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是什麼 有關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介紹
1、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是指為使經濟行為達到最優和最適度的狀態而對資源在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配的手段和方法的總稱。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的根本之處就在於不是以習俗、習慣或行政命令為主來配置資源,而是使市場成為整個社會經濟聯系的紐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經濟運行中社會各種資源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市場,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進而引導資源在各個部門和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2、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界定分明。經濟行為主體如家庭、企業和政府的經濟行為,均受市場競爭法則制約和相關法律保障,賦予相應的權、責、利,成為具有明確收益與風險意識的不同利益主體。如果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不界定清楚,那麼,主體特別是企業這一微觀層次就很難成為真正的自主性市場競爭主體。
Ⅱ 面對市場經濟的種種誘惑,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警察職業
警察這個職業是神聖的,人民警察擔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重要職責。平日里,一些同志對人民警察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外表上,認為穿上了警服就是警察,這看起來很膚淺,但確實普遍存在。正是因為對人民警察內 在的、本質的基本標准沒有明確定位,才會出現- -些民警社會角 色模糊,目 標追求不明確,精神狀態不佳,甚至行為失范,才會出現一些警隊凝聚力不強,戰鬥力衰退,工作敷衍了事的現象。在此,我淺談對警察職業工作的幾點認識:
一、在思想作風上,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增強警察職業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人民警察這個神聖的職業,使得我們的工作比其他工作要付出得更多,經受的壓力比別的職業更大,群眾對我們的要求也會更高。
二、在工作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遵守各項法律章程,嚴於律己,為人民服務。在日常執法辦案過程中,要首先從自身找准著力點,嚴格要求自己,進而提高處置各種復雜情況的應變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在執法過程中,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合法權益不受不法侵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我們警察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群眾
賦予的,不擔負責任而施行權力的警察,最終是會被群眾唾棄的。因此,我們要積極、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思想認識覺悟能力。
當前,在整體團結、和諧的社會治安狀況下,仍有很多不和.諧的社會因素存在,有很多敵對分子、不法勢力在擾亂我們原本安定的社會生活,諸如近日在全國幾所大中城市發生的學校、幼兒園學生死傷案件。人民警察的工作是光榮的、使命是神聖的,身肩的責任同樣也是巨大的。因此,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必.須要清醒認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神聖使命,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覺悟和業務水平,為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盡好自己應盡的職責。我有信心擔負這項神聖的工作,為維護平安祥和的工作生活環境,英勇善戰,沖鋒陷陣,無私奉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Ⅲ 市場經濟的優缺點是什麼
優點:
1.可以使勞動分配比較平穩,平衡。
2.可以有全面、准確、快速和及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達系統。
3.勞動者和管理人員要有勞動和工作的積極性。
4.調整物價,控制物價不亂上漲。特別當前階段應該發揮供銷系 統的行政職能,對其部門應該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5.糾正市場失靈的弊端: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 息„„
6.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進行重點建設,集中有
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
7.指令性計劃因集權體制領導而容易貫徹執行,保證按預期計劃 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建立比較合理的國民經濟體 系
8.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合理化,尤其是通過有計劃 的收入分配保證總供求的平衡 ,避免經濟發展中的劇烈波動所導
致的資源浪費,宏觀經濟效益提高
9.能保證國計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有利於解決人民最緊迫 的生活需要,實現收入均等化,穩定經濟從而穩定社會
10.有利於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缺點:
1.人品道德觀降低
2.社會利益化更嚴重
3.競爭中出現「低下,道德扔失」現象
4.收益分配相當不平均,相差太多
5.矛盾增加化
6.資源浪費嚴重
7.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對經濟總量 無力調節
8.對於大的結構調整,市場機制顯得軟弱無力
9.調節具有局限性
10.市場機制本身不能保證公平競爭
11.市場競爭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問題
12.難以處理好公平與效益的關系
其缺陷主要是:在資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引發惡性 競爭、短期行為,導致經濟危機;在收入的分配上,會造成社
會分配不公,加劇貧富的矛盾;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面, 會產生拜金主義等消極現象。
(3)市場經濟有哪些誘惑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
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
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市場經濟一經產生,便成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載體。迄今為止,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紛紛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這種經濟體制的趨同,一方面表明市場經濟具有極強的吸納能力和兼容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經濟模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美國、德國、日本市場經濟體制是迄今世界各國中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它們各有特點,各具風格。這種市場經濟模式的多樣性、差異性,既是各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內容,也是各國相關經濟政策、國情和文化歷史傳統差異的折射。
1991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轉換到市場經濟》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場經濟的三種主要模式:美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德國和北歐一些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法國、日本的行政管理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
在市場經濟時代,隨著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廠商成為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農業和家庭雙雙發生了危機。
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徵是,工業取代農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決定性地位,市場營銷成為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生產,而不是像傳統小農那樣局限在一個家庭范圍內,使用家庭資源,為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市場營銷強調「廣泛利用市場資源」。
但是這種「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必須「立足於當地實際,從當地實際出發」,否則容易造成當地各種資源的嚴重流失,使當地經濟發展居於劣勢。
參考資料網路-市場經濟
Ⅳ 市場經濟的特徵有哪些
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通過市場可以有效的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並且可以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因此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的形式。
⑵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即使在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因此市場經濟的正常發揮,不僅要求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要求有國家的宏觀調控。
⑶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通過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實現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變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任務。只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市場的種種缺陷,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⑷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可以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運用多種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廣泛的宏觀調控,並且比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Ⅳ 市場經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市場經濟的主要優點是:
第一,市場能自發的實現資源配置,市場調節是最節約成本的經濟調節方式。它能相應減少政府支出和縮小政府規模。
第二,消費者的選擇決定著企業的生產,從而消費者的願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市場調節是最民主的經濟調節方式。
第三,市場信息比較准確。消費者要用貨幣選票傳遞需求信息,他們對各種商品的投票建立在真實需求基礎上,沒有半點虛假。
第四,市場中的競爭能更好地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在計劃體制下,政府和企業也可以組織各種競賽;但是,競賽以鼓勵先進為主,競爭以懲罰後進為主,二者激發人的潛能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市場經濟的缺點是:
1.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數低收入者對資源配置的發言權較少。人與人之間存在才能、體力、財產、機會、價值觀、家庭負擔等多層次差異,市場會進一步放大這些差異,造成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2.市場經濟中存在一些壟斷行業。大魚吃小魚,市場奉行的是一種叢林法則。壟斷企業可能通過損害消費者利益謀取私利。3.市場經濟中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治理污染或減少污染物排放需要很大成本支出。殘酷的市場競爭往往會讓那些更關心環境問題的企業倒閉。
4.市場經濟經常會出現較高的失業率。企業的目標是賺錢,它吸收員工的前提是該員工能夠為企業賺錢。機器比人更聽話,企業傾向於在技術進步過程中用機器代替人力。理性的企業不會站在政府的高度去考慮就業率以及與此相關的犯罪率和貧困人口問題。
Ⅵ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應對
1、新古典經濟學無法擺脫經濟危機的怪圈 亞當·斯密新古典經濟學是近年來在中國流行、並被主流經濟學奉為聖經。其著名的市場調節原理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的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理想的市場制度中,供給和需求通過價格漲落機製得到靈活調節和自動平衡。當供給不足時,商品價格上漲,高利潤通過價格信號刺激投資者,促使其將資源、勞動力、技術轉入短缺部門,於是供給增多,使需求得到滿足。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低利潤及低價格信號促使投資都轉移資源、勞動力和技術,減少生產,於是供求恢復平衡。同時,在供給趨向滿足的進程中,市場競爭激烈化,進而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資者,自然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保持生產的高效率。在這只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的調整下,經濟結構和制度自動得到調整和運轉,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遠不會有生產過剩和供給不足的長期情況發生。 但危機的發生,即經濟周期波動和震盪的發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直接關連著。只要是市場經濟,就無法擺脫這個周期性危機的機制。 2、市場自動調節論必然引發生產過剩這個市場自動調節理論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濟「模型」。實際上,這個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須藉助於三個假定條件:一是生產者要根據價格信號及時進行投資的靈活轉移是無需成本的。二是既成社會生產力結構是彈性的。三是保證投資轉移和生產力改造可能性的資源、技術資源可以無限量地供應的。 即使市場需求通過價格和利潤給投資者以有誘惑力的巨大信號,他是否可能立即拋棄或改造他原已擁有的全部設備、技術,拋棄其現有工人,而把資金轉向另一個有利所圖的生產部門?這種轉移在經濟上要支付的代價有多大?是否可以保證投資轉移者必定獲利? 其次,投資轉移是需要時間的。事實是生產能力的改造總是落後於需求變化的,從投資到收回投資和利潤的時間,往往長於需求旺盛的時間. 市場需求總是千變萬化。當投資者購置設備,雇傭工人,引進技術建造新的生產線,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時,原來在市場上閃現高利潤的需求可能已經滿足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整個生產配置、生產能力將再度成為過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已配置巨大資源、勞動力的生產線,就會成為社會性的浪費。 因此,市場經濟根據其天性天然地存在宏觀失控即發生生產力過剩的可能性。 3、生產過剩必然導致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大危機(10張) 市場調節經濟在微觀角度(對個別消費者)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觀角度(對全社會)往往是低效率的,並且必然發生供求失衡與周期性經濟危機。實際上,這種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那種理想市場模型中已經隱含。即,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下跌,利潤率下降,甚至無利潤,導致投資必須自動退出這個部門的生產領域。 但是這種投資過旺、生產力過剩,即所謂「結構調整」,在現實中卻是隱含著嚴重可怕的社會代價的。商品積壓、工廠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下崗,就是經濟學中所謂價格信號下落,利潤率下降自動調節供給的必然結果。在自由市場經濟中,要使資本離開一個工業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去,就必須經過危機。
Ⅶ 市場經濟有哪七大特徵
市場經濟有七大基本特徵:(1)社會性,即一切生產活動都捲入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場中,成為開放的、社會化的生產。(2)市場性,即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都與市場密切聯合,市場機制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機制,各種經濟關系都通過市場溝通。(3)自主性,即市場主體有充分的自主權。(4)盈利性,即生產經營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盈利,而且生產經營者對價值和超額價值的追求沒有止境。(5)盲目性。一定時期內,利潤豐厚的生產經營項目往往引致供給隊伍急劇膨脹,而且勢頭不可遏止。盲目性會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的劇烈波動。(6)競爭性,這是由市場主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決定的。(7)分化性。市場競爭是無情的,優勝劣汰是競爭的必然結果。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者,在競爭中就處於有利地位,就能發展;相反,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者,在競爭中就處於劣勢,就可能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