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時報》怎麼樣
創刊以來,《中國經濟時報》一直遵循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辦報方針,努力為中國和世界讀者提供前瞻性的權威信息,在中國官員、學者、企業家階層擁有穩定的讀者群,並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國經濟時報》是中國近年崛起的新興報紙中具有獨特個性的一份權威媒介。 《中國經濟時報》既有宏觀信息,也有中觀和微觀信息,以經濟為主要報道內容,兼顧社會、文化。報社編輯部經常就中國和世界時事發表自己的觀點,並邀請中國各階層人士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發表直率的言論。目前主要版面有:要聞、國際、地區、財經、產經、企業、東部經濟新聞、房地產、新視點(理論)、百姓廣場(言論)、特別報道、網路、法律、讀書、國際觀察(評論)等。
《中國經濟時報》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hina)主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在中國和世界都有相當的知名度,擁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以及高素質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其主要職責是從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與咨詢,並向國務院即中央政府提供決策建議。中心的研究咨詢工作著眼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和長期性問題,並把宏觀與微觀、長遠與當前、戰略與策略、國際與國內、改革與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經常了解動態、分析矛盾、研究對策、預測前景,及時提出決策咨詢意見。
『貳』 中國單位GDP能耗是多少,與發達國家相比如何
中國單位GDP能耗是多少,與發達國家相比如何
------「以單位GDP能耗計算,每百萬美元能耗,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國、歐盟、日本分別高2?3倍、4?5倍、8倍資料來源:我國節能現狀與「十一五」節能重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周大地,郁聰,朱躍中,人民網/人民日報/中國經濟時報。。」 ------「從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看,目前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而這8個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73%資料來源:我們必須選擇新型工業化,中國環境新聞網;中國能源拉響警報,人民網;中國能源戰略構想,中國能源綜合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課題組;2004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十一五」一個重要目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2005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 ------據北京大學《經濟增長的綠色核算》課題研究,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值的四倍以上,為日本的14倍多,2003年我國消耗了相當於全球總產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創造的GDP僅佔到世界的4%。 ------2004年,中國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鋼材、8%的石油、45%的水泥,而創造的GDP僅佔世界的4%資料來源:空前的節約運動,中國力降資源對外依賴度,國家環保總局網站。 ------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作為佔全球總人口1/5的中國,2004年GDP佔全球GDP只有4%,但單位產值能耗卻是發達國家的3~4倍。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資料來源:「十一五」一個重要目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2005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 ------目前我國每年的新建建築中80%以上仍屬於高耗能建築,單位建築面積採暖能耗為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再比如汽車,中國的汽車生產過程中消耗為1?6噸油當量,美國只有0?9噸油當量資料來源:「十一五」一個重要目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2005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 ??「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資料來源:「十一五」一個重要目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2005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有關領導講話。」 ------原地質礦產部朱訓部長按匯率GDP比較的結果是:中國1億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萬噸標准煤,大約是日本1億美元GDP所消耗能源的7?20倍、德國的5?62倍、美國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資料來源:關於中國能源戰略的辯證思考,朱訓,《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第8期。
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2倍
2011年12月28日上午,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透露,201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據中新網報道,張平指出,盡管「十一五」時期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環境污染仍很嚴重,生態環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鐵礦石等均已超過50%。
據上述報道,2011年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僅下降1.6%,氨氮排放量下降0.9%,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物等持續增加,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農村和土壤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態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
據財新網報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此前透露,2011年第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只降低了0.8%,前三個季度為1.6%,距離今年要完成3%—3.5%的任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當時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
2011年9月7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該《方案》明確,「十二五」節能目標為:到2015年,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准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的1.034噸標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噸標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准煤。
據上述《方案》,「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降低19.1%。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設定的約束性目標,扭轉了「十五」後期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上升的趨勢。
熱心網友�0�22012-5-28
中國資源現狀可以有兩句話可以概括,一從中國的歷史和資源應用的效果來看資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顯的提高。二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從單位的GDP能耗來說,我們從1980年到2000年,單位GDP能耗明顯下降。20年期間,我們累計下降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OECD國家下降20%,也就是說中國的單位GDP能耗取得了明顯結果。但是,從2002年開始,單位GDP能耗出現上升。
我們來說一下萬元GDP的用水量。在1980年的時候,萬元GDP的用水量是9800立方米,到了2004年我們的萬元GDP用水量只有448立方米,下降的非常的明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引起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3年農業用水佔全社會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83%下降到了64%,用水結構發生的明顯的變化。第二,從工業用水來看,實現增產不增水。特別是在1999年到2002年期間,工業用水量是零增長,盡管這個期間工業增加值增長很快。
從上面一組數據可以支持剛才我說第一個結論,從歷史來看,中國的資源利用有明確的進步,但是問題依然突出,挑戰依然嚴峻。主要的問題概括下來有三點:
第一個問題,是資源利用效率明顯偏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從工業能源效應來看,八個主要耗能工業,單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了40%以上,而這個八個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GDP能效的73%;第二個例子,我們的糧食作物平均水分生產率,一立方米產多少糧食,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們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25個百分點。另外,我們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大概是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了20個百分點。比如建築節能、建築高能耗問題十分突出。單位面積採暖能耗相當於氣候相近發達國家2~3倍。我認為在這樣一個快速城市化的初期發展中,這個問題不解決,將來再改變現在所付出的代價和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問題,近年來的資源需求增長加快,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剛才談到能源的密度,單位GDP能耗從2002年開始又出現了增長。也就是說,在2002年的時候一直到現在,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大於GDP增長的速度,在1980年—2000年的時候,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不到0.5,現在超過1。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從2000年開始就大於1,電力消費增長快於GDP增長。資源的約束矛盾不斷加大,中國的人均資源佔有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資源總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置,但是人均資源佔有量是世界第53位,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一半。中國的淡水資源佔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人均的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我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列入嚴重缺水國家。從2002年開始為什麼說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快於GDP,最重要的問題是產業結構的發生了一些明確的變化。
大家可以看到,重工業的比重前些年快速增長,到2004年重工業已經超過67%,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63%,63%中近3/4是來自於重工業。從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單耗來看,產品能耗不是提高了,而是在逐漸下降,產品的能源消耗還是在提高。因此,近幾年造成資源需求快速造成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是結構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因此,要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改變這樣偏離資源節約方式軌道的發展方式,要在經濟結構上做大文章。
第三個問題,環境污染嚴重,並沒有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眾健康產生明顯的損害,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3%~7%。目前已經存......
求近幾年世界各國單位GDP能耗對比。: ---「以單位GDP能耗計算,每百萬美元能耗,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中國排名如何?...
萬元GDP能耗是怎樣算的?: ??「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資料來源:「十一五」一個重要目標:單位...
俄羅斯是發達國家但為什麼它的單位GDP能耗比中國還高?: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出口能源的,其實俄羅斯只能算是4強國中的一個,並不能算是發達國家,...
如何從GDP 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目前的人均GDP是多少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4月發布的2009年...發達國家單位...
中國人口資源問題?: 二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剛才談到能源的密度,單位GDP能耗從2002年...
中國2008年單位GDP能耗是多少??: 我國2006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79%,2007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04%,2008...
中國的資源!!! 急用~~~~~~~~~: 二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剛才談到能源的密度,單位GDP能耗從2002年...
我國三大產業GDP和能源消費比例示意第二產業單位產值能耗最高?: 與較發達國家相比第二產業中,我國單位產值能耗較高
關於中國資源問題的論述: OECD國家下降20%,也就是說中國的單位GDP能耗取得...水分生產率,一立方米產多少糧食,僅是發...
『叄』 如何看待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格局的新影響
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上升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後說,中國將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和安全事務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因此促進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符合菲律賓的國家利益。菲律賓評論人士說,阿羅約打破了她的前任在當選或重新當選總統後總是首先訪問東南亞鄰國的傳統。
隨行的菲律賓官員一語道破天機,表示希望阿羅約總統的對華訪問能夠敲定中國對菲律賓北方鐵路的投資,並為至少能創造1.7萬千個工作機會的大批經貿合同的簽訂奠定基礎。
《紐約時報》上最近以《橫跨亞洲,北京之星高高升起》為題,指出中國正在利用它對亞太地區的經濟磁力,為自己拓展國際政治和外交的空間。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訪華不虛此行,除了簽訂大批經貿合同外,馬尼拉成功獲得了包括北方鐵路所需4.3億美元在內的近10億美元的長期低息貸款。
美國亞太經濟合作委員會主任波爾茨維克說,北京在亞洲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崛起是其經濟影響力不斷壯大的必然結果。他說:「我認為中國經濟勢力在本地區上升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北京試圖把自己的經濟影響轉化為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優勢。北京已經開始非常巧妙地利用這種優勢,比如說在建議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問題上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策略。」
東盟十國是中國把自己的影響通過亞洲擴展到世界的一個必經之路。2000年中國就推出了設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而鞏固自己在東亞和東南亞的主導地位的設想。
面對擁有經濟增長和市場潛力的中國,日本明顯感到力不從心。達成締結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的兩年來,東盟對中國的出口每年都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
最近東盟十國宣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分析人士認為,東盟的這一舉動給至今不肯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的歐洲和美國,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中國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因為它知道13億人的巨大市場在當今國際經濟中的分量。紐西蘭上星期繼澳大利亞之後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崛起對亞太地區的影響
中國日漸強大的經濟勢力和影響力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日益面臨一個難題:在與美國的戰略關系以及和中國的經貿利益之間,如何保持平衡。
澳大利亞是亞太地區僅次於中國的大國,也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澳大利亞外長唐納上個月在北京表示,如果美國和中國因台灣問題發生軍事沖突,美國不能指望澳美軍事同盟的條約自動生效。換句話說,如果美國捲入未來可能發生的台海沖突,澳大利亞不會協助美國與中國作戰。
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亞洲系主任施泰伯格認為,其實澳大利亞的變化並不奇怪。他說:「盡管澳大利亞在伊拉克等問題上是美國的緊密盟友,但是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有分歧。澳大利亞在這方面有很多可以迴旋的餘地。」
施泰伯格指出,中國市場的巨大誘惑是導致澳大利亞採取親北京政策的決定性因素。《紐約時報》報道,近年來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經貿關系異常活躍。前不僅,在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的親自斡旋下,中國同意以250億美元的巨款,分期25年從澳大利亞購買液化天然氣。
澳大利亞工商界為此興奮不已,稱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豐厚的一筆交易。另據報道,中澳之間另一筆更大的天然氣交易正在談判之中,澳大利亞官員透露,如果達成協議,這筆交易的價值為300億美元。
除了天然氣之外,澳大利亞另一個豐富的資源鐵礦石工業也因中國的大筆訂貨起死回生。目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
加拿大萊克哈德大學政治系教授洛爾·帕克特指出:「恐怕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會對經濟發展無動於衷。任何一個有外貿關系的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中國的巨大市場,忽視中國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因此中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的和平崛起
近日來,美國各媒體廣泛報道中國積極介入拉丁美洲事務的活動。繼中國出資贊助加勒比海經貿合作論壇,並取得了美洲國家組織的觀察員地位之後,北京又決定派遣維和部隊到海地。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中國的影響首次大規模進入有「美國後院」,顯示中國的崛起不僅局限與亞太地區。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普萊斯托維克指出,中國的崛起主要是在經濟方面,北京目前無意在國際上與美國爭雄,更不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他說:「我認為中國沒有多大意向要建立政治影響。中國只是想與周邊鄰國維持良好的關系,以便保持它的經濟增長。」
但是,美國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委員會主任波爾茨維克卻認為,中國崛起的影響要遠遠超過經濟方面。他表示,國際社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鄰國正在以復雜的心情注視著中國。
大多數分析人士和觀察家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正在利用經濟實力來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外交環境,利用市場和經貿關系的巨大輻射力使國際社會日益靠向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亞太地區國家首當其沖。
上個月,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發表有關調整美國軍事力量在全球戰略部署的演講時說,中國經濟和軍事同時以兩位數字增長,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崛起的事實。他表示,美國及其國際社會如果能夠有智慧地與中國交往,鼓勵中國繼續向世界開放,就可以使中國和平崛起,從而避免軍事沖突。
加拿大萊克哈德大學政治系教授洛爾·帕克特說,既然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那就應該確保中國尊重國際社會規則,通過和平方式崛起,這是目前國際社會領導人的普遍心態。
中國能否和平崛起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是台灣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社會領導人和分析評論人士認識到,台灣問題可能是打破中國正常發展進程的一個主要因素。(中國經濟時報 孫博)
『肆』 《中國經濟時報》怎麼樣
如果能進去是很好的,這個報紙在經濟領域還是有地位的。
『伍』 中國經濟時報深圳記者站怎麼樣
通過愛企查查看中國經濟時報深圳記者站更多信息和資訊。
『陸』 中國經濟時報怎麼樣
不咋樣
『柒』 目前國家調控的行業主要有哪些
2004年中國經濟十大事件
1、宏觀調控:「點剎」過度投資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2004年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觀調控。由於一些行業的過度投資,使得煤炭、電力、石油、運輸等相繼出現緊張,發展下去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及時注意到了這種現象,認真研究了產生的原因,並且適時、有效地採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宏觀調控可以說是今年各大財經媒體都不能迴避的報道重點,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經濟日報》總編輯馮並做如下點評:
宏觀調控實際上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中央和國務院對這次宏觀調控發現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斷的。雖然我們不能說,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控,今天的經濟就崩潰或者怎麼樣了?但是肯定地說,如果不調控,經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鋼鐵產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發展過多,鐵礦石就可能短缺。據我所知,我們的鐵礦全國目前的存量資源90億噸,其中遼寧地區就佔50%。那麼他鋼廠怎麼辦呢?就要依靠進口,依靠進口運費是昂貴的,同時出口國要抬高價格,那麼你煉出一噸鋼需要多大成本,這都是可以算出來的。你的鋼鐵價格是高的,會不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價格,物價上漲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這次宏觀調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數的企業、多數的地區感覺是比較好的。有幾組數字可以證明:首先,全年GDP的預測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點;財政收入預計增長20%;農民增收的幅度根據有關資料是11.4%,實際增長是6%;城鎮新增就業可能達到900萬人。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回落,前三個季度與第一個季度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回落了15%,鋼鐵水泥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65%和43%,就是說回落一半以上。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新增13%,進出口貿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萬億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內,就是說,人們原來擔心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這種情況沒有出現。
這幾組數字給出一個印象,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勢頭。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宏觀調控就結束了,或者我們可以鳴金收兵得勝回朝了。宏觀調控取得了成效,並不意味著宏觀調控已經結束,就經濟運行而言宏觀調控永遠是一個主要課題。
我說宏觀調控是一個常態性的東西,就像我們總要在萬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時候也得找一個平衡啊,但講常態不意味著作為宏觀調控這個特定的詞提出來,一直就要得很緊。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隨著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觀念不斷地更新,特別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應該如影隨形地在我們的經濟生活里經常閃現。就好像我們的路走熟了,還要想辦法走得直一點,盡管可能左右搖擺是不可避免的,終不至於大起大落。
2、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
有人說,2004年是「電荒」年,而在電荒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煤荒」。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預測,2005年我國煤炭仍將有8000萬噸的缺口,供應緊張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在煤炭緊缺的現象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麼?
《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做如下點評:
從煤炭產業本身來說,這幾年來它的投入比較少,生產增長能力比較慢,新增加的可開採的儲量也都比較少。而且很多煤礦的生產條件比較差,所以今年以來,一出現煤炭供應的吃緊,就造成了煤炭生產比較被動,不太容易適應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讓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產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為它的基礎已經比較薄弱,但這方面可以說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帶來了對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電荒。電力要吃掉煤炭產量的50%-60%。電力今年以來增長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帶動對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增長起來之後,從煤炭方面說,它會提高煤價。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場規律,按照價值規律,這個價位應該反映這樣一種變化,但是從電力企業這個角度說,他們又不太願意承受、承擔煤價上漲這樣一個因素,因為在我們國家煤炭的價格已經放開,是市場調節的。而這個電價沒有放開,是由政府來控制的。
這樣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煤電之間在價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這種矛盾由中央政府出面調停,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煤炭供求這個矛盾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國民經濟從局部的過熱降溫,這是最根本的。從技術層面說,這種煤電的矛盾是這里邊很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煤電的矛盾專家們有各種不同的建議,有的是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煤電價格的連動。就是煤價漲,電價要跟著漲,至於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這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價格體系,現在正在探討比較多的,或者說已經進入政策視野的煤電的價格連動提的比較多。我認為從根本上恐怕有賴於電力的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完成之後,電價就能夠基本上反應供求規律,這樣不管是煤價上漲還是下落,在電價上也能得到相應的反應。這是從長期來說,從根本上說的,應該靠這樣一種機制,從近期說就是靠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能夠抑制經濟過熱的苗頭,降低需求,給過熱的經濟潑點水,降降溫,宏觀經濟達到了健康的、可持續的狀態之後,煤炭這個產業也能夠恢復供求的平衡。
3、鋼鐵虛熱:回歸投資理性
2004年鋼鐵行業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價格的變動,價格走了一個V字形,年初的時候往上攀升,大概從5月末開始下降回落,然後到6月末又上來了。這個V字形反映了我國鋼鐵企業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性,從盲目投資到回歸理性。
《經濟日報》前總編輯艾豐做如下點評:
先說說年初的攀升,其實鋼鐵價格的攀升並不是從今年年初開始,要往遠了說大概從2002年開始攀升。逐步抬高,大概今年年初達到了最高點。為什麼會這樣呢?最基礎的原因就是經濟拉動,我們國家經濟生活里邊,對鋼鐵的需求增加的很快,而增加很快的需求又是兩個產業起的作用:一個是房地產,因為蓋房子需要大量的鋼材;還有一個產業就是汽車,這兩個產業的發展拉動了對鋼鐵的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講,雖然漲價不能說是好事,但這是個好兆頭。因為我們國家過去一個建築業,一個汽車產業,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的態勢。這些年通過改革,特別是房改,住宅商品化,住宅信貸這樣一些措施把住房產業推上去了,所以才有了鋼鐵產業大發展。
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中間掉下來了,為什麼掉下來了呢?這是宏觀調控的結果。因為鋼鐵價格很高,就引起了一種投資熱。大家要賺錢,根據當時比較高的價格,鋼鐵的利潤至少可以達到12%,個別的可能達到22%。這個利潤很高,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金,結果就出現了投資過熱,如果這些投資項目都建成的話,有人測算了一下,煉鋼的能力至少要增加1.5億噸。我們原來的能力是3.1億噸,3.1億噸加上1.5億噸就是4.6億噸,這種能力遠遠超過我們實際的需求,所以感到一種投資過熱,如果都把它變成項目,都把它投入生產將來會有很大的問題。除了量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質的問題,也就是說許多投資項目並不是高科技的,沒有達到嚴格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要求等等。這樣的話,鋼鐵產業的量上去了水平就會下來,特別是還要佔用很多土地,有的建設項目主要是銀行資金,一旦出了問題,風險在銀行身上,所以國家採取了宏觀調控措施。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安
在中央「一號文件」等優惠政策的拉動下,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的夏糧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8%,秋糧的生產形勢同樣讓人感到樂觀,預計今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預定的9100億斤。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生產將結束1998年以來出現的連續下滑的局面。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保護價等措施的實施,讓農民看到了種糧帶給他們的實惠。但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糧食價格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上漲勢頭,糧食是多了還是少了,百姓對此十分關心。甚至引發了關於糧食安全的議論。
《經濟參考報》總編輯王海征做如下點評:
今年中國的糧食生產有兩點值得關注,一個是增產,一個是漲價,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糧食方面的兩個問題。我們覺得增產當然是一件好事。那麼在增產的同時,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對下一年以至以後的糧食生產產生影響。從糧價的絕對水平來看,不能說就是糧價很高了,因為糧價增長了以後,影響到的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糧食的生產者,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費者主要是城鎮居民。從城鎮居民來說,糧價上漲,對大部分城鎮居民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說這個影響對他們的生存、生活角度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說糧價現在上漲的水平不是那麼高呢?我想說一個數字,就是我們從改革開放以前來看,當時的糧食價格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個價格。從大家最熟悉的標准粉來說,當時北京的價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現在標准粉的價格漲了大約是8倍,可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算起到2003年,大約是增長了19倍。那麼相對這樣一個數字,我覺得糧食價格從城鎮居民來說,應該是還在合理的范圍內,而且糧價也沒有超過整個這么多年的物價上漲水平。
中央政策對農業扶持,這個是每個國家都做的事情,在國際上也是正常的,世貿組織的規則也是允許的。通過今年一年這么多政策下來以後,我們的支持力度確實比過去大多了,但是還是有空間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僅僅靠政策扶持畢竟空間是有限的,它不會無限制地靠政策扶持,僅僅靠政策扶持,我們的糧食增產也不會有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發展。
要保證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一個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再有一個是農業產業鏈向工業方向的延伸。我先說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中國現在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市場化。那麼現代化呢,一般想起來是提高科技含量,科學技術運用於農業,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說種子、化肥以及各個方面的種植方式,包括機械化對農業生產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除了現代化這一個因素之外,第二個因素是市場化,市場化主要是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來組織農業生產。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或者趨勢。黑龍江有一個地方,它的農業合作組織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而是市場意義上的合作,發展的很快,實際上也是促進了農業內部的專業分工。
5、民工短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民工潮曾讓我們無數次感嘆我國勞動力的充足,但是從今年春天開始,我國一些地方卻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尷尬境地。很多媒體紛紛發問:延續了十幾年的民工潮,為什麼變成了民工荒,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供給不足?還是因為隨著農村生活越來越好、就業機會增多,農民們已經對進城打工不屑一顧了呢?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何力做如下點評:
民工荒這個叫法本身可能並不準確,今年發生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比較低技能的勞動力的供給出現了局部短缺,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更准確的描述。從整個判斷上來講,民工的短缺應該不是全局性的問題,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個的經濟形勢是非常相關的。比如說今年糧食豐收,今年糧價上漲的比較多,農民的收入會因此增加的比較快,這樣他可能選擇說我在家裡種地是不是更好一點,這是一個原因。再有一個,城市裡面今年的物價漲幅比前幾年要快一些,今年全年算下來,城市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在4%左右,這樣民工在城裡的成本也會高一點。
另外還有一點,這些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過程之中,民工的工資待遇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勞動力的成本,這個價格是不是扭曲的,包括勞動保障的條件是不是真正達到了國家要求的水準,這些方面可能都會有一些差距。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民工在局部地區的短缺。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民工的這種不斷城市化,或者從農民變成工人的這樣一個進程,應該說還是很長的一個進程,不會一下子就結束,也不會一下子出現非常規模、大規模的勞動力短缺。
雖然我們說這件事情的影響本身現在還不能說是一個全局性的,但是媒體或者學者非常關注,是因為這件事情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我們的勞動力價格只有馬來西亞的1/4,相當於現在日本和美國的1/30和1/40,就是比較便宜。而且我們的人口比較多,這個比較優勢對國家的對外出口,就是製造業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我們今年外貿出口,進出口總額可望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占整個GDP的比重也非常高,這是我們過去這些年發展的一個很成功的地方。民工短缺就給了一個問號,是什麼呢?就是這樣一個趨勢還能不能持續下去呢?
首先,我覺得這可能是個好事情。因為從信號的角度來講,它至少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說我們將來可能不能永遠地靠比較低廉的勞動力,我們除了這個優勢以外,看來還應該發展別的優勢,比如技術、比如知識產權、比如服務業的優勢。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提醒。
第二,在這個過程之中,民工的醫療條件、工資和生活水平也會不斷地提高。
第三,從長遠來講,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它一定是整體的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而不簡單的是某一個方面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現在就開始重視和研究這個問題,倒是很及時,或者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6、油價攀升:中國直面能源挑戰
被人們稱為經濟命脈的石油,在2004年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一直在高位徘徊,並且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根據中國油庫網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今年國際油價最高時曾在10月25日達到每桶55.50美元,盡管到11月底,國際油價已回落到50美元以下,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每桶仍高出18美元左右。有人甚至形容說,2004年的國際油市,就像場瘋狂的過山車之旅。
《競爭力》雜志主編方向明做如下點評:
如果把國際油價的整個走勢再拉得更長一點,可以看到在近30年以來,國際油價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第二個高峰期是在90年代初期,第三個高峰期就是以今年為一個高峰點,但它是從1999年開始緩慢地攀升上來。今年比較突出的反映是連續地突破每桶40美元、44美元、45美元、48美元大關,一直到突破50美元大關。
在一年之內連續如此狂漲,我們基本上有這么一個判斷:今年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不是來自產能的問題,因為今年在全球石油產能方面波動性並不是很明顯。那麼其他的幾個因素可能會成為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第一個是全球對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長;第二個是中東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第三個是國際石油炒家的一些投機行為。
再具體分析一下,全球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是一個整個基本面的問題,中東局勢的不穩是一個政治問題,而石油炒家的運作,我們認為是一個非理性因素,這個非理性因素在今年的油價上漲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有這樣一個細節,大概在4月20日左右,美國、德國、法國的高級分析師們預測,石油價格將突破44美元,達到45美元。此話音剛落,油價應聲而漲,5月的第一周就突破了每桶40美元的大關,到第二周就接近了42美元。這件事情給我們當時關注整個石油價格上漲的非理性因素一個信號。
國際上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中國石油的大量進口導致了原油價格的迅猛增長,我認為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盡管近兩年中國對石油的進口在逐漸增加,但是在國際油價的問題上,惟一對國際油價有發言權的只有美國。
如果說國際油價對中國經濟有影響的話,首先大家感到最強烈的就是加油站里汽油漲了價。第二個我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數據,就是最近對各行業職業經理人收入的一個大規模調查,今年各行業的職業經理人當中,石油化工行業變成了第一位,每月達到將近8000塊錢。去年在第一位的是汽車行業的職業經理人。油價的上漲對各行業的影響,已直接反映到了行業職業經理人的收入上。第三個我們感覺到的是整體的化工價格隨著石油開始上漲,當然更直接的行業是交通和運輸業。從更宏觀的角度上講,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們國家進口石油可能會增加損失近80億美元左右。它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到目前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據專家估計可能會在0.7個到0.8個百分點。
7、央行加息:啟動價格工具
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界還是各大財經媒體,幾乎每個月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經濟指標的統計結果,這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出現的不斷攀升,也使加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究竟加還是不加,什麼時候開始加,加息幅度該有多大等一系列關於話題,曾掀起過幾輪熱烈的討論。
《財經時報》副總編輯鈕文新做如下點評:
從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們一直在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宏觀調控,這一輪緊縮調控當中,到底選擇什麼樣的貨幣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利率當然是考慮之一。到底是不是該使用這樣一個手段,利和弊到底是什麼。大家進行了大量的評判,實際上也在幫助市場梳理、理清思路:到底加息還是不加息?應該在什麼時候加息?加息的程度如何?這肯定是需要非常充分的探討才行。
今年6月份《財經時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說即使CPI上漲到5%也是不需要加息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呢?在當時的那種條件下,加息的作用不會太大。為什麼?兩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們要看這一輪經濟過熱,或者說投資過熱是什麼拉動的。我們考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地方政府換屆之後,出於對政績的需要,投資的沖動非常大。如果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加息的話,地方政府就不會太在乎。為什麼?你不過就是資金成本多了一兩個點而已,你說你加多少管用?你加兩個點、三個點對它的刺激作用非常小,因為它還會去追求政績。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投資一定會下來。但是你需要兩個點,還是三個點、五個點?這就有一個程度的問題,加一兩個點的話,作用不會太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去年10月份我們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呼聲非常大,國際上對我國的壓力非常大,這種壓力之下,如果我們再加息的話,那麼熱錢套利的錢,就會更多地流入中國市場,至少它在賭人民幣升值的過程當中,你的利益上升了會給它平抑掉一些成本,所以會更鼓勵它往裡走。因此在這兩點考量之下,我們認為加息可能作用不會太大。
另外,加息肯定是要抑制整個貨幣的過快增長。但如果我們加息了,那麼熱錢進來了,外匯賬款所構成的基礎貨幣投放又增加了,這樣它就起不到抑制貨幣過快增長的效果,通脹往下壓就很困難。所以根據這樣一些判斷,我們認為加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適宜的。今天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今天加息了,是為了緊縮貨幣才加息的,其實在這個公告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就是說為了鞏固宏觀調控成果,沒有說進一步的緊縮。實際上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兩層意義。一層就是利率結構的調整。一看長期貸款增加得多,漲得多,短期貸款漲得少,長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少,實際上有一個結構調整問題。在今年年初大量的儲蓄分流,儲蓄增長速度在下降,存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出現了,這就需要結構政策來調整。在這一輪加息的過程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第二層就是,我們看到貸款的上限被放開了,存款的下限被放開了,實際上這是在向一個市場化的方向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要遠遠大過宏觀調控的意義。
8、股市風雲:規范與發展並行
今年我國證券市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場不小的波動,市場在創造了4年以來最大一次反彈的同時,也創出了5年來的新低。到底該怎麼看待今年的證券市場?未來的市場走勢又將如何?
《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呂平波做如下點評:
對2004年中國證券市場來說,來自政策面的支持力度是相當大的。它把股市政策提升到了宏觀政策的層面上,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部分,應該講是高層對證券市場的最大支持。但是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局面:發表「國九條」的時候,跟提出要落實「國九條」的時候,上證指數相差了300點。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宏觀調控。宏觀背景肯定是要決定股市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在中國也不會例外。今年不可能有大行情,這個基調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有政策面支持,上漲行情也不會出現。
第二,雖然政策層面上做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國九條」中的九條意見怎麼貫徹、落實也有個過程,還充滿著不確定性。比如說股權分置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是一個很大的懸念。
第三點,跟市場的擴容有關。這在根本上影響供求關系,也會影響到這個行情的起伏。
大家會覺得非常奇怪,一方面中國的GDP在高速增長,另外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經歷前幾年的下滑之後,最近兩年是連續的、每季度都在增長,可股價確在下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股價存在偏高的成分,有泡沫,有一個擠乾的過程。另一方面,跟我們對中國市場股價的估值論這種觀念也有關系,就是把內地股市跟香港股市做對比,會得出內地偏高的結論。實際上這兩個地方的市場價格是不能做類比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是一個本土市場,香港市場基本是國際市場、海外市場,這個定價標准應該不一樣,盲目地照搬照套就會發覺,這個市場還有下跌的空間。這是出現矛盾的兩方面的原因。
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中國的市場跟海外的市場本質上的差異,不在於差距,說它早發展了多少年,我們晚發展了多少年。這兩個市場本質上是有差異的,是不一樣的。海外股市基本上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的一個市場,中國股市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這個大的社會政治背景不同,這一點千萬不能忽略。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的調整,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會進入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我覺得這個判斷是比較准確的。我們現在都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這個市場一定要把投資者放在首位,一定要以投資者為本,如果這樣來認識這個市場的話,圈錢這種惡習就有可能從這個市場上得到唾棄,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扭轉市場的不利局面。
最近幾年這個市場的變化,實際上是從2001年之前過度投機,到2001年之後由於擠泡沫所形成的過度融資,處在這么一個變化中間。現在又是從過度融資向一個有序融資這么一個轉變過程中間,最終會實現一個比較理想狀態,就是從無效融資向有效融資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投資才有可能從無效投資向有效投資轉變,大家的利益才能夠得到回報。
中國證券市場本質上跟海外資本市場的差異,就是股權分置。股權分置不等於全流通,我們應當怎麼把投資者利益保護落實到實處,這要看明年股東表決體系建設怎麼樣,具體的效果怎麼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資,是不是能夠從過度融資到有序和有效。這就需要管理層做出重大調整,對於市場定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改變以往傳統的思維定式,真正轉移到以投資者為本,給市場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個時間,這兩點做到的話,明年的資本市場應該比較樂觀。
9、土地調控:「閘門」緊縮的背後
農民種糧需要土地,企業擴大規模也需要土地,城市發展更離不開土地。今年國家收緊了這道經濟發展的「閘門」,使得「土地」成了今年經濟領域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關鍵詞。究竟該如何看待土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呢?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趙彬做如下點評:
這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從大的宏觀背景上說,憲法現在進一步對私人財產權的問題給予關注,中央對於推進這種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工作思路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三農問題近些年為大家普遍關注,而農民的土地問題恰好是這個財產權問題、群眾利益問題、農民問題集於一身的問題。
具體來講,這些年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大量佔用耕地,使得農民的土地喪失得比較多,引發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另外,從去年以來,糧食減產也是使得土地問題成為一個時期非常關注的重點。
應該說,如果限制土地的供應,肯定會對那些以土地為主要贏利來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起到制約,這非常正常。因為調控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要抑制這種低層次的、低水平的發展。這是一種盲目的,以犧牲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進行發展的模式。今年8月28日,已經通過了修改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1月20日,國務院出台了一個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這樣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的第一句就是這樣說的,說現在我們國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最嚴格的。有一些專?
『捌』 如何保證天然氣市場不丟失
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天然氣產量115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3%;天然氣進口量88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6%;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0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2%。2018年天然氣行業的發展如何?除加大進口外,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證天然氣供給?2019年我國天然氣行業會面臨哪些挑戰?有哪些建議?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
與2017年相比,八個方面明顯不同
中國經濟時報:2018年馬上就要過去,你如何看待2018年天然氣行業的發展?
劉滿平:與2017年相比,2018年天然氣行業的發展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相似的一面主要體現在:天然氣需求繼續高速增長;國產氣增速相對較低;進口氣規模大增,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天然氣市場供需偏緊,仍屬於賣方市場。
不同的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消費明顯呈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徵;二是截至目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氣荒、LNG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三是天然氣市場更加重視供需協調發展,除了重視供給側外,需求側管理得到加強;四是煤改氣政策實行了一定的修正和調整,提出了「以氣定改」及「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的清潔供暖發展思路;五是氣價改革動作力度大,實現了非居民與居民用氣門站價格的並軌;六是不同企業之間聯合保供力度增大,部門之間協調性增強;七是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明顯加快;八是市場開始同時出現對天然氣能否實現保供以及對未來市場需求不足的擔憂。
加快各項改革保證供給是王道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以來,我國天然氣需求仍在持續增長。進入冬季採暖季後,天然氣的階段性需求將集中釋放。除加大進口外,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證天然氣供給?
劉滿平:保證天然氣供給可以從近期和長期的角度來思考。近期保證天然氣供給的措施,除了加大進口外,還可以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有序開發市場並做好天然氣需求側管理,即做好「節流」,例如,「煤改氣」工程要堅持「以氣定改」,對尚未落實氣源或「煤改氣」氣源未到位的區域,不能強制推進,不要「一刀切」。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建立完善調峰用戶清單,採暖季用氣高峰時應實行「壓非保民」「限工保民」等。二是加大國內現有重點氣田開發力度,加快對已探明未動用儲量的開發,保障新建產能及時投產,盡可能提升現有國內氣田的產量。三是推動管網互聯互通、提高聯合保供能力。四是推動基礎設施公平開放、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五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適時修改、制定標准規范,推動LNG罐式集裝箱多式聯運,啟動示範項目,總結經驗推動量化發展。對地下儲氣庫的墊底氣和作為應急調峰的LNG給予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可在征地、稅收、金融方面給予支持,實行優惠政策。六是加強對已有政策、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落實,加強部門政策之間的協調。
從長遠角度看,要想保證天然氣供給,還得依靠通過積極推動油氣體制改革,增加市場供給主體;加快完善天然氣儲備體系,提高天然氣供應調峰能力;進一步深化天然氣價格改革,更多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等措施來實現。
2019年仍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預計中國將在2018年首次超過長期領先的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你認為,2019年我國天然氣行業會面臨哪些挑戰?
劉滿平:我認為,2019年我國天然氣行業會面臨以下八項挑戰:一是國內常規油氣勘探難度日益增大,成本提高;二是非常規油氣資源大規模商業性開采面臨技術和經濟挑戰;三是油氣產業面臨轉型發展的挑戰;四是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獲取境外優質油氣資源難度增大;五是國內油氣企業國際化經營、「走出去」戰略面臨諸多風險;六是要面對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七是新市場、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所帶來的新挑戰;八是價格、管道運行等體制改革和國企深化改革所帶來的挑戰。
六項建議促健康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為使2019年天然氣行業繼續健康穩定發展,你有哪些建議?
劉滿平:一是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增強自主供應保障能力;二是「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構築境外油氣安全供應體系;三是突出天然氣發展和利用,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持續推進油氣產業綠色發展;四是進一步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建立現代油氣市場體系;五是順應新時代、新形勢、培育新的商業運行模式;六是積極主動地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構建開放的油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