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具體措施有什麼和大力發展美麗經濟
具體措施有加強農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和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㈡ 談談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徹底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擯棄舊的觀念,改變一些政府官員惟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在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我們環保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用好這一制度,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使國家保護環境的意志在經濟發展中真正得到體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內涵。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必將有力地促進包括政治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的進步,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與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生態文明的提出是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在當前經濟發展中,我們仍然存在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減少、水旱災害等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尤為嚴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又好又快發展,這才是更高層次的發展。要在全社會確立這一思想和觀念。
我們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規約人們的行為,推動人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進化。
我們環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層環保工作者,常年奮戰在環保工作第一線,為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全社會宣傳環保,促進環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環保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我們自己的自覺行動,更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文明,提高生態意識,繼續發揮我們在宣傳環保、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方針政策中的先鋒作用。
三、嚴格執法,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績,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有一支較為過硬的環境保護執法隊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執行和落實這些方針、政策。有許多方針、政策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基本職責。問題是這么多年來,有些政策沒有在實際工作中達到可以具體執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夠依法可靠執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實際中無法執行,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政策,需要我們多做實際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制,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要切實採取行政、法律手段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懲處。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進行制度建設,以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行為。雖然我們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國家環保總局甚至動用了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綠色信貸等政策,有些地方環保部門也採取了掛牌督辦、專項行動、綜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但環境污染仍然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環境執法手段軟,再加之目前的確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使部分企業寧可冒險偷排偷放,也不按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辦事。怎麼辦?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說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規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嚴格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加大懲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相互融合,社會責任要具體落實到政府部門,強調政府承擔建設生態文明的法律責任。個人責任則要使每個社會公民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形成自覺的行動,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塊煤等。
環保工作者要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堅決打擊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我們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執行起來就比較難,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環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認識,把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來,頂住壓力,為民辦事。通過環保隊伍整體的嚴格執法,使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幹部是關鍵;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環保幹部隊伍是關鍵。必須進一步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強化環保幹部尤其是一線執法隊伍的權力,使他們在執法中不受任何干擾,確保執法到位;其次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實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環境違法行為或生態破壞行為是由群眾舉報才發現的,建設生態文明如果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有些問題不會得到及時處理,至少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期,這種情況會依然存在。為了使破壞生態或污染環境的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必須建立群眾參與的社會機制。同時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也是對政府履行工作職責的有效監督。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發展目標的高度,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歷史主動精神。我國人均主要自然資源和人均GDP都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但發展已不能再走拼資源環境的老路,而是要清醒地認識發展的自身條件、外部環境和全球趨勢,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探索符合這三者要求的發展方式,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主動地融入到世界發展生態文明新趨勢的大潮中。
在國家層面上,對自然生態系統如自然森林、重要天然濕地實行保護,實行生態補償政策、開征環境稅、資源稅等,在不少國家都已取得成效。一個體現污染者付費、受害者獲補償、貢獻者獲獎勵、多消費者多交稅的社會公平、生態公平的觀念和機制正在全球形成,並日益深刻地影響到所有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方式。每一個人都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為物質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所有人都有物質性的消耗和排放,因而都必須對自己所消耗和排放物質的不同性質和數量支付相應的稅費,這將促使所有的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都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物盡其用,降耗減排,從而將抑制直至消除社會的奢侈浪費惡習,激勵人們追求健康節儉的生活;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生態文明建設為科技、文化和制度創新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高耗高排的技術、產品和與生態文明相對立的文化正在迅速失去其市場,低耗低排的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生態文化產品的創造和消費已成了人們自覺的方向性選擇,等等。因而,生態文明建設,從它起步之始,就已日益廣泛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將深刻地改變整個人類的觀念和習性,使人類社會走向自身協同和與萬物與環境協同,從而實現發展的可持續。
㈢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綠色生態文明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適應人類健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展狀態。發展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為主要內容,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推動人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發展綠色經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發展綠色經濟的觀念認識不足。受傳統發展觀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一些地方官員、企業生產者還未深刻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重要性。其次,缺乏制度保障。雖然我國不斷提倡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但在具體的制度體系建設上還不配套,相關的制度保障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第三,綠色新興產業發展起步晚,傳統產業綠色化推進緩慢。第四,綠色消費還未形成。追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以及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公眾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意識有待增強。
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當前,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各級政府要增強使命感緊迫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建設綠色城鎮、文明城鎮、美麗城鎮,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全面推進美國中國進程。同時,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需要依靠構建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三大發展體系來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在體系中處於統領地位,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制定戰略規劃,完善綠色法律法規。在宏觀層面,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國情制定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理念、原則、目標。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的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就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結構調整等制定詳細的規劃與發展措施。在法規政策體繫上,修訂與完善一系列關於生態保護、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節約消費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的領導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公眾的參與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利用經濟手段,培育綠色經濟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和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生物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興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綠色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逐步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制定綠色標准約束,明確細化技術標准,從技術層面加以規范。對部分產品強制實施能效標准。對節能產品實施認證,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對低碳產品制定政府采購清單,采購優先。制定綠色經濟政策,通過採取綠色政策支持,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對低碳經濟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同時考慮開征環境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對綠色經濟產業的投資傾斜和財政支出傾斜,構建政策支持分階段退出機制,推動綠色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渠道,將資金投入向綠色發展的相關產業傾斜,為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務。通過系列經濟手段,引導企業綠色生產,推動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
鼓勵自主創新,構建綠色創新體系。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通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綠色發展經驗和理念,強化綠色技術與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綠色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培養生態、生物、環保、經濟等各類與發展綠色經濟相關的人才,建立支持綠色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和綠色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建立以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系,推進綠色技術的擴散,將環境因素引入技術研發過程中,增強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的綠色科技協同,完善企業綠色創新激勵制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突破綠色技術壁壘。
構建文化氛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從文化入手,提高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水平,促進綠色文明行為的養成,構建社會綠色文化體系。其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和示範作用,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網路、手機等宣傳媒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開展有關綠色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培養公眾的綠色文化意識,逐漸改變公眾的消費方式,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建設綠色消費體系,推動綠色生產體系與綠色消費體系的均衡發展。綠色消費體系的建立也有利於擴大國內綠色消費需求,帶動綠色產品開發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其二,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綠色發展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融入各項工作中去。其三,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進行綠色發展教育,從小培養綠色發展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文化氛圍。
㈣ 怎麼樣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獨立成篇,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並列,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黨中央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思想的飛躍,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遠大目標指向和強大實踐動力。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自然、社會、人和諧發展這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前提是珍惜和保護自然,宗旨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和諧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耗方式,著眼於引導人們走上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自身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對漁業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形態及其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個重大進步,是一種正處在上升和發展中的新文明,是人類在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工業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呈指數增長的同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呈現加速和全球化趨勢。全球性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凸顯,表明人類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當前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日趨短缺、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和生態系統持續惡化。資源短缺問題日趨突出。由於經濟發展迅猛,我國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又相對匱乏,從而導致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就更少。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我國人均可耕種土地為 1.43 畝,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淡水人均量僅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木材人均儲量僅是全球人均量的八分之一;石油人均儲量僅為全球人均儲量的十分之一;天然氣人均量為全球人均量的 4.5%;煤儲量人均也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一半。其次,我國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例如目前我國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單位產值的水耗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三分之一,比發達國家低百分之十;煤礦資源回收率不足五分之一。第三,我國資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需要大量進口。例如,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進口量大幅攀升,對外依存度分別為:石油54.8%、鐵礦石53.6%、精煉鋁52.9%、精煉銅69%、鉀鹽52.4%。到2020年,有25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極為沉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及有害化學品污染以及環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現,遠遠超出環境承載力。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年排放量680億噸,居世界第一;我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 3/5 受到污染,有 90%的城市河段污染嚴重;淡水湖泊絕大多數呈富營養化狀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絕大多數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處於較嚴重的污染程度。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歷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公里,累計貯存量近135億噸,產生大量有害的寄生生物。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二次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有毒、有害的化學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危險廢物污染等問題日趨突出。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大陸佔到16個。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開始阻礙、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廢」造成的污染成為一些地方人們身體生病、職業病甚至疑難怪病產生的重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大約有1億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年約有1500萬人因此患上支氣管炎;3.6億中國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中科院測算的數據表明,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調動優秀科學技術人員、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數萬億計的經濟力量發展環境保護事業,雖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扭轉生態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國素質偏低的龐大人口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現在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四大自然生命系統,大氣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和能源礦產生態系統三大自然環境系統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嚴重,現在能用於農耕的土地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里。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蔓延。我國年土壤流失總量達50億噸。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50年後東北黑土區的黑土層將流失殆盡。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了黃河流域後感嘆地說,「黃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在我們的生活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危機、沙漠化、氣候異常、土壤酸鹼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環境中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危險因素增加,比如突然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變的局部性氣候等等。我國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我國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通觀人類史,無論是從漁業文明過度到農業文明,還是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其發展進程都是由其社會矛盾(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矛盾、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矛盾)所推動。然而,一種文明發展積累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在該同一文明形態內解決,而只能由超越舊文明模式的新的文明形態內得到解決,這已經由人類歷史進程所證明。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應從世情、國情出發,以轉變發展觀念,培養環保意識,建立生態環保體制、機制,發展環保、綠色技術和開展國際合作等為基本途徑。1.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說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依靠,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所以,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國際社會保護生態以及可持續利用資源的趨勢,徹底扭轉經濟增長至上觀點,轉變高投入、高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節制的物質消費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同發展。2.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一是宣傳生態美好願景。十八大報告為全中國人民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願景,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要結合這個美好願景,弘揚環境生態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打造全民關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二是倡導環境友好倫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要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讓人們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使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三是強化生態責任意識。運用各種手段和傳媒,通過專題培訓、研討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企業負責人的宣傳,增強他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通過學校教育長期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庭影響社會。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促進媒體輿論監督與行政執法有機結合,對典型違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長期跟蹤、連續報導。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一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調整。在工業結構調整中,要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積極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使用量。二是完善相關政治保障條件。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幹部綠色考核制度,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和環評結果整合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此外,要建立健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分工作,因地制宜發展各有特色的循環經濟。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在產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要將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有效發展循環經濟。4.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一是出台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規范生產和消費行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並制訂統一、完善的「自然資源保護法」,還要在各種經濟法規中突出、強調環保型生態經濟。當前和今後很長時期內,應抓緊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導向,從政策上千方百計向生態環境傾斜。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情況下,我國森林面積由23.9億畝增加到29.3億畝,人工林達8億多畝,居世界第一。這是與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27億多畝林地確權到戶分不開的。當綠化荒山不僅是每年植樹節機關單位的一種例行活動,而與綠化者個人和家庭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和我國城鄉潛在勞動力資源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改善環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政策、法規、標准和技術體系,制定科學、嚴格的環境評價標准體系,培養一批專業、合格的執法隊伍,促使執法手段有效、長效。嚴懲和杜絕一切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凡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並促其對環境損害進行賠償。此外,還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等。5. 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生態文明要求物質生產採用高效、低耗、環保的環境友好型新技術,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將廢棄物資源化以達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開發綠色環保技術,促使廢物最小化,實現生態安全生產。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准煤降低到1.54噸標准煤,那麼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制在30億噸標准煤;再生鋁比重如果能從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萬噸的鋁礦石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減少約400萬噸;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100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4000萬噸。如果這些方面的技術實現突破,將極大地節約資源,改善環境質量。6. 與國際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清潔的空氣、溫暖的陽光、繁榮的自然世界是人類共存共榮的必要基礎。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全世界、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則,是人類共同應對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全世界各國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解決公共的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這就要求我國積極參與建立全球和區域合作機制,制定共同行動目標,加強溝通對話和交流合作,「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㈤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科學謀劃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加快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3、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必須在全社會、全領域、全過程都加強節約,採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4、以加強污染治理為著力點,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當前,大氣、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重點突出、重拳出擊、重典治污、力求實效。
5、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6、以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5)怎麼讓生態變成美麗經濟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㈥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四大舉措
法律分析:1、推進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2、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3、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4、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㈦ 如何將美麗景緻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讓"美麗生態"轉變成"美麗經濟
好想好想
演唱:古巨基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和你一起數天上的星星
收集春天的細雨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聽你訴說古老的故事
細數你眼中的情意
好想 好想 好想 好想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踏遍萬水千山
走遍海角天涯
讓每一個日子
都串連成我們最美麗
最美麗的回憶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並肩看天邊的落日
並肩聽林間的鳥語.喔
㈧ 東泖村:把「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魅力
東泖村
東泖村位於練塘鎮新朱楓公路東面,泖河西側。這一片小小的村莊卻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那吸引著人去一探究竟的是割不斷的「鄉愁」。
春風吹,三泖涵養林綠意盎然,李子園瓊英爛漫;夏日明,茭白田裡白鷺嬉戲,聽取蛙聲一片;秋風起,稻田金黃,一片豐收的景象;到冬季,田地蒙上白霜,四處是一片靜謐。
無論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碩果累累的秋天,或是風霜雨雪的冬天,東泖村的魅力都不減分毫。
「我們村有泖河、三泖涵養林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土布、茭白葉編結、草編、木工等八大『鄉愁』元素。」東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輝介紹說,「正是因為這些得天獨厚的美麗資源,吸引了不少 旅遊 團隊來我們村裡。隨著人流量的變多,這些『美麗資源』也轉變為『美麗經濟』,我們村的老百姓也從中得益。」
快樂
親子游
茭白編織、草編、茭白採摘、抓魚、騎行、做湯團……領略傳統技藝,體味鄉村生活,漫步生態氧吧,這些都能在東泖村一一體驗。
近幾年,東泖村在積極 探索 「喚醒記憶、留住鄉愁,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徑上越走越遠。同時也在當下熱度持續攀升的鄉村親子體驗游、鄉村自然生態游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經驗。
「我們也將在 探索 『文化+生態+ 旅遊 』融合發展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努力把『美麗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新優勢——『美麗經濟』,用『美麗經濟』的收獲來反哺『美麗資源』『美麗家園』建設,讓這方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陶輝如是說。
資料:三色練塘
㈨ 如何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觀念。一要樹立正確的平等觀。人類與自然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馬克思說的「自然天生為人,人天生為自然」,閃爍著跨越時空的人類智慧之光,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說到了級致。二要樹立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節約資源,適必有資源枯竭的時候,因此,一定要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著力發展循環經濟。三要樹立節約的消費觀。工業文明時期,人們以為更多的消費就是對經濟發展更大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著名經濟學家布朗認為,「自願地簡化生活或許比其他任何倫理更能協調個人、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各種需求,可緩和爭奪稀少資源而產生的國際沖突。」 其次,要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要加強植被和水土保護,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從而始終把綠色、生態、環保理念貫穿到農業發展的全過程;二是著力發展生態工業。要嚴把市場准入關,堅決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審批,堅決不搞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三是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一定要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遊資源,特別要提倡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把農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發揮旅遊資源的作用,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再次,要著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包含5個「R」:Re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evaluat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us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類,循環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種,保護自然。崇尚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營造綠色生活方式的輿論氛圍,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讓人們懂得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義,引導人們自覺樹立以「綠色、自然、和諧、綠色生活方式的消費習慣;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提倡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二次使用;養成日常生活垃圾分揀處理;提倡使用生態建築、生態建材;倡導生態旅遊,使用綠色食品、再循環食品,不食用野生動植物;提倡使用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徒步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綠色消費、生態消費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習慣、一種時尚。 最後,要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目前包括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國民環境教育制度等等在內的環保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要真正貫徹落實環保制度,關鍵是要落實好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因為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是通過綠色GDP指標體系來強化官員的正確政績觀,把生態政績作為考察幹部政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它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樹立和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僅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社會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那種認為多修幾個廣場、多蓋幾幢標志性建築、抓好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謂政績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就要求做到: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受到嚴懲。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擔負著重要責任,應當是生態的代言人、環境的代言人,從而克服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的政績觀,實現「多贏」,真正擔負起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職能。
㈩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
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