推動上升為法律法規。需要突破現有法律規定先行先試的改革,要依照法定程序經授權後開展試點。通過法治凝聚改革共識、防範化解風險、鞏固改革成果。
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推動改革盡早有收獲、盡快見成效。既系統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又根據改革舉措的輕重緩急、難易程度、推進條件,統籌改革推進的步驟和次序,突出階段性工作重點,把握改革關鍵環節,合理選擇時間窗口,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貳』 如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立足基本情、增強綜合力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適應形勢變化、推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必選擇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引領其領域改革、推進五位體建設客觀要求
一是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三是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著「牛鼻子」的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要取得的成果,集中在以下七個方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加鞏固,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明顯增強,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充分激發,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宏觀調控更加科學,政府治理更加有效;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叄』 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
二是深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
三是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
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五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六是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七是健全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
八是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九是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十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肆』 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如何有何效果
過去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已由原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隨著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不斷加強,政府也在放權讓利中逐步退出市場。資源配置是經濟體理論制改革的最終指歸,也就是說,由於資源供給的有限性,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解決如何有效地把經濟中有限的資源配置於各種不同的用途,以便用這些既定的資源達到最大的社會物質產品和勞務的產出。
關鍵詞:新經濟體制 改革 資源配置
對我國來說,新經濟對於促進企業改革,推進制度建設,沖破教條和本本的束縛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網路的發達使得普通百姓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難以想像的寬闊和通暢,而信息將會使人們的觀念發生轉變。網路經濟使得企業間的競爭不僅僅由目前的局部地區擴大到全國,而且會擴大到整個世界。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普通百姓都一定會感覺到,對於以企業政府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來說,不是想不想改的問題,而是必須改革的問題。
一、資源配置與新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
自從古典經濟學時代以來,在資源配置的研究方面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趨向認為,市場機制是能夠完善地、合理地在社會有限資源條件下配置各種資源的唯一有效的機制,因此資源配置學說無非是一種市場經濟自發進行調節的學說,其實質是相信競爭性的市場價格機制能夠導致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另一種理論趨向認為,從資源配置過程和效果來看,市場機制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或者反映於對社會資源的利用不善,從而造成資源閑置或者浪費,或者反映於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之間的不協調。這種理論趨向強調政府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張政府調節應當與市場調節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起來以克服市場失靈的弊端。古典學派之後的新古典學派、凱恩斯學派、貨幣主義學派、供應學派以及理性預期學派,在資源配置的研究上,無不是這兩條理論進路的發展和演化,他們的理論分歧,實質上是對市場機製作用的估計程度的分歧,或者說對政府調節效應的判斷的分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實質性問題是尋找一種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的含義。
宏觀層次上的資源配置是指資源如何分配於不同的部門、不同地區、不同生產單位,其合理性反映於如何使每一種資源能夠有效地配置於最適宜的使用方面。
較低的微觀層次的資源配置是指在資源配置為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生產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區如何組織並利用這些資源,其合理性反映於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以達到最大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出。這兩個不同層次的資源配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兩個層次的資源配置實現的途徑不同,較低層次的資源配置可以在不轉移生產要素的前提下,通過生產技術措施或組織管理措施來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較高的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合理化的實現,通常要涉及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權關系規范化、固定資產的轉讓、宏觀經濟調節手段的運用、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等問題。
通過區分較高的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和較低的微觀層次的資源配置,與兩個層次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合理化相應的是兩個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較低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是改革企業的內部經營機制,由此使得企業變得充滿活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將更加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並更好地發揮經營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較高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是改革企業的經濟地位,使企業由過去作為行政機構附屬物的地位轉變為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使企業的產權關系明確化,使企業成為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因此,經由對資源配置理論的研究,即要使資源配置由不合理趨向於比較合理,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必須以賦予企業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地位作為突破口,明確產權關系,實現政企分離,培育和完善市場,在此基礎上實現市場定價的格局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價格改革既不是唯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為改革的突破口。經濟轉軌時期的資源配置合理化的這種路徑特徵,是由我國經濟的非均衡性質所決定的,從經濟體制變革的角度,從微觀經濟基礎和宏觀經濟調控相互協調銜接的角度來研究資源配置。
改革後,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取得了巨大成功,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運行基本奠定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資源配置的方式已由計劃向市場這一基本方式轉變。在轉變中,政府一邊「造市」,一邊「退市」。即在打破舊體制框架的同時,塑造新經濟體制,包括市場形態的構建、市場機制的培育和市場規則的制定等,在把各種經濟主體推向市場的同時,自己在放權讓利中逐步退出市場。
二、我國新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在國民經濟運行中,市場作用不斷增強,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高。具體表現為:
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 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政府通過「中央各主管部委——地方各主管廳局——行政性公司——國營工廠(商店)」這一管理鏈條對國有資產(企業)進行直接管理(干預),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管理者和經營者集多種職能於一身,企業毫無生產經營自主權。改革後建立了「國資委(局)——控股公司——企業」的管理體制框架,國有企業在現代公司化改組過程中正在形成相應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產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行政關系轉變為市場化的「委託——代理」關系。
2、計劃體制的改革 計劃體制改革以來,一方面,指令性計劃已經或正在變為指導性計劃和政策性計劃(如產業政策等)。計劃的行政色彩已大大減弱;另一方面,計劃的比例大大減少,市場調節的范圍不斷擴大。絕大部分商品、勞務和生產要素的產銷、供求等已基本放開,市場已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或主要作用。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是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的。以前中國實行計劃價格,它既不反映供求,也不符合價值;改革後,先後提高了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和調整了工業消費品價格並採用「價格雙軌制」。
3、財稅體制的改革 在國家與企業等納稅人之間的財務稅收關繫上,以前由國家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沒有理財自主權。80年代後的兩步「利改稅」,規范了國家與企業之間分配關系,但存在稅收不統一,稅負不公平,稅制過於復雜的問題。近幾年分稅制財政體制的確立和增值稅作為主體稅種的稅收體制的運作成功,標志著新的財稅體制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在新的財稅體制下,財政收支體制的改革,各稅種的調整和完善,預算外及體制外資金管理的規范,使政府在增加財力的同時,保證其職能能夠完整地發揮,並改善了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
4、金融體制的改革 改革前,中國實行單一國家銀行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既是中央銀行,又是商業銀行,還是政府機關,金融依附於財政,構成「大財政、小銀行」體制。現在,中國已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金融體系,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從中央銀行中獨立出來後,政府改變了原來對商業銀行的嚴格的直接控制,取消了貸款規模的管理,在貸款發放上給予銀行自主決策的權利,並促進銀行間的競爭,使銀行間業務相互交叉、滲透的程度不斷加強,各商業銀行提高了運營效率,對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作用。
5、外貿體制的改革 中國的外貿,以前由國營專業外貿公司獨家壟斷,實行計劃收購制。改革後,引入競爭機制,擴大外貿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完善出口代理制的基礎上,直接賦予越來越多的工貿企業、生產科技型企業進出口貿易經營權,實行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並在取消財政補貼後改進和完善了出口退稅制。
改革加強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力度,使國內的經濟發展能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伍』 現在中國經濟有什麼改革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深化改革[1]和保持穩定、應對當前挑戰和完善體制機制之間的關系,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加快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是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加快推進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實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制定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標准和支持政策,出台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穩步推進電價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擴大資源稅改革實施范圍,在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推行增值稅改革試點。調整完善房地產相關稅收政策。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培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資風險防控機制。
二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穩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擴大新農保試點范圍,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科技、教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廉政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行政問責制度建設。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大力推進財政預算公開。制定出台機關運行經費管理、公務接待和會議、公務用車制度等改革方案。開展省直接管理縣(市)試點。四是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政策和實施辦法,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改革農村征地制度。推進國有農場、林場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
『陸』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如何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認真抓好四個互相聯系的重要環節: (1)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促使企業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自發地實現資源配置。 (2)加快市場的培育。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經濟。 (3)深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分配是經濟利益實現的制度。沒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就沒有市場。 (4)混合經濟中政府主要是調節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而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在中國轉變政府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
『柒』 如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這是中央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准確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考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要決策。(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立足基本國情、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全面推進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頭戲」,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年,我國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低迷的沖擊,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發展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本質上是統一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二)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適應形勢變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從國內看,我國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階段,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較大,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產生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多方面原因,但關鍵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比較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們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製度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引領其他領域改革、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其牽引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牽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同時,改革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統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領域的改革,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互協調、相互支撐。我們必須堅持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協同推進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營造各領域改革互動並進的良好局面,形成強大改革合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如何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
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弊端,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原有經濟體制在一五計劃期間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原有的經濟體制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在所有制結構上片面強調和追求「一大二公」等。
內容: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又包括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2、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3、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目的:發展生產力,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